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迹地恢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704451发布日期:2023-10-12 04:1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迹地恢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体涉及一种迹地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1、近年来,许多迹地出现了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对于引起湿地退化的主导原因还存在争议,但排水是典型的人为干扰,沟渠是沼泽排水的主体。

2、现有的研究利用排水沟填堵来修复迹地的水文功能和植被,然而,需要详细的研究来确定修复是否成功地重新形成了迹地典型物种和自然水文特征。这是因为在研究期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某些地点的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或高于要求的地下水位位置,这可能不适合迹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全恢复。由于水沟的持续存在以及泥炭在干燥时的压缩和收缩,排水沟填堵的影响区域会减小,通过填堵水沟来修复湿地不会完全逆转水沟排水的影响,而且这种差异可能会随着沟渠在被填堵之前排干迹地的时间而增加。

3、因此,不能采用单一的恢复方案针对所有的迹地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迹地恢复方法,以能够有效减缓水体流速抬高沟床,保障了水文连通,并具有低维护的特点,且能够促进淤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发明提供一种迹地恢复方法,所述迹地恢复方法包括:

4、s1:获取退化迹地中排水沟渠/水蚀沟壑水流信息;

5、s2:根据所述水流信息,对比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中的各项指标及与各项指标一一对应的各预设条件,得到多项对比结果,并根据各项对比结果,生成退化迹地的恢复方案。

6、可选择地,所述s2包括:

7、s201:判断所述水流信息中的水流是否连续,若是,进入s202;否则,进入s209;

8、s202:判断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深度是否大于第一深度预设值,若是,进入s203;否则,进入s205;

9、s203:判断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的潜育层是否可见,若是,进入s204;否则,生成第一恢复方案;

10、s204:判断水流量是否大于流量预设值,若是,生成第二恢复方案;否则,生成第三恢复方案;

11、s205:判断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宽度是否大于宽度预设值,若是,进入s206;否则,生成第四恢复方案;

12、s206:判断填充泥炭是否足够,若是,进入s207,否则,生成第五恢复方案;

13、s207:判断沟底是否含有矿质土,若是,进入s208;否则,生成第六恢复方案;

14、s208:判断所述矿质土是否稳定,若是,生成第七恢复方案,否则,生成第八恢复方案;

15、s209:判断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坡度是否大于坡度预设值,若是,进入s210;否则,进入s212;

16、s210:判断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深度是否大于第二深度预设值,若是,进入s211;否则,生成第九恢复方案;

17、s211:判断工程机械是否可以到达,若是,生成第十恢复方案,否则,生成第十一恢复方案;

18、s212:判断填充材料是否足够,若是,生成第十二恢复方案,否则,生成第十三恢复方案。

19、可选择地,所述第五恢复方案与所述第三恢复方案相同;所述第八恢复方案与所述第六恢复方案相同;所述第九恢复方案和所述第十一恢复方案均与所述第一恢复方案相同。

20、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恢复方案包括建立稳固型梯级碎石透水堰;所述第二恢复方案包括建立溢流式重力堰;所述第三恢复方案包括建立梯级碎石透水堰;所述第四恢复方案包括建立碎石透水堰;所述第六恢复方案包括建立泥炭填充-间隔固定;所述第七恢复方案包括泥炭/代替材料完全填充;所述第十恢复方案包括地貌重塑;所述第十二恢复方案包括填堵材料填充;所述第十三恢复方案包括木板/木桩/泥炭/土石袋碎石透水堰。

21、可选择地,所述稳固型梯级碎石透水堰适用于较深无流水沟渠或有泉水出露的排水沟渠下游,堰体下层基础用宾格石笼或木桩加固,上层用碎石抛投填筑,堰体密度与坡降成正比间隔50~100m,堰体高度为沟深3/4,稳定后用碎石抛投逐级提升高度至与沟渠平;

22、所述溢流式重力堰适用于汇水区干流沟段出水口,考虑混凝土材质,溢流口高程考虑汇水区过水水面景观占比;

23、所述梯级碎石透水堰适用于有泉水出露的排水沟渠上游,堰体用碎石抛投填筑,堰体密度与坡降成正比,间隔50~100m堰体高度为沟深3/4,堰体淤平稳定后用碎石抛投堰体逐级提升高度至与沟渠平;

24、所述碎石透水堰的堰体密度与坡降成正比堰体高间隔50~100m,度为沟深3/4,透水堰顶宽度不低于1m,且迎水侧边坡系数1~2;

25、所述泥炭填充-间隔固定包括:采用木桩构筑或碎石构筑木桩固定,填充高度为沟深,移栽多年生植物繁殖体或播种乡土植被;

26、所述泥炭/代替材料完全填充包括:用泥炭土/草炭/木屑/锯末草捆等材料填充,填充高度与沟壁平,用木桩/木板间隔固定,移裁多年生植物繁殖体或播种修复植被;

27、所述地貌重塑包括:植被土壤生长层挖掘待用,对下层进行微地貌重塑,间隔木桩固定,表层重新覆盖并压实;

28、所述填堵材料填充包括:用泥炭土/草炭/木屑/锯末/草捆等材料填充,高度与沟壁平用木桩间隔固定,移栽多年生植物繁殖体或播种乡土植被;

29、所述木板/木桩/泥炭/土石袋碎石透水堰包括:堰体高度为沟深1/2,木板打桩固定,碎石透水堰用石块抛填,泥炭/土石用双层麻袋装填砌筑促进暴雨径流淤积,堰前裸露地表移栽多年生植物繁殖体或播种乡土植物,堰体淤平稳定后逐级提升高度至平。

30、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深度预设值为1m;所述第二深度预设值为2m;所述宽度预设值为3m;所述坡度预设值为5%。

31、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1、本发明通过根据排水沟渠/水蚀沟壑中的不同指标和预设条件,生成适于迹地的恢复方案,此外,本发明的恢复方案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侧重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生态修复,具有成本低、稳定性高以及建造方便的特点;

33、2、本发明基于以往修复工作的限制性,提出根据不同沟段的地形坡度和水体流速,修筑不同的缓冲坝体,结合透水堰体的设置,有效减缓水体流速抬高沟床,保障了水文连通,并具有低维护的特点,且能够促进淤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技术特征:

1.一种迹地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迹地恢复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迹地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迹地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恢复方案与所述第三恢复方案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迹地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迹地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迹地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深度预设值为1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迹地恢复方法,所述迹地恢复方法包括:S1:获取退化迹地中排水沟渠/水蚀沟壑水流信息;S2:根据所述水流信息,对比所述排水沟渠/水蚀沟壑中的各项指标及与各项指标一一对应的各预设条件,得到多项对比结果,并根据各项对比结果,生成退化迹地的恢复方案。本发明能够有效减缓水体流速抬高沟床,保障了水文连通,并具有低维护的特点,且能够促进淤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技术研发人员:赵娜娜,朱耀军,马牧源,刘新卫,宋建新,梁梦茵,孔凡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