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3232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灾报警装置,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
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多为双金属温度开关、断路器,由双金属片、触点、静触片、 保护壳、连接导体组成。双金属温度开关分为常开式和常闭式,当双金属温 度开关受热温度超过双金属温度开关的动作温度时,双金属温度开关短路或 断路,但双金属温度开关探测温度的范围小,灵敏度不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可根据易熔金属受热 断路输出报警信号,并且根据易熔金属断路后继续输出阻值变化信号,可以 扩大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的探测温度范围。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由 易熔金属、连接导体、保护壳、热敏电阻R、弹簧组成,其特征在于连接导 体用易熔金属焊接,串联或并联热敏电阻R。在易熔金属受热断路输出报警 信号,断路的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可继续发出阻值变化信号。与已有技术相比,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具有的优点是易熔金属感 温断路器受热发生断路,可检测到断路报警信号,断路的易熔金属感温断路 器可根据并联热敏电阻R继续检测到阻值变化信号。


图1 图9是本发明一种易瑢金属感温断路器实施例1 例9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见图l,由易熔金属l、连接导体2、保护壳 3组成,其中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 点封装于保护壳3中,保护壳3两侧局部热熔封,连接导体2两端露出。当 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受热,且高于易熔金属1的熔点时,易熔金属1熔断, 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可检测到断路报警信号。实施例2见图2,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易熔金 属l、连接导体2、保护壳3、热敏电阻R组成,其中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熔 金属1焊接连接,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点两端并联热敏电阻R,易熔金属1 焊接连接点及并联热敏电阻R封装于保护壳3中,或热敏电阻R也可露出保护壳3的封装外,其接线封装于保护壳3内,保护壳3两侧用局部热熔封,连接导体2两端露出。当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受热,且高于易熔金属l的熔点时,易熔金属l熔断,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可检测到断路报警信号。 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后仍可继续检测到连续的阻值变化。实施例3,见图3,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保护壳3 外的连接导体2上再并联热敏电阻R。实施例4,见图4,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1、 连接导体2、保护壳3、弹簧4组成,其中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熔金属1焊接 连接,然后再串联弹簧4,串联的弹簧4和由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的连接导 体2的部分封装于保护壳中3中,封装时弹簧4拉长,保护壳3两侧局部热 熔封。当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受热,且高于易熔金属1的熔点时,易熔金属 l熔断及在弹簧4拉动下,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实施例5,见图5,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1、 连接导体2、保护壳3、弹簧4和热敏电阻R组成,其中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 熔金属1焊接连接,然后串联弹簧4,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点两端并联热敏 电阻R,其中串联的弹簧4和由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的连接导体2的部分及 并联的热敏电阻R封装于保护壳3中,或热敏电阻R也可露出保护壳3的封 装外,其接线封装于保护壳3内,封装时弹簧4拉长,保护壳3两侧局部热 熔封。当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受热,且高于易熔金属1的熔点时,易熔金属 l熔断及在弹簧4拉动下,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实施例6,见图6,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1、 连接导体2、保护壳3、弹簧4和热敏电阻R组成。热敏电阻R是在保护壳3 外,并联在连接导体2的两端。上述实施例4 6所述连接导体2与弹簧4也可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实施例7,见图7,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连接导体2、 保护壳3、双金属片5、易熔金属1组成,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 属1焊接连接在一起,其中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的部 分封装于保护壳3中,保护壳3两侧局部热熔封。当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受 热,且高于易熔金属l的熔点,同时由于双金属片5受热弯曲,连接导体2 与双金属片5断开,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实施例8,见图8,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连接导体2、 保护壳3、双金属片5、易熔金属1和热敏电阻R组成,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 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在一起,其中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点的两端再并联热敏电阻R后封装于保护壳3中,或热敏电阻R也可露出保护壳3的封装外,其接线封装于保护壳3内,保护壳3两侧局部热熔封。当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受热,且高于易熔金属1的熔点,同时由于双金属片5受热弯曲,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断开,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断路。实施例9,见图9,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连接导体2、 保护壳3、双金属片5、易熔金属1和热敏电阻R组成,连接方式同实施例7, 只是其中的热敏电阻R是在保护壳3外,与连接导体2及双金属片5的两端 并联。本发明所使用的材料特性说明1、 易熔金属熔点为30。C 18(TC。2、 连接导体材质镀锡铜线,规格在4>0.2mm 4)3mra之间选用。3、 热敏电阻R:可具有NTC、 CTR、 PTC特性,也可是电阻R。4、 保护壳材料可以是塑料或半导体塑料,也可具有NTC、 CTR、 PTC 特性塑料。5、 双金属片通用材料。5、弹簧通用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1)、连接导体(2)、保护壳(3)组成,所述的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连接导体(2)两端露出,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点封装于保护壳(3)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1)、连接导体(2)、保护壳(3)、热敏电阻R组成,其中两根连接导体(2) 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点两端并联热敏电阻R, 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点及并联热敏电阻R封装于保护壳(3)中,或热敏 电阻R也可露出保护壳(3)的封装外,其接线封装于保护壳(3)内,保护 壳(3)两侧局部热熔封,连接导体(2)两端露出。
3、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保护壳(3) 外的连接导体(2)上再并联热敏电阻R。
4、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 (1)、连接导体(2)、保护壳(3)、弹簧(4)组成,所述的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然后再串联弹簧(4),串联弹簧(4)拉长后和 由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的连接导体(2)的部分封装于保护壳(3)中,连 接导体(2)两端露出。连接导体(2)与弹簧(4)也可直接用易熔金属(1) 焊接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 (1)、连接导体(2)、保护壳(3)、弹簧(4)和热敏电阻R组成,所述的两根连接导体(2)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再串联弹簧(4),然后易熔金 属(1)焊接连接点两端并联热敏电阻R,串联弹簧(4)拉长与由易烙金属(1) 焊接连接的连接导体(2)的部分及两端并联热敏电阻R封装于保护壳(3) 中,或热敏电阻R也可露出保护壳(3)的封装外,其接线封装于保护壳(3) 内,连接导体(2)两端露出。连接导体(2)与弹簧(4)也可直接用易熔金属 (1)焊接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易熔金属(1) 、连接导体(2)、保护壳(3)、弹簧(4)和热敏电阻R组成,所述热敏 电阻R是在保护壳(3)夕卜,并联在连接导体(2)的两端。连接导体(2)与 弹簧(4)也可直接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连接导体(2) 、保护壳(3)、双金属片(5)、易熔金属(1)组成,所述的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在一起,其中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的部分封装于保护壳(3)中。
8、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连接导体(2)、保护壳(3)、双金属片(5)、易熔金属(1)和热敏电阻R组成,所述 的连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连接在一起,其中连 接导体(2)与双金属片(5)用易熔金属(1)焊接部分的两端并联热敏电阻 R后封装于保护壳(3)中或热敏电阻R也可露出保护壳(3)的封装外,其 接线封装于保护壳(3)内。
9、 根据权利要求1 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连接导体 (2)、保护壳(3)、双金属片(5)、易熔金属(1)和热敏电阻R组成,所述的热敏电阻R是在保护壳(3)夕卜,与连接导体(2)及双金属片(5)的两端 并联。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保护壳(3)的材 料可以是塑料或半导体塑料,也可具有NTC、 CTR、 PTC特性塑料;热敏电阻 R可具有NTC、 CTR、 PTC特性,也可是电阻R。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可根据易熔金属受热断路输出报警信号,并且根据易熔金属断路后继续输出阻值变化信号,可以扩大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的探测温度范围。本发明一种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由易熔金属、连接导体、保护壳、热敏电阻R、弹簧组成,其特征在于连接导体用易熔金属焊接,串联或并联热敏电阻R。在易熔金属受热断路输出报警信号,断路的易熔金属感温断路器可继续发出阻值变化信号。
文档编号G08B17/06GK101221683SQ20081001024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8日
发明者陈 张, 王文江 申请人:陈 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