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售货机及其出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8824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售货机及其出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售货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售货机及其出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售货机的出货机构大多进行了更新换代,使得售卖性能更加稳定。通过电磁铁吸合以及延长通电时间,对出货块以及支货块进行控制,以实现货物的稳定售卖。

但是,由于出货完全依靠电磁铁的通断电进行控制,在出货过程中需要电磁铁始终处于吸合状态,所需电磁铁的吸力较大,需要使用大规格的电磁铁,占用了较大的安装空间,尤其会导致整个出货装置的前后尺寸过大;当出货装置的前后尺寸过大时,料道的前后尺寸也相应增大,限制了料道的厚度,无法实现六层及以上料道的配置。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售货机及其出货装置,以降低出货过程中所需的电磁力,减少电磁铁的吸合时间,从而减小电磁铁的厚度,增加料道的层数,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货装置及包括该出货装置的售货机,能够降低出货过程中电磁铁的吸合时间,进而减小电磁铁的厚度,减小单层料道的厚度,以增加料道的层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售货机的出货装置,包括支架、支货块和出货块,所述支货块通过支货轴、所述出货块通过出货轴铰接于所述支架,还包括通过电磁铁驱动的限位板,设有限位所述支货块的第一限位轴和限位所述出货块的第二限位轴;所述电磁铁驱动所述限位板上移至出货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限位轴向前上方抵顶所述支货块,以便所述支货块支撑货物并自锁在平衡状态,所述 第二限位轴释放所述出货块,并在所述出货块的抵顶下支撑所述限位板保持在出货工作位。

本实用新型的出货装置,设有通过电磁铁驱动的限位板,限位板设有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分别用于实现支货块和出货块的限位,以限定支货块和出货块的支出与收回。当电磁铁驱动限位板上移至出货工作位时,限位板带动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上移,使得第一限位轴向前上方抵顶支货块,驱动支货块向前摆动支出,并通过向上抵顶支货块使得支货块能够克服货物的重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支货块能够在第一限位轴与货物的重力作用下自锁,以保证对货物支撑的可靠性;同时,第二限位轴释放出货块,由于出货块支撑有待售卖的货物,则在该货物重力的作用下,出货块向后摆动收回,以便货物能够向下运动到出货口,在货物下移的过程中,会始终作用于出货块,使得出货块向后摆动;由于出货块向后摆动的过程中,第二限位轴会上移至出货块的上方,受到出货块的抵顶,进而支撑整个限位板,使得限位板保持在出货工作位所对应的高度。

可见,当电磁铁吸合限位板至出货工作位时,可以通过第一限位轴对支货块进行自锁,并通过第二限位轴支撑限位板保持在出货工作位对应的高度,无需电磁铁通过吸合提供限位板在出货工作位的保持力,从而减少了电磁铁的吸合时间,降低了所需电磁铁的吸合力;当电磁铁的吸合力降低时,即可采用将较小规格的电磁铁,降低了电磁铁的安装空间,尤其可以缩小出货装置的前后尺寸,从而减小单层料道的厚度,增加料道的层数,形成六层以上的料道,增加自动售货机的售卖能力。

可选地,还包括出货支撑,所述支架具有与所述出货支撑相对设置的翼板,所述第一限位轴和所述第二限位轴分别以各自的一端与所述出货支撑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翼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翼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轴配合的第一长孔,所述出货支撑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轴配合的第二长孔,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均处于上下方向,并由下至上向前倾斜,以便所述第一限 位轴向前上方抵顶所述支货块支出。

可选地,所述出货轴设有驱动所述出货块回到支出位的出货复位弹簧;和/或,所述支货轴设有驱动所述支货块回到回收位的支货复位弹簧;和/或,所述限位板连接有驱动其下移回位的限位复位弹簧。

可选地,所述支货块设有供所述第一限位轴穿过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由前至后向上倾斜的锁紧面,所述第一限位轴与所述锁紧面抵顶配合。

可选地,所述出货块设有供所述第二限位轴穿过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具有由前至后向下倾斜的抵顶面,以便所述出货块向后摆动收回时,所述抵顶面与所述第二限位轴抵顶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还包括由上至下延伸的隔挡面,所述第二限位轴向前抵挡所述隔挡面,以支撑所述出货块保持在支出位。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还包括引导面,所述隔挡面、所述抵顶面以及所述引导面由下至上依次连接,所述引导面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限位轴向后回位。

可选地,所述出货块包括至少两个出货定位部,各所述出货定位部均设有所述第二凹槽,其中两个所述出货定位部分别处于所述第二限位轴的两端;

和/或,所述支货块包括至少两个支货定位部,各所述支货定位部均设有所述第一凹槽,其中两个所述支货定位部分别处于所述第一限位轴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售货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售货机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货装置,故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货装置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售货机,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初始 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的出货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后视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出货装置在正视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为图2所示出货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图2所示出货装置的支货块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的侧视图;

图6为图2所示出货装置的出货块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一工作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二工作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三工作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四工作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1-10中:

出货装置Ⅰ、档位调节板II;

支架1、第一长孔11、第三长孔12、翼板13;

出货支撑2、第二长孔21、第四长孔22;

支货块3、支货面31、第一凹槽32、锁紧面33、支货定位部34、支货复位弹簧35、支货轴301;

出货块4、支撑面41、第二凹槽42、隔挡面42a、过渡连接面42b、抵顶面42c、引导面42d、出货定位部43、出货复位弹簧44、出货轴401;

限位板5、电磁铁51、电磁铁芯52、限位复位弹簧53、第一限位轴501、第二限位轴50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货装置及包括该出货装置的售货机,能 够降低出货过程中电磁铁的吸合时间,进而减小电磁铁的厚度,增加料道的层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下、左右、前后和内外等方位均以售货机的使用状态为参照进行定义:当售货机正常放置时,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垂向,在垂向上,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售货机朝向使用者的方向为前,与使用者相背的方向为后;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垂直于前后的方向为左右方向;以售货机的中心为参照,靠近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中心的方向为外,当仅涉及售货机的其中一面时,靠近该面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该面中心的方向为外。

本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为了区分结构相同或类似的两个以上部件,或者相同或类似的两个以上结构,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为便于描述,可以对货物由下至上进行编号,处于最下方的货物为第一个货物,叠加在第一个货物上的货物为第二个货物,如此类推。下文中,以售货机处于待售卖状态,各货物处于静止状态的位置定义为初始位置。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售货机,包括出货装置Ⅰ以及档位调节板II,其中,档位调节板II与出货装置Ⅰ之间隔挡形成用于放置货物的料道,且档位调节板II能够相对出货装置Ⅰ前后移动,以调节料道的前后间距,进而适应不同规格货物的存放需求;出货装置Ⅰ通过控制支撑货物的出货块4,实现对货物的支撑与释放,进而实现货物的售卖。

请结合图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出货装置,包括支架1、出货块4和支货块3,支货块3通过支货轴301铰接于支架1,出货块4通过出货轴401铰接于支架1,支货块3和出货块4均可以绕各自的铰接轴前后摆动,以向前支出或向后收回,进而实现对货物的支撑与 否。本实用新型的出货装置还包括限位板5,限位板5设有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第一限位轴501用于实现支货块3的限位,以便在不出货的待售卖状态下,第一限位轴501将支货块3限定在回收位,防止支货块3影响料道内的货物;第二限位轴502用于实现出货块4的限位,将出货块4限定在支出位,以便出货块4稳定地支撑在第一个货物的下方,防止货物下落至出货口。当需要实现货物的售卖时,出货装置通过电磁铁51驱动限位板5上移至出货工作位,完成第一个货物的出货。

当限位板5上移时,带动第一限位轴501上移,第一限位轴501朝向斜上方抵顶支货块3,具体朝向前上方抵顶支货块3,使得支货块3在该抵顶力的作用下绕支货轴301向前摆动而支出,从而支撑在第二个货物的下方,防止第二个货物以及上方的货物下落;由于第一限位轴501向上抵顶支货块3,而货物在自重的作用下向下抵压支货块3,当第一限位轴501的抵顶力与货物自重的抵压力平衡时,支货块3即处于平衡状态,并能够在该状态下自锁,从而有效防止货物下落,提高对货物的支撑可靠性。

同时,限位板5带动第二限位轴502上移,使得第二限位轴502释放出货块4,出货块4在其上方货物(即第一个货物)的自重作用下,向下摆动收回,从而使得第一个货物下落至售货机的出货口,实现出货;在第一个货物下落的过程中,会始终给予出货块4一个向后摆动的作用力,在该作用力下,出货块4对第二限位轴502施加一个抵顶力,只要第一个货物没有完全脱离出货块4,便始终通过出货块4抵顶第二限位轴502,通过第二限位轴502支撑整个限位板5,使得限位板5保持在出货工作位,直到第一个货物完全下落,完成出货动作。可见,第二限位轴502与出货块4配合,利用第一个货物的重力实现了对限位板5的支撑,则在第一个货物下落的过程中,无需电磁铁51继续作用;那么,可以首先对电磁铁51通断,使得电磁铁51吸合而驱动限位板5上移至出货工作位,然后即可断电,电磁铁51不工作,也可以使得限位板5保持在出货工作位,直到完成整个出货过程。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出货装置,通过限位板5、第一限位轴501、第二限位轴502以及支货块3和出货块4的配合,实现了稳定出货,有效缩短了电磁铁51的吸合时间,降低了对电磁铁51吸合力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较小规格的电磁铁51,节约了电磁铁51所需的安装空间,尤其有利于降低出货装置的前后尺寸,进而降低单层料道的厚度,增加了料道的层数,可以设置六层以上的料道,提升了售货机的售卖能力;并且,将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设于限位板5,通过限位板5实现出货控制,与现有技术中的限位块相比,减少了零部件的个数,解决了因零部件过大而导致的次品率,降低了成本。

如图2所示,为实现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的固定,可以设置出货支撑2,支架1可以在与出货支撑2相对的位置设置翼板13,翼板13和出货支撑2可以分别处于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的两端,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可以各自的一端与翼板13连接,另一端与出货支撑2连接。以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左右延伸为例,出货支撑2和翼板13可以处于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的左右两端,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可以各自的左端与出货支撑2连接,右端与翼板13连接。

出货轴401可以设有出货复位弹簧44,具体可以为周向环绕出货轴401的扭簧,当出货块4在第一个货物的自重下向后摆动时,使得出货复位弹簧44产生弹性扭转,进而在第一个货物下落后,出货复位弹簧44的弹性力驱动出货轴401带动出货块4向前摆动支出,以回到待售卖的初始位置。

支货块3也可以设置支货复位弹簧35,具体可以为周向环绕支货轴301的扭簧,当支货块3在第一限位轴501的抵顶下向前摆动时,支货复位弹簧35发生弹性扭转,并在第一限位轴501下移后驱动支货块3向后摆动收回,以回到待售卖的初始位置。

还可以在限位板5的下方连接限位复位弹簧53,当限位板5上移时,限位复位弹簧53产生拉伸变形,当电磁铁51断电而不再吸合、 且出货块4回位后,限位复位弹簧53向下拉动限位板5,使得限位板5带动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回位,进而重新对支货块3和出货块4限位。

如图3所示,出货块4可以具有由左至右延伸的支撑面41,该支撑面41具体可以处于货物的正下方,以便对货物进行支撑;当需要出货时,出货块4能够绕出货轴401向后摆动,以带动支撑面41向下摆动,进而释放货物,实现出货。第二限位轴502具体可以隔挡在出货块4的后方,以向前抵挡出货块4,进而克服出货块4在货物重力作用下产生向后摆动的运动趋势,将出货块4稳定在支出位;具体可以在第二限位轴502和出货块4设置相互配合的隔挡面42a,以实现前后方向的抵挡配合,详见下文中关于隔挡面42a的描述。

如图2和图3所示,出货支撑2可以设置为固定设置在支架1上的定位板或者定位柱,并可以在其上贯穿长孔,以实现与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502的连接。

结合图4可知,为实现连接,翼板13可以设有第一长孔11,出货支撑2可以设有第二长孔21,第一限位轴501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长孔11和第二长孔21,以实现与翼板13和出货支撑2的连接;第一长孔11和第二长孔21的长度方向可以处于上下方向,以便限位板5上移时,第一限位轴501能够沿第一长孔11和第二长孔21上移,第一长孔11和第二长孔21可以设置为能够与第一限位轴501配合的长孔。

同理,翼板13可以设置第三长孔12,出货支撑2可以设置第四长孔22,以便与第二限位轴502的两端配合。以第一限位轴501在上,第二限位轴502在下为例,第一长孔11处于第三长孔12的上方,第二长孔21处于第四长孔22的上方,如图4所示。

此外,由于第一限位轴501上移时,需要前上方抵顶支货块3,此时,可以将第一长孔11和第二长孔21设置为由下至上向前倾斜的异型孔,并可以设置向前倾斜的角度,以便在第一限位轴501向上移动的同时向前移动,以朝向支出方向抵顶支货块3,加速支货块3的 支出速度,尽快地支撑第二个货物,实现对货物的稳定支撑,进而提高货物售卖的稳定性,避免多出货。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支货块3还可以设置第一凹槽32,以便供第一限位轴501穿过,通过第一凹槽32实现与第一限位轴501的连接;第一凹槽32可以具有由前至后向上倾斜的锁紧面33,第一限位轴501与该锁紧面33形成抵顶配合,朝向大致垂直于该锁紧面33的方向抵顶支货块3,进而对支货块3施加向前上方的抵顶力。

如图5所示,支货块3可以设置支货面31,支货块3绕支货轴301向前摆动支出时,支货面31能够与第二个货物抵接,以支撑第二个货物,如图7-10所示。支货块3还可以设置第一凹槽32,第一凹槽32具体可以为开口向后的类似U型槽,第一限位轴501能够贯穿该第一凹槽32,并与第一凹槽32的上壁形成抵顶配合;在第一限位轴501上移的过程中,首先与第一凹槽32上壁的前方抵接,以推动支货块3向前摆动,然后,随着支货块3的摆动,第一限位轴501与第一凹槽32上壁的后方抵接,具体可以将锁紧面33设置在第一凹槽32上壁的后方靠近开口的位置,该锁紧面33与第一限位轴501向抵顶配合,以向前上方抵顶支货块3,如图9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轴501上移时主要与第一凹槽32的上壁抵接,故第一凹槽32的上壁均可以设置在由前至后向上倾斜的斜面结构;同时,还可以设置倾斜角度较大的一段形成锁紧面33。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出货块4,可以设置用于支撑货物的支撑面41,还可以设置第二凹槽42,供第二限位轴502穿过,第二限位轴502可以由左至右穿过第二凹槽42,而与出货块4连接。第二凹槽42可以具有由前至后向下倾斜的抵顶面42c,当第二限位轴502上移时,出货块4向后摆动而将第二限位轴502至于第二凹槽42中,并以该抵顶面42c与第二限位轴502形成抵顶配合。

第二凹槽42还可以包括由上至下延伸的隔挡面42a,当出货块4处于支出位时,第二限位轴502向前抵顶该隔挡面42a,以支撑出货块4保持在支出位,如图1所示。

第二凹槽42还可以包括引导面42d,隔挡面42a、抵顶面42c和引导面42d可以由下至上依次连接,当出货块4处于支出位时,第二限位轴502与隔挡面42a在前后方向抵挡配合;当第二限位轴502上移时,逐渐脱离与隔挡面42a的接触,运动到与抵顶面42c相对应的位置,第二凹槽42以抵顶面42c与第二限位轴502配合,以支撑限位板5;当第二限位轴502上移到最顶端时,由抵顶面42c运动至引导面42d,并保持在与引导面42d相接触的位置;在完成出货后,出货复位弹簧44驱动出货块4回位,限位板5在限位复位弹簧53的驱动下向下移动,此时,第二限位轴502能够沿引导面42d向下滑动至抵顶面42c,并最终沿抵顶面42c滑动到隔挡面42a,以向前抵挡出货块4,回复到初始位置。

可见,由于引导面42d的设置,提高了第二限位轴502的运动稳定性,更好地与出货块4的回位相配合。为此,还可以将引导面42d设置为曲面,具体可以为圆心处于下方的上半个圆弧面,如图6所示。

为实现隔挡面42a与抵顶面42c的连接,第二凹槽42还可以设置过渡连接面42b,过渡连接面42b的下端与隔挡面42a的上端连接,上端与抵顶面42c的下端连接;该过渡连接面42b也可以由前至后向下倾斜,倾斜角度可以小于抵顶面42c,以便与隔挡面42a相接,实现隔挡面42a与抵顶面42c的平滑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出货块4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出货定位部43,各出货定位部43均设有第二凹槽42,或者说,可以将第二凹槽42设置在出货定位部43,然后将其中两个出货定位部43设置在第二限位轴502的两端,以便与第二限位轴502实现可靠的配合。

同理,支货块3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支货定位部34,各支货定位部34均可以设有第一凹槽32,或者说,可以将第一凹槽32设置在各支货定位部34,并将其中两个支货定位部34设置在第一限位轴501的两端,以实现与第一限位轴501的可靠配合。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以设置两个出货定位部43和两个支货定位部34为例进行说明,可以分别与第一限位轴501和第二限位轴 502的左右两端相对应,进而提高第一限位轴501对支货块3的限位可靠性,以及第二限位轴502对出货块4的限位可靠性。

以下结合图1以及图7-10,对本实用新型的出货装置的出货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初始位置,电磁铁51未通电,限位复位弹簧53的上端固定在限位板5上,下端固定在支架1上,限位复位弹簧53产生的拉力驱动限位板55始终处于下端,第一限位轴501也处于下端,嵌于支货块3的第一凹槽32内部,支货块33位于回收位,以避让料道;同时,第二限位轴502也处于下端,与出货块4的隔挡面42a相接触,阻碍出货块4由于支撑面41上方的货物重力而向后摆动收回,出货块4稳定地处于支出位,以支撑储存在料道中的货物。

以下结合图7-10,分五个工作状态对出货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电磁铁51通电,限位板5的上方可以连接能够与电磁铁51吸合的电磁铁芯52,在电磁铁51的吸力作用下,限位板5克服限位复位弹簧53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驱动第一限位轴501以及第二限位轴502向上移动;第一限位轴501作用于锁紧面33,克服支货复位弹簧35的扭力,使得支货块3向前摆动支出;第二限位轴502向上移动,脱离出货块4的隔挡面42a,出货块4失去支撑,在第一个货物的重力作用下,克服出货复位弹簧44的扭力,向后摆动收回。在出货块4向后摆动的过程中,以隔挡面42a的高度为1.7mm、第二限位轴502的直径为4mm为例,第二限位轴502要彻底脱离出货块4的隔挡面42a,需要向上移动5.7mm;在这一过程中,第一限位轴501已经驱动支货块3向支出位移动了一定距离,即实现了支货块3比出货块4提前动作,为稳定的支撑住第二个货物以及上方的货物创造了条件。

如图8所示,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电磁铁51继续通电,限位板5继续向上移动,驱动第一限位轴501以及第二限位轴502继续上移。由于第一限位轴501通过第一长孔11与出货支撑2连接,通过第二长孔21与支架1连接,以第一长孔11和第二长孔21的上边比下边向前 偏移了1.2mm为例,第一限位轴501在上升的同时也在朝支出方向驱动支货块3移动,加速了支货块3的支出速度,以便支货块3能够快速支撑第二个货物以上的货物。第二限位轴502继续向上移动,在第一个货物的重力作用下,使得出货块4继续向收回位移动;在这一过程中,第二限位轴502与第二凹槽42的接触面由过渡连接面42b向抵顶面42c过渡。

如图9所示,处于第三工作位时,电磁铁51继续通电,限位板5上移至最顶端,然后可以不再对电磁铁51通电。此时,第一限位轴501与支货块3的锁紧面33处于自锁的临界状态,支货块3完全支出,第二个货物及其上方货物的重力对支货块3的支货面31形成挤压力,通过锁紧面33作用于第一限位轴501;第一限位轴501向前上方抵顶支货块3,与货物的重力相平衡,进而将支货块3自锁。由于支货块3在货物的重力和第二限位轴502的抵顶力作用下能够自锁,则电磁铁51断电后,支货块3仍可稳定地支撑料道中第二个货物以上的货物。

在第一个货物的重力作用下,出货块4绕出货轴401转动至完全收回的最终避让位置,在第一个货物下落的过程中,出货块4的第二凹槽42以抵顶面42c支撑对第二限位轴502,第二限位轴502作用于限位板5,阻碍限位板5因限位复位弹簧53的拉力作用而复位;那么,在第一个货物不完全下落的情况下,出货块4始终保持在收回位,出货块4就始终通过第二限位轴502支撑限位板5,使得限位板5保持在该工作位。当限位板5保持在该工作位时,第一限位轴501就能够支撑支货块3保持在自锁状态,也就是说,只要第一个货物不完全下落,支货块3就处于稳定的支出状态。

如图10所示,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在第一个货物完全下落后,在出货复位弹簧44的作用下,出货块4绕出货轴401向支出位旋转;在这一过程中,在限位复位弹簧53的作用下,限位板5向下移动,使得第二限位轴502沿着第二凹槽42的引导面42d依次移动到抵顶面42c和过渡连接面42b,临近隔挡面42a的位置。同时,第一限位轴501也向下移动,支货块3脱离自锁位置,并且在支货复位弹簧35的 作用下,绕支货轴301向避让位置移动;但是,支货块33仍处于支出位,仍可以支撑住第二个货物以上的货物。

如图1,处于第五工作位时,出货块4由图10的位置回复至图1所示位置,该过程耗时较短,在出货块4完全复位之后,支货块3才复位,即支货块3相对于出货块4延迟复位;然后,限位板5、第一限位轴501与第二限位轴502才回复到初始状态,出货块4的隔挡面42a与第二限位轴502完全抵接;由于支货块3延迟复位,故第二个货物以上的货物滞后掉落到出货块4的支撑面41上;又由于出货块4的隔挡面42a与第二限位轴502完全抵接,通过第二限位轴502限制了出货块4在货物重力的作用下向避让位置移动,在下一次出货动作之前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状态。

可以理解,上文所述的避让位置等同于向后摆动收回,即避让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收回位或者回收位置。

以上仅对本实用新型售货机中的出货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售货机包含的部件较多,本文中不尽之处烦请参考现有技术;尤其是,本实用新型的售货机可以为自动售货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售货机及其出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