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8001发布日期:2018-07-04 05:09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防尘结构,具体涉及为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的增长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促使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迅速得到发展,人们的上下班出行和节假日外出游玩,基本依靠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 由此可见,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现有的快速公交系统是由乘客先购票检票后,走入候车厅等候公交车到站。由于人流高峰期对售票和检票系统的要求十分高,自动售票机和自动检票机在这个时候出现故障,就会带来十分大的麻烦。闸机为检票的执行者,每个乘客都只能在闸机上检票才能通过,进入候车厅,闸机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流量过大,闸机的使用率过高,经长期使用,闸机内部可能积压许多灰尘,闸机持续不断工作,致使其温度大幅度升高,散热速度慢,导致闸机控制系统瘫痪,影响乘客正常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包括闸机机壳以及设置在闸机机壳上的顶盖,还包括防尘层、导电接触片,所述防尘层通过导电接触片电性连接在闸机机壳上,防尘层底部设有卡槽,所述导电接触片放置在卡槽内,防尘层设置在闸机机壳与顶盖之间,防尘层采用导电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闸机机壳的顶部内侧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翻边,所述翻边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起,且顶盖内侧还设置有与凸起配合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凸起的横截面是上端面为斜面的直角梯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防尘层沿人流动方向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止空气中的灰尘从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缝隙进入机箱内,避免机箱内部积压许多灰尘,闸机持续不断工作,致使其温度大幅度升高,散热速度慢,导致闸机控制系统瘫痪,影响乘客正常出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防尘层的仰视图;

图中,1-闸机机壳,2-顶盖,3-防尘层,4-导电接触片,5-翻边,6-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包括闸机机壳1以及设置在闸机机壳1上的顶盖2,还包括防尘层3、导电接触片4,防尘层3设置在闸机机壳1与顶盖2之间,防尘层3通过导电接触片4电性连接在闸机机壳1上,防尘层3底部设有卡槽31,导电接触片4放置在卡槽31内,防尘层3采用导电性材料制成。粉尘一般都带有静电,容易聚集在一起,当带静电粉尘吸附在导电防尘层3上,防尘层3与导电接触片4、闸机机壳1、大地组成回路,粉尘的静电电压与地产生电势差,带静电粉尘中的静电会持续释放到大地,从而去除粉尘静电,使得粉尘不再聚集吸附在防尘层上。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闸机机壳1的顶部内侧设置有竖直向上的翻边5,翻边5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起6,且顶盖2 内侧还设置有与凸起6配合的凹槽。使得闸机机壳1与顶盖2连接得更紧密,避免更多的灰尘进入机箱内。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凸起6的横截面是上端面为斜面的直角梯形结构。使得闸机机壳1与顶盖2连接部件不易脱落。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用于BRT快速公交闸机顶盖与机箱之间的防尘装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防尘层3沿人流动方向倾斜。人在通过公交闸机时,带动空气流动,使得防尘层3上的灰尘随空气流动方向运动,离开公交闸机。

本实用新型中除尘装置的工作过程:粉尘一般都带有静电,容易聚集在一起,当带静电粉尘吸附在导电防尘层3上,导电防尘层3与导电接触片4、闸机机壳1、大地组成回路,粉尘的静电电压与地产生电势差,带静电粉尘中的静电会持续释放到大地,从而去除粉尘静电,使得粉尘不再聚集吸附在防尘层上。因为粉尘层3倾斜设置,粉尘由于重力而向低处移动,再加上,闸机工作时,大量人流流动,加速空气流动,带动灰尘流动,使得灰尘离开防尘层,避免机箱内部积压许多灰尘,闸机持续不断工作,致使其温度大幅度升高,散热速度慢,导致闸机控制系统瘫痪,影响乘客正常出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