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碳盘查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7636721发布日期:2024-04-18 17:54阅读:9来源:国知局
建筑领域碳盘查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领域碳盘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1、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不断发展,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自然灾害与次生灾害频发,减碳减排已刻不容缓,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目前还未有有效手段,通过进行碳盘查,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现有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会涵盖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但是针对每一阶段无法考量到方方面面的碳源,因此测算的碳排放量以及优化建议无法精准落实,因此,提供一种全过程的碳盘查方法是亟在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领域碳盘查方法及装置,其能够精确计算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的各项碳排放数据,并进行碳排放精准监测控制。

2、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建筑领域碳盘查方法,包括:

3、收集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能源消耗、材料使用、运输距离、废弃物管理、电力消耗;

4、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根据建筑施工阶段的能源消耗、材料使用、运输距离、废弃物处理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碳排放量,加和计算碳排放总量;

5、当建筑施工全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超过全阶段阈值,或任一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超过单阶段阈值,触发预警。

6、优选的是,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a z= h z× r z× t z× y z× g,其中, z为能源名称, h z为 z能源消耗量, r z为 z能源有效发热量, t z为 z能源发热碳氧化率, y z为 z能源单位发热量含碳量, g为co2与碳的分子量比。

7、优选的是,材料使用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b s= p s× k s,其中, s为建材名称, p s为建材消耗量, k s为 s建材碳排放因子。

8、优选的是,运输距离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c o=∑ m o× l o× k n,其中, o为运输材料, m为运输重量, l为运输距离, k n为运输碳排放因子。

9、优选的是,废弃物管理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d f=∑ m f× l f× k fc+ h vf× r vf× t vf× y vf× g,其中, f为废弃物名称, m f为废弃物运输重量, l f为废弃物运输距离, k n为运输碳排放因子, h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消耗量, r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有效发热量, t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发热碳氧化率, y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单位发热量含碳量, g为co2与碳的分子量比。

10、优选的是,电力消耗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q= x× y, x为用电量, y为单位用电碳排放因子。

11、建筑领域碳盘查装置,包括:

12、碳数据采集模块,其用于收集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能源消耗、材料使用、运输距离、废弃物管理、电力消耗;

13、碳数据管理模块,其用于存储收集的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数据;

14、碳数据分析评估模块,其用于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根据建筑施工阶段的能源消耗、材料使用、运输距离、废弃物处理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碳排放量,加和计算碳排放总量;

15、风险管理模块,当建筑施工全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超过全阶段阈值,或任一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超过单阶段阈值,触发预警;

16、可视化展示模块,其用于可视化呈现碳数据分析评估结果以及风险预警结果;

17、数据接口模块,其用于输出碳数据分析评估结果以及风险预警结果。

18、优选的是,还包括:

19、碳监测和监控模块,其用于根据碳数据分析评估结果以及风险预警结果,监控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能源消耗、材料使用、运输距离、废弃物管理、电力消耗。

20、优选的是,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a z= h z× r z× t z× y z× g,其中, z为能源名称, h z为 z能源消耗量, r z为 z能源有效发热量, t z为 z能源发热碳氧化率, y z为 z能源单位发热量含碳量, g为co2与碳的分子量比;

21、材料使用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b s= p s× k s,其中, s为建材名称, p s为建材消耗量, k s为 s建材碳排放因子;

22、运输距离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c o=∑ m o× l o× k n,其中, o为运输材料, m为运输重量, l为运输距离, k n为运输碳排放因子;

23、废弃物管理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d f=∑ m f× l f× k fc+ h vf× r vf× t vf× y vf× g,其中, f为废弃物名称, m f为废弃物运输重量, l f为废弃物运输距离, k n为运输碳排放因子, h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消耗量, r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有效发热量, t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发热碳氧化率, y vf为处理 f废弃物 v能源单位发热量含碳量, g为co2与碳的分子量比;

24、电力消耗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 q= x× y, x为用电量, y为单位用电碳排放因子。

25、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6、本发明能够收集各个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能源消耗、材料使用、运输距离、废弃物管理、电力消耗,并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当建筑施工全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超过全阶段阈值,或任一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超过单阶段阈值,触发预警,进行精确碳排放计算,以及精准碳排放监控。

27、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