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检测井的无线微功耗自供电防水型遥测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1274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地下管网检测井的无线微功耗自供电防水型遥测终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遥测终端,具体是一种地下管网检测井的无线微功耗自供电防水型遥测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的地下管网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是:(1)测点通讯组网单一,或全部GPRS、或全部CDMA、或全部433MHz,对于地下检测井复杂的环境,缺乏灵活性、适应性;(2)传感器接口数量种类单一,因供电条件显示,此类型产品多为抄串口表型、或开关量监测报警型、或一体化无线压力传感器,接口功能单一;(4)井下防水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支持方便切换无线通讯(GPRS或CDMA或433MHz或窄带物联网通讯模块)方式、可同时接入多种传感器、内置电池供电、外壳IP68防护等级、维护操作方便的地下管网检测井的无线微功耗自供电防水型遥测终端。

本实用新型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管网检测井的无线微功耗自供电防水型遥测终端,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的主板、无线通信板、高能锂电池,主板上设有微处理器以及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的温湿度检测模块、开关量采集模块、模拟量采集模块、串口采集模块、脉冲量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电源输入输出模块,无线通信板设置有多种即插即用板卡,依据现场网络环境调换板卡,分别用于GPRS、CDMA、433Mhz、4G、NB-LOT无线通信,机壳内还设有蓝牙模块,无线通信板、蓝牙模块、高能锂电池组通过接插件与主板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无线通信板为即插即用接插件设计,可依据现场网络环境调换通讯模块:GPRS、或CDMA、或433MHz、或窄带物联网通讯模块,方便灵活;

(2)同时支持多种接口(AI、DI、RS232、RS485)传感器接入,如水位计、浸水传感器、井盖防盗传感器、终端移位报警开关、流量计、压变等,可满足智慧城市管网供排水项目中各种监测需求,避免二次投资;

(3)引入蓝牙技术,实现近距离无线设参,同时解决巡检下井问题;

(4)机壳内引入温湿度检测功能块、机壳外引入移位磁感应开关,通过数据监测确认井下设备进水进气情况、位置(移位、被盗)情况。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是:

温湿度检测模块、开关量采集模块、模拟量采集模块、串口采集模块、脉冲量采集模块支持多种接口传感器接入,包括流量计、水位计、流速仪、远传水表、浸水传感器、井盖防盗传感器、终端移位磁感应开关、压变传感器。

机壳内设有液晶屏和按键,液晶屏、按键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连接。

机壳为IP68防护等级壳体,带有移位报警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壳内电子部件安装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板;2-蓝牙模块;3-无线通信板;4-高能锂电池组;5-机壳;6-温湿度检测模块;7-数据存储模块;8-液晶屏和按键;9-串口采集模块;10-模拟量采集模块;11-开关量和脉冲量采集模块;12-微处理器;13-电源输入输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一种地下管网检测井的无线微功耗自供电防水型遥测终端,其机壳5选用IP68防护等级外壳,带移位报警传感器。机壳5内设有电子部件安装区及电源安装区,分别安装主板1、蓝牙模块2、无线通信板3、高能锂电池组4、液晶屏和按键8,蓝牙模块2、无线通信板3、高能锂电池组4通过接插件与主板1连接。

主板1上配置微处理器12构成主板模块,以及与主板模块电连接的温湿度检测模块6、数据存储模块7、液晶屏和按键8、串口采集模块9、模拟量采集模块10、开关量和脉冲量采集模块11、电源输入输出模块13;温湿度检测模块6、串口采集模块9、模拟量采集模块10、开关量和脉冲量采集模块11支持多种接口传感器接入,包括流量计、水位计、流速仪、远传水表、浸水传感器、井盖防盗传感器、终端移位磁感应开关、压变传感器。

无线通信板3设置有多种即插即用板卡,现场可以根据环境随意调换板卡, 使无线通信板3的无线通模块分别与GPRS模块、CDMA模块、433Mhz模块、4G模块、NB-LOT模块通信。

本实施例应用于智慧城市供排水管网地下检测井的监测,是一种具备无线(GPRS或CDMA或433MHz或窄带物联网通讯模块)传输、微功耗节电设计内置大容量锂电池组供电、各种接口传感器(水位计、浸水传感器、井盖防盗传感器、终端移位磁感应开关、流量计、压变)接入、并具备险情分析和预警功能、IP68防护机壳设计、支持蓝牙对接巡检和调试智能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限于此,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想到的与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等同的变化或替代,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