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0662发布日期:2018-06-06 00:27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属于充电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石化资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常规的石油能源开始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为此,电能由于使用清洁、来源广泛,以开始越来越多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应用中,其中,电能作为常规汽油的取代能源也得到了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追捧,为了满足应用,亟需修建电能充电站以应用用电汽车;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常规的充电站所采用的充电桩缺乏相应的费用明细和打印发票的服务,对电动汽车客户来说来说,存在消费费用账单不明和费用报销不便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充电安全,充电费用计算清晰准确,的可快捷及时打印发票的充电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含有机壳,计量模块,电脑运算模块,控制模块,打印发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第一层安装板和第二层安装板,所述第一层安装板上安装有计量模块,所述第二层安装板上安装有控制模块,所述计量模块的进口与电源相连通,所述控制模块的出口连接充电抢的进口,所述计量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脑运算模块,所述电脑运算模块将运算结果传送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指令控制打印发票模块打印,所述充电桩正面上部设有电脑运算模块界面,所述电脑运算模块界面的下部设有打印发票模块界面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脑运算模块界面的下部与电脑运算模块界面相平行设置有两个打印界面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的正面的电脑运算模块界面上部安装有与充电桩电脑相连接的多媒体播放器。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的出口经开关和充电线缆后连通至充电抢,与所述开关连通的充电线缆管路上安装有电压传感器和电压表。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传感器与充电桩电脑运算模块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计量模块和运算控制模块运作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出具发票功能,且通过单向开关和开关的设计,确保电流流动计量运算过程的多媒体视频;提高了用电者的用户体验,并通过电压传感器和电压表帮助人们实时观测电压,能保证用电质量和防止意外发生。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实用新型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实用新型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 2、计量模块 3、控制模块 4、高压防爆开关 5、单向开关 6、开关 7、充电线缆 8、充电抢 9、多媒体播放器 11打印发票模块界面出口 1.1、第一层安装板 1.2、第二层安装板 7.1、电压传感器 7.2、电压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 1 和图 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可打印发票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含有机壳 1,所述机壳 1 内设置有第一层安装板 1.1 和第二层安装板 1.2,所述第一层安装板 1.1 上安装有计量模块 2,所述第二层安装板 1.2 上安装有控制模块 3,通过设置第一层安装板 1.1 和第二层安装板 1.2,使得重要部件相互之间隔离设置,从而防止其相互干扰,提高了数据运算的准确与安全性能,所述计量模块 2 的进口经高压防爆开关 4 与高压电源相连通,所述计量模块 2 的出口经单向开关 5 连接至控制模块 3 的进口,所述计量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脑运算模块9,所述电脑运算模块将运算结果传送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指令控制打印发票模块,所述充电桩正面上部设有电脑运算模块界面,所述电脑运算模块界面的下部设有打印发票模块界面出口11,并优先与电脑运算模块界面相平行设置有两个打印界面出口。所述控制模块 3 的出口经开关 6 和充电线缆 7 后连通至充电抢 8,上述开关 6 连通至充电线缆 7 的管路上安装有电压传感器 7.1 和电压表 7.2,从而对管道内电压进行监控,防止电压过大而发生事故; 所述机壳 1 的上部安装有一与充电桩电脑相连接的多媒体播放器 9,且上述电压传感器 7.1 与充电桩电脑相连,所述多媒体播放器 9 可用于播放个性化的打印发票费用计算信息,也可将各类公益信息,如天气、温度、时间等进行显示,增加用电者的用户体验,同时,还可将电压传感器 7.1 获得的电压信息进行显示,进一步增加安全打印数据准确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计量模块和运算控制模块运作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出具发票功能,且通过单向开关和开关的设计,确保电流流动计量运算过程的多媒体视频;提高了用电者的用户体验,并通过电压传感器和电压表帮助人们实时观测电压,能保证用电质量和防止意外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的一个优化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构思所做的任何改动或改进,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