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可穿戴式个人安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3932发布日期:2018-11-24 10:4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个人安全防护产品,尤其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可穿戴的个人安全防护产品。

背景技术

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安全防护产品不断涌现。现在已经有比较多的家庭、商业和公共场所等设施使用可视安防产品,这些产品都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对上述场所的安全管控,达到有效吓阻、及时发现和追踪的功能。

然而,相比起上述场所,个人安全防范产品的发展显得比较落后。实际上,个人身处不同的场景中时其安全防范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游客被偷盗的案例很多,在扒窃案件高发地,很多人都将背包放到胸前以防被盗。在某些冷僻的地方,或者夜晚走过冷落地段时,女性对于安全防范的需求尤其高,此时如果有一种可以监测周围情况并一键报警的产品可有效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感,提升使用者及时获得援助的可能性,并吓阻图谋不轨者。另外,常有一些旅游者失踪后久寻不见的案例,其原因可能是山路失足、荒僻地带迷失方向等等。在失踪者尚有意识和一定活动能力的时候,可一键报警的个人安防系统也或将对及时的救助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已出现基于互联网的个人安全防范的智能手机app,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智能手机的app实现社交和网络报警联动。当身处危险需要求助时,只要启动app就能够定位并接通就近的报警中心或可能的施救者,还可以通过文字、照相、录音、实时语音和视频直播的形式,把报警信息传递到报警中心,信息可同步实现上传云存储中心以便于电子证据保全。报警中心可将报警信息自动调度到就近的警员手机端和救助者终端等。

然而仔细分析实际生活,我们会发现发生警讯时人们往往无法或没有时间从容打开手机app告警,更不用说手持手机通过文字、照相、录音、实时语音和视频直播的形式,把报警信息传递到报警中心。这种报警行为必须给予当事人足够的反应时间并且在相对不那么凶险的场景中时才会发生,能够做这样的报警的人所处的情景可能不太紧急。

因此我们认为,一款合格的基于物联网的个人安防产品必须将报警动作最简便化,并且将此后的记录行为交由产品自动完成。为此,除了手机app之外,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可穿戴设备来达成此目的。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我们认为背包是搭载个人安防智能报警系统的理想载体。在中国专利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尤其是使用智能背包来达到跟踪、报警目的的专利报告。典型的案例如中国专利zl201610506882.8所描述的“智能安防背包及其控制方法”。上述专利提出了一种带有安防功能的智能背包,这种背包包括背包本体、移动终端和移动终端内置的app。在背包本体上设有主控芯片、语音识别模块、无线传输模块、led闪光模块和声音模块,主控芯片电气连接语音识别模块、无线传输模块、led闪光模块和声音模块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终端app实现数据通讯,同时无线传输模块还与移动终端中的无线模块建立连接。上述智能安防背包可语音报警。背包使用人和监护人在智能手机上内置智能背包app后,当使用人发生紧急情况报警时,监护人可以及时获知报警信息和被监护人所处地理位置,以便及时施救。同时,该设计还具有背包被盗或者忘记携带时的提醒和寻踪功能。

中国专利zl201510893178.8中所提出的智能背包设计是由多个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智能背包组群后形成一组可以互相追踪定位、协防照应的个人安防群。

中国专利zl201521078583.6揭示了一种与zl201610506882.8具有类似功能的智能背包设计。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用智能背包和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手持设备)在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监控和被监控的关系,使得被监护人发出警讯时监护人可以即时获知并作出响应。其区别在于,专利zl201610506882.8是可以声控报警的智能背包,并且不具有报警现场的图像收集功能;专利zl201521078583.6则是一种具有报警现场声像收集储存功能的系统,其智能背包可以在报警后将报警现场的声像资料储存在背包本地储存卡上。

综上,上述专利或者设计都是可穿戴的个人安全防护设备,其组成的系统都只将可穿戴的个人安全防护设备局限于点对点或者一个点对有限的几个点之间,也没有将个人安全防护与公共安全状态有机结合起来,个人安全防护缺乏第三方介入。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基于互联网社区的可穿戴的个人安防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可穿戴式个人安防和社交系统,这个系统兼有互联网的广域性和可穿戴职能设备方便、自动的特性。由众多可穿戴式个人安防设备使用者、他们的亲友、警务端和后台管理系统组成的安防社区来支持单个的安防设备使用者,使得安防系统更有效率、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各有保障、手段更加丰富。该个人安防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向使用者提示所处位置的安全等级;当发生警讯时,求助者可以一键向警方、亲友和app社区中的其他人报警,提高及时获得救援的可能性;从可穿戴设备自动上传至云端管理后台的现场声像资料可以协助警方获取证据;可穿戴设备本身可对图谋不轨者进行吓阻;后台管理系统提供人工协助以排除误操作并第一时间给于报警者以协助;由社区平台统一投保的财产和人身伤害保险合约可对伤害后果进行理赔。此外,该系统具备的移动摄录功能也可在日常生活和旅游、运动等活动中记录景物,提升生活品质和体验,使得身处各地的人可以在社区平台分享和交流。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带一键报警装置的可穿戴设备,在本例中为智能背包,该背包设有控制按钮、gps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蓝牙模块、摄录模块、应答对话装置、数据储存模块、led灯光带和电源模块。为了方便操作,控制按钮可设于背包带上。智能背包可通过蓝牙协议与智能手机进行连接,无线移动通信模块将智能背包与后台管理系统进行连接;使用者通过操作按钮选择摄录模块的开和关,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一键报警;在报警模式下,现场地理位置显示在各类终端、手机app社区和后台管理系统,使得警方、亲友和平台上的其他用户立即获知求救信息,获得快速的救助;设备将现场图像自动传送到云端后台管理系统,并启动led警示装置以引起他人注意,吓阻图谋不轨者。后台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根据立即与报警者取得联系,以确认警讯,给予报警者协助和指导,吓阻图谋不轨者。

智能背包具有正常背包收纳物品的功能,在旅游、运动等活动中可以用作摄录周围风景的记录装置,成为社交直播工具,记录和提升旅行体验。使用者可以自主决定将所摄录的内容传输至云端后台系统储存或存放于本地储存卡上。

2.智能手机app,用于将智能背包与后台管理系统、社区平台等建立联系。使用app扫描智能背包上的二维码使智能背包入网;在手机app注册登记个人信息,登陆社区平台,设置智能背包的功能和隐私选项,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可将使用者的位置仅公布给好友。使用智能手机app使分散在各地的使用者、亲友组成一个网络社区,在平时分享旅行和生活体验,在发生警讯时互相帮助。在某些情形中,例如学生使用智能背包时,手机和背包有可能是分离的,孩子使用背包,家长掌握手机,当孩子由于遭遇霸凌等情况报警时,家长或持有接收端的老师等可以通过app第一时间获得报警信号和位置。

3.后台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由基于云计算的中央控制系统和人工干预系统组成的,实现用户管理、位置跟踪和人工干预等一系列功能。通过与公共数据库连接、基于用户的真实反馈,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向使用者的手机app发送及时的安全防护建议;当发生警讯时,后台管理系统自动将求救者的位置发送到各终端和社区平台中,并将可以获得的救助资源发送到手机app上。后台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话应答装置与求助人通话,确认报警信息,按照预案启动应对模式,给予求救者以帮助。在互联网模式下,这种后台干预也可以通过亲友和社区互助来实现。

个人安防系统的操作流程:

1、在每一个智能背包上都有一个唯一的二维识别码。使用者下载安防系统app至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创建个人账户。一个二维码可以允许在多台智能手机上进行注册登录,使得亲友亦可以随时获知使用者的位置。以实名加入社区后,使用者默认签署一份投保单,在被侵害时获得赔偿。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后台管理系统收集不同地域的安全信息,提供安防地图,并将这些资料推送到app上,给予使用者适当的安防建议。使用者根据app社区所提供的个人安防建议设定安防等级,例如在某个陌生城市的白天,社区可能建议将安防等级设定在普通等级,此时使用背包上的按钮启动摄录模式时,视频会保存在本地sd卡上;假设使用者处于陌生地区且是夜晚时,app建议安防系统设定于戒备等级,所摄录的视频会连续不断通过智能背包的通信模块传输到云端后台系统。

3、使用者遭遇紧急情况按下报警按钮,背包上的led警告装置启动,以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并警告图谋不轨者。后台管理系统将报警信息传送到各类终端和社区中,智能背包上的摄录模块将记录报警现场情况并上传至云端后台管理系统,使得后台管理人员和报警者亲友可以监测现场情况。

4、后台工作人员与求助人通话,确认报警信息,按照预案启动应对模式,最大限度给予求救者以帮助。

5、如果造成了实质伤害或损失,设备使用者是被保险人时,设备使用人根据协议向保险公司索赔。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物联网的可穿戴式个人安防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智能背包的正面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智能背包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给出了本发明基于物联网的可穿戴式个人安防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由图1可见本发明的基本构成:智能背包1、智能手机app2和后台管理系统3。根据图1,上述三者之间构成完整的功能链并且三者的功能具有交互性。由图中逆时针运行的功能链可知,使用手机app2扫描智能背包(1)的二维码后,智能背包1通过手机app2加入社区;手机app将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3;后台管理系统3储存、管理使用者个人信息,并在报警时直接与智能背包1进行对话,实施人工干预。由图中顺时针的功能链可见,智能背包1通过自身的gps定位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建立与后台管理系统3的联系,将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和现场实况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按下报警按钮报警后,报警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至后台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将此报警信号传输到手机app或各类终端上,使其他人获知求救信息;获知求救信息的各类终端持有者,例如警察、亲友和社区平台上离求助者比较近的人可以看到位置信息,采取对策帮助求救者。

智能手机app2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管理系统,用于将智能背包(1)与后台管理系统(3)建立联系,是所述个人安防系统使用者所组成的社区平台的载体。不同地域的使用者在app形成一个社区,其社区成员之间可进行互助。使用者可在app上选择将位置公示于社区或不公开位置。任何求助警讯都将第一时间显示在社区平台上,使得警方和社区平台上的其他成员可以就近施救。使用者可在app的安防地图上及时获得所处地区的安全防范等级提示。通过实名注册登记,系统的使用者可以获得伤害保险等保障。

后台管理系统3是由基于云计算的中央控制系统和人工干预系统组成的,实现用户管理、位置跟踪和人工干预等一系列功能。通过与公共数据库连接、大数据处理和用户的真实反馈,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向使用者的手机app发送实时安防地图,提供安保建议;当智能背包1发出警讯时,后台管理系统3自动将求救者的位置发送到各类终端上,并将可以获得的救助资源发送到手机app2上;后台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话应答装置与求助人通话。

上述功能链亦可被应用到社区成员的日常互动中,用于提升旅行和生活体验。

由图2可见在背包上集成了摄录模块、gps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蓝牙模块、电源模块和led灯光带。蓝牙模块将智能背包与智能手机进行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无线移动通信模块将智能背包1与后台管理系统3进行连接,传输gps地理位置信息和报警信号。摄像头可以用来记录周遭景物,led灯光带可以在骑车等活动中当作安全提示装置。紧急状态时,通过灯光的急促闪亮可以引起他人注意或警告图谋不轨者,摄像模块所拍摄的画面会实时上传至云端后台。

由图3显示的智能背包1的反面图可见,在智能背包1上设有代表此设备唯一性的二维码,在智能背包一条背包带上安装了前摄像头和对话应答装置,另外一条背包带上安装了控制按钮,在多个控制按钮中设定一个为报警按钮。二维码用于在智能背包1、智能手机app2和后台管理系统3之间建立联系。按压报警按钮时实现一键报警;其他按钮可以实现摄像头的开和关等功能。报警时后台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话应答装置与求助人通话,确认报警信息,警告可能的违法者,按照预案启动应对模式,给予求救者帮助;通过在其他手机上下载app,扫描二维码,其他手机可以获得授权加入个人安防系统社区平台,获知使用者的踪迹,并及时获得报警信息。

综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个人安全防护和社交新方法:用智能背包(1)、智能手机app(2)和后台管理系统(3)组成一个基于物联网的个人安防系统;智能背包用二维码建立身份唯一性标识,并集成控制按钮、gps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蓝牙模块、摄录模块、应答对话装置、数据储存模块、led灯光带和电源模块于一体;使用手机app2的扫码器扫描二维码,智能背包通过手机app加入社区;使用手机app将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3,使得使用者的身份具有唯一性,为受到伤害时的理赔创造条件;通过在后台管理系统的登记,使用者默认获得一份人身伤害保险;后台管理系统3储存、管理使用者个人信息,并可在报警时直接与智能背包1的使用者进行对话,实施人工干预。智能背包1通过无线移动通信模块与后台管理系统3进行连接,无线通信模块和gps定位模块将使用者的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传送到后台管理系统3;使用者通过操作按钮来选择摄录模块的开和关或一键报警,报警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后台管理系统3,后台管理系统将报警信息和报警者地理位置信息分发到手机app;智能背包1将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到后台管理系统3并启动背包的警示装置。智能背包和后台人工干预系统可共同对图谋不轨者进行吓阻,阻遏侵犯行为于未发。伤害事实成立时,统一投保的保险合约可对伤害后果进行理赔。

如人们可以理解的那样,本发明可以有其它的特定形式来实施和实现,而不超出其原理和实质特征。这里所提及的实施例仅是用于进行说明,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前面的具体说明来限定;在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型、替换和修改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