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

文档序号:33620661发布日期:2023-03-25 11:3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

1.本发明涉及软件开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软件开发是根据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系统工程,软件一般是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不只是包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与这些程序相关的文件一般也被认为是软件的一部分。
3.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然后进行编写再提交程序,由于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有较多的步骤,因此会设有管理系统,从而对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其开发过程顺序进行,但是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系统存在以下问题:软件在进行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需求采集方面,传统进行需求采集时,传统进行需求采集时,无法做到各方面的兼顾,因此最后将需求进行采集后,根据需求进行软件开发后,所开发出的软件会有较多的客户对其不满,且软件在进行开发时,所需要的周期较长;现如今的软件在进行开发后,后续需要不停的进行维护以及更新,当客户提出新的需求时,此时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软件进行升级,而客户的需求内容较多,每个需求内容不同,且部分需求无法进行识别,因此进行需求排查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条例提供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包括:需求单元、开发单元、测试单元、缺陷单元以及变更单元,所述需求单元采集客户的需求,从而规划出开发后软件的功能目标,所述开发单元根据需求单元所采集的需求,开发出目标软件,所述测试单元对开发出的目标软件进行测试,所述缺陷单元将测试单元测试出的缺陷进行修改,所述变更单元对客户的变更需求进行收集,并对目标软件进行变更;所述需求单元包括采集模块、评审模块以及预测模块,所述采集模块采集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发送给评审模块,所述评审模块对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需求信息发送到估测模块内进行预测处理,预测处理合格的需求信息生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进入到开发单元进行正式的软件开发;所述评审模块内评审标准为可行性q、合理性p1、一致性p2以及可追踪性p3,其计算公式为,式中m为最终的评审评分,k1、k2、k3为权重,
且k1+k2+k3》0,合理性p1、一致性p2以及可追踪性p3的评分标准在1-100之间,q的评分标准为1或者0,当k的分数在80分及以上时,此时评审通过。
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采集模块内包括个人需求系统、集体需求系统以及功能信息系统,所述个人需求系统目标客户个人对软件的需求信息,所述集体需求系统采集集体的需求信息,所述功能信息系统采集现阶段数据所能实现的功能信息,并将个人需求系统、集体需求系统与功能信息系统所采集的需求进行匹配,二者能够匹配时,完成需求采集。
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体需求系统内包括有血缘群体方向、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血缘群体方向、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的需求信息为同时且相互覆盖的方式进行采集。
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发单元包括代码重用模块、构件重用模块以及体系重用模块,所述代码重用模块采用同态映射进行实现,且代码重用模块映射时可进行修改,所述构件重用模块采用同态开发构件的平台,且构件均采用xml语言进行描述,所述体系重用模块对用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归纳、精简以及分析后形成形式化的说明书,并从构件库中搜寻匹配程度最高的系统分析图,以此分析图存入构件库并作为后续使用的构件。
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测试单元内包括集成测试模块、功能测试模块以及系统测试模块,所述集成测试模块对页面进行测试,检测页面中各项元素的风格与需求信息中的风格是否一致,并对页面内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检测,并判断页面信息是否准确,将合格的数据进行保存,不合格的数据发送给缺陷单元。
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测试模块进行测试时,开发出的软件处于充分运行状态,测试软件系统的运行极限,以及其在充分运行时所出现的问题,并将检测出的问题数据发送给缺陷单元。
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测试模块运行时,将软件与正式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支持软件的数据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结合,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采用黑盒测试内的等价类划分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测试,测试标准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对各需求功能的定义。
12.所述测试单元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步骤s1、缺陷单元接收测试单元的问题数据,并将问题数据移交给程序员;步骤s2、程序员接收问题数据并进行软件缺陷修复,进行缺陷修复后,将修复的软件发送给测试单元;步骤s3、测试单元接收缺陷修复后的软件,并再次进行软件测试;步骤s4、测试单元再次测试软件存在缺陷时,执行步骤s1与步骤s2,测试单元测试软件无缺陷时,完成软件开发。
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需求单元采集客户的软件使用建议信息并发送给变更单元,所述变更单元接收需求单元所发送软件使用建议信息并生成变更信息,且变更单元根据变更信息对软件运行时的对象属性与对象行为进行变更。
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更单元包括无条件变更模块、有条件变更模块以及不可以变更模块,变更信息符合无条件变更模块时,此时无条件执行变更需求,变更信
息符合有条件变更模块时,此时有条件变更模块判断变更信息是否满足执行变更的条件,满足时执行变更需求,否则拒绝执行,变更的条件为审核人员进行设置的条件,变更信息为不可以变更模块时,此时拒绝执行。
15.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的需求单元包括采集模块、评审模块以及预测模块,通过评审标准的评审公式进行评审,对合理性、一致性以及可追踪性进行评分,并采用加权公式进行综合计算,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避免当其进行开发阶段,发现其内部存在较大缺陷,而无法进行,避免投入较大的成本而无法进行开发,保证开发的严谨性;本发明的采集模块内包括个人需求系统、集体需求系统以及功能信息系统,并且设置有血缘群体方向、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从而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采集,需求采集后的数据更加准确,且每个人在属于血缘群体方向的同时也会属于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因此进行相互覆盖的采集方式,采集后的信息更加精确;本发明的开发单元包括代码重用模块、构件重用模块以及体系重用模块,代码重用模块可以完成软件的快速实现,且同态映射时可以进行修改,从而可以将现存的问题进行修正,构件重用模块采用xml语言进行描述,会增加构件的检索效率,体系重用模块将需求进行整理后,此时展示在说明书上,后面进行系统分析图的匹配更加快速,进而能够增加整个软件的开发进程;本发明的变更单元包括无条件变更模块、有条件变更模块以及不可以变更模块,对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变更模块进行处理,可以变更时方会进行软件的变更,避免软件内部数据变更,造成软件整体运行出现错误,而当变更信息为不合理信息时,此时直接进行拒绝,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的测试单元操作步骤示意图。
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包括:需求单元、开发单元、测试单元、缺陷单元以及变更单元,所述需求单元采集客户的需求,从而规划出开发后软件的功能目标,所述开发单元根据需求单元所采集的需求,开发出目标软件,所述测试单元对开发出的目标软件进行测试,所述缺陷单元将测试单元测试出的缺陷进行修改,所述变更单元对客户的变更需求进行收集,并对目标软件进行变更;所述需求单元包括采集模块、评审模块以及预测模块,所述采集模块采集客户的
需求信息并发送给评审模块,所述评审模块对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需求信息发送到估测模块内进行预测处理,预测处理合格的需求信息生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进入到开发单元进行正式的软件开发;所述评审模块内评审标准为可行性q、合理性p1、一致性p2以及可追踪性p3,其计算公式为,式中m为最终的评审评分,k1、k2、k3为权重,且k1+k2+k3》0,合理性p1、一致性p2以及可追踪性p3的评分标准在1-100之间,q的评分标准为1或者0,当k的分数在80分及以上时,此时评审通过,可行性q的评分标准为,采用无名管理员进行表决,当五名管理员均认为计划可行时,此时评分标准为1,当五管理员中两人及以上认为计划不可行时,此时评分标准为0,当一人认为计划不可行时,此时进行二轮表决,二轮表示五人均同意时评分标准为1否则为0,合理性p1、一致性p2以及可追踪性p3采用十名管理员进行十轮打分,每轮打分标准为0-10,缺全部结果的平均值为合理性p1、一致性p2以及可追踪性p3的评分标准。
20.本技术实施例中,当通过评审标准的评审公式进行评审时,首先可行性可判断客户的需求是否可进行软件开发,因此其的评分标准仅有1与0,分别表示其可以正常进行开发以及无法进行开发,当其无法进行开发及不可行时,此时评审的评分标准直接为0,而当其可以进行开发时,此时其不会对其余的评审标准造成影响,通过对合理性、一致性以及可追踪性进行评分,并采用加权公式进行综合计算,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避免当其进行开发阶段,发现其内侧存在较大缺陷,而无法进行,避免投入较大的成本而无法进行开发,保证开发的严谨性,其中k为权重,且其具体数值可根据所要开发的软件类型进行自动选择,其计算公式中,最终的分母为k1+k2+k3,因此其进行了平均计算,仅需保证其大于零,使得整体有意义即可,无需保证k1+k2+k3的值为1。
21.参照图1,所述采集模块内包括个人需求系统、集体需求系统以及功能信息系统,所述个人需求系统目标客户个人对软件的需求信息,所述集体需求系统采集集体的需求信息,所述功能信息系统采集现阶段数据所能实现的功能信息,并将个人需求系统、集体需求系统与功能信息系统所采集的需求进行匹配,二者能够匹配时,完成需求采集。
22.本技术实施例中,个人需求系统、集体需求系统对个人与集体的需求信息进行采集,人类的生活方式,仅会存在个人独自生活,以及与亲人、同事、同学、朋友或者夫妻生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不同的群体进行需求采集,此时功能信息系统会对现阶段数据所能完成的功能与需求功能进行匹配,能够匹配时,则可进行开发,如需要快速购物时,此时可提供足够的购物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开发,此时可正常进行软件开发,从而可完成需求采集,又如需求为太空旅行时,此时缺少足够的数据进行支撑,则无法进行匹配,则无法完成需求采集,需要继续进行需求采集。
23.进一步的,所述集体需求系统内包括有血缘群体方向、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血缘群体方向、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的需求信息为同时且相互覆盖的方式进行采集。
24.本技术实施例中,集体需求系统内包括有血缘群体方向、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因此可以将现在的全部群体即集体进行覆盖,个人需求系统从客户一个人的角度进行需求采集,此时客户无需进行其余因素的考虑,而集体需求系统进行
需求采集时,此时客户身份发生变化,如工作学便是业缘群体方向,此时需要根据其工作的类型进行需求采集,从而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采集,需求采集后的数据更加准确,且每个人在属于血缘群体方向的同时也会属于地缘群体方向、业缘群体方向以及趣缘群体方向,因此进行相互覆盖的采集方式,采集后的信息更加精确。
25.参照图1,所述开发单元包括代码重用模块、构件重用模块以及体系重用模块,所述代码重用模块采用同态映射进行实现,且代码重用模块映射时可进行修改,所述构件重用模块采用同态开发构件的平台,且构件均采用xml语言进行描述,所述体系重用模块对用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归纳、精简以及分析后形成形式化的说明书,并从构件库中搜寻匹配程度最高的系统分析图,以此分析图存入构件库并作为后续使用的构件,代码重用方式为:把需要重用的代码放置在一个公共文件夹内,进行软件开发时,将调用的函数目录设为公共文件夹,构件重用方式为:将现有数据的构件封装在一个个的对象内,开发人员建立派生类来继承对象内的信息,从而实现构件的重用,体系重用方式为:将数据子对象与方法子对象的索引号进行动态的封装,通过索引号在每个模型对象中确定其中的数据子对象与方法子对象,建立数据与方法的匹配关系表,将模型的接口提供给软件开发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可直接进行调用。
26.本技术实施例中,开发单元采用代码重用模块、构件重用模块以及体系重用模块的同态重用方式,代码重用模块可以完成软件的快速实现,且同态映射时可以进行修改,从而可以将现存的问题进行修正,构件重用模块可以采用现有的构件框架,对其进行完成,从而在早期便是其可以建立,且采用xml语言进行描述,会增加构件的检索效率,体系重用模块将需求进行整理后,此时展示在说明书上,后面进行系统分析图的匹配更加快速,进而能够增加整个软件的开发进程。
27.参照图1,所述测试单元内包括集成测试模块、功能测试模块以及系统测试模块,所述集成测试模块对页面进行测试,检测页面中各项元素的风格与需求信息中的风格是否一致,并对页面内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检测,并判断页面信息是否准确,将合格的数据进行保存,不合格的数据发送给缺陷单元,集成测试模块能够对软件中的页面信息进行检测,因为客户打开软件后,首先看到的为页面布局,因此确保页面内的信息准确,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客户好感,提高软件的满意度,随后对页面内的信息进行测试,保证信息准确,提高软件的信任程度,不合格的部分发送给缺陷单元,缺陷单元可以对不合格的部分进行修改,从而使其满足客户的需求,便于软件开发过程的良性进行。
28.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测试模块进行测试时,开发出的软件处于充分运行状态,测试软件系统的运行极限,以及其在充分运行时所出现的问题,并将检测出的问题数据发送给缺陷单元,当软件系统处于充分运行状态时,此时其在平峰运行时未出现的问题会逐渐显露,因此提前对其进行充分运行,避免软件正式上限后,当使用人数较多时,此时使用时出现问题,而无应对措施的问题。
29.进一步的,所述系统测试模块运行时,将软件与正式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支持软件的数据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结合,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采用黑盒测试内的等价类划分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测试,测试标准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对各需求功能的定义,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子集,称为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并进行正反测
试,因此其可以将全部的数据进行划分,从而在其中选择代表性的数据,因此可以快速进行测试,从而可以加快软件的开发效率。
30.参照图2,所述测试单元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步骤s1、缺陷单元接收测试单元的问题数据,并将问题数据移交给程序员;步骤s2、程序员接收问题数据并进行软件缺陷修复,进行缺陷修复后,将修复的软件发送给测试单元;步骤s3、测试单元接收缺陷修复后的软件,并再次进行软件测试;步骤s4、测试单元再次测试软件存在缺陷时,执行步骤s1与步骤s2,测试单元测试软件无缺陷时,完成软件开发。
31.进一步的,所述需求单元采集客户的软件使用建议信息并发送给变更单元,所述变更单元接收需求单元所发送软件使用建议信息并生成变更信息,且变更单元根据变更信息对软件运行时的对象属性与对象行为进行变更,通过设置有变更单元,需求单元除了可采集软件开发之前,客户想要的需求信息,还可对软件开发完成,且在运行中客户对其的建议信息,变更单元对所采集的建议信息进行整理,此时对软件的对象属性与对象行为进行变更,使其不断更新,能够满足客户后续的需求。
32.参照图1,所述变更单元包括无条件变更模块、有条件变更模块以及不可以变更模块,变更信息符合无条件变更模块时,此时无条件执行变更需求,变更信息符合有条件变更模块时,此时有条件变更模块判断变更信息是否满足执行变更的条件,满足时执行变更需求,否则拒绝执行,变更的条件为审核人员进行设置的条件,变更信息为不可以变更模块时,此时拒绝执行,无条件变更模块的判断标准为是否为分支版本变更要求,当为分析版本修改时直接进行软件变更,有条件变更模块的判断标准为是否为软件内部数据变更,当为软件数据变更要求时,此时由审核员进行审核变更,不可以变更模块的判断标准为是否为软件源数据,当为软件源数据时,此时进行不可进行变更。
33.变更单元包括无条件变更模块、有条件变更模块以及不可以变更模块,无条件变更模块主要应用于变更影响较小的对象,如对分支版本的修改,此时不会对软件的整体造成影响,并且可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可直接进行变更,而当为有条件变更时,此时会通过审核员进行审核,当其可以变更时方会进行软件的变更,避免软件内部数据变更,造成软件整体运行出现错误,而当变更信息为软件源数据时,此时直接进行拒绝,节省时间。
34.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35.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
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他的形式。
36.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37.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39.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