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47837发布日期:2018-12-05 16:50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燃油车基本都配置了车联网功能,车联网功能在实车内通过远程车载终端完成功能实现,车主可以通过远程车载终端对车辆实现远程启动、冬季预热、车辆定位等功能,但是无法对车主不在车辆附近时车辆被碰撞或者摩擦等损伤起到预警和信息反馈等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及系统,以对车辆碰撞进行精确的判定,并进行远程报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远程碰撞报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实时获取车辆侧方、前方以及垂直地面向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

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

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

如果是,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并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

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与所述车况信息传输给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完成远程报警后,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实时获取车主终端的碰撞处理信息;

根据所述碰撞处理信息检测车主是否已得知车辆碰撞;

如果是,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小于第二设定加速度,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加速度;

如果是,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昏迷。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碰撞加速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时,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受伤。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包括:

将车辆前方的加速度与垂直地面向下的加速度相减后的绝对值与车辆侧方的加速度相比较求最大值,得到所述碰撞加速度。

优选地,所述车况信息包括:

车速、发动机转速、安全气囊状态。

一种远程碰撞报警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车载终端以及分别与所述车载终端连接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车辆控制器、车联网服务平台;所述车载终端通过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车辆侧方、前方以及垂直地面向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所述车载终端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并通过所述车辆控制器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所述车载终端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以及所述车况信息传输给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与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连接的车主终端;

所述车载终端完成远程报警后,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实时获取所述车主终端的碰撞处理信息;根据所述碰撞处理信息检测车主是否已得知车辆碰撞;如果是,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小于第二设定加速度,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所述车载终端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昏迷。

优选地,所述车载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碰撞加速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时,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受伤。

优选地,所述车载终端将车辆前方的加速度与垂直地面向下的加速度相减后的绝对值与车辆侧方的加速度相比较求最大值,得到所述碰撞加速度。

优选地,所述车辆控制器包括:分别与所述车载终端通过can总线连接的gps、发动机控制器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及系统,车载终端实时获取车辆侧方、前方以及垂直地面向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并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传输给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通过本发明,可以对车辆碰撞进行精确的判定,并进行远程报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远程碰撞报警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远程碰撞报警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远程碰撞报警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开始。

步骤101:实时获取车辆侧方x、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三个方向的加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由车载终端执行整个控制流程,进一步,车载终端还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连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侧方x、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三个方向的加速度。

步骤102: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

具体地,所述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包括:

将车辆前方的加速度与垂直地面向下的加速度相减后的绝对值与车辆侧方的加速度相比较求最大值,得到所述碰撞加速度。

具体地,车辆碰撞报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事故的发生。碰撞可细分为追尾碰撞,正面碰撞,侧撞等。为了能尽量减少由于急刹车、过路坎和其他非破坏性碰撞时引起的误触发,将各种事故状态准确检测出来,对碰撞检测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方向的加速度会有很大的不一致性,而如果是车辆受到路面干扰时,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方向的加速度会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正面碰撞和追尾时,前方y向加速度值变化较剧烈,在侧撞时,车辆侧方x向加速度值变化较剧烈。

步骤103: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执行步骤104;否则,返回执行步骤1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定加速度为人员在车辆碰撞时人员无损伤的加速度,具体地,第一设定加速度根据车辆型号以及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确定,比如,第一设定加速度为6g。

步骤104:确定车辆发生碰撞。

步骤105: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

具体地,车况信息可以包括:车速、发动机转速、安全气囊状态,进一步,安全气囊状态还包括:工作状态(引爆或未引爆)以及故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定位信息可以通过gps获得,车况信息可以通过can总线从车辆控制器获得;比如,车速、发动机转速分别通过can总线从发动机控制器获取,安全气囊状态通过can总线从安全气囊控制器获得。

步骤106: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与所述车况信息传输给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

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后,将碰撞加速度、定位信息以及车况信息传输给车联网服务平台,可以使车联网服务平台记录车辆的碰撞情况,并且可以使车联网服务平台在必要时远程通知车主。

步骤107:结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程碰撞报警方法,根据车辆侧方、前方以及垂直地面向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当碰撞加速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时,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并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与所述车况信息传输给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本发明中,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三向合成输出信号作为判断依据,同时考虑了三个方向的加速度值,有效避免了车辆碰撞的误判。

在碰撞测试中,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其所连接的结构受到的重力加速度。一般车辆正常行驶时,加速度变化范围较小,基本维持在6g内。也有数据指出,在大角度爬升的飞机上乘客感受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8g,而过山车上的重力加速度为3至5g。在承受6g的重力加速度时,人开始丧失意识,而在承受10g的重力加速度时,人开始面临骨折的危险。

进一步,当车主不在车辆上时,为了更好的提醒车主车辆上人员情况,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0:开始。

步骤201:实时获取车辆侧方x、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三个方向的加速度。

步骤202: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

步骤203: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执行步骤204;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02。

步骤204:确定车辆发生碰撞。

步骤205: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

步骤206: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与所述车况信息传输给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

步骤207: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实时获取车主终端的碰撞处理信息。

步骤208:根据所述碰撞处理信息检测车主是否已得知车辆碰撞;如果是,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小于第二设定加速度,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执行步骤209;否则,执行步骤2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定加速度位人员在车辆碰撞时可能受伤的加速度,第二设定加速度根据车辆型号以及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确定,比如,第二设定加速度为10g。

步骤209: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昏迷。

步骤210:结束。

步骤211: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受伤,执行步骤21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将碰撞加速度分别与第一设定加速度、第二设定加速度比较,从而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后的车内人员的情况,从而可以以不同的安全等级提示车主。

针对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远程碰撞报警系统,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包括:车载终端以及分别与所述车载终端连接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车辆控制器、车联网服务平台;所述车载终端通过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车辆侧方、前方以及垂直地面向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加速度;所述车载终端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并通过所述车辆控制器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与车况信息;所述车载终端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以及所述车况信息传输给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以完成远程报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与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连接的显示器或/和蜂鸣器,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在记录车载终端的车辆碰撞的同时,可以通过显示器或/和蜂鸣器报警。通过本发明可以使车主不在车辆旁边时及时获取到车辆碰撞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定加速度为人员在车辆碰撞时人员无损伤的加速度,具体地,第一设定加速度根据车辆型号以及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确定,比如,第一设定加速度为6g。

本发明实施例中,三轴加速度传感器(g-sensor)检测车辆行驶状态,将数据传输到车载终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发生车辆碰撞,如果确认发生车辆碰撞,车载终端可以迅速从gps模块获取车辆定位信息,从车辆can网络获取当时的车况信息,然后将所述碰撞加速度、所述定位信息以及所述车况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服务器平台,最终完成报警过程。

进一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具有+/-2g,+/-4g,+/-8g,+/-16g四个可选量程,带宽范围为7.81hz~1khz,可有5个可编程中断类型:newdata/any-motion(slope)dection/tap数据触发型;sensing(signle/doubletap)/orientation双边沿触发型;dection/low-g低电平触发型;

interrupt/high-g高电平触发型;interrupt/no-motion/slowmotiondection下降沿触发型。

具体地,本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事故的发生。碰撞可细分为追尾碰撞,正面碰撞,侧撞等。为了能尽量减少由于急刹车、过路坎和其他非破坏性碰撞时引起的误触发,将各种事故状态准确检测出来,对碰撞检测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方向的加速度会有很大的不一致性,而如果是车辆受到路面干扰时,前方y以及垂直地面向下z方向的加速度会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正面碰撞和追尾时,前方y向加速度值变化较剧烈,在侧撞时,车辆侧方x向加速度值变化较剧烈。

具体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载终端按照以下方式根据所述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算碰撞碰撞加速度:所述车载终端将车辆前方的加速度与垂直地面向下的加速度相减后的绝对值与车辆侧方的加速度相比较求最大值,得到所述碰撞加速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三个方向合成输出信号作为碰撞依据,将前方y加速度和垂直地面向下z加速度相减的绝对值和侧方x加速度比较求最大值,该最大值与第一设定加速度进行比较,确认是否有碰撞发生。使用三个方向合成输出信号作为判断依据,同时考虑了三个方向的加速度值,有效避免了误判。

具体地,所述车辆控制器包括:分别与所述车载终端通过can总线连接的gps、发动机控制器以及安全气囊控制器。

在碰撞测试中,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其所连接的结构受到的重力加速度。一般车辆正常行驶时,加速度变化范围较小,基本维持在6g内。也有数据指出,在大角度爬升的飞机上乘客感受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8g,而过山车上的重力加速度为3至5g。在承受6g的重力加速度时,人开始丧失意识,而在承受10g的重力加速度时,人开始面临骨折的危险。进一步,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与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连接的车主终端,具体地,车联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分别与所述车主终端、所述车载终端连接。

所述车载终端完成远程报警后,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实时获取所述车主终端的碰撞处理信息;根据所述碰撞处理信息检测车主是否已得知车辆碰撞;如果是,检测所述碰撞加速度是否小于第二设定加速度,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加速度;如果是,所述车载终端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昏迷。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定加速度位人员在车辆碰撞时可能受伤的加速度,第二设定加速度根据车辆型号以及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确定,比如,第二设定加速度为10g。

进一步,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载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碰撞加速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定加速度时,通过所述车联网服务平台向所述车主终端提示车辆中人员可能受伤。

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载终端在确定车主已经得知车辆碰撞后,对碰撞加速度进行详细比较,以确定车辆碰撞的严重等级,从而保障车辆中人员的安全。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解决,车主将车辆借给其他人员,并且在其他人员开车时实时获取车辆碰撞信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程碰撞报警方法及系统,为车载终端增加了碰撞报警功能,通过三轴传感器获取三个方向加速度,并根据所述三个方向加速度确定车辆发生碰撞,并通过车联网服务平台进行远程报警,从而解决了车主不在车旁时无法及时收到车辆被碰撞信息的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系统及方法;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