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脸识别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介质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24058发布日期:2020-01-18 03:12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基于人脸识别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介质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计算机设备以及一种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成为了大多数人出行的选择方式,导致乘坐地铁的人流量不断增加,在进出地铁站以及支付过程都需要排队等候;为了缓解地铁进出站拥堵,目前大部分城市开始采用电子乘车码过闸,也有少部分城市采用人脸识别方式过闸,但是,采用单一电子乘车码过闸的方式,一旦手机没电,将无法过闸;而采用单一人脸识别过闸的方式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而且一旦人流量过大则会存在识别比对效率低的问题;所以无论采用哪种通行方式都会使得乘客由于过闸方式单一,不能互通,从而限制了用户出行效率,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所述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所述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所述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所述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所述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在对比成功后判断所述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所述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所述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允许所述当前用户通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接着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在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允许当前用户通行;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在所述当前用户进站时,如果所述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还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进站信息生成进站交易文件。

可选地,在所述当前用户出站时,如果所述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在再次比对成功后还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如果所述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还根据再次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并在判断存在与所述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时允许所述当前用户通行,以及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出站信息生成出站交易文件,以便根据所述进站交易文件和所述出站交易文件对所述当前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结算。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所述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之前,还根据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乘车频次,并根据所述用户的乘车频次对所述用户进行等级验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该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存储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这样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通过存储器存储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这样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所述个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关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所述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所述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所述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所述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乘车码采集模块,用于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通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用户的人脸对比成功后判断所述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还根据所述乘车码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所述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以及在所述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时允许所述当前用户通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再通过关联模块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人脸识别模块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乘车码采集模块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通过通行控制模块在当前用户的人脸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还根据乘车码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以及在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时允许当前用户通行;由此,通过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使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使用扫码、人脸识别或两种方式交替通行的形式进出站,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上述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还包括结算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用户进站时,如果所述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还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进站信息生成进站交易文件。

可选地,所述通行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当前用户出站时,如果所述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在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再次比对成功后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如果所述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根据所述乘车码采集模块再次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获取所述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并在判断存在与所述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时允许所述当前用户通行;所述结算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用户的出站信息生成出站交易文件,并根据所述进站交易文件和所述出站交易文件对所述当前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结算。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所述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之前,根据所述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乘车频次,并根据所述用户的乘车频次对所述用户进行等级验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人脸信息采集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进站流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出站流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bom分析流程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现有的地铁站进出口过闸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通行,并且每种方式对应存在的问题如下:

(1)刷卡方式过闸,实物卡片容易丢失,或刷卡方式错误导致长时间无法通行,如果地铁站处于高峰期,更容易造成站内人员拥堵,从而降低通行效率;并且大多卡片没有实名认证,安全性较低。

(2)电子乘车码方式过闸,如果只能单一的选择电子乘车码进出站,若乘客购票后出现手机没电的情况,则需到人工服务台进行处理,其降低了乘客出行效率以及乘客体验舒适度。

(3)人脸识别方式过闸,如果只能单一的选择人脸识别方式进出站,遇到人流量过大则会存在识别比对效率问题,且会受光线、遮蔽物等影响;同时,如果人脸识别面板机出现故障则会导致乘客无法正常进出站。

由此可见,现有的地铁站进出口过闸方式较为单一,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灵活变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解决,从而限制了用户出行效率,降低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接着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在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允许当前用户通行;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可为身份证或者手机号码等具有唯一标识用户身份的信息,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可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即通过移动终端下载安装并注册客户端app,然后进行个人信息填写,从而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乘客通过手机下载安装终端app,并进行注册从而获得对应的账号,然后进入app的“个人中心”,根据要求填写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身份信息,从而获得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以及上传身份证图像,从而获得用户的人脸信息。

步骤102,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

也就是说,通过app中采集到的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绑定。

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之前,还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获取用户的乘车频次,并根据用户的乘车频次对用户进行等级验证。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获取完用户的个人信息之后,为了防止人脸识别库中存储的人脸特征信息数量过多而导致系统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人脸识别效率的降低,还将用户注册的个人信息上传至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进行认证,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接收到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根据个人信息获取用户的乘车频次,并分析用户的乘车频次是否达到常旅客标准,即用户的乘车频次是否超过预设阈值n,如果是,则判断用户的乘车频次达到常旅客标准,认证通过,并通知用户。如果否,则判断用户的乘车频次达到不到常旅客标准,认证失败,并通知用户,从而实现对用户的等级验证。

步骤103,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在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

也就是说,用户在进出站时,可通过自主选择是采用人脸识别方式通行还是采用扫码方式通行,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预先上传到人脸数据库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比对成功则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

步骤104,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

也就是说,用户在进出站时,可通过自主选择是采用人脸识别方式通行还是采用扫码方式通行,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

步骤105,如果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允许当前用户通行。

作为一个实施例,在当前用户进站时,如果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还根据当前用户的进站信息生成进站交易文件。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当前用户进站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人脸识别方式通行,则通过闸机面板机采集人脸面部信息,并与人脸数据库比对,如果比对成功,将报文发送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判断该人脸信息为有效交易,则允许闸机开闸放行,并生成进站交易文件并上传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接收并转发进站交易文件至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由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进行文件处理。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当前用户进站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通过闸机二维码读头读取手机app里的电子二维码,并将二维码报文上送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判断为有效交易,则允许闸机开闸放行,同时生成进站交易文件并上传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接收并转发进站交易文件至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由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进行文件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闸机面板机采集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比对不成功,或者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判断为非有效交易;则不允许闸机开闸放行,并提醒退出通道或者到bom处理。

作为一个实施例,在当前用户出站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在再次比对成功后还根据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获取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

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还根据再次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获取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

根据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与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并在判断存在与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时允许当前用户通行,以及根据当前用户的出站信息生成出站交易文件,以便根据进站交易文件和出站交易文件对当前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结算。

也就是说,在当前用户出站时,可以选择与进站时不一样的通行方式,只需要通过获取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即可获得当前用户的进站交易文件,再根据当前用户的出站信息生成出站交易文件,然后通过进站交易文件和出站交易文件即可对当前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结算。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当前用户出站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人脸识别方式通行,则通过闸机面板机再次识别人脸信息,并与人脸数据库比对,如果比对成功,则将报文发送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判断该人脸信息绑定的唯一标识信息是否有匹配的进站信息,如果是,则允许闸机开闸放行,同时生成出站交易文件并上传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接收并转发出站交易文件至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由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进行文件处理。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当前用户出站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通过闸机二维码读头读取手机app里的电子二维码,并将二维码报文上送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比对该二维码绑定的唯一标识信息是否有匹配的进站信息,如果是,则允许闸机开闸放行,同时生成出站交易文件并上传至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接收并转出站发交易文件至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由iets(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进行文件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闸机面板机采集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比对不成功,或者ietsp(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前置系统)比对该二维码绑定的唯一标识信息没有匹配的进站信息;则不允许闸机开闸放行,并提醒退出通道或者到bom处理。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bom分析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如果用户无法正常进出站,可通过bom窗口进行人工分析,首先用户录入与乘车码或人脸信息相关联的身份证或手机号码等信息,从而查询到用户的账户信息,并判断该账户信息是否有相关联的订单信息,如果没有,则提醒用户需购票之后再进出站;如果有,则继续判断订单状态是否正常;如果订单状态正常,则提醒用户可正常进出站;如果订单状态不正常,则手动更新为正常状态,以进行正常通行。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接着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在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如果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允许当前用户通行;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该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存储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这样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通过存储器存储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这样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通过实现电子乘车码与人脸识别互通的过闸方式,使得用户进出站更为灵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如图6所述,该系统包括获取模块、关联模块、人脸识别模块、乘车码采集模块以及通行控制模块。

其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关联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人脸识别模块,用于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乘车码采集模块,用于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通行控制模块,用于在当前用户的人脸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还根据乘车码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以及在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时允许当前用户通行。

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还包括结算模块,用于在当前用户进站时,如果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则还根据当前用户的进站信息生成进站交易文件。

作为一个实施例,通行控制模块还用于,在当前用户出站时,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则在人脸识别模块再次比对成功后根据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获取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如果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则根据乘车码采集模块再次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获取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根据当前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与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并在判断存在与当前用户相匹配的进站信息时允许当前用户通行;结算模块还用于,根据当前用户的出站信息生成出站交易文件,并根据进站交易文件和出站交易文件对当前用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结算。

作为一个实施例,获取模块还用于,在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之前,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获取用户的乘车频次,并根据用户的乘车频次对用户进行等级验证。

如图7-8所示,在地铁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iets的基础上,结合票检闸机以及人脸识别模块构建人脸及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通过增加人脸识别终端设备,对bom新增人脸票务分析功能,网络传输、报文及交易文件规则与互联网电子票务平台保持一致,保证系统间的兼容性,系统将人脸与app账户关联,实行实名制认证,通过账户标识,可实现乘车码与人脸的相互兼容,既可采用乘车码进出地铁站,也可采用人脸进出地铁站,同时还可交替使用乘车码和人脸进出地铁站。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于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方法的实施例的解释说明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人脸与乘车码互通的通行系统,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其中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和人脸信息,再通过关联模块根据用户的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并将人脸信息上传至人脸数据库,人脸识别模块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当前用户的人脸信息与人脸数据库进行比对;乘车码采集模块在当前用户选择采用扫码的方式通行时对当前用户的电子乘车码进行采集;并通过通行控制模块在当前用户的人脸对比成功后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还根据乘车码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电子乘车码的信息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满足预设通行条件,以及在当前用户满足预设通行条件时允许当前用户通行;由此,通过唯一标识信息将人脸信息与电子乘车码进行关联,使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使用扫码、人脸识别或两种方式交替通行的形式进出站,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出行效率以及用户体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