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及其门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5305发布日期:2018-10-19 21:5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及其门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又叫来福life魔方)、及其门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网上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趋势,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衣服、生活用品等,还可以进行点餐(外卖),订鲜奶,干洗衣物,购买生鲜等消费方式,这其中都涉及到物品的传递行为。但是在物品的传递过程中受限于服务人员与用户必须在时间相等,地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此过程,从而大大影响了用户的时间自由以及消费体验。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快递柜属于公共型的放置在小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虽能解决快递问题最后100米的问题,但也只是解决了线上购物的快递问题,且需要用户自取,无法直接送货到家,从而影响用户线上购物的消费体验。除快递之外的其他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改变传统自取柜,节约占地面积,实现服务到家,精准投递,提升消费服务体验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用以解决现有上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其安装在楼道中或家门口处,其包括安装在墙面或门外侧上的底板、作为安装基准,其底部设置在底板上的伸缩装置,可以根据放置物体的大小而伸缩设置,调节方便,其背面与伸缩装置外端连接的面板、设置在面板上的门板锁、实现智能开锁,实现精准送货与取货,以及外罩在伸缩装置上且两端分别与底板和面板连接的弹性折叠外套,为帆布或塑料等柔性材质。

伸缩装置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底架、与面板背面连接的外层架、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在底架与外层架之间的中间架、设置在底架上的底层滑道、其一端的滑动设置在底层滑道内的第一连接杆、其下端铰接在底架上的第二连接杆、设置在中间架上且与底层滑道平行的中间滑道、其下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上端连接的第四连接杆、其下端与第一连接杆上端铰接的第三连接杆、插装在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第四连接杆的下端上且在中间滑道上滑动的中间铰接轴、以及设置在外层架上且与底层滑道平行的外层滑道;

第一连接杆上端与第三连接杆下端通过转轴与中间架铰接,

底层滑道方向与面板伸缩方向垂直;

第一连接杆的中部与第二连接杆的中部通过铰轴连接;

第三连接杆的中部与第四连接杆的中部通过铰轴连接;

第三连接杆的上端在外层滑道上滑动;

第四连接杆的上端通过转轴铰接在外层架上。

通过X型结构配合四个连接杆,可以实现外拉扩展空间,内缩减少空间。中间架其使得外拉后,支撑稳定,结构牢固。

作为扩展变形,伸缩装置为气弹簧。

底板与面板为对应的四边形结构,在四边形结构的每个侧边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伸缩装置。从而更加稳定牢固。

其还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方案,

方案一,在底板背面设置有用于穿装螺栓的固定安装通孔,该螺栓通过膨胀套与墙体/门连接,或该螺栓插装在猫眼中;从而实现不同客户的要求,连接方式多样。

方案二,在底板背面设置有用于悬挂在挂钩上的挂钩孔,该挂钩通过膨胀套与墙体/门连接;拆装方便。

方案三,在底板设置有穿孔通道,穿孔通道的进口设置在底板的一侧壁上,在底板上设置有与穿孔通道连通的观察豁口,便于观察插装位置,在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与穿孔通道连通的悬挂定位孔,可以满足不同悬挂高度的要求,悬挂定位孔包括与穿孔通道垂直连通的矩形的开槽豁口、方便插入螺母片,从通过侧面承受箱体的重量,通过螺纹连接,以及设置在开槽豁口一侧的背侧工艺豁口;穿孔通道的进口与背侧工艺豁口位于开槽豁口的两侧,方便拿取,工艺性好;在开槽豁口嵌装有与穿孔通道垂直的螺母片,在穿孔通道插装有其端部与螺母片螺纹连接的中间加长杆,从而满足不同悬挂高度的要求,中间加长杆通过连接有悬挂杆、在悬挂杆端部设置有用于挂在门沿上或横杆上的悬挂钩;方便悬挂。

方案四,在底板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为磁铁或胶片起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其还包括智能存储箱门锁系统,智能存储箱门锁系统包括分别与房主移动终端和访客移动终端无线连接云服务器、与云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物联网平台,安装在面板上且与物联网平台连接的窄带物联网、与窄带物联网连接的NB-IOT模块/EMTC模块、与NB-IOT模块/EMTC 模块连接且安装在面板上的微处理器、与微处理器连接的电池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与微处理器连接的重量传感器、与微处理器连接且用于控制门板锁开合的锁模块、以及与微处理器连接的RFID模块。实现远程控制。从而实现精准送货,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公共资源,避免误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开锁方法,借助于上述的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包括房主或家人存/取物步骤;

首先,房主或家人通过移动终端下载APP软件并绑定智能存储箱;

然后,该移动终端向云服务器发送申请开锁请求的指令;

其次,云服务器向物联网平台发送开锁指令;

再次,物联网平台通过窄带物联网向微处理器发送开锁命令;

最后,微处理器控制锁模块开锁并将开锁信息反馈给云服务器。

本实用新型的开锁方法,还包括服务人员配合房主或家人存/取物的取/存物步骤;

首先,服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智能存储箱的二维码/RFID模块并获取唯一身份标志,并向云服务器发送请求开锁指令;

然后,根据身份标志,云服务器判断该服务人员用户是否有开锁权限,若无权限,反馈给服务人员的移动终端,开锁失败;

若有权限,则云服务器向物联网平台发送开锁指令;

其次,物联网平台通过窄带物联网向微处理器发送开锁命令;

再次,微处理器控制锁模块开锁并将开锁信息通过物联网平台反馈给云服务器;

最后,云服务器将开锁信息反馈给服务人员与房主或家人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可以挂在用户门上或者墙上,作为家庭空间的延伸,可以帮助用户进行物品的自由传递,解决现实生活中传递物品所需的时间、空间限制因素,适用于例如快递、送餐、洗衣、送奶、送药等使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伸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爆炸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流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家人使用流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服务人员使用流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伸缩装置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伸缩装置进一步改进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伸缩装置进一步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板;2、伸缩装置;3、面板;4、门板锁;5、弹性折叠外套;6、底架;7、中间架;8、外层架;9、底层滑道;10、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第三连接杆;13、中间滑道;14、第四连接杆;15、中间铰接轴;16、外层滑道;17、固定安装通孔;18、挂钩孔; 19、穿孔通道;20、观察豁口;21、悬挂定位孔;22、开槽豁口;23、背侧工艺豁口;24、螺母片;25、中间加长杆;26、悬挂杆;27、悬挂钩;28、固定块;29、中间加长箱体;30、L型动滑块;31、侧向定位导向块;32、伸缩定位导向块;33、伸缩滑道;34、L型滑道;35、侧向定位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存储箱安装在楼道中或家门口处,其包括安装在墙面或门外侧上的底板1、作为安装基准,其底部设置在底板1 上的伸缩装置2,可以根据放置物体的大小而伸缩设置,调节方便,其背面与伸缩装置2外端连接的面板3、设置在面板3上的门板锁4、实现智能开锁,实现精准送货与取货,以及外罩在伸缩装置2上且两端分别与底板1和面板3连接的弹性折叠外套5,为帆布或塑料等柔性材质。

伸缩装置2包括设置在底板1上的底架6、与面板3背面连接的外层架8、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在底架6与外层架8之间的中间架7、设置在底架6上的底层滑道9、一端滑动设置在底层滑道9内的第一连接杆10、下端铰接在底架6上的第二连接杆11、设置在中间架7上且与底层滑道 9平行的中间滑道13、下端与第二连接杆11的上端连接的第四连接杆14、下端与第一连接杆10上端铰接的第三连接杆12、连接在第二连接杆(11) 的上端与第四连接杆(14)的下端之间且在中间滑道(13)上滑动的中间铰接轴(15)、以及设置在外层架8上且与底层滑道9平行的外层滑道16;

第一连接杆10上端与第三连接杆12下端通过转轴与中间架7铰接,

底层滑道9的方向与面板3伸缩方向垂直;

第一连接杆10的中部与第二连接杆11的中部通过铰轴连接;

第三连接杆12的中部与第四连接杆14的中部通过铰轴连接;

第三连接杆12的上端在外层滑道16上滑动;

第四连接杆14的上端通过转轴铰接在外层架8上。

通过X型结构配合四个连接杆,可以实现外拉扩展空间,内缩减少空间。中间架7使得外拉后,支撑稳定,结构牢固。

作为扩展变形,伸缩装置2为气弹簧。

底板1与面板3为对应的四边形结构,在四边形结构的每个侧边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伸缩装置2。从而更加稳定牢固。

如图8,伸缩装置2包括设置在面板3背侧的外箱体、设置在底板1 上且与外箱体对应的固定箱体、在固定箱体侧壁上设置的静滑道、以及设置在外箱体侧壁上且在静滑道上滑动的动滑道;即类似抽屉结构从而方便伸缩。

如图9,作为图8的进一步改进,伸缩装置2包括设置在面板3背侧的外箱体、设置在底板1上的固定箱体、设置在外箱体与固定箱体之间的中间箱体、在固定箱体侧壁上设置的第一静滑道、设置在中间箱体侧壁上且在第一静滑道滑动的第一动滑道、设置在中间箱体侧壁上的第二静滑道、以及设置在中间箱体侧壁上且在第二静滑道滑动的第二动滑道,即在抽屉结构增加了中间箱体,可以增加伸缩的尺寸。

如图10,伸缩装置2包括设置在面板3背侧的外箱体、设置在底板 1上的固定箱体、设置在外箱体与固定箱体之间的中间加长箱体29、设置在固定箱体内侧壁与中间加长箱体29外侧壁之间的第一导向装置、以及设置在外箱体外侧壁与中间加长箱体29内侧壁之间且与的第一导向装置结构相同的第二导向装置;第一导向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固定箱体内侧壁上的伸缩滑道33、L型滑道34与侧向定位滑道35、以及分别设置在中间加长箱体29外侧壁上的L型动滑块30、侧向定位导向块31、以及伸缩定位导向块32;外箱体在中间加长箱体29内伸缩设置,中间加长箱体29在外箱体内伸缩设置;L型动滑块30在L型滑道34内滑动设置,侧向定位导向块31在侧向定位滑道35内滑动设置,伸缩定位导向块32 在伸缩滑道33内滑动设置,在伸缩滑道33前端设置有限位块。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可以将外箱体外套在中间加长箱体29,中间加长箱体29 外套在固定箱体上,或省略中间加长箱体29,或增加多个中间加长箱体 29是等同替换。侧向定位滑道35可以为两块立板,本实施例伸缩方便,实现了五个自由度的限定,定位合理,安装稳定结实。

其还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方案,

方案一,在底板1背面设置有用于穿装螺栓的固定安装通孔17,该螺栓通过膨胀套与墙体/门连接,或该螺栓插装在猫眼中;从而实现不同客户的要求,连接方式多样。

方案二,在底板1背面设置有用于悬挂在挂钩上的挂钩孔18,该挂钩通过膨胀套与墙体/门连接;拆装方便。

方案三,在底板1设置有穿孔通道19,穿孔通道19的进口设置在底板1的一侧壁上,在底板1上设置有与穿孔通道19连通的观察豁口20,便于观察插装位置,在底板1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与穿孔通道19连通的悬挂定位孔21,可以满足不同悬挂高度的要求,悬挂定位孔21包括与穿孔通道19垂直连通的矩形的开槽豁口22、方便插入螺母片,通过侧面承受箱体的重量,通过螺纹连接,以及设置在开槽豁口22一侧的背侧工艺豁口23;穿孔通道19的进口与背侧工艺豁口23位于开槽豁口22的两侧,方便拿取,在开槽豁口22嵌装有与穿孔通道19垂直的螺母片24,在穿孔通道19插装有其端部与螺母片24螺纹连接的中间加长杆25,从而满足不同悬挂高度的要求,中间加长杆25通过连接有悬挂杆26、在悬挂杆 26端部设置有用于挂在门沿上或横杆上的悬挂钩27;方便悬挂。

方案四,在底板1背面设置有固定块28,固定块28为磁铁或胶片起到稳定固定的作用。所述存储箱还包括智能存储箱门锁系统,智能存储箱门锁系统包括分别与房主移动终端和访客移动终端无线连接的云服务器、与云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物联网平台,安装在面板3上且与物联网平台连接的窄带物联网、与窄带物联网连接的NB-IOT模块/EMTC 模块、与NB-IOT模块/EMTC模块连接且安装在面板3上的微处理器、与微处理器连接的电池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与微处理器连接的重量传感器、与微处理器连接且用于控制门板锁4开合的锁模块、以及与微处理器连接的RFID模块。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控制。从而实现精准送货,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公共资源,避免误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开锁方法,借助于上述的方便物品传递的智能存储箱;包括房主或家人存/取物步骤;

首先,房主或家人通过移动终端下载APP软件并绑定智能存储箱;

然后,该移动终端向云服务器发送申请开锁请求的指令;

其次,云服务器向物联网平台发送开锁指令;

再次,物联网平台通过窄带物联网向微处理器发送开锁命令;

最后,微处理器控制锁模块开锁并将开锁信息反馈给云服务器。

本实用新型的开锁方法,还包括服务人员配合房主或家人存/取物的取/存物步骤;

首先,服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智能存储箱的二维码/RFID模块并获取唯一身份标志,并向云服务器发送请求开锁指令;

然后,根据身份标志,云服务器判断该服务人员用户是否有开锁权限,若无权限,反馈给服务人员的移动终端,开锁失败;

若有权限,则云服务器向物联网平台发送开锁指令;

其次,物联网平台通过窄带物联网向微处理器发送开锁命令;

再次,微处理器控制锁模块开锁并将开锁信息通过物联网平台反馈给云服务器;

最后,云服务器将开锁信息反馈给服务人员与房主或家人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可以挂在用户门上或者墙上,作为家庭空间的延伸,可以帮助用户进行物品的自由传递,解决现实生活中传递物品所需的时间、空间限制因素,适用于例如快递、送餐、洗衣、送奶、送药等使用场景。

软件方面:通过APP实现对箱子的开关控制,共计两种方式,

1、远程开锁方式

2、授权模式,提前预约开锁(被授权对象通过APP、微信等工具扫码进行开锁)

智能盒子与门的连接方式

门的方式:

1、通过门上沿的挂接拉力固定,通过强力磁铁或胶片进行粘贴稳定。

2、通过猫眼进行拉力链接,通过强力磁铁或胶片进行粘贴稳定。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