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316949发布日期:2023-12-08 05:24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引调水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主要适用于穿越软岩地段有压输水隧洞洞径设计。


背景技术:

1、引调水隧洞工程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隧洞施工必须解决好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突水涌泥、有毒有害气体等各种问题。由于隧洞属于线性工程,长达几百公里,沿线软硬岩体交替变化,已有工程表明,部分隧洞软岩大变形可达数米,导致其无法满足隧洞引水要求,制约工期,严重影响隧洞社会效益发挥,并造成大量经济浪费,现有的软岩大变形是指可达到几米的软岩变形。

2、目前引调水隧洞工程中,针对软岩大变形常采用的措施包括扩挖,即通过扩大开挖断面弥补软岩大变形;掌子面预处理包括超前灌浆、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加强初期支护措施包括喷射混凝土采用早强型、增厚喷射厚度、加大钢拱架刚度、采用长锚杆进行支护;和超前导洞,即提前释放应力等。上述措施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但不难发现,以上措施均属于后处理措施,即隧洞已发生变形或将发生变形所采用的措施,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可控性,且工程造价较高。

3、因此,提出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有压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本发明通过研发一种变径式有压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克服了现有软岩大变形处理措施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可控性、造价较高的缺点,在保证隧洞压力水头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减少软岩段隧洞变形的目的。

2、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减少软岩大变形的变径式输水隧洞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步骤一,确定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 d0;

4、步骤二,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5、步骤三,确定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模型;

6、步骤四,确定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

7、步骤五,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

8、步骤六,确定变径式组合最优值。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一中,根据有压隧洞进出口作用水头 h0,按式(1)计算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 d0,

10、;(式1)

11、式中: q为有压隧洞设计流量,单位m3/s; 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9.8m/s2; μ0为非变径有压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h0为有压隧洞长度进出口作用水头差,单位m。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二中,将0.5 d0作为软岩洞段可缩小的最小值,并采用等分法建立有压隧洞软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2)所示:

13、;(式2)

14、式中: dr为有压隧洞软岩段直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 dr1、 dr2和 dr3, dr1、 dr2和 dr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 d0的90%、70%和50%。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三中,基于式(1)和式(2),建立软岩段隧洞水头增量模型,如式(3)所示:

16、 ;(式3)

17、式中: △h为有压隧洞软岩段水头增量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 △h1, △h2和 △h3, △h1, △h2和 △h3分别代表因软岩段隧洞尺寸缩小至 dr1、 dr2、 dr3导致的隧洞水头损失增加量; h1、 h2和 h3分别代表软岩段直径为 dr1、 dr2、 dr3时对应的隧洞进出口水头差; μr1、 μr2和 μr3分别代表直径为 dr1、 dr2、 dr3时对应的软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四中,

19、基于式(1)和式(3),建立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直径模型,如式(4)所示:

20、 ;(式4)

21、式中: dy为有压隧洞硬岩段隧洞洞径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 dy1、 dy2和 dy3, dy1、 dy2和 dy3分别代表硬岩段隧洞可选择的最小洞径尺寸,单位m; μy1 、μy2 、μy3分别代表直径为 dy1、 dy2、 dy3时对应的硬岩段隧洞沿程阻力+局部阻力的流量系数。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五中,

23、基于上述式(1)-式(4)建立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模型,如式(5)所示:

24、 ;(式5)

25、式中: s为有压隧洞变径式组合的集合,其包括三个元素 s1、 s2和 s3。

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六中,确定最优变径式组合主要考虑隧洞软岩可能变形量和变径比 e尽可能大,变径比 e主要出于减少局部水头损失和方便施工角度考虑,其中变径比 e为软岩段洞径与硬岩段洞径之比。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50%时,选择 s3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 d0的50%,硬岩段直径不小于 dy3;

28、当有压隧洞软岩段预测变形>30%且≤50%时,选择 s2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 d0的7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 dy2;

29、当有压隧洞预测变形>10%且≤30%时,选择 s1为变径式组合最优值,即软岩段直径缩小至非变径有压隧洞直径 d0的90%,对应硬岩段直径不小于 dy1。

30、本发明不仅可以减少有压隧洞软岩的隧洞大变形,同时克服了现有软岩大变形处理措施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可控性、造价较高的缺点,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具体优点如下:

31、(1)相比于非变径有压隧洞软岩段变形量大,本发明通过缩小软岩段洞径方式,可有效减少软岩段隧洞变形量,并通过扩大硬岩段洞径方式,实现隧洞全洞段压力水头不变,保证隧洞全程有压输水。

32、(2)相比于扩挖、掌子面预处理、加强初期支护措施和超前导洞等传统软岩大变控制措施,本发明是从设计原理角度实现了软岩大变形量的降低,既可以减少支护措施,节省工程造价,也可以降低软岩大变形风险,确保隧洞施工工期。

33、(3)本发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表现为不同洞径均可采用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法,同时可也结合具体实际工程,在本发明提出的变径式组合模型基础上,用线性插值方式增加变径式组合,从而选取最适合实际工程的最优变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