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示入侵轨迹的防区型光纤入侵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7019发布日期:2018-08-10 20:3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光纤振动报警、报警数据的地图呈现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安保级别场所的可提示入侵轨迹的防区型光纤入侵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周界技术。周界入侵监测,是各种重要设施安保工作的重要手段,其监测手段多种多样,主流手段包括了视频监控,红外对射,张力围栏,高压围栏,泄漏电缆等多种手段。这些手段,在监测性能、可靠性、人工依赖度等多方面各有优劣。

防区布设。振动光纤的敷设类型,一般有线形敷设和区域形敷设两种形式。其中线形敷设,一般是将待防区域的边界划分为区段,沿待防区域的边界进行敷设,每一个区段称之为防线,再根据其空间顺序进行编号,称之为防线一,防线二,防线三等等。对于区域形敷设,一般是将待防区域划设成块,对每一块区域进行振动光纤围绕,再根据其顺序称之为防区一,防区二,防区三等等。

报警形式。当前行业内采用的手段,对于边界形敷设的,一般情况下,在入侵者穿越、翻越、破坏围栏的情况下给出报警,提示被侵害/穿越的防线编号。类似的,对于防区形敷设的防区,系统同样给出被侵害/穿越的报警防区编号。对于传统的监测系统而言,给出的就是检测到入侵模式的振动光纤的编号。

传统报警形式下防线型和防区型布设的对比:

从成本上来考虑,防线型只对待防区域的周界进行保护,而防区性对待防区域进行整体防护,对于同样长度的振动光缆,明显的防线型敷设可以包围更大的待防区域。对于较小的应用区域,例如防线型和防区型都可以用一套系统来覆盖的情况下,防线型的成本优势较小,对于更大的待防区于,防线型的成本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从设计和施工难易度的角度来考虑,防线型对待防区域的边界进行包围,传输光缆沿边界进行敷设即可;对于防区型敷设,拓扑结构略微复杂,要尽量满足一次性不重复的覆盖所有防区。

从使用效果来说,防线型仅仅监测待防区域的周界,而防区型监测的是待防区域的整体,安保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其次,由于振动光纤对于应力的敏感性,边界防护可能受到一些干扰,例如行人触碰、大型车辆、树枝抽打、风力晃动等,在出警成本较高和出警延迟较高的情况下,很难有效的对入侵事件进行响应。对于防区型系统,如果周界区域和内部区域出现了系列报警,则大大提高了系统告警的确定性,但是仍然需要安保人员的连续关注和经验性判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带有入侵轨迹提示功能防区型光纤入侵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阵列型的防区敷设,将入侵事件进行关联,从而提示入侵者的入侵轨迹、告警级别、建议出警位置等,并通过算法,排除并发的多点同时入侵。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提示入侵轨迹的防区型光纤入侵监测系统,包括监控主机、传输光缆、振动监测光缆,

所述监控主机内安装有带有入侵路径提示的电子地图客户端,所述监控主机置放于监控室,所述传输光缆贯穿于待防区域,所述振动监测光缆以阵列的形式敷设于待防区域,每个防区的所述振动监测光缆均与传输光缆连接,所述传输光缆与监控主机连接;

所述振动监测光缆,用于探测所在防区的入侵信号并传输给传输光缆;

所述传输光缆,用于将接收的各个防区的入侵信号传输给监控主机;

所述监控主机,用于通过入侵信息的空间跳跃度和时间跳跃度,对多点发生的入侵事件进行关联,排除不相关的入侵事件,并将关联事件形成入侵路径通过电子地图客户端进行提示,并给出告警级别提示和出警位置提示。

其中,所述电子地图客户端的入侵路径提示功能的实现方式,具体为:a.监控主机本身带有入侵报警功能,通过监控主机对探测信号的检测和判断,做出是否有入侵的判定,入侵报警输出报警防区编号和报警时间;b.监控主机的入侵报警可以精确到防区并精确到时间,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入侵轨迹;c.入侵轨迹的确认算法中,当两个在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的告警防区距离太远,则这两点的入侵被判断为不相关,不判定为同一入侵的入侵轨迹。

其中,所述监控主机对入侵轨迹的实现方式,具体为:单一的入侵轨迹识别,根据入侵点的时间先后性和空间上的相邻性,对入侵轨迹进行识别;

当距离较远的多个防区同时产生入侵信号时,入侵轨迹识别算法将识别为多点入侵,并将这多个点分别作为一条轨迹的起点,如果这几个防区周围在设定时间内产生了新的入侵报警,则判定为相应起点的入侵轨迹。

其中,所述监控主机,还用于依据报警路径的长度、速度,对报警级别进行实时地调整,对于入侵路径指通向关键区域的事件,进一步提高报警级别。

其中,所述监控主机实时指示出入侵路径的末端,即出警位置,并通过短信功能,提示正在出警的安保人员,调整出警位置,对警情进行排查。

其中,所述传输光缆是一条多芯光缆,其敷设覆盖所有的防区,并在与每个防区交汇的位置,抽出其中的一芯与该防区的振动监测光缆连接。

相对于传统的防线型光纤告警系统,本发明的阵列型入侵路径监测系统,在利用阵列型光纤防区敷设的使用环境下,进一步提示入侵的路径,并通过该路径,排除传统的周界型防护的易受行人、车辆、风、小动物等的干扰而引起的误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出警效率和出警信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提示入侵轨迹的防区型光纤入侵监测系统一个典型应用形式。

图2是阵列型敷设实施例。

图3是边界型内外敷设实施例。

图中:

1-监控主机;2-传输光缆;3-振动监测光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提示入侵轨迹的防区型光纤入侵监测系统,包括监控主机1、传输光缆2、振动监测光缆3,

所述监控主机1内安装有带有入侵路径提示的电子地图客户端,所述监控主机1置放于监控室,所述传输光缆2贯穿于待防区域,所述振动监测光缆3以阵列的形式敷设于待防区域,每个防区的所述振动监测光缆3均与传输光缆2连接,所述传输光缆2与监控主机1连接;

所述振动监测光缆3,用于探测所在防区的入侵信号并传输给传输光缆2;

所述传输光缆2,用于将接收的各个防区的入侵信号传输给监控主机1;

所述监控主机1,用于通过入侵信息的空间跳跃度和时间跳跃度,对多点发生的入侵事件进行关联,排除不相关的入侵事件,并将关联事件形成入侵路径通过电子地图客户端进行提示,并给出告警级别提示和出警位置提示。

图1中防区1-防区16四周的线条,就是振动监测光缆3。

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子地图客户端的入侵路径提示功能的实现方式,具体为:a.监控主机1本身带有入侵报警功能,通过监控主机1对探测信号的检测和判断,做出是否有入侵的判定,入侵报警输出报警防区编号和报警时间;b.监控主机1的入侵报警可以精确到防区并精确到时间,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入侵轨迹;c.入侵轨迹的确认算法中,当两个在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的告警防区距离太远,则这两点的入侵被判断为不相关,不判定为同一入侵的入侵轨迹。

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所述监控主机1对入侵轨迹的实现方式,具体为:单一的入侵轨迹识别,根据入侵点的时间先后性和空间上的相邻性,对入侵轨迹进行识别;

当距离较远的多个防区同时产生入侵信号时,入侵轨迹识别算法将识别为多点入侵,并将这多个点分别作为一条轨迹的起点,如果这几个防区周围在设定时间内产生了新的入侵报警,则判定为相应起点的入侵轨迹。

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所述监控主机1,还用于依据报警路径的长度,速度,对报警级别进行实时地调整,对于入侵路径指向关键区域的事件,进一步提高报警级别。

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所述监控主机1实时指示出入侵路径的末端,即出警位置,并通过短信功能,提示正在出警的安保人员,调整出警位置,对警情进行排查。

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所述传输光缆2是一条多芯光缆,其敷设覆盖所有的防区,并在与每个防区交汇的位置,抽出其中的一芯与该防区的振动监测光缆3连接。

可见,本发明通过阵列型的防区敷设,对入侵事件进行入侵路径提示、告警级别提示和出警位置提示。通过报警信息的空间跳跃度和时间跳跃度,对多点发生的入侵事件进行关联,排除不相关的入侵事件,并将关联事件形成入侵路径进行提示。同时,依据报警路径的长度,速度,对报警级别进行实时地调整,对于入侵路径指通向关键区域的事件,进一步提高报警级别。同时,实时地指示出入侵路径的末端,即出警位置,并通过短信等功能,提示正在出警的安保人员,调整出警位置,对警情进行排查。相比于传统的周界型光纤监测系统,阵列性光纤监测系统可以在提供入侵报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入侵者的入侵轨迹,向安保人员提供了出警依据;同时,由于单纯的周界监测具有天生的不确定性,防区阵列和入侵轨迹判别大大提高了入侵报警的确定度,进而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一个典型的阵列型敷设应用,在图2上展示了两个入侵轨迹,其中路径1是从防区1到防区5到防区6到防区10,由于该路径起始于防区边界防区1,且路径较长,我们认为该报警的可疑度较高,当前的出警提示为防区10;其中路径2是由防区11到防区7,并非来自于边界防区,可能是内部工作人员的正常走动,出警级别较低。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类似于内外双层的周界型防护(图3),沿着待防区域北围墙和西围墙设置了双层的光纤防线,其中入侵路径1是沿防区1到防区2到防区3,均发生在围墙之外,对于没有进入内部防区的入侵路径,报警级别很低,系统仍处于等待数据分析数据的阶段,不排除是行人车辆引起的振动。对于入侵路径2,其起点开始于外部防区7,而经过了内部防区8,则该判据基本可以说明这是一次翻越,需要安保人员到防区8附近进行排查,并观察可能的后续行进路线。

虽然本发明已经详细示例并描述了相关的特定实施例做参考,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阅读和理解了该说明书和附图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上,可以作出各种改变。这些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