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WiFi通讯网络的门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751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WiFi通讯网络的门禁系统,适合不方便走动的人群来控制门禁,属于无线通信门禁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是以用户住宅为平台,利用各种新技术,如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把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家电、安防等设施集成,组成住宅设施管理系统,造就一个安全、便利、舒适、环保的家居生活环境。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用于控制的家居智能控制终端常规为用键盘、红外遥控器或者办公电脑,运用移动客户端作为智能控制终端的较少,而且大部分操作繁琐,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另外,智能控制终端很少有应急处理系统,在出现应急情况下不能做出良好的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通过移动客户端就能实现门禁、安全方便的门禁系统;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智能控制端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门禁功能的门禁系统;更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判断信息和采集信息可以多样化的门禁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WiFi通讯网络的门禁系统,包括判断是否有来访人员的判断模块、用于采集来访人员信息的信息采集模块、实现无线通讯的WiFi通讯模块、门禁控制模块、移动客户端和用于供电的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判断模块、信息采集模块、WiFi通讯模块和门禁控制模块电相连,所述WiFi通讯模块分别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和移动客户端双向信息传输,所述判断模块、信息采集模块和WiFi通讯模块依次单向信息传输,所述门禁控制模块包括正常控制子模块和应急子模块,所述移动客户端设置有接收和发送通讯信息的软件。

所述判断模块包括声音判断装置或者压力判断装置。

所述移动客户端包括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图像采集器或者声音采集器。

所述门禁控制模块包括正常控制子模块和应急子模块。

所述正常控制子模块的控制方式为电控锁控制。

所述应急子模块的控制方式包括常规钥匙控制或密码输入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WiFi通讯网络的门禁系统,包括判断模块、信息采集模块、WiFi通讯模块、门禁控制模块、移动客户端和供电模块,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就能实现门禁功能,另外,判断模块和信息采集模块的设置可以让操作者能够清楚了解来访者的身份,实现安全操作;所述门禁控制模块包括正常控制子模块和应急子模块,当移动客户端不能有效工作时,门禁控制模块采用应急子模块,操作者也可以自行操作门禁系统;所述判断模块包括声音判断装置或者压力判断装置,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图像采集器或者声音采集器,这就实现了门禁系统选择的多样化,增强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WiFi通讯网络的门禁系统,包括判断是否有来访人员的判断模块1、用于采集来访人员信息的信息采集模块2、实现无线通讯的WiFi通讯模块3、门禁控制模块4、移动客户端5和用于供电的供电模块6,所述供电模块6与所述判断模块1、信息采集模块2、WiFi通讯模块3和门禁控制模块4电相连,所述WiFi通讯模块3分别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4和移动客户端5双向信息传输,所述判断模块1、信息采集模块2和WiFi通讯模块3依次单向信息传输,所述移动客户端5设置有接收和发送通讯信息的软件。

所述判断模块1包括声音判断装置或者压力判断装置,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选择声感应器,当来访者按门铃的时候,门铃发出的声音被所述判断模块识别,然后将信息传送给所述采集模块2;如果用户没装门铃,所述判断模块1可以选择压力传感器,来访者用手指接触设置在压力传感器上的按钮,同样也可以将信息传送给所述采集模块2。

所述移动客户端5包括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2包括图像采集器或者声音采集器,在白天的时候可以选择图像采集器,将来访者的照片通过所述WiFi通讯模块3传送到所述移动客户端5;在夜晚没亮光的时候可以选择声音采集器,同样将来访者的信息通过所述WiFi通讯模块3传送到所述移动客户端5。当所述移动客户端5接受到所述信息采集模块2的信息时,可以设置为响铃或者震动的提醒方式。

所述门禁控制模块4包括正常控制子模块41和应急子模块42,在所述移动客户端5与所述WiFi通讯模块3正常相连的时候,所述门禁控制模块4启动所述正常控制子模块41,可以通过电控锁来控制门禁;当所述移动客户端5与所述WiFi通讯模块3没有正常相连(比如说当用户自己回家,手机没电关机的情况),所述门禁控制模块4启动所诉应急子模块42,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应急子模块42来实现开门。

所述应急子模块42的控制方式包括常规钥匙控制或密码输入控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