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

文档序号:10512833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高速公路服务设施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包括:建立驾驶员疲劳模型;确定初始疲劳间隔和深度疲劳间隔;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获取车辆加油需求,对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获取驾驶员上卫生间需求、货车需求,对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根据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和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确定第一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和第三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能够使高海拔地区的服务设施能够真正满足交通运行需求。
【专利说明】
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服务设施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 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可用于对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高速公路服 务设施间隔的设置。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高寒、低压、缺氧,沿线人烟稀少,城镇分布零散。一方面,我 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一路一带"的建设方针,在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难题 也被逐步攻克;另一方面,格尔木至拉萨段是国家"7918"网7条首都放射线中的重要一段, 但至今未开始施工建设,西藏是我国至今为止唯一未与外界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因此,在青 藏高原修建高速公路已经迫在眉睫。该区域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其长度少则几百公里,多则 上千公里(如格尔木至拉萨段长度约为1110公里),由于高海拔环境的影响,该区域高速公 路的建设标准势必与平原区有所差异。
[0003] 我国最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将服务设施划分为服务区、停 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这三类。其中规定高速公路应设置服务区,平均间隔宜为50km,当沿 线城镇分布稀疏,水电等供给困难时,可增大服务区间距,但具体增大多少规范中并没有给 出明确的规定。其服务区的间隔如果完全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执行,会大大增加建设成本, 而且建成之后由于在高海拔地区其人力与物力成本高,甚至可能出现部分服务区无人使用 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但另一方面,该区域氧含量低、运输里程长,与平原区相比,驾驶员 更容易出现疲劳状态,如果设置区间过长,则可能出现由于疲劳引起的交通事故。
[0004] 此外,在目前绝大多数已经发表的关于服务区设置间隔的文章都是关于低海拔区 域的,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性,国内外均很少有涉及高海拔地区服务设施间隔设置的相关 文章与专利。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 设置方法,根据驾驶疲劳进行服务设施的间隔设置,能够有效的避险资源浪费,使高海拔地 区的服务设施能够真正满足交通运行需求。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 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用于对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 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所述高速公路服务设施包含满足 车辆和驾驶员应急救援需求的第一类服务设施,满足驾驶员夜间住宿、车辆加油需求的第 二类服务设施,满足驾驶员常规生理需求的第三类服务设施,驾驶员常规生理需求至少包 含驾驶员短时休息和上卫生间的生理需求;所述方法包括:
[0008] 步骤1,建立不同海拔高度范围的驾驶员疲劳模型;
[0009] 步骤2,根据所述驾驶员疲劳模型,确定驾驶员的初始疲劳间隔和深度疲劳间隔, 所述初始疲劳间隔为驾驶员从开始进入驾驶状态到初始疲劳状态的时间间隔,所述深度疲 劳间隔为驾驶员从开始进入驾驶状态到深度疲劳状态的时间间隔;
[0010] 步骤3,获取车辆行车速度,根据所述车辆行车速度、所述深度疲劳间隔确定第二 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
[0011] 步骤4,获取车辆加油需求,对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 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
[0012] 步骤5,根据所述车辆行车速度、所述初始疲劳间隔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 范围;
[0013] 步骤6,获取驾驶员上卫生间需求、货车货物定时检查需求,对所述第三类服务设 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
[0014] 步骤7,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 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置最终间隔确定第一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 施最终间隔和所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
[0015]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的改进为:
[0016] (1)步骤1具体为:
[0017]建立驾驶员疲劳模型为二元logit模型:
[0019]其中,p(Y=l)表示驾驶员疲劳概率;为常数;^,^,^,说表示自变量系数汀表示 时间长度,单位为分钟;Η表征不同海拔高度范围;Ν表示驾驶员类型,N=1代表本地驾驶员, N=0代表外地驾驶员;B表示心跳间隔变化率。
[0020] (2)步骤2具体为:
[0021] 在二元logit模型中,获取驾驶员疲劳概率为15%时对应的时间作为驾驶员的初 始疲劳间隔T1;在二元logit模型中,获取驾驶员疲劳概率为85%时对应的时间作为驾驶员 的深度疲劳间隔T 2。
[0022] (3)步骤3具体包括:
[0023] 获取驾驶员的期望行驶速度h、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和所述深度疲劳间隔Τ2;确 定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3 2三¥2\1'2~¥1\1'2{表示属于。
[0024] (4)步骤4具体包括:
[0025]获取车辆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Smax;
[0026]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和最大连续驾驶时长4小时,则车辆正常情况下可行 驶的最大距离Sm;
[0028] (5)步骤5具体包括:
[0029] 获取驾驶员的期望行驶速度W、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和所述初始疲劳间隔T1;
[0030] 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S3e Vi X Ti-V〗XTi,e表示属于。
[0031] (6)步骤6具体包括:
[0032]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设定驾驶员上卫生间的时间间隔为Tw小时,则S3 < V2 XTw;
[0033]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设定货车货物定期检查的时间间隔为Ttruc;k小时,则 S3 < V2 X Ttruck;
[0035] (7)步骤7具体包括:
[0036] 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并按照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预先设置第二类 服务设施;
[0037] 将相邻两个或者相邻三个第二类服务设施后的下一个第二类服务设施替换为第 一类服务设施;
[0038]根据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在相邻两个第二类服务设施之间间隔设置 两个或者三个第三类服务设施。
[0039] (8)获取车辆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Smax具体为:
[0040] 当小客车流量比例较大时,Smax为小客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当大 客车流量比例较大时,S max为大客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当大货车流量比例 较大时,Smax为大货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
[0041] 我国高海拔地区低压、高寒、缺氧并且人烟稀少,根据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 施的功能需求将服务设施划分为三大类,综合考虑车辆加油需求、生理需求、货车需求等因 素,同时考虑了驾驶疲劳与服务设施间隔的关系,能够有效的避免资源浪费,使该海拔地区 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能够真正满足交通运行需求。
【附图说明】
[004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的 流程示意图;
[004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立驾驶员疲劳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004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员疲劳模型示意图;
[0046]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的 流程框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所述高速 公路服务设施包含满足车辆和驾驶员应急救援需求的第一类服务设施,满足驾驶员夜间住 宿、车辆加油需求的第二类服务设施,满足驾驶员常规生理需求的第三类服务设施,驾驶员 常规生理需求至少包含短时休息和上卫生间的生理需求。
[0049] -方面,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在该区域对于点到点之间的 交通运输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在高寒、低压以及缺氧的环境中,驾驶员更容易出现驾 驶疲劳、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甚至可能发展为脑水肿与肺水肿危及性命。
[0050] 服务设施是高速公路的避风港,可供驾驶员与车辆进行不同时长的休整,根据车 辆与人员的不同需求将服务设施划分为三类。即第一类服务设施、第二类服务设施与第三 类服务设施。
[0051]示例性的,第三类服务设施主要供道路使用者短时间休息,更换驾驶员、检查车 辆、去卫生间等简单功能。
[0052]第二类服务设施主要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较长时间休息、调整,满足加油、购物、用 餐以及住宿等需求,此外还需提供氧气供给等功能。
[0053]第一类服务设施主要是实现进行生命保障功能,对出现突发性高原反应的人员进 行及时救护;成立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在第一时间对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进行应急救 援;设置车辆维修中心,对故障车辆进行简单维修,如更换轮胎等使其能够正常驾驶。
[0054]这三类服务设施相互协调设置,以第二类服务设施的间距控制第一类与第三类设 施的间隔。三类服务设施功能互补,能够满足不同类型驾驶员与车辆的运行需求。
[0055] 服务设施间距设置过短不仅前期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后期维护还可能面临巨大的 人力与物力成本;设置过长则可能无法满足部分驾驶员的需求,影响交通安全。
[0056]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 法包括:
[0057]步骤1,建立不同海拔高度范围的驾驶员疲劳模型。
[0058]示例性的,步骤1具体为:
[0059]建立驾驶员疲劳模型为二元logit模型:
[0061] 其中,ρ(γ=1)表示驾驶员疲劳概率;为常数;^,^,^,说表示自变量系数汀表示 时间长度,单位为分钟;Η表征不同海拔高度范围;Ν表示驾驶员类型,N=1代表本地驾驶员, N=0代表外地驾驶员;B表示心跳间隔变化率。
[0062] 由于在高海拔区域,当地驾驶员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原地区,适应了这种低压缺氧 的环境,在驾驶疲劳方面与外地驾驶员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交通安全的角度出发,疲劳 时间点的确定主要是采用外地驾驶员进行测试得出。
[0063] 除了驾驶员类型之外,其他考虑的因素为海拔高度、时间长度以及心跳间隔变化 率。由于人体疲劳与心跳速率之间的关系密切,所以将心率的变化也考虑进来。
[0064]需要补充的是,心跳间隔变化率B的计算公式如下:
[0066] 其中,Bi表示第i时间段的平均心跳间隔;T1Q表示前10分钟的心跳平均间隔(s); Ti 表示第i时间段心跳平均间隔(s),每两分钟取一次平均值,得到一个测试数据。
[0067]示例性的,Η表示不同海拔高度范围,海拔高度划分为三个区间:3000米以下, 3000-4000米,4000米以上;在实际建模过程中,此为1行3列的系数行向量,Η为3行3列的列 向量,示例性的,以3000米为基准时,
,第一列[0 0 0]τ表示当前处于海拔 3000米以下,第二列[0 1 0]τ表示当前处于海拔3000-4000米,第三列[0 0 1]τ表示当前处 于海拔4000米以上,&表示与海拔高度对应的系数向量。
[0068] 步骤2,根据所述驾驶员疲劳模型,确定驾驶员的初始疲劳间隔和深度疲劳间隔, 所述初始疲劳间隔为驾驶员从开始进入驾驶状态到初始疲劳状态的时间间隔,所述深度疲 劳间隔为驾驶员从开始进入驾驶状态到深度疲劳状态的时间间隔。
[0069] 步骤2具体为:在二元logit模型中,获取驾驶员疲劳概率为15%时对应的时间作 为驾驶员的初始疲劳间隔Ti;在二元logit模型中,获取驾驶员疲劳概率为85%时对应的时 间作为驾驶员的深度疲劳间隔T 2。
[007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驾驶员疲劳概率为15%时对应的时间作为驾驶 员的初始疲劳间隔Ti以及驾驶员疲劳概率为85 %时对应的时间作为驾驶员的深度疲劳间 隔!^只是作为一个示例,实际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驾驶员不同疲劳概率对应的时间 作为初始疲劳间隔和深度疲劳间隔。
[0071] 通过驾驶模拟测试的方法,建立驾驶员疲劳模型后,分别确定驾驶员疲劳概率在 15%与85%的疲劳程度下驾驶员的疲劳时间点,以此作为服务设施间隔确定依据之一。在 驾驶员疲劳概率为15%处认为驾驶员出现轻度疲劳状态,该时间点可作为第三类服务设施 的设置间隔,驾驶员进行短时间休整;在驾驶员疲劳概率为85%处认为驾驶员接近疲劳状 态,需进行停车休整,该时间点可作为第二类服务设施的设置间隔。
[0072] 步骤3,获取车辆行车速度,根据所述车辆行车速度、所述深度疲劳间隔确定第二 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步骤3具体包括:
[0073] 获取驾驶员的期望行驶速度h、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和所述深度疲劳间隔T2;高速 公路的最低限速V2为60km/h。
[0074] 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e V2 X ^~化X T2,e表示属于。
[0075] 步骤4,获取车辆加油需求,对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 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步骤4具体包括:
[0076]获取车辆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Smax;
[0077]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和最大连续驾驶时长4小时,则车辆正常情况下可行 驶的最大距离为 Sm,Sm=4XV2 = 4X60krn/h = 240krn;
[0079] 进一步的,获取车辆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Smax具体为:
[0080] 当小客车流量比例较大时,Smax为小客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当大 客车流量比例较大时,S max为大客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当大货车流量比例 较大时,Smax为大货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
[0081] 具体的,车辆加油需求主要从低油量情况下车辆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出发,计算小 客车、大客车、小货车以及大货车的最短行驶距离。
[0083] 式中:Lmax表示在低油量情况下车辆可行驶的最大距离;^表示低油量情况下油箱 中的油量;V2表示安全油量,即油箱中必须保存的最小油量;Q表示每公里的油耗。将小客 车、大客车以及大货车在低油耗条件下的可行驶最大距离分别为 :Srar,Sbus,Struck。
[0084] 需要补充的是,小客车一般指乘坐9人以下的小型轻便载客汽车。大客车一般指乘 坐20人以上,60人以下的大中型载客汽车。大货车一般指载重20吨以上,100吨以下的大中 型拉货货车。
[0085] 步骤5,根据所述车辆行车速度、所述初始疲劳间隔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 范围。步骤5具体包括:
[0086] 获取驾驶员的期望行驶速度W、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和所述初始疲劳间隔T1;
[0087] 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S3 e W X Ti-Vs X h。
[0088] 步骤6,获取驾驶员上卫生间需求、货车货物定时检查需求,对所述第三类服务设 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步骤6具体包括:
[0089]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设定驾驶员上卫生间的时间间隔为Tw小时,则S3 < V2 XTw;
[0090]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设定货车货物定期检查的时间间隔为Ttruc;k小时,则 S3 < V2 X Ttruck;
[0092]步骤7,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 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置最终间隔确定第一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 施最终间隔和所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
[0093]步骤7具体包括:
[0094]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并按照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预先设置第二类 服务设施;
[0095]将相邻两个或者相邻三个第二类服务设施后的下一个第二类服务设施替换为第 一类服务设施;
[0096] 根据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在相邻两个第二类服务设施之间间隔设置 两个或者三个第三类服务设施。
[0097] 需要补充的是,驾驶员疲劳测试可分为实车测试与模拟测试,可根据实际情况而 定。为方便最终模型建立,需对驾驶员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以及感受等进行详细 记录,如打哈切、流眼泪以及个人感受等与疲劳相关的信息。之后通过相关的数学计算软件 如SPSS等可进行参数拟合,最终得出模型。
[0098]建立模型之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段,疲劳概率p(Y= 1)取值为15 % (或者85 % ); N =〇,代表外地驾驶员;心跳间隔变化率Β为轻度疲劳状态(或深度疲劳状态)下心跳间隔变 化率的平均值。之后分别反推出在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15%与85%疲劳程度下的时间点, 将15 %疲劳程度下对应的时间长度作为第三类服务设施的设置间隔,将85%疲劳程度下对 应的时间长度作为第二类服务设施的设置间隔。驾驶疲劳模型的具体确定流程见图2,最终 建立的驾驶疲劳模型如图3所示。
[0099]货车需求主要考虑运输的海产、鲜花以及危险化学品等货物在运输途中需要进行 定期维护检查等,该时间间隔可根据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时间间隔为TTruc;k。
[0100] 我国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员的连续驾驶时长不能超过4小时,至少每隔四小时必 须有服务设施供驾驶员休整。
[0101] 自然灾害应急需求主要是考虑到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高寒、高海拔,主要的自然灾 害为冰雪、地震等,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避风港,在该区域尤其要重点考虑灾害应急救 援。
[0102] 观景需求主要考虑到我国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服务设施的选址应适当结合 周边景点。
[0103]我国高速公路最低限速为60km/h,货车期望的行驶速度为V km/h( -般取值为 80km/h,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得出),以这两个速度值计算服务区间隔,在某一海拔高度 下确定服务区间隔如下表:
[0104]某海拔高度下的服务区间隔
[0105]
[0106] 第二类服务设施的间隔以85 %疲劳度进行控制,具体取值方法如下(交通量较大, 且小型车比例较高时):
[0108]第三类的服务设施间隔以15 %疲劳度进行控制,具体取值方法如下:
[0110] 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的最终间隔,并按照第二类服务设施的最终间隔预先设置第 二类服务设施;将相邻两个或者相邻三个第二类服务设施后的下一个第二类服务设施替换 为第一类服务设施;在相邻两个第二类服务设施之间间隔设置两个或者三个第三类服务设 施。总之,三类服务设施间隔除考虑以上间距要求外,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使得三 类服务设施协调设置。
[0111] 具体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可按照如图4所示的流程框图进 行实施。
[0112]本发明实施例根据我国高海拔地区低压、高寒、缺氧并且人烟稀少的特征,根据高 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将服务设施划分为三大类,并且综合考虑车辆加油 需求、生理需求、货车需求等因素,同时考虑了驾驶疲劳与服务设施间隔的关系,能够有效 的避免资源浪费,使该海拔地区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能够真正满足交通运行需求。
[011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 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 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海拔高度 在2000米至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所述高速公路服务设 施包含满足车辆和驾驶员应急救援需求的第一类服务设施,满足驾驶员夜间住宿、车辆加 油需求的第二类服务设施,满足驾驶员常规生理需求的第三类服务设施,驾驶员常规生理 需求至少包含驾驶员短时休息和上卫生间的生理需求;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建立不同海拔高度范围的驾驶员疲劳模型; 步骤2,根据所述驾驶员疲劳模型,确定驾驶员的初始疲劳间隔和深度疲劳间隔,所述 初始疲劳间隔为驾驶员从开始进入驾驶状态到初始疲劳状态的时间间隔,所述深度疲劳间 隔为驾驶员从开始进入驾驶状态到深度疲劳状态的时间间隔; 步骤3,获取车辆行车速度,根据所述车辆行车速度、所述深度疲劳间隔确定第二类服 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 步骤4,获取车辆加油需求,对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第二 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 步骤5,根据所述车辆行车速度、所述初始疲劳间隔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 围; 步骤6,获取驾驶员上卫生间需求、货车货物定时检查需求,对所述第三类服务设施初 始间隔范围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 步骤7,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根据 所述第二类服务设置最终间隔确定第一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根据所述第二类服务设施最 终间隔和所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1具体为: 建立驾驶员疲劳模型为二元logit模型:其中,P(Y=1)表示驾驶员疲劳概率;为常数;^如表示自变量系数"表示时间 长度,单位为分钟;Η表征不同海拔高度范围;Ν表示驾驶员类型,N=1代表本地驾驶员,Ν=0 代表外地驾驶员;Β表示心跳间隔变化率。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2具体为: 在二元logit模型中,获取驾驶员疲劳概率为15%时对应的时间作为驾驶员的初始疲 劳间隔T1; 在二元logit模型中,获取驾驶员疲劳概率为85%时对应的时间作为驾驶员的深度疲 劳间隔T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3具体包括: 获取驾驶员的期望行驶速度Vi、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和所述深度疲劳间隔Τ2; 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三¥2\1'2~¥1\1' 2,三表示属于。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4具体包括: 获取车辆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Smax;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和最大连续驾驶时长4小时,则车辆正常情况下可行驶的最 大距离Sm; 根S,得到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范围。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5具体包括: 获取驾驶员的期望行驶速度V:、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2和所述初始疲劳间隔?\; 确定第三类服务设施初始间隔范围&已¥1\1'1~¥2\1' 1,已表示属于。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6具体包括: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设定驾驶员上卫生间的时间间隔为Tw小时,则S3 < V2 X Tw; 获取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V2、设定货车货物定期检查的时间间隔为Ttruc;k小时,则S 3<V2 X Ttruck; 根据,得到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7具体包括: 确定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并按照第二类服务设施最终间隔预先设置第二类服务 设施; 将相邻两个或者相邻三个第二类服务设施后的下一个第二类服务设施替换为第一类 服务设施; 根据修正后第三类服务设施间隔范围,在相邻两个第二类服务设施之间间隔设置两个 或者三个第三类服务设施。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间隔的设置方法,其特征 在于,获取车辆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S max具体为: 当小客车流量比例较大时,Smax为小客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当大客车 流量比例较大时,Smax为大客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当大货车流量比例较大 时,Smax为大货车在低油耗情况下可行驶的最大距离。
【文档编号】G06Q50/26GK105868866SQ201610257104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4日
【发明人】刘建蓓, 马小龙, 张志伟, 邱磊, 王恒, 史恒
【申请人】中交第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