一种基于河湖信息的旱涝灾害防御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81281发布日期:2023-03-15 12:22阅读:4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旱涝防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河湖信息的旱涝灾害防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旱涝的意思是旱灾和涝灾的简称。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涝灾通常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通常在一个区域内河湖对于该区域的旱涝作用十分重要,河湖能够在干旱时提供水资源,在水量较多时进行排水和储水,河湖能够为所在区域提供旱涝的水量缓冲调节。
3.虽然一个区域内出现旱灾和涝灾的情况主要与该区域内的水资源的多少有关,但是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对于区域内进行全面的旱涝分析的预警方法,现有技术通常都是根据地区的实时降雨量来进行预警,降雨量超标时进行涝灾预警,降雨量匮乏时进行旱灾预警,这种预警方式的全面性较低,预警结果往往与实际的旱涝情况不符,预警的有效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通过分析获取综合防御区域内的河湖信息以及水量的增量和减量信息,能够对防御区域内的旱灾和涝灾进行全面的分析预警,以解决现有的技术中对于旱涝灾害的分析方式单一,旱涝灾害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存在不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河湖信息的旱涝灾害防御方法,所述防御方法用于防御区域的旱涝防御;所述防御方法包括:获取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通过对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河湖承载存量;获取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和实时降雨量信息,对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和实时降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实时环境增量,基于实时环境增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获取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将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相加得到防御区域的实时消耗减量,基于实时消耗减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消耗减量;获取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基于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进行分析,对防御区域划分重点监管区域;
将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旱涝预警结果;根据旱涝预警结果对重点监管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通过河湖的结构信息划分涝灾重点区域,综合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对涝灾重点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
6.进一步地,获取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通过对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河湖承载存量还包括:获取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对获取到的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进行划分;获取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将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差划分为若干水位等级;获取每个水位等级的中间水位的河湖储水量,并设定为对应水位等级整体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获取河湖的实时水位,将实时水位所处的水位等级对应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设定为实时储水量;将若干水位等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排序的序号前第一比例所在的水位等级,设定为标准参照水位等级,将标准参照水位等级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设置为标准参照储水量;将实时储水量减去标准参照储水量得到河湖承载存量。
7.进一步地,获取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和实时降雨量信息,对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和实时降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实时环境增量,基于实时环境增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还包括:获取上一年度的第一降雨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设定为历史降雨参考量;获取当前第一降雨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实时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设置为实时降雨参考量;连续获取当前时间之前的若干年度对应的第一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并求取平均值,将求取的平均值设定为预估降雨参考量;通过预估增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所述预估增量计算公式配置为:;其中,lyz为预估环境增量,llj为历史降雨参考量,lsj为实时降雨参考量,lyc为预估降雨参考量。
8.进一步地,获取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将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相加得到防御区域的实时消耗减量,基于实时消耗减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消耗减量还包括:通过蒸发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内的单位时间内的单位面积的蒸发量,设定为单位蒸发量;将单位面积分别乘以防御区域的总面积和第一时间段得到蒸发参考总量;从防御区域内的选取若干实验区域进行渗透量实验,求取若干实验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平均值,设定为单位渗透量,通过区域渗透参考公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总量,将渗透总量乘以第一时间段得到渗透参考总量;所述区域渗透参考
公式配置为:;其中,lsz为渗透参考总量,sf为防御区域的总面积,ss为实验区域的面积,lds为单位渗透量;将蒸发参考总量与渗透参考总量相加得到预估消耗减量。
9.进一步地,获取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基于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进行分析,对防御区域划分重点监管区域包括:获取防御区域内在第一历史年度时长内的旱涝情况信息;在防御区域内对出现旱灾的区域位置设置为旱灾区域,对旱灾区域进行旱灾的历史次数的累加,按照旱灾的历史次数由高到低分别划分为第一旱灾等级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旱灾等级区域;在防御区域内对出现涝灾的区域位置设置为涝灾区域,对涝灾区域进行涝灾的历史次数的累加,按照涝灾的历史次数由高到低分别划分为第一涝灾等级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涝灾等级区域。
10.进一步地,将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旱涝预警结果;根据旱涝预警结果对重点监管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还包括:通过旱涝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旱涝参考量,所述旱涝量计算公式配置为:lhlc=lyz-lyx-lcc;其中,lhlc为旱涝参考量,lyx为预估消耗减量,lcc为河湖承载存量;当旱涝参考量大于等于第一参考阈值时,对第一涝灾等级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涝灾等级区域分别输出一级涝灾预警信号、二级涝灾预警信号以及三级涝灾预警信号;当旱涝参考量小于等于第二参考阈值时,对第一旱灾等级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旱灾等级区域分别输出一级旱灾预警信号、二级旱灾预警信号以及三级旱灾预警信号。
11.进一步地,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通过河湖的结构信息划分涝灾重点区域,综合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对涝灾重点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还包括: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中弯度小于第一弯度阈值的位置,设定为涝灾重点区域;当旱涝参考量大于等于第一参考阈值时,对涝灾重点区域设置河湖重点区域涝灾预警信号。
12.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河湖信息的旱涝灾害防御系统,所述防御系统包括河湖信息模块、环境增量分析模块、消耗减量分析模块以及重点区域防御模块;所述河湖信息模块包括河湖信息数据库以及河湖信息实时采集单元,所述河湖信息数据库内存储有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所述河湖信息实时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河湖的实时水量信息;所述河湖信息模块配置有河湖信息分析策略,所述河湖信息分析策略包括:通过对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河湖承载存量;所述环境增量分析模块包括环境数据库以及环境实时采集单元,所述环境数据库内存储有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所述环境实时采集单元用于获取防御区域的实时降雨量信息;所述环境增量分析模块配置有环境增量分析策略,所述环境增量分析策略包括:对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和实时降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实时环境增量,基于实时环境增
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所述消耗减量分析模块包括蒸发量分析单元以及渗透量分析单元,所述蒸发量分析单元用于获取防御区域的蒸发量,所述渗透量分析单元用于获取防御区域的渗透量;所述消耗减量分析模块配置有消耗减量分析策略,所述消耗减量分析策略包括:将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相加得到防御区域的实时消耗减量,基于实时消耗减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消耗减量;所述重点区域防御模块包括旱涝区域划分单元以及区域防御单元;所述旱涝区域划分单元配置有旱涝区域数据库,所述旱涝区域数据库内存储有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所述旱涝区域划分单元基于旱涝区域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防御区域划分重点监管区域;所述区域防御单元配置有区域防御策略,所述区域防御策略包括:将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旱涝预警结果;根据旱涝预警结果对重点监管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所述区域防御单元还配置有河湖重点区域监管策略, 所述河湖重点区域监管策略包括: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通过河湖的结构信息划分涝灾重点区域,综合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对涝灾重点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获取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基于旱涝区域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防御区域划分重点监管区域;该设计能够对防御区域内进行重点区域的旱涝预警,从而能够提高旱涝灾害防御的精准度,提高旱涝灾害防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4.本发明通过将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旱涝预警结果;根据旱涝预警结果对重点监管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该设计能够提高对防御区域的旱涝灾害的分析全面性,从而提高旱涝分析的准确性,为旱涝防御提供有效的分析数据支撑。
15.本发明通过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通过河湖的结构信息划分涝灾重点区域,综合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对涝灾重点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该设计能够提高对河湖区域内的涝灾防御的精准度,提高涝灾防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16.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防御系统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发明的防御方法的步骤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河湖信息的旱涝灾害防御系统,通过分析获取综合防御区域内的河湖信息以及水量的增量和减量信息,能够对防御区域内的旱灾和涝灾进行全面的分析预警。
20.具体地,防御系统包括河湖信息模块、环境增量分析模块、消耗减量分析模块以及重点区域防御模块。
21.河湖信息模块包括河湖信息数据库以及河湖信息实时采集单元,河湖信息数据库内存储有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河湖信息实时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河湖的实时水量信息;河湖信息模块配置有河湖信息分析策略,河湖信息分析策略包括:通过对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河湖承载存量;获取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对获取到的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进行划分;具体实施时,第一历史时长设置为1年,每个年度内的河湖水位变化情况大致相同,在季风区域通常分为雨季和旱季;获取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将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差划分为若干水位等级;通过获取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能够得到河湖的整体水位的变化区间;获取每个水位等级的中间水位的河湖储水量,并设定为对应水位等级整体的水位等级储水量;河湖的储水量通过河湖信息数据库得到,现有的河湖监管过程中都会对河湖的整体蓄水量进行预估,储水量信息为一个估算量,不需要十分的精准,能够反映出河湖的实际水量变化即可;具体划分时,水位等级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例如水深为10m的河湖中,按照2m为划分单位进行划分;获取河湖的实时水位,将实时水位所处的水位等级对应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设定为实时储水量;将若干水位等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排序的序号前第一比例所在的水位等级,设定为标准参照水位等级,将标准参照水位等级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设置为标准参照储水量;具体实施时,第一比例设置为30%,能够保证河湖的水位在最高水位的70%时,既能留有一定的存量,也能够保证基础的灌溉,按照这一标准设置为标准参照水位等级。
22.将实时储水量减去标准参照储水量得到河湖承载存量。
23.环境增量分析模块包括环境数据库以及环境实时采集单元,环境数据库内存储有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环境实时采集单元用于获取防御区域的实时降雨量信息;环境增量分析模块配置有环境增量分析策略,环境增量分析策略包括:对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和实时降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实时环境增量,基于实时环境增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环境增量分析策略还包括:获取上一年度的第一降雨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设定为历史降雨参考量;具体实施时,第一降雨时间段设置为5天,5天内的集中降雨量能够对防御区域造成很大的影响;获取当前第一降雨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实时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设置为实时降雨参考量;连续获取当前时间之前的若干年度对应的第一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
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并求取平均值,将求取的平均值设定为预估降雨参考量;具体实施时,第一时间段设置区间为1-3天,第一时间段为旱涝的预估时间,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具备预估的代表性,因此第一时间段具体可以设置为2天;通过预估增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增量计算公式配置为:;其中,lyz为预估环境增量,llj为历史降雨参考量,lsj为实时降雨参考量,lyc为预估降雨参考量。
24.消耗减量分析模块包括蒸发量分析单元以及渗透量分析单元,蒸发量分析单元用于获取防御区域的蒸发量,渗透量分析单元用于获取防御区域的渗透量;消耗减量分析模块配置有消耗减量分析策略,消耗减量分析策略包括:将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相加得到防御区域的实时消耗减量,基于实时消耗减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消耗减量;消耗减量分析策略还包括:通过蒸发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内的单位时间内的单位面积的蒸发量,设定为单位蒸发量;具体实施时,单位面积设置为1平方米,单位时间设置为1min,蒸发量的计算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蒸发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例如,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蒸发量计算公式为:h=52.0(pm-p)(1+0.135vm)[l/(d
·
m)],h:表面蒸发损失[l/(d
·
m)],pm:按水池表面温度计算的饱和蒸气压(pa),p:标准大气压,vm:日平均风速(m/s),在计算月平均蒸发损失时,应将式中pm、p、vm分别以日均值代入,并将计算结果乘以30;该计算方式不是精确计算,能够反映出防御区域内的水分大致损失量即可,单位蒸发量的计算方式还可以设置为:选取若干实验区域进行单位蒸发量计算,然后求取平均值得到;将单位面积分别乘以防御区域的总面积和第一时间段得到蒸发参考总量;从防御区域内的选取若干实验区域进行渗透量实验,求取若干实验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平均值,设定为单位渗透量,通过区域渗透参考公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总量,将渗透总量乘以第一时间段得到渗透参考总量;具体计算渗透量时,选取防御区域内的若干实验区域,采集土壤,通过模拟降水,收集单位时间内渗透土壤的水量,即为渗透量;渗透量的计算通过预先的实验可以得到,本技术中直接使用实验得到的渗透量结果;区域渗透参考公式配置为:;其中,lsz为渗透参考总量,sf为防御区域的总面积,ss为实验区域的面积,lds为单位渗透量;将蒸发参考总量与渗透参考总量相加得到预估消耗减量。
[0025]
重点区域防御模块包括旱涝区域划分单元以及区域防御单元;旱涝区域划分单元配置有旱涝区域数据库,旱涝区域数据库内存储有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旱涝区域划分单元基于旱涝区域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防御区域划分重点监管区域;旱涝区域划分单元配置有重点区域划分策略,重点区域划分策略包括:获取防御区域内在第一历史年度时长内的旱涝情况信息;在防御区域内对出现旱灾的区域位置设置为旱灾区域,对旱灾区域进行旱灾的历史次数的累加,按照旱灾的历史次数由高到低分别划分为第一旱灾等级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旱灾等级区域;例如,在防御区域内,不同旱灾区域出现旱灾的历史次数为1-10次,第一旱灾等级区域对应为出现8-10次的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对应为出现5-7次的区域,第三旱灾等级区域对应为出现1-4次的区域;在防御区域内对出现涝灾的区域位置设置为涝灾区域,对涝灾区域进行涝灾的历
史次数的累加,按照涝灾的历史次数由高到低分别划分为第一涝灾等级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涝灾等级区域。具体实施时,旱灾的历史次数和涝灾的历史次数根据现有的旱涝标准的统计数据获得。
[0026]
区域防御单元配置有区域防御策略,区域防御策略包括:将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旱涝预警结果;根据旱涝预警结果对重点监管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区域防御策略还包括:通过旱涝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旱涝参考量,旱涝量计算公式配置为:lhlc=lyz-lyx-lcc;其中,lhlc为旱涝参考量,lyx为预估消耗减量,lcc为河湖承载存量;当旱涝参考量大于等于第一参考阈值时,对第一涝灾等级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涝灾等级区域分别输出一级涝灾预警信号、二级涝灾预警信号以及三级涝灾预警信号;当旱涝参考量小于等于第二参考阈值时,对第一旱灾等级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旱灾等级区域分别输出一级旱灾预警信号、二级旱灾预警信号以及三级旱灾预警信号。例如,在防御区域内,不同涝灾区域出现涝灾的历史次数为1-10次,第一涝灾等级区域对应为出现8-10次的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对应为出现5-7次的区域,第三涝灾等级区域对应为出现1-4次的区域;区域防御单元还配置有河湖重点区域监管策略,河湖重点区域监管策略包括: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通过河湖的结构信息划分涝灾重点区域,综合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对涝灾重点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河湖重点区域监管策略还包括: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中弯度小于第一弯度阈值的位置,第一弯度阈值设置范围为60-120度之间,具体设置为90度,当弯度小于90度时,水流对于弯曲位置的冲击较强,需要重点监管,设定为涝灾重点区域;当旱涝参考量大于等于第一参考阈值时,对涝灾重点区域设置河湖重点区域涝灾预警信号。第一参考阈值和第二参考阈值设置时需要根据防御区域所在位置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防御区域的预估环境增量为500万立方米,预估消耗减量为100万立方米,河湖承载存量为300万立方米,通过旱涝量计算公式得到旱涝参考量为100万立方米;第一参考阈值设置为300万立方米,第二参考阈值设置为-300万立方米。
[0027]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河湖信息的旱涝灾害防御方法,防御方法用于防御区域的旱涝防御;防御方法包括:步骤a1,获取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通过对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和实时水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河湖承载存量;步骤a1还包括:步骤a11,获取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对获取到的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历史水量信息进行划分;步骤a12,获取第一历史时长内的河湖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将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差划分为若干水位等级;步骤a13,获取每个水位等级的中间水位的河湖储水量,并设定为对应水位等级整体的水位等级储水量;步骤a14,获取河湖的实时水位,将实时水位所处的水位等级对应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设定为实时储水量;步骤a15,将若干水位等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排序的序号前第一比例所在的
水位等级,设定为标准参照水位等级,将标准参照水位等级的水位等级储水量设置为标准参照储水量;步骤a16,将实时储水量减去标准参照储水量得到河湖承载存量。
[0028]
步骤b1,获取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和实时降雨量信息,对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和实时降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实时环境增量,基于实时环境增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步骤b1还包括:步骤b11,获取上一年度的第一降雨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设定为历史降雨参考量;步骤b12,获取当前第一降雨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实时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设置为实时降雨参考量;步骤b13,连续获取当前时间之前的若干年度对应的第一时间段内的防御区域的历史降雨量信息中的降雨总量,并求取平均值,将求取的平均值设定为预估降雨参考量;步骤b14,通过预估增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增量计算公式配置为:;其中,lyz为预估环境增量,llj为历史降雨参考量,lsj为实时降雨参考量,lyc为预估降雨参考量。
[0029]
步骤c1,获取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将防御区域的蒸发量和渗透量相加得到防御区域的实时消耗减量,基于实时消耗减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消耗减量;步骤c1还包括:步骤c11,通过蒸发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内的单位时间内的单位面积的蒸发量,设定为单位蒸发量;步骤c12,将单位面积分别乘以防御区域的总面积和第一时间段得到蒸发参考总量;步骤c13,从防御区域内的选取若干实验区域进行渗透量实验,求取若干实验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平均值,设定为单位渗透量,通过区域渗透参考公式计算得到防御区域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总量,将渗透总量乘以第一时间段得到渗透参考总量;区域渗透参考公式配置为:;其中,lsz为渗透参考总量,sf为防御区域的总面积,ss为实验区域的面积,lds为单位渗透量;步骤c14,将蒸发参考总量与渗透参考总量相加得到预估消耗减量。
[0030]
步骤d1,获取防御区域内出现旱涝情况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次数,基于旱涝区域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防御区域划分重点监管区域;步骤d1还包括:步骤d11,获取防御区域内在第一历史年度时长内的旱涝情况信息;步骤d12,在防御区域内对出现旱灾的区域位置设置为旱灾区域,对旱灾区域进行旱灾的历史次数的累加,按照旱灾的历史次数由高到低分别划分为第一旱灾等级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旱灾等级区域;步骤d13,在防御区域内对出现涝灾的区域位置设置为涝灾区域,对涝灾区域进行
涝灾的历史次数的累加,按照涝灾的历史次数由高到低分别划分为第一涝灾等级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涝灾等级区域。
[0031]
步骤s1,将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旱涝预警结果;根据旱涝预警结果对重点监管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步骤s1还包括:步骤s11,通过旱涝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旱涝参考量,旱涝量计算公式配置为:lhlc=lyz-lyx-lcc;其中,lhlc为旱涝参考量,lyx为预估消耗减量,lcc为河湖承载存量;步骤s12,当旱涝参考量大于等于第一参考阈值时,对第一涝灾等级区域、第二涝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涝灾等级区域分别输出一级涝灾预警信号、二级涝灾预警信号以及三级涝灾预警信号;步骤s13,当旱涝参考量小于等于第二参考阈值时,对第一旱灾等级区域、第二旱灾等级区域以及第三旱灾等级区域分别输出一级旱灾预警信号、二级旱灾预警信号以及三级旱灾预警信号。
[0032]
步骤s2,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通过河湖的结构信息划分涝灾重点区域,综合防御区域在第一时间段内的预估环境增量、预估消耗减量以及河湖承载存量对涝灾重点区域输出对应的防御信号;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1,获取河湖的结构信息中弯度小于第一弯度阈值的位置,设定为涝灾重点区域;步骤s22,当旱涝参考量大于等于第一参考阈值时,对涝灾重点区域设置河湖重点区域涝灾预警信号。
[0033]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其中,存储介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034]
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
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他的形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