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572478发布日期:2023-06-28 12:23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晃动优化,特别涉及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汽车设计及制造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或制作公差等原因,导致在转向过程中,汽车垂向轮胎力变化较大,反作用到车身上,表现为转向时,车身上下晃动较大,给人一种晃悠的感觉,不利于驾乘舒适性,同时也会导致轮胎与周边间隙不足,干涉风险增加,而这种车身晃动,在设计阶段制作轮包时,是很难被模拟出来的。

2、在汽车悬架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四轮定位参数,是保证车辆操控及舒适性的必要条件,因此保证合理的四轮定位参数一直是车辆设计的优先选择。但必要的四轮定位参数,则肯定会引起车身的上下晃动,主销内倾角会引起转向时车身上下浮动,这也是低速自动回正的主要因素,而主销后倾角则会引起转向时车身左右移动。那么在保证合适的四轮定位参数以后,能否运用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抑制车身上下晃动降低干涉风险,增加汽车空间利用率,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用于抑制车身上下晃动降低干涉风险,增加汽车空间利用率。

2、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包括:

3、根据车辆布置边界搭建悬架模型,根据悬架模型选择多个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

4、建立可调稳定杆连杆模型,通过所述可调稳定杆连杆模型调整硬点坐标依次连接每一组备选硬点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仿真,筛选仿真结果以获得多个仿真可行的预选硬点,所述仿真结果包括每一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垂直轮胎力变化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值;

5、将所述预选硬点对应匹配在车辆悬架实物上,并通过可调稳定杆连杆实物进行连接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实测验证;

6、根据验证结果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并将所述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作为车辆量产时的稳定杆连杆硬点以优化车身晃动。

7、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进一步地,根据验证结果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的步骤包括:

9、获取并筛选验证结果以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

10、分别判断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与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是否均符合预设标准;

11、若所述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与所述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存在至少一个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则优化悬架模型,并返回执行根据悬架模型选择多个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的步骤直至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与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均符合预设标准。

12、进一步地,分别判断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与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是否均符合预设标准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13、若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与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均符合预设标准时,则对应的预选硬点为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

14、进一步地,在优化悬架模型的步骤中,优化方法包括:

15、根据验证结果获取缺陷数据,所述缺陷数据包括垂直轮胎力变化值以及所述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值;

16、根据所述缺陷数据定位缺陷原因,所述缺陷原因包括可调稳定杆连杆与硬点的连接松紧度以及可调稳定杆连杆与硬点的连接角度,根据所述缺陷原因优化悬架模型。

17、进一步地,在根据悬架模型选择多个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的步骤之前包括:

18、根据所述悬架模型进行仿真,获得不带稳定杆时垂直轮胎力变化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值,将不带稳定杆时垂直轮胎力变化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值与带稳定杆时垂直轮胎力变化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值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获得带稳定杆连杆时的车身晃动优化效果。

19、进一步地,通过所述可调稳定杆连杆模型依次连接每一组备选硬点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仿真的步骤包括:

20、根据仿真结果获取稳定杆连杆球头初始摆角以保证在整车使用过程中球头摆角满足许用范围。

21、进一步地,根据验证结果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22、获取并存储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为后续实际车辆开发提供依据。

23、上述车身晃动优化方法,通过先建立悬架模型与可调稳定杆连杆模型,根据悬架模型选择多个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再结合调整硬点坐标进行车辆晃动仿真,从而根据仿真结果得到多个仿真可行的预选硬点,再在实车上进行实车验证,具体的,在车辆悬架实物上匹配上述得到的预选硬点并进行连接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实测验证,根据实车的验证结果反向验证仿真结果是否正确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并将所述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作为车辆量产时的稳定杆连杆硬点以优化车身晃动,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设置合理的稳定杆连杆硬点,使转向过程中,稳定杆的介入可抑制转向过程中车身的晃动。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验证结果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的步骤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判断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与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是否均符合预设标准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优化悬架模型的步骤中,优化方法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悬架模型选择多个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的步骤之前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可调稳定杆连杆模型依次连接每一组备选硬点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仿真的步骤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验证结果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晃动优化方法,包括:根据车辆布置边界搭建悬架模型,根据悬架模型选择多个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建立可调稳定杆连杆模型,通过调整模型硬点坐标依次连接每一组备选硬点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仿真,筛选仿真结果以获得多个预选硬点,仿真结果包括每一稳定杆连杆备选硬点垂直轮胎力变化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值;将预选硬点对应匹配在车辆悬架实物上,并通过可调稳定杆连杆实物进行连接以连接车辆悬架的两端并进行车辆晃动实测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获得垂直轮胎力变化最小值以及轮眉到地面间隙变化最小值以确定最终稳定杆连杆硬点。本申请最终抑制车身上下晃动降低干涉风险,增加汽车空间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卿兵,徐向明,杨新星,黄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