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6733816发布日期:2024-01-16 12:46阅读:19来源:国知局
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碳足迹跟踪,尤其是指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1、碳足迹(co2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2、现有的碳足迹跟踪方法中,只能对各个活动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获取并记录,具体在电网系统中,目前的碳足迹跟踪处理方法只是简单的获取发电端和负载端的碳足迹情况,并不能对发电端以及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也不能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进行相应的措施调整碳排放量,造成碳排放量超标,电网的运行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碳足迹跟踪处理方法只是简单的获取发电端和负载端的碳足迹情况,并不能对发电端以及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也不能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进行相应的措施调整碳排放量,造成碳排放量超标,电网的运行效率下降的缺点,提供一种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及系统。

2、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1,周期性获取各类型发电端的碳足迹情况,计算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

5、步骤2,周期性获取负载端的碳足迹情况,计算负载端的碳排放量;

6、步骤3,对于各类型的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拟合,构成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拟合,构成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

7、步骤4,根据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发电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根据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8、步骤5,根据发电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和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降低发电端和负载端的总碳排放量。

9、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5中,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具体为:

10、子步骤1,获取负载端的碳排放量预测结果,将负载端的碳排放量预测结果与当前的碳排放量进行比对,同时计算各类型发电端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量,对各类型发电端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量从小到大进行排列;若负载端的碳排放量预测结果大于当前的碳排放量则跳转至子步骤2,若负载端的碳排放量预测结果小于当前的碳排放量则跳转至子步骤3,若负载端的碳排放量预测结果等于当前的碳排放量则跳转至子步骤4;

11、子步骤2,提高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量小的发电端的发电量;

12、子步骤3,降低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量大的发电端的发电量;

13、子步骤4,维持现有的各类型发电端发电量不变。

14、作为优选,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还判断各类型发电端的供电稳定性,对于单个发电端,计算各个时间数据与碳排放量拟合曲线的偏离程度,根据偏离程度判断发电端的供电稳定性;供电稳定性较差的发电端,在调整发电量时的权重值较低,供电稳定性较好的发电端,在调整发电量时的权重值较高。

15、作为优选,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还对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的效果进行验证,具体为:

16、获取实际调整后的各类型发电端的发电量和理论调整后的各类型发电端的发电量,将调整前的发电量、实际调整后的各类型发电端的发电量和理论调整后的各类型发电端的发电量之间在二维坐标系中构成的三角形面积进行计算构成单个发电端的变化量;

17、对于所有发电端的变化量之和进行累加,若累加的和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判断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合格,否则判断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不合格。

18、作为优选,根据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计算负载端的类型,负载端的类型包括碳排放超标负载和碳排放盈余负载,获取碳排放盈余负载的碳排放盈余和,若碳排放盈余和大于等于碳排放超标和,则所有碳排放盈余负载和所有碳排放超标负载之间进行碳交易;若碳排放盈余和小于碳排放超标和,则对碳排放超标负载进行优先级排序,优先安排优先级高的碳排放超标负载与碳排放盈余负载进行碳交易,直到所有碳排放盈余负载均完成碳交易为止。

19、作为优选,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还获取发电端的发电原料,计算发电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发电端的碳排放量包括发电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所述的步骤2中,还获取负载端的生产原料,计算生产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负载端的碳排放量包括生产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

20、碳计量与碳追踪系统,包括

21、碳足迹采集单元,设置在发电端或负载端,用于计算发电端发电的碳排放量或负载端运行的碳排放量;

22、碳排放量分析单元,对于各类型的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拟合,构成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拟合,构成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根据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发电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23、碳排放量调控单元,用于根据各类型发电端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量以及负载端的类型对发电端与负载端之间的供电方式进行优化,降低碳排放超标负载的碳排放量。

24、作为优选,所述的碳足迹采集单元还设置在变电站端,设置在变电站端的碳足迹采集单元用于计算发电端到变电站之间的传输损耗、变电站之间的传输损耗或变电站到负载端之间的传输损耗。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对于发电端和负载端的碳足迹能进行有效的追踪与分析,并且对于发电端和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进行精准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于发电端的发电量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了电网运行的效率,降低了碳排放量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量带来的污染。



技术特征:

1.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5中,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具体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其特征是,还判断各类型发电端的供电稳定性,对于单个发电端,计算各个时间数据与碳排放量拟合曲线的偏离程度,根据偏离程度判断发电端的供电稳定性;供电稳定性较差的发电端,在调整发电量时的权重值较低,供电稳定性较好的发电端,在调整发电量时的权重值较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其特征是,还对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的效果进行验证,具体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根据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计算负载端的类型,负载端的类型包括碳排放超标负载和碳排放盈余负载,获取碳排放盈余负载的碳排放盈余和,若碳排放盈余和大于等于碳排放超标和,则所有碳排放盈余负载和所有碳排放超标负载之间进行碳交易;若碳排放盈余和小于碳排放超标和,则对碳排放超标负载进行优先级排序,优先安排优先级高的碳排放超标负载与碳排放盈余负载进行碳交易,直到所有碳排放盈余负载均完成碳交易为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其特征是,还获取发电端的发电原料,计算发电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发电端的碳排放量包括发电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所述的步骤2中,还获取负载端的生产原料,计算生产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负载端的碳排放量包括生产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

7.碳计量与碳追踪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计量与碳追踪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碳足迹采集单元还设置在变电站端,设置在变电站端的碳足迹采集单元用于计算发电端到变电站之间的传输损耗、变电站之间的传输损耗或变电站到负载端之间的传输损耗。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计量与碳追踪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包括步骤1,周期性获取各类型发电端的碳足迹情况,计算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步骤2,周期性获取负载端的碳足迹情况,计算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步骤3,对于各类型的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拟合,构成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拟合,构成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步骤4,根据各类型发电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发电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根据负载端的碳排放量拟合曲线对于负载端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步骤5,调整各类型的发电端的发电比例,降低发电端和负载端的总碳排放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申华,王威,丁珊珊,王旭杰,刘政,朱杭杰,林军,何瑞兵,宋佳磊,程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武义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