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识别电路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7170发布日期:2020-10-30 21:3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识别电路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涉及电力施工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识别电路终端。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例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而,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

随着农网建设逐渐加大,农网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增多,跨区域联网建设不断增强,强化农网工程建设质量管控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农网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已成为了建设坚强电网的重中之重,从而对农网工程的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已经上升为“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电网的复杂性和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给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设备检修方式及现场作业人员管理模式,对于现场作业人员,主要采取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不能实时的将现场施工等具体情况发送回监控中心,存在时效性差,效率低的问题。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非常重要的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互联网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为电力施工安全信息采集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被提到重要的位置,零事故率或者低事故率已经成为企业或政府部门绩效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常用的识别电路采用模数转换器来将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后续的数字算法处理。然而,模数转换器这一硬件的加入,不仅会造成本的上升,还会增大安装设计的难度、提高功耗。而且,经过模数转换器的转换后,后续的数字算法电路最终接收到的是一个固定位数的数字信号,这必然会对数字算法电路的选择造成很的限制,因为不同的数字算法电路能够处理的数字信号的范围不同。所以模数转换器的加入,也会导致对数字算法电路的兼容性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电力物联力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平台识别电路及巡检手持终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识别电路时效差,效率低的问题,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操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预防与减少事故发生,其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提供了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积分器、比较器、支压器,所述积分器包括一电容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跨接第一电容(c1),正输入端接地,所述比较器包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负输入端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正输入端接一参考电压。

优选地,晶体管采用场效应管、双极晶体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第一晶体管(t1)为nmos管,所述第二晶体管(t2)为pmos管。

优选地,巡检手持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6所述识别电路。

第二方面,本实用提供了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巡检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巡检手持终端包括第一方面所述识别电路。

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本实用的基于电力物联力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用传感器,通过使用物联网的超高频rfid技术实现配电网作业现场终端作业工器具状态实时远程监控,多部门实时共享作业安全状态和施工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的一些实施例,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基于电力物联力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平台识别电路实施例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基于电力物联力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平台识别电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是本实用的较佳实施例。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提供了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识别电路,如图1所示,识别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积分器、比较器、支压器,所述积分器包括一电容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跨接第一电容(c1),正输入端接地,所述比较器包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负输入端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正输入端接一参考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用积分器对对来自rfid检波解调的检测信号进行能量累积。具体地,支压器包括两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栅极与第二晶体管(t2)栅极同时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晶体管(t1)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t2)漏极同时接电源,所述第一晶体管(t1)源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t2)源极分别输出电平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比较器用于检测信号能量累积与预设电压阈值进行比较。当检测信号能量累积高于预设电压阈值,输出低电平;当检测信号能量累积低于预设电压阈值,输出高电平。具体地,比较器包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负输入端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正输入端接一参考电压,当电压比较器的输出为高电平的情况下第一晶体管(t1)导通,该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输出电平,支压器输出的电平供后续模块(比如处理器)进行处理确定识别结果;当电压比较器的输出为高电平的情况下第二晶体管(t2)导通,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输出电平,支压器输出的电平供后续模块(比如处理器)进行处理确定识别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晶体管可以是采用场效应管、双极晶体管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t1)为nmos管,第二晶体管(t2)为pmos管。

实施例二

本实用提供了一种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巡检手持终端,该巡检手持终端包括上述识别电路。

本实用基于电力物联力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具体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识别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积分器、比较器、支压器。首先,积分器对来自rfid检波解调的检测信号进行能量累积;然后,电压比较器用于检测信号能量累积与预设电压阈值进行比较。当检测信号能量累积高于预设电压阈值,输出低电平,当检测信号能量累积低于预设电压阈值,输出高电平;接着,支压器输出的各分支电平供后续模块(比如处理器)进行处理确定识别结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的基于电力物联力配网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平台平台识别电路及巡检手持终端,通过使用物联网的超高频rfid技术实现配电网作业现场终端作业工器具状态实时远程监控,多部门实时共享作业安全状态和施工质量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识别电路时效差,效率低的问题,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操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预防与减少事故发生。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