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地心引力生成及其作用强度的理论与方法_2

文档序号:9304721阅读:来源:国知局
不同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认识看不到的微观运动作用物质存在和 其作用强度以及受作用物体性质的方法。
[0043] 目前,人们已经掌握很多物质成分的物体在地表的密度。如,水的密度是1,石英的 密度是2. 7,铁的密度是7. 8,铜的密度是8. 9,银的密度是10. 5,金的密度是19. 32,铂的密 度是21. 45.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物质密度是中子体的密度1015.密度是指单位体积 物体内所含物质的量,但度量密度的方法是借助于重力对单位体积物体产生的重力。即,水 的密度为1吨/米 3,就等于重力对一立方米体积的水产生的实作用力等于1吨。如果忽略 地球自转离心力不计,重力就等于地心引力。即在忽略自转离心力条件下一立方米体积的 水受的地心引力等于1吨。物质的密度差异是其性质差异的体现,物体具有密度大可变性 大、密度小可变性小的特点,但密度不是反映物体在作用下可以变化与不可以变化性质的 特征指数。
[0044] 根据作用由虚作用与实作用合成的理论,在地表附近,产生地心引力作用的物质 在地表某处,对单位体积物体产生的作用量都是相同的,即使是单位体积的真空,它也会接 受同样大小的地心引力作用,差异只是对真空产生的地心引力作用量全部形成虚作用量, 对物体产生的地心引力作用量被分成实作用量和虚作用量两个部分。
[0045] 由于在地表附近,地心引力能够对中子体产生很大的实作用强度,即中子体在地 表附近实际接受的地心引力作用强度为1015吨/米 3,所以,可以断定:在地表附近空间存 在导致地心引力生成的微观运动物质粒子流,并且它的作用强度很大。地球上的物体密度 一般都很小,所以,地球上的物体接受地心引力产生的实作用量一般较小。
[0046] 假设中子体的密度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大的物体,它能够接受地心引力产生的全部 作用量,即,中子体接受地心引力产生的实作用强度就等于地心引力产生的作用强度。即, 地心引力产生的作用强度等于中子体的密度值。即
[0047] 地心引力产生的作用强度〇 =中子体的密度P。= 1015吨/米3.
[0048] 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地心引力对密度为P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强度是〇 = 1015吨/米3.而地心引力对密度为P的物体产生的实作用强度等于该物体的密度,S卩 =P.根据实作用、实度与作用之间的关系规律,可以得到计算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不可 变性质的特征指数(实度)值的计算公式:
[0049]
[0050] 有了实度值,可以根据实度加虚度等于1的规律,再求得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可 以改变的性质特征指数(虚度)值,BP
[0051]
[0052] 这就是确定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性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中包含了通过不同物 体接受地心引力作用的虚实强度不同认知生成地心引力的物质存在和其作用强度的方法。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与其它作用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在地心引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可变性 质与不可变性质不能用于描述物体在其它作用条件下的可变性与不可变性。
[0053] 3、引例
[0054]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这里引入一个实例,通过实例说明粒子流的存 在与它产生的作用强度、不同受作用物体接受的虚作用强度和实作用强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粒子流作用下物体的虚度和实度性质指数的确定方法。该实例如下:
[0055] 如图2所示,地表有一个河流,它在运行中通过的河道中,一段是畅通无阻的河 道,记为河段1 ;另一段是布满大石头的河道,在这段河道中,水流运行部分受阻、部分沿石 头与石头之间的空隙运行,记为河段2 ;还有一段被拦水坝阻挡,水流在坝后滞流积聚,形 成水库,记为河段3.其中,在1段,水流畅行无阻,水流对河道空间产生的作用仅仅是对河 道空间的占有、通过,不产生克服阻碍作用需要的实际性作用,即,河水在该段河道中运行 过程中只产生虚作用,不产生实作用;在2段,河流既对构成障碍的石块形成冲击作用,又 占有、通过河道的空间,即河流在通过河道2运行过程中既产生实作用量,又产生虚作用 量。在3段,河流完全受阻,河流的能量全部用于产生克服大坝阻碍的实作用量,并且这种 实作用量不断积累增大,相应,由于水流无法继续向前运行,不能继续占有空间,从而使得 虚作用量等于零。
[0056] 这个例子能够让人们明确作用、虚作用、实作用、河道性质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 系。
[0057] 河流就好比是生成地心引力的微观运动物质粒子流,河段1就好比是空间,河段2 就好比是地球表面上的某种物体,大坝就好比是宇宙中最密实的物体(密度最大的物体) 放在地面上。粒子流对空间形成作用时,它的能量全部用于形成虚作用量。粒子流对物体 作用时,由于物体内既有空间存在,又有物质存在,所以,在作用中既产生虚作用量,又产生 实作用量,其虚作用量的大小和实作用量的分配关系决定于物体内物质与空间之间的分配 关系。当然,与结构构造也有关系,并且,粒子流中的不同微观运动物质成分产生的作用也 会有差别,但对引力作用来说这些关系不很重要,这里忽略不谈。
[0058] 4、检验测试方法
[0059] 本发明引入的地心引力生成新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假说,即关于微观运动物质组 合成的粒子流对宏观物体的冲击作用和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屏护导致了它们之间相互吸 引假象的形成和其生成的"引力作用"强度的认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假说,至于这种假说是 否与客观相符,可以再另行证实。这里给出一种测试检验方法如下:
[0060] 根据上述理论,生成地心引力的微观运动物质对不同物质产生的实作用强度不 同,用一种密度较大的物体屏蔽另一种物体,测定被屏蔽物体受的重力,如图3所示。如果 它在受屏蔽条件下受的重力小于在不受屏蔽条件下接受的重力,说明地心引力是由微观运 动的冲击作用造成。因为屏蔽物体阻止了一部分微观运动物质对受屏蔽物体的冲击作用。 19 27
[0061] 从理论上来说,在受屏蔽条件下,被屏蔽物体接受的作用强度大约减小倍, 其密度值大约从P= 2. 7变为
如果通过实测与这个理论值相近,那 么,上述关于微观运动物质冲击产生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是正确的。
[0062] 如果假设的粒子流作用强度值不是〇 = 1015,那么,可以假设其值为一个未知数 X,然后,通过如图3所示的实验,分别将两个密度不同的物体放在屏蔽空间里,分别测定其 密度变化值。即,将密度分别为P 2. 7和P2= 8. 9的两个同体积物体放在同一个屏护 室里,测定其在受屏护条件下的密度值(受地心引力作用的强度值)P':和P' 2,根据
[0063]
[0064] 两个式子可以直接求出在地表某处生成地心引力的微观运动物质的作用强度值 x?即
[0065]
[0066] 在证实导致地心引力生成的微观运动物质存在、认知其作用强度条件下,可以根 据物理学进一步确定微观运动物质的组合成分。目前,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物质已经了解了 很多,但还有很多没有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不断扩大对未知世界的 认知领域。
[006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研究地心引力生成及其作用强度的理论,其特征在于,根据作用学的对立统一 定量理论的核心内容,即如下方程组:式中,A叫作用量,A=Ft,F叫作用力,t叫作用时间;AF叫虚作用量,AF=FFt,FM虚作用力;AT叫实作用量,AT=FTt,FT叫实作用力,E叫虚度,T叫实度,T。和1\分别叫做初 始实度和终止实度,匕和£4分别叫做初始虚度和终止虚度,a和0分别叫做实度变化率 和虚度变化率;得出, 万有引力不是超距离的吸引力,万有引力并不是特殊的引力子所为,而是由来自各种 天体辐射的各种微观运动物质共同形成;两个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除了遵守万有引力定律 以外,还遵守关系变化规律:即,两个质点各自受的合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之比之差与它们 两者的质量之积等干它们间的万有引力,艮口 万有引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研究地心引力生成及其作用强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 地心引力在地表同一地点处具有特定的作用强度,在该处地心引力对同体积但物质 组合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作用量相同,差异在于地心引力在某地点对同体积、不同物质构成 的物体产生的实作用量和虚作用量是不同的; B、 物质的密度差异是其性质差异的体现,物体具有密度大可变性大、密度小可变性小 的特点,但密度不是反映物体在作用下可以变化与不可以变化性质的特征指数; C、 假设中子体的密度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大的物体,它能够接受地心引力产生的全部作 用量,即,中子体接受地心引力产生的实作用强度就等于地心引力产生的作用强度,即,地 心引力产生的作用强度等于中子体的密度值,即 地心引力产生的作用强度〇 =中子体的密度PQ= 1015吨/米3 地心引力对密度为P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强度是〇 = 1015吨/米3,而地心引力对密 度为P的物体产生的实作用强度等于该物体的密度,即〇T=P,根据实作用、实度与作用 之间的关系规律,可以得到计算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不可变性质的特征指数(实度)值的 计算公式:有了实度值,可以根据实度加虚度等于1的规律,再求得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可以改 变的性质特征指数(虚度)值,即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研究地心引力生成及其作用强度的理论与方法,其属于物理学研究领域。它针对传统理论对万有引力形成认识模糊的不足,提供一种根据作用学关于作用对立统一定量理论、从认识在地心引力作用下物体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异角度出发而研究地心引力生成及其作用强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作用的对立统一定量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种微观物质对宏观天体形成的聚冲作用;将这一理论引入了物理学,根据这个理论对引力生成原因进行探讨,可以清楚地认识导致引力现象发生的微观运动物质的存在和其作用强度。
【IPC分类】G06F19/00
【公开号】CN105022916
【申请号】CN201510385657
【发明人】张志洪, 王昌益, 王耀慧
【申请人】张志洪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