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537094发布日期:2023-09-23 12:5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新型基础测绘,特别涉及一种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1、地理实体分为基础地理实体、组合地理实体、聚合地理实体三类。当前二维基础地理实体的生产主要使用传统的数字线划图(dlg)作为主要参考,通过建立与基础地理实体成果的映射关系表进行转换生产,其生产成果涵盖基础地理实体的几何图元和某些基本属性。现阶段在二维基础地理实体转换生产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多源数据处理、成果语义化等探索工作。现阶段尚不存在组合地理实体、聚合地理实体的生产方案。

2、目前的方案在生产输入层面,关注测绘领域数据需求,缺乏对不同行业数据来源的统筹考虑;在生产输出层面,缺少实体组合、聚合、空间身份编码等流程及扩展属性丰富、实体关系构建等语义化操作。依据现有技术方案生产的基础地理实体尚不足以支撑“一次生产、按需组装”的新型基础测绘生产原则。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省级公路实体为目标对应,贯穿其基础地理实体的转换生产流程以及其组合地理实体、聚合地理实体的规则定义与生产方式,形成一套针对公路地理实体的完整生产方案,提供一种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1,收集源数据,并对源数据进行分析;

5、步骤2,对分析后的源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格式转换、数据拼接、数据融合、数据裁切;

6、步骤3,制作转换映射表,将源数据转换映射为基础地理实体;

7、步骤4,对转换映射后的基础地理实体进行语义化处理,得到基础地理实体成果,语义化处理包括调整基本属性、获取实体关系、丰富扩展属性;

8、步骤5,对基础地理实体成果进行实体组成,得到组合地理实体成果;

9、步骤6,对基础地理实体成果和组合地理实体成果进行实体聚合,得到聚合地理实体成果。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1、本方法解决了测绘领域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制作二维地理实体的生产问题,制定了二维地理实体生产过程中源数据收集分析、源数据预处理、映射转换、语义化处理、实体组合、实体聚合等工序的详细生产方案,最终得到基础地理实体成果、组合地理实体成果、聚合地理实体成果。使用本方案生产的二维地理实体成果,既可兼顾规划、住建、水利、交通等不同部门的使用需求,亦可作为国家级、省级、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的数据统计可空间分析基础,能够满足新型基础测绘“一次生产、按需组装”的宏观原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技术特征:

1.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收集的源数据包括数字线划图、国情监测数据、国土调查数据、城市规划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对源数据进行分析的步骤,包括:对源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可用性分析、优先级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制作的转换映射表包括几何映射表、属性映射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将源数据转换映射为基础地理实体的步骤,包括:编写实体转换程序,按照确定的目标格式和组织规范,根据制作的几何映射表和属性映射表,将源数据转换为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由程序结合人工进行转换效果检查,对于程序未能实现的复杂情况进行人工转换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存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生产二维地理实体的方法,包括步骤:收集源数据,并对源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后的源数据进行预处理;制作转换映射表,将源数据转换映射为基础地理实体;对转换映射后的基础地理实体进行语义化处理,最终得到基础地理实体成果,语义化处理包括调整基本属性、获取实体关系、丰富扩展属性;对基础地理实体成果进行实体组成,得到组合地理实体成果;对基础地理实体成果和组合地理实体成果进行实体聚合,得到聚合地理实体成果。本发明生产的二维地理实体成果,既可兼顾规划、住建、水利、交通等不同部门的使用需求,能够满足新型基础测绘一次生产、按需组装的宏观原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曹伟超,刘昶,王萍,李亮,李代云,王蕾,李国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