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线损统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195550发布日期:2023-08-21 15:59阅读:44来源:国知局
配电网线损统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线损治理,具体涉及一种配电网线损统计方法。


背景技术:

1、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类原件存在一定电阻与电抗,电量流过这些原件的同时会发生电磁、电热的能量转换,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损耗;另一方面,配电端的各类用户在使用电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因其自身设备状况、运行方式的经济性、或一些偷电漏电行为导致一定的电能流失和损耗。线损即为电能传输和使用时各类损耗的综合。

2、线损智能化、精益化管理是国网公司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影响降损的一项核心因素,近几年线损数据获取技术日趋成熟,虽然目前业务系统能够根据供电量和售电量计算线损,但其分析功能、智能判断等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配电网线损统计方法。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配电网线损统计方法,包括:

4、获取配电网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

5、识别主网中因表底采集精度不足而引起的异常线损,统计主网线路线损异常成因;

6、利用历史停电数据校验中压配电网线变关系;

7、对配电网缺失的表底数据进行识别和修复;

8、对线损情况及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并输出统计结果。

9、进一步的,识别主网中因表底采集精度不足而引起的异常线损的方法包括:

10、根据理论线损率获取线损率的修正区间;

11、如果理论线损率超出线损率上下限区间,并且修正区间与线损率上下限区间具有重合,则判定该线损异常的成因是由于表底采集精度不足;

12、所述修正区间为其中∑δ代表同一线路中所有元件倍率之和,a表示线路输入电量,x%表示当前线路的理论线损率;

13、所述线损率上下限区间为预设的用于判断线损是否异常的区间。

14、进一步的,利用历史停电数据校验中压配电网线变关系的方法包括:

15、获取中压配电网历史停电数据,筛选出发生停电的台区或线路以及对应的停电时间段;

16、从线损系统中获取停电台区或线路对应的台区档案;

17、获取停电台区对应计量点在停电时间段内的电流电压数据,若电流电压的数据存在空值,则判定线变关系正常,否则判定线变关系异常。

18、进一步的,缺失表底数据的修复方法包括:根据计量点编号重新从用电采集系统获取表底数据,若无法获取,则利用计量点近几日用电量的平均值补全。

19、进一步的,所述基础数据包括配电网固有属性数据、档案数据和运行数据。

20、进一步的,所述历史数据包括近几年停电数据、近几年每日96点的导负荷数据。

21、进一步的,统计结果以数据表格和可视化的方式输出。

22、线损率作为供电企业一个重要的能够反映出基础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对公司的运营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降低线损率可以有效的降低线路中电能的损耗,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提高。对于综合线损率,可以直接用于对电网管理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同时也可以作为主要的依据,指导电网的升级和改造。

23、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国网公司通过各级的供电单位对用电采集信息、pms、营销业务等诸多的系统进行了完善,并且基于以上的系统数据的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系统也逐步的建立起来。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系统通过对供电量、同期售电量同步采集,实现电量与线损同期管理,所获取的同期线损率相对平稳,与电网结构特点、负荷变化情况趋于一致。通过对配电网中的线损进行精确管控,可以及时的发现影响线损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随着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系统的应用,供电单位的线损管理逐步加强,线损率也在逐步降低。

24、目前,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主网线损水平总体较低,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kv及以下的中低压配电网由于网架结构复杂、负荷波动较大等原因,线损水平仍然偏高,这不仅给电力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电质量。

25、虽然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主网线损水平较低,但电网运行中也会因负载变化、线路充电、设备故障等原因引起线损异常,现有线损系统在计算出线损异常后,也对部分异常原因进行判断。但设备故障可能包含因表底精度不足而引发的线损异常,现有线损系统无法准确识别,会将该异常类型误判为其他类型,对供电单位对线损的统计及后续的治理造成干扰。

26、另外10kv配电网线损水平较高主要是配电网供电半径过大、配网架构不合理、设备效率不高等技术因素,以及用户侧存在的计量采集异常、异常用电行为、线损统计错误等非技术的管理因素,相较于非技术性线损,降低配网架构不合理、线路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的技术性线损难度较大,因此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排查计量采集异常、异常用电行为等非技术性线损问题。

27、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着重分析了主网线损中因表底精度不足而引发的线损异常,以及非技术线损中的表底缺失和线变关系异常等因素。

28、配电网结构的部分信息由人工进行核验和登记,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且容易疏忽出错,因此容易造成业务系统中线变关系登记异常。线变关系是指配电网台区配变与其所属10kv线路之间的关系,属于配电网拓扑结构的一种。线变关系的梳理是保证配网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正确性对配电网网损的计算、配电网故障的抢修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错误的线变关系也影响线损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对中压配电网的线变关系校验就很有必要。

29、现有技术中,多利用电网运行数据来进行线变校验。如利用台区配变出口电压进行归算,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台区电压曲线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系数的大小来校验线变关系的正确性。由于线路中大量低压台区用户的用电习惯类似,容易造成10kv配变出口电压的相关系数非常接近,仅用出口电压的相关系数来校验线变关系的方法容易造成误判。也有现有技术基于电能量守恒关系的线变关系校验方法,基本思想是使用偏相关系数的变化特征来判断线路中所有台区的归属关系,以计算机采集和分析配电网运行的大数据为基础,利用线变关系中线路输入总电能量和线路所属的所有台区消耗电能量符合电能量守恒关系为条件,判断线变关系的正确性。

30、但这些基于电网运行数据的线变关系校验需要采集大量的电网数据,并且算法复杂,实现成本高。本技术人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提出利用历史停电数据进行线变关系检验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故障停电时间范围内,三相信息不应存在数值”这一基本原理,通过对台区停电时间段内对应采集点是否具有读数来判断线变关系,这种方法实现的便捷巧妙。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32、本发明能够自动汇总线损情况,用户可下载与可视化有效信息,将每日2小时的线损统计工作量压缩至1分钟以内,减少线损数据处理90%以上的工作量,降低线损管理人员工作量。本发明对线损情况及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并以数据表格和可视化图表等方式输出统计结果,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线损率的情况和异常情况,有助于电力管理人员对线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线损的优化和改进。

33、本发明能够统计主网线路线损异常成因,并识别上下表底采集精度不足导致的线损率异常,可以准确判别线损率的异常情况。本发明根据理论线损率并结合同一线路中所有元件倍率之和获取线损率的修正区间,如果理论线损率超出线损率上下限区间,并且修正区间与线损率上下限区间具有重合,则判定该线损异常的成因是由于表底采集精度不足。修正线损率误判问题有助于提高线损的准确性和判别结果。

34、本发明对中压配电网中的线变关系进行校验,可以确保线变关系的准确性和匹配性。本发明获取中压配电网历史停电数据,筛选出发生停电的台区或线路以及对应的停电时间段;从线损系统中获取停电台区或线路对应的台区档案;获取停电台区对应计量点在停电时间段内的电流电压数据,若电流电压的数据存在空值,则判定线变关系正常,否则判定线变关系异常。通过校验线变关系,可以消除线变关系异常对线损率计算的影响,提高线损率计算的准确度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35、本发明通过校验线损系统中各计量点是否存在表底数据缺失现象,并自动修复缺失的表底数据,可以减少人工核对和修复的工作量,提高表底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重新计算线损率时使用修复后的表底数据,能够提高线损率计算的准确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