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危险区域电子警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079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危险区域电子警示器。



背景技术:

危险区域是指通常可能聚集易燃或易爆气体、蒸汽、粉尘或爆炸物的区域,系指通常可能聚集易燃或易爆气体、蒸汽、粉尘或爆炸物的区域。现有技术中,危险区域大多采用张贴标志起到警示作用,而标识有时候容易疏忽,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危险区域电子警示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池、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一电容至第三电容、晶振管、电感、天线和扬声器,电池的正极同时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电感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扬声器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同时与天线和晶振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电感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晶振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扬声器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均为可变电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危险区域电子警示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子警示,当有人接近时,自动发出报警声,实用方便,更加难以被疏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池E、第一电阻R1至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VT1至第三三极管VT3、第一电容C1至第三电容C3、晶振管HTD、电感L、天线TX和扬声器B,电池E的正极同时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电感L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和扬声器B的第一端连接,电池E的负极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同时与天线TX和晶振管HTD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同时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电感L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和晶振管HTD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扬声器B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均为可变电容。电感L为直径1mm的漆包线在直径10mm的圆柱体上绕制10匝脱模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由晶振管HTD、第一三极管VT1、第一电容C1至第三电容C3组成振荡元件,振荡频率为3MHz,经第二电容C2、电感L谐振回路选频后,将振荡信号输到第二三极管VT2。第二三极管VT2起阻抗变换及开关作用。

正常时,第一三极管VT1集电极输出信号较弱,第二三极管VT2截止,第三三极管VT3截止,扬声器B不发声。当有人靠近危险区时,会使振荡信号的频率和第二电容C2、电感L间回路的谐振频率不同,第一三极管VT1级输出信号突然升高,第二三极管VT2迅速导通,第三三极管VT3导通,扬声器B迅速发声报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