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6245131发布日期:2023-12-02 09:29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光纤,尤其是涉及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冬季,热泵机组从地源中吸收热量,向建筑物供暖;夏季,热泵机组从室内吸收热量并转移释放到地源中,实现建筑物空调制冷,这种可再生的空调系统在一些公共场所得到了应用,如办公楼或者购物商场等。

2、在实际使用时,由于不同地壳浅层的低温热源的热量不相同,所以会根据供热对象的需求选定地温场,由地温场来为供热对象提供其所需的温度。除了地温场的位置深度会影响地温场的热量外,处于地温场中的地埋管道泄漏也会影响地温场的热量分布,因此,需要及时定位地温场中的地埋管道的漏点并对其进行检修,以降低漏点对地温场造成的影响。

3、由于地温场内放置有用于将环境热量和室内热量进行交换的设备,所以选择地温场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空间环境大。因此,在采集地温场中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时(运行参数可以包括温度或者其他参数),大量的运行参数会给监控平台带来负担,使得监控平台处理大量的运行参数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即检漏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具有提高处理地温场的运行参数效率的特点。

2、本技术目的一是提供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

3、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4、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应用于监控平台中,包括:

5、接收多个节点的运行参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温度、振动频率和压力;

6、将所述温度、所述振动频率和所述压力中的至少一项参数出现异常的节点为初始漏点,并将所述初始漏点放置于星型模型中;

7、通过所述星型模型获取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

8、根据所述初始漏点的运行参数和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确定最终漏点。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本技术获取节点的温度、振动频率和压力,通过判断温度、振动频率和压力中的至少一项参数是否出现异常来决定是否将节点作为初始漏点。对于确定为初始漏点的节点,则将其传输至星型模型中,由星型模型获取与初始漏点相邻的节点的运行参数,通过初始漏点的运行参数和与初始漏点相邻的节点的运行参数确定最终漏点。由此可知,本技术将判断初始漏点是否为最终漏点的过程独立开来,即由星型模型管理,从而便于及时处理初始漏点,避免当出现多个节点同时被标记为初始漏点时,无法及时处理多个初始漏点的情况,即本技术能够应对同时存在多个初始漏点的情况,从而达到提高处理地温场的运行参数效率的目的。

1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根据所述初始漏点的运行参数和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确定最终漏点,包括:

11、将出现异常的温度和/或出现异常的振动频率和/或出现异常的压力标记为异常要素;

12、从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中,获取与所述异常要素对应的对照要素,所述对照要素和所述异常要素包含的信息属于同一种类,所述种类包括温度类型、振动类型和压力类型;

13、根据所述异常要素的异常类型,通过对比所述异常要素和所述对照要素确定最终漏点。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技术仅对比对照要素和异常要素,能够降低本技术的计算量,节约得到最终漏点的时间,以保障检漏的及时性。另一方面,本技术仅对比对照要素和异常要素,也能够减少其他要素的干扰,从而为使最终漏点为真实的漏点提供技术保障。

1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根据所述异常要素的异常类型,通过对比所述异常要素和所述对照要素确定最终漏点,包括:

16、当异常要素高于预设阈值范围时,所述预设阈值范围为预设温度范围、预设振动频率范围和预设压力范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17、判断是否满足:对照要素大于异常要素;若是,则对照要素大于异常要素的节点为最终漏点;若否,则初始漏点为最终漏点;或者

18、当异常要素低于预设阈值范围时,判断是否满足:对照要素小于异常要素;

19、若是,则对照要素大于异常要素的节点为最终漏点;

20、若否,则初始漏点为最终漏点。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异常要素高于预设阈值范围时,说明节点已经被标记为初始漏点,而若与其相邻的节点的对照要素还要高于异常要素,则说明与其相邻的该节点也为漏点,而且还比初始漏点泄漏更加严重,所以将与初始漏点相邻的该节点作为最终漏点。同理,由于在异常要素低于预设阈值范围时,说明节点已经被标记为初始漏点,而若与其相邻的节点的对照要素还要低于异常要素,则说明与其相邻的该节点也为漏点,而且还比初始漏点泄漏更加严重,所以将与初始漏点相邻的该节点作为最终漏点。

22、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在将所述温度、所述振动频率和所述压力中的至少一项参数出现异常的节点为初始漏点时,还记录所述标记时间,所述方法还包括:

23、根据所述初始漏点的标记时间,以及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所有节点中被标记为漏点的节点的标记时间,得到最终漏点。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除了通过对比异常要素和对照要素确定最终漏点外,还通过初始漏点的标记时间、以及与初始漏点相邻的所有节点中被标记为漏点的节点的标记时间确定最终漏点,从而便于管理人员根据环境需求选择不同的判断方式,以提高本技术的环境适应能力。

2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根据所述初始漏点的标记时间,以及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所有节点中被标记为漏点的节点的标记时间,得到最终漏点,包括:

26、按照升序排序方式排列多个所述标记时间;

27、以排序第一的标记时间对应的初始漏点或者漏点作为最终漏点。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地温场中的液态工质发生泄漏时,泄漏的液态工质具有流动性,所以将最先被标记的节点作为最终漏点。

2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星型模型包括核心点和分支点;

30、所述核心点用于存放异常要素严重程度最高或者标记时间最早的漏点;

31、所述分支点用于存放异常要素严重程度低于异常要素严重程度最高或者标记时间晚于标记时间最早的漏点。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星型模型区分异常要素严重程度不同和标记时间先后不同的漏点,从而便于对漏点进行管理。

3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如下判断方式判断温度、振动频率和压力是否出现异常:

34、当温度超出预设温度范围时,判断结果为温度出现异常;

35、当振动频率超出预设振动频率范围时,判断结果为振动频率出现异常;

36、当压力超出预设压力范围时,判断结果为压力出现异常。

37、本技术目的二是提供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系统。

38、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9、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系统,包括:

40、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多个节点的运行参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温度、振动频率和压力;

41、数据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温度、所述振动频率和所述压力中的至少一项参数出现异常的节点为初始漏点,并将所述初始漏点放置于星型模型中:

42、数据获取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星型模型获取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

43、数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初始漏点的运行参数和与所述初始漏点相邻的每一个节点的运行参数确定最终漏点。

44、本技术目的三是提供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装置。

45、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三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46、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

47、本技术目的四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存储相应的程序。

48、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四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4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种地温场的运行参数处理方法。

5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51、1.本技术将判断初始漏点是否为最终漏点的过程独立开来,即由星型模型管理,从而便于及时处理初始漏点,避免当出现多个节点同时被标记为初始漏点时,无法及时处理多个初始漏点的情况,即本技术能够应对同时存在多个初始漏点的情况,从而达到提高处理地温场的运行参数效率的;

52、2.另外,本技术判断初始漏点是否为最终漏点时,不仅仅涉及初始漏点,而是将初始漏点的运行参数与周围的节点的运行参数进行对比,从而提高了所得的最终漏点的准确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