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于860~960MHz的CMOS全集成UHF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17881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工作于860~960MHz的CMOS全集成UHF 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工作于860~960MHz的CMOS全集成UHF RF ID读写器射频 接收前端电路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属于UHF RFID读写器集成电路设计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载波泄漏抵 消功能并工作于860~960MHz的CMOS全集成UHF 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
【背景技术】
[0003] 近些年,背散射射频系统以其低成本高集成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RFID系 统是其中最著名的应用。由于其高灵活性和可编程性,RFID技术被广泛的用于医药、建筑、 安全、运输和军事等领域。UHF RFID是一种识别距离在数米以上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快 速、抗干扰、安全、相对较长距离等优点,被认为会在不久的将来替代条形码技术。
[0004] 在UHF RFID系统中,作为数据处理终端与标签之间数据传输中介的读写器设计一 般采用分立元件构建,由于设备成本高、便携性差、功耗大等缺点制约了 UHF RFID技术的进 一步发展。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发展,以CMOS工艺或BiCMOS工艺实现的集成读写器 芯片成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0005] UHF RFID为了读取无源标签,需由读写器发射连续载波为标签提供能量,标签背 散射调制其存储数据,使得读模式下的接收机射频前端存在很高的载波泄漏(IOdBm);由 于和期望信号频率非常接近(40-600kHz),该带内载波泄漏很难被滤除,严重限制了射频识 别读写器芯片的灵敏度。另外,该载波泄漏会使接收机增益下降甚至直接饱和,阅读器无法 正常工作。
[0006] 随着标签低功耗技术的不断改进,无源标签的灵敏度已达到-18. 5~_20dBm,读写 器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无源标签的灵敏度,增加 UHF RFID系统的通讯距离,读写器读模式 灵敏度理论计算值约为_75dBm,考虑到天线失配、环境反射及衍射等非理想因素影响,可靠 的读模式接收机灵敏度应达到_85dBm~90dBm。载波泄漏正是制约读写器芯片读模式灵敏 度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读写器读模式灵敏度,提升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讯距离,必须对 载波泄漏信号进行抵消。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0. 18um RF CMOS工艺技术,具有载波泄漏抵消功能 并工作于860~960MHz的CMOS全集成UHF 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
[0008]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工作于860~960MHz的CMOS全集成UHF 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是由 MOSFET器件和无源器件相结合组成的电路,其结构由四输入的交叉耦合差分低噪声放大器 LNA,I/Q路下混频器DM1/DM2,1/Q路低通滤波器LPF1/LPF2,1/Q路上混频器UM1/UM2和加 法器ADDER构成,具体形式为: 信号输入端RFIN与单端转差分巴伦balun的输入端相连,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第 一正输入端口 2与单端转差分巴伦balun输出的一端相连,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第二 正输入端口 3与单端转差分巴伦balun输出的另一端相连,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第一 负输入端口 1与加法器ADDER的正输出端口 45相连,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第二负输入 端口 4与加法器ADDER的负输出端口 46相连,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差分正、负输出端 口 5、6分别与I路下混频器DMl的射频差分正、负输入端口 7、8和Q路下混频器DM2的射 频差分正、负输入端口 1〇、9相连,在I路下混频器DMl的本振正、负输入端口 11、12处接入 I路本振信号LOI,I路下混频器DMl的中频差分正、负输出端口 16、15构成I路输出OUTI ; 在Q路下混频器DM2的本振正、负输入端口 13、14处接入Q路本振信号LOQ,Q路下混频器 DM2的中频差分正、负输出端口 18、17构成Q路输出OUTQ ;1路低通滤波器LPFl的差分输 入端口 19、20分别与I路下混频器DMl的中频差分正、负输出端口 16、15相连,在I路低通 滤波器LPFl的时钟信号输入端口 23处接入时钟信号CLK,I路低通滤波器LPFl的差分输 出端口 25、26分别与I路上混频器UMl的基带差分正、负输入端口 29、30相连,Q路低通滤 波器LPF2的差分输入端口 21、22分别与Q路下混频器DM2的中频差分负、正输出端口 17、 18相连,Q路低通滤波器LPF2的时钟信号输入端口 24处接入时钟信号CLK,Q路低通滤波 器LPF2的差分输出端口 27、28分别与Q路上混频器UM2的基带差分负、正输入端口 31、32 相连;在I路上混频器UMl的本振正、负输入端口 33、34处接入I路本振信号LOI,I路上混 频器UMl的射频差分输出端口 37、38分别与加法器ADDER的差分输入端口 41、42相连;在 Q路上混频器UM2的本振正、负输入端口 35、36处接入Q路本振信号LOQ,Q路上混频器UM2 的射频差分输出端口 39、40分别与加法器ADDER的差分输入端口 43、44相连;加法器ADDER 的差分正、负输出端口 45、46分别与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第一第二负输入端口 1、4相 连。
[0009] 所述四输入的交叉耦合差分低噪声放大器LNA由NM0SFET器件和无源器件相结合 组成的全差分放大电路,其具体形式为: 第一晶体管Ml的栅极与第一偏置电路VBl相连,第一晶体管Ml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 一晶体管Ml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相连,第二晶体管M2的 栅极与电阻R1、电容Cl 一端相连,电容Cl的另一端和电阻R3 -端、第二正输入端口 3相 连,电阻Rl的另一端与第二偏置电路VB2相连,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与第十一晶体管Mll 的源极相连;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与电阻R2、电容C2 -端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 负输入端口 4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偏置电路VB2相连,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与第 十晶体管MlO的源极相连;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与第一偏置电路VBl相连,第四晶体管M4 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与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第六晶体管M6的源极 相连,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与电阻R4、电容C3 -端相连,电容C3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另 一端、第一正输入端口 2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二偏置电路VB2相连,第五晶体管M5 的漏极与第十晶体管MlO的源极相连;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与电阻R5、电容C4 一端相连, 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输入端口 1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二偏置电路VB2相连,第 六晶体管M6的漏极与第十一晶体管Mll的源极相连;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与控制信号bl 相连,第七晶体管M7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七晶体管M7的漏极与电容C5 -端相连,电容 C5的另一端与负输出端口 6相连,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与控制信号b2相连,第八晶体管 M8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八晶体管M8的漏极与电容C6 -端相连,电容C6的另一端与负输 出端口 6相连,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与控制信号b3相连,第九晶体管M9的源极与地线相 连,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与电容C7 -端相连,电容C7的另一端与负输出端口 6相连;第 十二晶体管M12的栅极与控制信号b3相连,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十二 晶体管M12的漏极与电容C8 -端相连,电容C8的另一端与正输出端口 5相连,第十三晶体 管M13的栅极与控制信号b2相连,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十三晶体管M13 的漏极与电容C9 一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与正输出端口 5相连,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栅 极与控制信号bl相连,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源极与地线相连,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极与 电容ClO -端相连,电容ClO的另一端与正输出端口 5相连;第十晶体管MlO的栅极与电源 线VDD相连,第十晶体管MlO的漏极与电容Cl 1、差分电感Ll 一端、负输出端口 6相连,电容 Cll的另一端与电源线VDD相连,第^^一晶体管Mll的栅极与电源线VDD相连,第^^一晶体 管Mll的漏极与电容C12、差分电感Ll的另一端、正输出端口 5相连,电容C12的另一端与 电感Ll的中间抽头、电源线VDD相连。
[0010] 所述I路下混频器DMl是由MOSFET器件和无源器件相结合组成的双平衡有源混 频器,其具体形式为: 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栅极与电阻R6、电容C13 -端相连,电容C13的另一端与射频差分 正输入端口 7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偏置电路VB3相连,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源极与 地线相连,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漏极与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源极、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源极 相连;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栅极与电阻R7、电容C14 一端相连,电容C14的另一端与射频差 分负输入端口 8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三偏置电路VB3相连,第十六晶体管M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