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24517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一种适用于消防安全的感温、感烟报警装置检测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无论是重要交通工具如民航飞机、轮船、汽车、铁路机车、空调客车发电、高级软卧车等,还是油库、油漆库等易燃易爆生产场所,以及大型酒店、宾馆、休闲娱乐场所,都安装了烟火报警系统,对各类设备和工作环境的消防安全进行监测,以提前预报并果断处置各类火险,防止事态扩大。
烟火报警系统通常包括四部分,即感温装置、感烟装置、报警主机、连接装置。烟火报警系统是否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必须对感烟装置、感温装置、主机及接线装置进行实地检测,以确认其是否状态正常、安全运行。现场通常采取人工吹烟方法和用打火机点火直接加热方法来检测烟、温感应头。目前市场上也有用烟箱发烟装置来检测感烟装置的设备,但烟箱体积大,不利于携带、操作不方便。同时,对一些易燃易爆的特定生产环境如油库、机房等,因有严格的消防安全规定要求,严禁使用明火,所以用打火机点火和人工吹烟的方法都违反安全管理规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感烟和感温报警检测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轻便易携带、操作简单、安全环保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它包括一壳体和设在壳体下方的电源部,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设有发热部分,发热部分包括一设在壳体顶端的发热片、设在发热片的下方的隔热层以及温控装置;壳体内还设有发烟部分,该发烟部分与温控装置并排设在隔热层的下方;发热片通过导线与电源部和温控部连接,在靠近发烟部分的壳体侧面上开设有加油孔和出烟孔,在靠近发烟部分底部的壳体上开设有进气孔。
所述发烟部分包括一储油室、电子发烟装置,以及安装在发烟部分底部的风扇。所述电子发烟装置包括插入储油室的吸管和包覆在该吸管外的电子发热丝,电子发热丝通过导线与电源部相连。所述储油室分成上、下独立的两腔,两腔之间用吸管连接。所述储油室通过一软管与加油孔连接并直达壳体的外表面,加油孔上设有一可方便取放的塞子。
所述温控装置包括一可控制发热片温度的温控器和温度显示屏。
所述电源部为可充电镍氢电池或干电池组。
所述发热片为凹面圆盘状,该发热片内部设有发热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将烟感报警和温感报警的检测装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一机两用,给烟火报警装置的检测工作带来便利;2.本实用新型将发热片通过温控部分控制,在开启电源后温度能迅速上升到所需的温度值,并自动维持一定的温度范围,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同时温控部分的显示屏能显示发热片表面的温度,故可人为的控制温度范围。
3.本实用新型发烟部分利用了电子的能量使无色无味的环保型液体气溶胶油雾化产生烟雾,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环保的优点;4.本实用新型将发烟部分的储油室分隔成上、下独立的两腔,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任意角度的放置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油、漏油的现象,体现了很好的便携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一壳体1和设在壳体1下方的电源部11,壳体1内设有发热部分,发热部分包括一设在壳体1顶端的发热片2、设在发热片2的下方的隔热层21以及温控装置22;发热片2为凹面圆盘状,用耐热保温材料制成,内部设有发热丝,该发热片2用螺栓联结在耐热层21上。壳体1内还设有发烟部分,发烟部分与温控装置22并排设在隔热层21的下方,该发烟部分与温控装置22之间留有一定空间,并在连接在此空间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的孔,该空间用来放置导线;发热片2通过导线4与电源部11和温控装置22连接,在靠近发烟部分的壳体1侧面上开设有加油孔12和出烟孔13,出烟孔13外侧还设有一烟嘴15,在靠近发烟部分底部的壳体1上开设有4-5个2mm的进气孔14,利于空气进入,烟雾吹出。
温控装置22包括一可分档次控制发热片2温度的温控器和温度显示屏24。较佳实施例中,温度采用突跳式温控器来控制,温度显示屏24则用来显示发热片2的温度,便于使用者及时掌握发热温度并进行必要的调节,温度显示屏24设在壳体1表面,与温度显示屏24一块还设有发烟电源指示灯27、温升电源指示灯28、发烟开关26、发热开关25。温控器使得发热片2通电后可在数秒内迅速升到所需的温度值,并自动维持一定的温度范围。发热产生的温度可人为控制,操作方便。操作时,只需按下发热电源开关25,可看到温升电源指示灯28亮,从温度显示屏24上就可看到热表面的温度迅速上升,1分钟内温度升到所控制的温度。将发热面接触报警器的温感探头,数秒内报警系统当可发出报警信号。
发烟部分是利用电子能量,使液体气溶胶油雾化,产生烟雾的原理设计而成,其主要包括一储油室31、电子发烟装置,以及安装在发烟部分底部的风扇33。电子发烟装置包括插入储油室31的吸管34和包覆在该吸管34外的电子发热丝32,电子发热丝32通过导线4与电源部11相连。储油室31分成上、下独立的两腔,两腔之间用吸管34连接。储油室31通过一软管36与加油孔12连接并直达壳体1的外表面,加油孔12上设有一可方便取放的塞子35。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液体气溶胶油为一种环保、低熔点、无色无味的专用气溶胶油,一次加入5毫升液态油可以检测数百个烟雾报警探头。需要加油时,仅须将液态油从仪器侧面的加油孔12补充。将备用油装在容量为5毫升的带小尖嘴的针管式的瓶子内,将仪器加油孔12的塞子35取下,拧开加油瓶的盖子,将小尖嘴插进加油孔12,推动加油瓶的后部,即可将油加入到储油室31。该发烟部分工作时,需将液体油置于5毫升的储油室31内,通过插入储油室的耐温纤维制成的吸管34,利用电子发热丝32通电时电子的能量使液态油汽化成烟雾,然后利用装在该发烟部分底部的电风扇33,将产生烟雾由电风扇33将烟雾排出。这样,检测烟雾报警探头时,只需将出烟口13的烟嘴15对准探头,按下发烟开关26,发烟电源指示灯27亮,烟雾即从出烟口13的烟嘴15发出,数秒内即可发生烟雾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部分位于整个装置的下部,电源部分11由电池、充电器、开关组成,电源部11为可充电镍氢电池或干电池组。在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电源为定制专用高能4.8伏可充电镍氢电池。电池的容量大,为9500mAH,具有良好的放电特性,可连续检测100多个温、烟感应探头。电池使用寿命长,正确操作下,可充放电500次以上且充电方便,不用取出电池,可直接通过仪器表面的充电孔111将电源输入即可进行充电。专用充电器为微电脑控制,可自动控制充电时间,以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影响电池使用寿命或损坏电池。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电源连接发热系统和发烟系统,由两个不同开关分别控制。本实用新型同样也可采用其它电池如普通锌锰电池或高能碱性电池,只是在使用时间有区别而已。电池安装方便,只需将电池仓盖拧开,将电池装入、插上电池组接头即可。当长期不用时,将电池从电池仓中取出。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它包括一壳体和设在壳体下方的电源部,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设有发热部分,发热部分包括一设在壳体顶端的发热片、设在发热片的下方的隔热层以及温控装置;壳体内还设有发烟部分,该发烟部分与温控装置并排设在隔热层的下方;发热片通过导线与电源部和温控部连接,在靠近发烟部分的壳体侧面上开设有加油孔和出烟孔,在靠近发烟部分底部的壳体上开设有进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烟部分包括一储油室、电子发烟装置,以及安装在发烟部分底部的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烟装置包括插入储油室的吸管和包覆在该吸管外的电子发热丝,电子发热丝通过导线与电源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室分成上、下独立的两腔,两腔之间用吸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室通过一软管与加油孔连接并直达壳体的外表面,加油孔上设有一可方便取放的塞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一可控制发热片温度的温控器和温度显示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部为可充电镍氢电池或干电池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片为凹面圆盘状,该发热片内部设有发热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烟孔的外侧还设有一烟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烟火报警系统检测器,它包括一壳体和设在壳体下方的电源部,壳体内设有发热部分,发热部分包括一设在壳体顶端的发热片、设在发热片的下方的隔热层以及温控装置;壳体内还设有发烟部分,该发烟部分与温控装置并排设在隔热层的下方;发热片通过导线与电源部和温控装置连接,在靠近发烟部分的壳体侧面上开设有加油孔和出烟孔,在靠近发烟部分底部的壳体上开设有进气孔。本实用新型将感烟和感温报警检测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具有轻便易携带、操作简单、安全环保的优点。
文档编号G08B17/10GK2726041SQ200420068780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3日
发明者李素芳, 蔡建林, 李雄 申请人:湖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