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档序号:35780461发布日期:2023-10-21 16:3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涉及一种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城市空间品质分析评价领域。


背景技术:

1、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复杂的景观系统,包括水体、陆路、生态圈,其作为一个物质交换以及人类互动频繁的场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空间,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因此,国家或地方转为高质量发展时,总会将滨水空间治理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的发力点。

2、滨水空间的治理涉及多单位、多对象、多标准、多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清晰地划分当前所处的治理阶段;而人民作为滨水空间的使用主体,因过往经历、认知水平不同,导致对建设成果的满意度大相径庭、缺乏参考价值,这就导致滨水空间的建设很难得到客观的评价,也无法形成集中的意见,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政群沟通不畅。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其可以解决现有城市滨水空间质量的定性分析存在的缺陷,填补了滨水空间与碧道建设成果难以量化的空白,兼顾客观与主观维度,为滨水空间评估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2、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

3、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系统。

4、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

5、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储介质。

6、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7、一种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8、确定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边界范围,并收集基础数据,所述基础数据包括河涌水质数据、生态环境数据、滨水空间重要节点状况数据和滨水空间步道状况数据;

9、根据基础数据,将城市滨水空间步道品质的评价分为自然环境感知、建成环境感知和文化环境感知三个评价维度;

10、在划分的评价维度基础上,建立初步指标库;

11、根据初步指标库,在多个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边界范围内收集使用群体对指标因子的打分,并对所有打分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得到因子数据库;

12、根据因子数据库和评价维度,构建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

13、利用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计算研究河涌得分情况,完成对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

14、进一步的,所述确定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边界范围,具体包括:

15、以可步行性为标准将城市内河涌周边地块划分为滨水步道;

16、将滨水步道调研对象的横向空间边界范围,限定为临近河涌街道两侧建筑所围合的公共空间,研究区间从步道路边延伸至两侧附属绿色空间和垂直界面。

17、进一步的,所述在划分的评价维度基础上,建立初步指标库,具体包括:

18、将自然环境感知、建成环境感知和文化环境感知三个评价维度对应的指标分别作为自然环境感知指标、建成环境感知指标和文化环境感知指标,建立初步指标库;

19、所述自然环境感知指标包括河涌内水质、绿视率、蓝视率、ndvi和景观丰富度;

20、所述建成环境感知指标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游憩设施完善程度、人车分流情况、碧道空间尺度和亲水性;

21、所述文化环境感知指标包括水乡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色和公众活动意愿。

22、进一步的,所述利用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计算研究河涌得分情况,完成对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具体包括:

23、基于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构建ahp层次分析矩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指标体系;

24、根据指标体系,确定每项指标要素的客观观测方法,对于部分指标设置相关评分标准;

25、根据评分标准,计算研究河涌得分情况,完成对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

26、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构建ahp层次分析矩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指标体系,具体包括:

27、基于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个因子标准化的因子载荷,以构建ahp层次分析矩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指标体系。

28、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个因子标准化的因子载荷,以构建ahp层次分析矩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指标体系,具体包括:

29、基于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化解相关系数,剔除其因子载荷小于0.5的指标,导出各指标标准化解的值;

30、基于各指标标准化解的值,对滨水步道空间品质指标体系进行分层赋值,以构建ahp层次分析矩阵;

31、对ahp层次分析矩阵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对ahp层次分析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指标体系。

32、进一步的,所述确定每项指标要素的客观观测方法,对于部分指标设置相关评分标准,具体包括:

33、确定自然环境感知指标中河涌内水质的客观测度方法为:5-五分制水质指数,x’=5-x;

34、确定自然环境感知指标中绿视率的客观测度方法为:人视点照片中植物元素所占像素数/照片总像素数、x’=5x/xmax;

35、确定自然环境感知指标中蓝视觉率的客观测度方法为:人视点照片中水体元素所占像素数/照片总像素数、x’=5x/xmax;

36、确定自然环境感知指标中ndvi的客观测度方法为:爬取数据;

37、确定自然环境感知指标中景观丰富度的测度方法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平均分;

38、确定建成环境感知指标中公共服务服务设施的客观测度方法为:步道公共设施总数/统计河涌范围长度,x’=5x/xmax;

39、确定建成环境感知指标中游憩设施完善程度的客观测度方法为:步道游憩设施总数/统计河涌范围长度,x’=5x/xmax;

40、确定建成环境感知指标中人车分流情况的客观测度方法为:人视点照片车辆所占像素数/照片像素总数,x’=5x/xmax;

41、确定建成环境感知指标中碧道空间尺度的客观测度方法为:两侧建筑界面间距/建筑界面高度,x’=5-5x/xmax;

42、确定文化环境感知指标中水乡风貌特征的测度方法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平均分;

43、确定文化环境感知指标中历史文化特色的测度方法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平均分;

44、确定文化环境感知指标中公众活动意愿的测度方法为: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平均分。

45、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46、一种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47、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边界范围,并收集基础数据,所述基础数据包括河涌水质数据、生态环境数据、滨水空间重要节点状况数据和滨水空间步道状况数据;

48、划分模块,用于根据基础数据,将城市滨水空间步道品质的评价分为自然环境感知、建成环境感知和文化环境感知三个评价维度;

49、第一构建模块,用于在划分的评价维度基础上,建立初步指标库;

50、第二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初步指标库,在多个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边界范围内收集使用群体对指标因子的打分,并对所有打分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得到因子数据库;

51、第三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因子数据库和评价维度,构建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

52、评价模块,用于利用滨水步道空间评价结构模型,计算研究河涌得分情况,完成对滨水步道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

53、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54、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

55、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56、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滨水步道空间质量评价方法。

57、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58、本发明兼顾主观满意度与客观数据指标,将传统满意度评价法与环境心理学相结合,确保主体评价时的准确性,同时创新性地引入了水质、蓝绿视率、可步行性、热舒适等针对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客观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建立科学的滨水空间评价模型,并经历数据检验和多次迭代,可以解决现有城市滨水空间质量的定性分析存在的缺陷,填补了滨水空间与碧道建设成果难以量化的空白,兼顾客观与主观维度,为滨水空间评估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