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8677发布日期:2023-01-25 12:3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图书馆闸机领域,尤其涉及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


背景技术:

2.超高频无线电频段范围是指频段从3ghz至30ghz。这个限制内频率对应的波长从10厘米到1厘米。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图书馆最为频繁和最为广泛的图书馆业务即为文献外借业务。图书馆借阅书籍一般需要读者拿着书本到人工服务台进行登记。现有技术的借阅过程较为繁琐,且占用工作人员大量时间进行二次核对。
3.中国专利cn208460088u公开了一种智能闸机;它包括底座、第一闸门、第二闸门、侧板、射频读卡器、第一自助机和第二自助机,所述底座两侧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外端面安装有射频读卡器,所述底座前后端分别安装有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闸门、第二闸门顶部均安装有人体接近开关,所述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自助机和第二自助机;解决图书馆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通过智能闸机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借还书全程无需工作人员参与,读者携书通过闸机即可自动完成借还,无需专程折返到自助机处或人工服务台借阅,节省了读者时间。
4.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智能闸机,在使用过程中,借阅者仍需先手动进行身份认证,然后再进行借阅操作,操作过程复杂,浪费时间。鉴于此,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具备无感身份确认的优点,以解决借阅者仍需先手动进行身份认证,然后再进行借阅操作,操作过程复杂,浪费时间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包括踏板装置,所述踏板装置上固定连接有通道本体,所述通道本体上设置有通行通道,所述通行通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闸门组件,所述通行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闸门组件,所述通行通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rfid射频天线,且所述rfid射频天线与所述通道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通道本体上设置有rfid读取模块,所述rfid射频天线与所述rfid读取模块电连接,所述rfid射频天线一端设置有人脸识别装置,所述人脸识别装置与所述通道本体固定连接,所述rfid射频天线的另一端设置有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通道本体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本体上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组件一端设置有读卡装置,所述通道本体上与所述读卡装置对应位置设置有读卡区。
9.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本体上还设置有感应雷达,所述感应雷达位于靠近所述第一闸门组件一端,且所述感应雷达的感应端朝向远离所述rfid射频天线方向。
10.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本体包括通道支架,所述通道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道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踏板装置的两侧对应位置。
11.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支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座之间设置有配电箱体,所述rfid射频天线设置在所述配电箱体的顶部,且所述rfid射频天线位于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
12.进一步地,所述rfid射频天线的高度大于所述安装座的高度。
13.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朝向所述配电箱体方向。
14.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本体上还设置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相对设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行通道两侧对应位置。
15.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通过设置通道本体,通道本体上设置有通行通道,通行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闸门组件和第二闸门组件,通行通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rfid射频天线,rfid射频天线的一端设置有人脸视频装置,rfid视频天线的另一端设置有显示装置,通过人脸识别装置即可快速进行身份确认,rfid射频天线快速读取图书的信息并显示在显示装置上,操作简单,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踏板装置;2、通道本体;3、通道支架;4、安装座;5、配电箱体;6、通行通道;7、第一闸门组件;8、第二闸门组件;9、rfid射频天线;10、人脸识别装置;11、显示装置;12、读卡区;13、感应雷达;14、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主要应用与智能图书馆,以解决读者仍需先手动进行身份认证,然后再进行借阅操作,操作过程复杂,浪费时间的问题,下面将结合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24.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至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无感借阅通道主要包括踏板装置1、通道本体2、rfid视频天线、rfid读取模块、人脸识别装置10及显示装置11。其中,踏板装置1用于铺设在地面上,从而保证通行的顺畅。通道本体2设在踏板装置1上,通道本体2上设置有通行通道6,人员从通行通道6内通过。rfid射频天线9设置在通道本体2的顶部,rfid读取模块设置在通道本体2内,rfid读取模块通过rfid天线读取
图书的信息。人脸识别装置10设置在rfid射频天线9的一端,人脸识别装置10用于识别用户信息,从而对用户进行身份确认。显示装置11设置在rfid射频天线9的另一端,显示装置11用于显示用户信息及图书信息,以便用户确认。通过人脸识别装置10对借阅者身份信息无感确认,操作简单,节省用户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25.具体的,踏板装置1为矩形板状结构,踏板装置1铺设在地面上,踏板装置1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以便于排布线缆,从而避免施工过程对地面造成损坏,同时还能提高施工效率。
26.示例性的,通道本体2包括通道支架3,通道支架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道支架3分别固定连接在踏板装置1长度方向两侧的边缘位置,两个通道支架3之间形成通行通道6,通行通道6用于人员通行。通行通道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闸门组件7,通行通道6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闸门组件8,第一闸门组件7和第二闸门组件8与通道支架3固定连接,第一闸门组件7、第二闸门组件8及两个通道支架3形成识别区域,第一闸门组件7将通行通道6打开后,借阅者通过第一闸门组件7位置进入识别区域,然后第一闸门关闭,借阅者确认完毕所借阅书籍信息后,第二闸门组件8将通行通道6的另一侧打开,使用着通过第二闸门组件8位置离开识别区域,从而完成图书借阅。
27.具体的,通道支架3包括安装座4,安装座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座4之间设置有配电箱体5,配电箱体5为内部中空结构,配电箱体5内用于容纳rfid读取模块、电源模块等。安装座4的高度高于配电箱体5的高度,组装后,通道支架3为u形结构。安装座4为内部中空的方向柱状结构,第一闸门组件7和第二闸门组件8分别固定连接在两组安装座4上,人脸识别装置10固定连接在设置有第一闸门组件7的安装座4的顶部,显示装置11固定连接在设置有第二闸门组件8的安装座4的顶部。
28.进一步,安装座4上还设置有把手14,把手14位于安装座4上朝向配电箱体5一侧,通过把手14便于搬运,以便在组装过程中对通道本体2进行调整。
29.示例性的,rfid射频天线9固定连接在配电箱体5的顶部,且rfid射频天线9位于两个安装座4之间位置,rfid射频天线9与rfid读写模块电连接,rfid读写模块通过rfid射频天线9读取图书信息。rfid射频天线9的高度高于安装座4的高度,以便于对图书信息的识别。优选的,rfid射频天线9的顶部距离踏板装置1的距离为1.4米-1.8米。
30.进一步的,通道本体2上靠近第一闸门组件7一端还设置有读卡装置,通道本体2上与读卡装置对应位置设置有读卡区12,读卡装置用于读取借阅者借书卡的信息,从而对借阅者进行身份确认。可以理解的,读卡装置与人脸识别装置10为两种不同的身份确认方式,借阅者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即可。具体的,读卡装置设置在设置有人脸识别装置10的安装座4中空结构,读卡区12设置在安装座4顶部与读卡装置对应位置。
31.进一步,通道本体2上还设置有感应雷达13,感应雷达13设置在通道本体2上设置有第一闸门组件7一端,感应雷达13用于识别靠近的借阅者,从而激活人脸识别装置10,提高人脸识别装置10的工作效率,降低人脸识别装置10的功耗。具体的,感应雷达13设置在设置有第一闸门组件7的安装座4上,且感应雷达13位于安装座4上远离rfid天线一侧,感应雷达13的感应端朝向远离rfid天线方向。
32.进一步,通道本体2上还设置有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包括相对设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且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在通行通道6两侧对应位置,红外传感器用于统计借阅
者通过的数量,从而便于管理者进行分析管理。
3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