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操作系统部署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4802434发布日期:2023-07-18 19:13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操作系统部署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服务器,尤其涉及一种操作系统部署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在大批量对服务器的操作系统进行部署时,使用手动部署工作繁琐,且非常容易出错。手工部署单台服务器需要近30分钟,大规模部署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而现有的pxe(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预启动执行环境)自动化部署方案依赖于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在复杂网络环境中需要对dhcp服务器进行繁琐的设计和配置,增加了操作系统部署成本和部署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同时出于网络安全和隔离等方面的考虑,在dhcp服务器不可用或不受控等场合,pxe服务器无法搭建,从而无法通过pxe方式进行自动部署。因此,现有技术中部署大量服务器的pxe方式存在部署成本高、出错率高、适用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操作系统部署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降低部署操作系统的成本,降低部署过程中的出错率,同时提高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适用性。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操作系统部署方法,该方法包括:

3、步骤s1,接收参数信息并解析,得到解析结果;解析结果包括待部署服务器信息,根据待部署服务器信息和待部署服务器连接;

4、步骤s2,控制待部署服务器进入引导装载界面中的引导装载外层界面;

5、步骤s3,获取待部署服务器的配置地址,检测配置地址是否可连接至文件服务器;若否,则在待部署服务器中设置与文件服务器连接的临时静态地址;

6、步骤s4,令待部署服务器生成引导项,控制待部署服务器根据引导项和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完成操作系统的部署。

7、进一步的,该方法还包括:

8、在执行步骤s1-s4中,同步执行回显检测操作,得到操作锚定结果;

9、若所述操作锚定结果显示操作错误,则退出操作系统部署程序。

10、上述实施例保证了部署过程每一个步骤的正确执行,避免了待部署服务器未执行或未接收到某一个指令或特定字符,导致后续的部署步骤均无效的情况,降低了部署过程的出错率。

11、进一步的,上述执行回显检测操作,得到操作锚定结果,包括:

12、通过平台管理工具获取待部署服务器的界面信息,根据标点符号或空行对界面信息进行切割,得到短语句数组;计算短语句数组与字符流特征库中各特征项的匹配度,将最高的匹配度对应的特征项作为操作锚定结果。

13、上述实施例将待部署服务器的界面信息切割为短语句数组,解决了界面信息为不规则文本,可读性较差的问题;对短语句数组和多个特征项进行一对多的匹配度计算,将最高匹配度对应的特征项为操作锚定结果,实现了根据操作锚定结果得知待部署服务器是否操作错误,若出错直接退出,从而降低了部署过程的出错率。

14、进一步的,上述计算短语句数组与字符流特征库中各特征项的匹配度,将最高的匹配度对应的特征项作为操作锚定结果,包括:

15、采用tf-idf算法或最近邻居法计算短语句数组与字符流特征库中各特征项的匹配度;

16、判断最高的匹配度是否大于等于预设下限值,若是,则将最高的匹配度对应的特征项作为操作锚定结果,否则退出操作系统部署程序。

17、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预设下限值,避免了待部署服务器未成功执行指令,但操作锚定结果碰巧对上了命令信息的要求,从而导致后续流程出错的情况,只有最高匹配度大于等于预设下限值时,才能判定对应的特征项为操作锚定结果,保证了操作锚定结果的准确性,间接降低了操作系统部署流程的出错率。

18、进一步的,解析结果中还包括网段地址配置语句;

19、上述在待部署服务器中设置与文件服务器连接的临时静态地址,包括:

20、根据解析结果中的网段地址配置语句生成临时地址信息并发送至待部署服务器,以使其根据临时地址信息设置临时静态地址。

21、上述实施例为配置地址无法连接到文件服务器的待部署服务器提供了一种设置临时静态地址的方法,使得待部署服务器能够实现在不依赖pxe和dhcp、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的情况下获取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大大提高了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适用性。

22、进一步的,解析结果中还包括预设地址配置信息;

23、上述在待部署服务器中设置与文件服务器连接的临时静态地址,包括:

24、根据解析结果中的预设地址配置信息生成临时地址信息并发送至待部署服务器,以使其根据临时地址信息设置临时静态地址。

25、上述实施例为配置地址无法连接到文件服务器的待部署服务器提供了一种设置临时静态地址的方法,使得待部署服务器能够实现在不依赖pxe和dhcp、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的情况下获取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大大提高了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适用性。

26、进一步的,上述在待部署服务器中设置与文件服务器连接的临时静态地址,包括:

27、获取待部署服务器中的网卡端口列表,并根据网卡端口列表得到临时地址信息;

28、将临时地址信息发送至待部署服务器,以使其根据临时地址信息设置临时静态地址。

29、上述实施例为配置地址无法连接到文件服务器的待部署服务器提供了一种设置临时静态地址的方法,使得待部署服务器能够实现在不依赖pxe和dhcp、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的情况下获取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大大提高了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适用性。

30、进一步的,上述获取待部署服务器中的网卡端口列表,并根据网卡端口列表得到临时地址信息,包括:

31、步骤s31,获取待部署服务器中的网卡端口列表;

32、步骤s32,将网卡端口列表中的网卡端口设置为临时地址;

33、步骤s33,检测临时地址与文件服务器是否连通,若是,则将临时地址对应的网卡端口作为临时地址信息,若否,返回步骤s32。

34、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网卡端口列表中根据网卡端口设置的临时地址进行逐一检测,在检测到不与文件服务器连通时,再进行下一个临时地址的生成,避免了同时对多个网卡端口设置的多个临时地址进行检测造成的冲突,轮询检测的方式使得对网卡端口的检测快速流畅,提高了设置临时静态地址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效率。

35、进一步的,上述令待部署服务器生成引导项,包括:

36、控制待部署服务器退出引导装载外层界面并进入自定义引导项编辑界面;

37、在自定义引导项编辑界面的参数输入处输入解析结果,以生成引导项。

38、上述实施例实现了引导项的快速生成,仅需切换界面后,定位参数输入处输入解析结果后保存,即可生成引导项,从而进入最终的操作系统部署步骤,简单快捷,有效提升了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效率。

39、进一步的,上述控制待部署服务器根据引导项和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完成操作系统的部署,包括:

40、控制待部署服务器退出自定义引导项编辑界面并进入引导装载界面;

41、发送回车键使待部署服务器通过配置地址或临时静态地址获取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并根据引导项和脚本文件完成操作系统的部署。

42、上述实施例中,重新进入petitboot界面后,仅需按下回车键便可完成操作系统的自动部署,操作简单方便,简化了操作系统的自动部署流程,提高了部署效率。

4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操作系统部署装置,该装置包括:

44、解析模块,用于接收参数信息并解析,得到解析结果;解析结果包括待部署服务器信息,还用于根据待部署服务器信息和待部署服务器连接;

45、界面切换模块,用于控制待部署服务器进入引导装载界面中的引导装载外层界面;

46、地址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待部署服务器的配置地址,检测配置地址是否可连接至文件服务器;若否,则在待部署服务器中设置与文件服务器连接的临时静态地址;

47、自动部署模块,用于令待部署服务器生成引导项,控制待部署服务器根据引导项和文件服务器中的脚本文件完成操作系统的部署。

48、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操作系统部署装置,通过控制待部署服务器进入特定界面,使其完成引导项的生成和操作系统的自动部署;本技术给出的操作系统部署方法无需对待部署服务器进行繁琐的设计和配置,大大提高了部署效率,降低了因步骤繁琐带来的高出错率;且本技术在部署过程中添加了对待部署服务器配置地址的检测步骤,若配置地址不可连接文件服务器,则设置临时静态地址,以上操作保证了待部署服务器对文件服务器中脚本文件的获取,进一步降低了部署过程的出错率;最后,本技术无需依赖pxe自动部署方法和dhcp服务器,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从而提高了本技术的适用性。

4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步骤。

50、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操作系统部署方法的步骤。

51、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操作系统部署方法,通过控制待部署服务器进入特定界面,使其完成引导项的生成和操作系统的自动部署;首先,本技术给出的操作系统部署方法无需对待部署服务器进行繁琐的设计和配置,大大提高了部署效率,降低了因步骤繁琐带来的高出错率;其次,本技术在部署过程中添加了对待部署服务器配置地址的检测步骤,若配置地址不可连接文件服务器,则设置临时静态地址,以上操作保证了待部署服务器对文件服务器中脚本文件的获取,进一步降低了部署过程的出错率;最后,本技术无需依赖pxe自动部署方法和dhcp服务器,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从而提高了本技术的适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