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9719发布日期:2018-10-26 17:23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电站泄洪预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水电站一般建设在上、下游之间水位差较大的河道中,利用水流冲击发电机叶轮进行发电,当上游降雨或水流量过大时,水电站为了防止溃堤,一般会打开泄洪闸进行泄洪,但是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水电站在汛期放水时,往往通过下游的各级单位进行通知,例如提前电话、广播通知,在设置广播杆时往往采用直接插入地下的方式设置,但是水电站一般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土地一般都是泥土,广播杆插进去会造成不稳定的情况,并且在少数较大山石上需要设置广播杆,将广播杆插入山石中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不利于节约成本,而且不方便维护:2013年6月,浙江乌溪黄坛口电站开闸放水淹死一对父子,从2010-2013年共造成至少6起事故;2014年9月,云南南盘江澄江红石岩电站无预警放水淹死父子三人,7年内放水共夺走11人生命;以上种种事件说明,在水电站泄洪前,必须对下游河道中的船舶和游人进行提前预警,这样才能降低泄洪时的危险事故。但目前水电站泄洪时的提前通知有时会覆盖不了所有泄洪可能影响到的水库下游居民。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该方案采用水泥浇灌而成的底座,可以采用车辆将泄洪预警终端运输至需要设置的地点,若是泥土区域可以直接放置或者挖坑将水泥底座嵌入泥土中放置,若是山石区域则可以直接放置在山石上即可,不需要对山石进行打磨;并且,本方案中泄洪预警终端的覆盖半径为400m,每两个泄洪预警终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800m,可以完全覆盖水库下游居民活动区域,从而保证了水库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包括水库控制中心,还包括泄洪预警终端,所述泄洪预警终端包括避雷针、太阳能发电装置、扬声器、多功能箱、钢管和底座;避雷针沿钢管外圈管壁延伸至底座中,避雷针的上端超出钢管的上端口50cm,遇到打雷天气时避雷针能将雷电导入地下,可以有效避免泄洪预警终端被直接雷击;太阳能发电装置固定在钢管上,且低于钢管上端口的20cm处,水库一般位于相对偏远的地区,无法采用有线输电来提供电源,必须采用太阳能发电的方式来供电;扬声器也固定在钢管上,且低于钢管上端口的60cm处,且扬声器为4个中心对称设置的扬声器阵列,中心对称的扬声器阵列的广播效果很好,可以使对应区域的居民更清楚的听到预警通知;多功能箱也固定在钢管上,且低于钢管上端口的100cm处,多功能箱采用防水防潮材料制成,且不会影响到无线信号的传播;为了使钢管与底座的固定更加牢固,钢管的下端口嵌入固定在底座中,嵌入深度为50cm;为了加大底座的重量,底座采用水泥浇灌而成,且底座中设置有大量交错分布的钢筋条;底座高100cm、宽70cm,钢管长400cm、直径为15cm,为了使钢管的硬度更大,支撑更有力,钢管为热镀锌钢管,为了防止钢管上端口进入水质或杂物,钢管的上端口用混凝土封堵;

多功能箱内部设置有无线信号接收电路、第一电磁继电器、扬声器驱动电路、蓄电池组、供电管理电路和防盗检测报警装置;所述无线信号接收电路、第一电磁继电器、扬声器驱动电路、扬声器依次连接,所述无线信号接收电路与所述水库控制中心的无线信号发射电路网络通信,所述防盗检测报警装置与所述扬声器驱动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组与太阳能发电装置连接,所述蓄电池组通过所述供电管理电路给所述泄洪预警终端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避雷针采用直击雷避雷针。

进一步的,为了充分考虑低成本生产,太阳能发电装置为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工作功率为30w。

进一步的,扬声器的额定功率为25w。

进一步的,所述防盗检测报警装置为红外热成像仪,该红外热成像仪能够检测到是否有热源靠近多功能箱,并且在热源靠近多功能箱10cm时被触发,触发后该红外热成像仪向所述扬声器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并使得扬声器发出警报。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工作功率为25w。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泄洪预警终端的播报半径为400m。

进一步的,所述泄洪预警终端交错设置于水库下游沿河居民活动区域,且每两个所述泄洪预警终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800m,可以保证对水库下游沿河居民活动区域的全覆盖。

进一步的,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比如在所述无线信号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信号接受电路出现临时故障时,还有备用方案来通知水库下游沿河居民,所述水库控制中心配置有紧急对讲机,多功能箱中还设置有对讲信号接收电路和第二电磁继电器,所述对讲信号接收电路、第二电磁继电器、扬声器驱动电路、扬声器依次连接;所述紧急对讲机通过所述对讲信号接收电路与所述泄洪预警终端网络通信。

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水泥浇灌而成的底座,可以采用车辆将泄洪预警终端运输至需要设置的地点,若是泥土区域可以直接放置或者挖坑将水泥底座嵌入泥土中放置,若是山石区域则可以直接放置在山石上即可,不需要对山石进行打磨;并且,本方案中泄洪预警终端的覆盖半径为400m,每两个泄洪预警终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800m,可以完全覆盖水库下游居民活动区域,从而保证了水库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信号传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电站一般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土地一般都是泥土,广播杆插进去会造成不稳定的情况,并且在少数较大山石上需要设置广播杆,将广播杆插入山石中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不利于节约成本,而且不方便维护,水电站泄洪时的提前通知有时会覆盖不了所有泄洪可能影响到的水库下游居民的情况,本发明采用水泥浇灌而成的底座,可以采用车辆将泄洪预警终端运输至需要设置的地点,若是泥土区域可以直接放置或者挖坑将水泥底座嵌入泥土中放置,若是山石区域则可以直接放置在山石上即可,不需要对山石进行打磨;并且,本方案中泄洪预警终端的覆盖半径为400m,每两个泄洪预警终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800m,可以完全覆盖水库下游居民活动区域,从而保证了水库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图中的只是本发明应用的一个示例,对本发明的原理没有本质性的约束。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水库泄洪预警系统,包括水库控制中心,还包括泄洪预警终端,所述泄洪预警终端包括避雷针1、太阳能发电装置2、扬声器3、多功能箱4、钢管5和底座6;避雷针1沿钢管5外圈管壁延伸至底座6中,避雷针1的上端超出钢管5的上端口50cm,遇到打雷天气时避雷针1能将雷电导入地下,可以有效避免泄洪预警终端被直接雷击;太阳能发电装置2固定在钢管5上,且低于钢管5上端口的20cm处,水库一般位于相对偏远的地区,无法采用有线输电来提供电源,必须采用太阳能发电的方式来供电;扬声器3也固定在钢管5上,且低于钢管5上端口的60cm处,且扬声器3为4个中心对称设置的扬声器阵列,中心对称的扬声器阵列的广播效果很好,可以使对应区域的居民更清楚的听到预警通知;多功能箱4也固定在钢管5上,且低于钢管5上端口的100cm处,多功能箱4采用防水防潮材料制成,且不会影响到无线信号的传播;为了使钢管5与底座6的固定更加牢固,钢管5的下端口嵌入固定在底座6中,嵌入深度为50cm;为了加大底座6的重量,底座6采用水泥浇灌而成,且底座6中设置有大量交错分布的钢筋条;底座6高100cm、宽70cm,钢管5长400cm、直径为15cm,为了使钢管5的硬度更大,支撑更有力,钢管5为热镀锌钢管,为了防止钢管5上端口进入水质或杂物,钢管5的上端口用混凝土封堵;

多功能箱4内部设置有无线信号接收电路、第一电磁继电器、扬声器驱动电路、蓄电池组、供电管理电路和防盗检测报警装置;所述无线信号接收电路、第一电磁继电器、扬声器驱动电路、扬声器3依次连接,所述无线信号接收电路与所述水库控制中心的无线信号发射电路网络通信,所述防盗检测报警装置与所述扬声器驱动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组与太阳能发电装置2连接,所述蓄电池组通过所述供电管理电路给所述泄洪预警终端供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避雷针1采用直击雷避雷针。

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考虑低成本生产,太阳能发电装置2为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工作功率为30w。

本实施例中,扬声器3的额定功率为25w。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盗检测报警装置为红外热成像仪,该红外热成像仪能够检测到是否有热源靠近多功能箱4,并且在热源靠近多功能箱410cm时被触发,触发后该红外热成像仪向所述扬声器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并使得扬声器3发出警报。

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工作功率为25w。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泄洪预警终端的播报半径为400m。

本实施例中,所述泄洪预警终端交错设置于水库下游沿河居民活动区域,且每两个所述泄洪预警终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800m,可以保证对水库下游沿河居民活动区域的全覆盖。

本实施例中,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比如在所述无线信号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信号接受电路出现临时故障时,还有备用方案来通知水库下游沿河居民,所述水库控制中心配置有紧急对讲机,多功能箱4中还设置有对讲信号接收电路和第二电磁继电器,所述对讲信号接收电路、第二电磁继电器、扬声器驱动电路、扬声器依次连接;所述紧急对讲机通过所述对讲信号接收电路与所述泄洪预警终端网络通信。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