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6028发布日期:2019-01-14 18:2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co监测报警技术领域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随之车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我国冬、夏季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截至2018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17亿辆,汽车驾驶人多达3.42亿人,市场发展潜力大,需求量大,该发明可扩大再生产,应用于各种中、高、低档汽车。为防止车内人员因co中毒身亡事故,保障车内人身安全,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单片机、ecu模块、玻璃升降机,所述单片机安置于车体内,所述ecu模块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单片机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ecu模块一侧,所述车体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

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第一风机、第一单向阀、检测箱、co传感器、第二进气管、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风机;

所述第一进气管嵌装于车体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嵌装于第一进气管内,所述第一单向阀嵌装于第一进气管内,且位于第一风机一侧,所述检测箱安置于车体内,且与第一进气管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安置于检测箱内,所述检测箱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嵌装于第二进气管内,所述第二风机嵌装于第二进气管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

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红外线传感器以及电动推杆;

所述第一滑轨安置于车体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装配于第一滑轨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安置于第一滑轨上,所述电动推杆安置于车体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一侧,所述电动推杆伸缩端与第一滑块相连接。

所述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

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伺服电机、z形转动杆、第二滑轨、第二滑块、运动框架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

所述驱动箱嵌装于车体仪表盘下端,所述伺服电机安置于驱动箱内,所述z形转动杆安置于伺服电机驱动端上,所述第二滑轨安置于驱动箱内底面上,所述第二滑块装配于第二滑轨上,所述运动框架安置于滑块上,所述z形转动杆活动连接于运动框架内,一对所述连接杆分别安置于运动框架两侧,所述驱动箱两侧壁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与一对所述连接杆高度相同。

所述报警机构,其包括:第一承载板、报警控制器、蜂鸣器、警示灯、第二承载板以及gsm模块;

所述驱动箱一侧安装有第一承载板,所述报警控制器安置于第一承载板上,所述蜂鸣器安置于仪表盘上端,所述警示灯安置于车体仪表盘上端,且位于蜂鸣器一侧,所述驱动箱另一侧壁面上安装有第二承载板,所述gsm模块安置于第二承载板上。

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上安装有防护罩。

所述伺服电机与驱动箱之间安装有固定座:该固定座用于固定伺服电机。

所述电动推杆与车顶之间安装有支撑块:该支撑块用于支撑电动推杆。

所述车体下端安装有定位追踪器:该定位追踪器用于显示实时位置。

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与检测箱之间安装有密封层:该密封层用于加固密封。

所述驱动箱底部安装有支撑台:该支撑台用于支撑驱动箱。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本发明采用传感器监测co浓度,单片机处理信息并下达命令,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人体,gsm模块拨打求救电话并发送车辆位置。当传感器监测到co浓度达到报警值时,单片机快速处理车内外co传感器的信息,并且做出有效措施,有效减少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自动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红外线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co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1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2、单片机;3、ecu模块;4、玻璃升降机;5、第一进气管;6、第一风机;7、第一单向阀;8、检测箱;9、co传感器;10、第二进气管;11、第二单向阀;12、第二风机;13、第一滑轨;14、第一滑块;15、红外线传感器;16、电动推杆;17、驱动箱;18、伺服电机;19、z形转动杆;20、第二滑轨;21、第二滑块;22、运动框架;23、连接杆;24、第一承载板;25、报警控制器;26、蜂鸣器;27、警示灯;28、第二承载板;29、gsm模块;30、防护罩;31、固定座;32、支撑块;33、定位追踪器;34、密封层;35、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5所示,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1、单片机2、ecu模块3、玻璃升降机4,所述单片机2安置于车体1内,所述ecu模块3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单片机2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4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ecu模块3一侧,所述车体1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1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5、第一风机6、第一单向阀7、检测箱8、co传感器9、第二进气管10、第二单向阀11以及第二风机12;所述第一进气管5嵌装于车体1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6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所述第一单向阀7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6一侧,所述检测箱8安置于车体1内,且与第一进气管5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9安置于检测箱8内,所述检测箱8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10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11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所述第二风机12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11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13、第一滑块14、红外线传感器15以及电动推杆16;所述第一滑轨13安置于车体1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14装配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安置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电动推杆16安置于车体1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13一侧,所述电动推杆16伸缩端与第一滑块14相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17、伺服电机18、z形转动杆19、第二滑轨20、第二滑块21、运动框架22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23;所述驱动箱17嵌装于车体1仪表盘下端,所述伺服电机18安置于驱动箱17内,所述z形转动杆19安置于伺服电机18驱动端上,所述第二滑轨20安置于驱动箱17内底面上,所述第二滑块21装配于第二滑轨20上,所述运动框架22安置于滑块上,所述z形转动杆19活动连接于运动框架22内,一对所述连接杆23分别安置于运动框架22两侧,所述驱动箱17两侧壁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与一对所述连接杆23高度相同;所述报警机构,其包括:第一承载板24、报警控制器25、蜂鸣器26、警示灯27、第二承载板28以及gsm模块29;所述驱动箱17一侧安装有第一承载板24,所述报警控制器25安置于第一承载板24上,所述蜂鸣器26安置于仪表盘上端,所述警示灯27安置于车体1仪表盘上端,且位于蜂鸣器26一侧,所述驱动箱17另一侧壁面上安装有第二承载板28,所述gsm模块29安置于第二承载板28上;所述第一进气管5和第二进气管10上安装有防护罩30;所述伺服电机18与驱动箱17之间安装有固定座31:该固定座31用于固定伺服电机18;所述电动推杆16与车顶之间安装有支撑块32:该支撑块32用于支撑电动推杆16;所述车体1下端安装有定位追踪器33:该定位追踪器33用于显示实时位置;所述第一进气管5和第二进气管10与检测箱8之间安装有密封层34:该密封层34用于加固密封;所述驱动箱17底部安装有支撑台35:该支撑台35用于支撑驱动箱17。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包括车体1、单片机2、ecu模块3、玻璃升降机4,单片机2安置于车体1内,ecu模块3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单片机2一侧,玻璃升降机4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ecu模块3一侧,车体1内安装有检测单元,车体1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5、第一风机6、第一单向阀7、检测箱8、co传感器9、第二进气管10、第二单向阀11以及第二风机12;第一进气管5嵌装于车体1后座内,第一风机6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第一单向阀7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6一侧,检测箱8安置于车体1内,且与第一进气管5相连接,co传感器9安置于检测箱8内,检测箱8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第二进气管10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第二单向阀11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第二风机12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11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13、第一滑块14、红外线传感器15以及电动推杆16;第一滑轨13安置于车体1内上壁面上,第一滑块14装配于第一滑轨13上,红外线传感器15安置于第一滑轨13上,电动推杆16安置于车体1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13一侧,电动推杆16伸缩端与第一滑块14相连接;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17、伺服电机18、z形转动杆19、第二滑轨20、第二滑块21、运动框架22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23;驱动箱17嵌装于车体1仪表盘下端,伺服电机18安置于驱动箱17内,z形转动杆19安置于伺服电机18驱动端上,第二滑轨20安置于驱动箱17内底面上,第二滑块21装配于第二滑轨20上,运动框架22安置于滑块上,z形转动杆19活动连接于运动框架22内,一对连接杆23分别安置于运动框架22两侧,驱动箱17两侧壁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与一对连接杆23高度相同;报警机构,其包括:第一承载板24、报警控制器25、蜂鸣器26、警示灯27、第二承载板28以及gsm模块29;驱动箱17一侧安装有第一承载板24,报警控制器25安置于第一承载板24上,蜂鸣器26安置于仪表盘上端,警示灯27安置于车体1仪表盘上端,且位于蜂鸣器26一侧,驱动箱17另一侧壁面上安装有第二承载板28,gsm模块29安置于第二承载板28上,本发明采用传感器监测co浓度,单片机处理信息并下达命令,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人体,gsm模块拨打求救电话并发送车辆位置。当传感器监测到co浓度达到报警值时,单片机快速处理车内外co传感器的信息,并且做出有效措施,有效减少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

下列为各种电气件的型号以及作用;

伺服电机:海得生产的型号为130-4025的伺服电机。

电动推杆:具盈生产的型号为nkla23的电动推杆。

单片机:微芯生产的型号为pic16f1937的单片机。

玻璃升降机:铭升生产的型号为ms-rgv的玻璃升降机。

co传感器:飞世生产的型号为sb-95-12的co传感器。

第一风机以及第二风机:steadmotor生产的型号为wm7040-24vminiair风机。

红外线传感器:oneway生产的型号为awg-1820的红外线传感器。

报警控制器:展欧生产的型号为sea8050的控制器。

蜂鸣器:秀听生产的型号为xti-2910的蜂鸣器。

警示灯:启晟生产的型号为lte5101的警示器。

gsm模块:tz生产的型号为rd04的gsm模块。

定位追踪器:途强生产的型号为gt550的定位追踪器。

ecu模块:威浮生产的型号为中兴050820031000的ecu模块。

电机驱动器:采用科尔摩根伺服驱动器的s700系列驱动器,驱动器又称为“伺服控制器”、“伺服放大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18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一般是通过位置、速度和力矩三种方式对伺服电机18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目前是传动技术的高端产品。

下列对本案中的零件以及部件形状以及材质的说明;

运动框架:为q235材质的两侧为椭圆形的框架。

固定座、支撑块以及支撑台:均为q235材质的矩形板。

第一进气管以及第二进气管:为u型pvc材质的空心管体。

密封层:为普通橡胶材质的环形套垫。

z形转动杆:均为q235材质的z形实心管材。

连接杆:为q235材质的实心管材。

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实施例:工作时,车量行驶过程中,第一进气管5内的第一单向阀7打开通过第一风机6转动带动车体1内气体进入检测箱8,第二进气管10内的第二单向阀11关闭,检测箱8内co传感器9对气体内一氧化碳含量进行检测,然后气体由出气管排出,第一进气管5内的第一单向阀7关闭,第二进气管10内的第二单向阀11打开,第二风机12转动吸取外界的空气,通过co传感器9对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进行检测,对车内、外co浓度监测数值对比的方法,当车内某一处co浓度达到报警值时,单片机2快速处理车内外co传感器9传递过来的信息,并作出判断,当车内污染物浓度大于车外污染物浓度时,驱动箱17内的伺服电机18转动带动z形转动杆19转动,z形转动杆19带动运动框架22通过第二滑块21在第二滑轨20上向左移动,连接杆23触碰到报警控制器25开关,进行报警,车内的蜂鸣器26响起,警示灯27亮起,使车内人员得到预警,ecu模块3控制空调系统打开汽车外循环,当co传感器9检测车内污染物继续升高时,ecu模块3控制玻璃升降机4打开车窗,促进车内外空气的流通,当检测到车内污染物浓度小于车外污染物浓度时,ecu模块3发出报警信号,若车内co浓度大于设定值,并且人员无其他操作,车顶的电动推杆16推动,带动第一滑块14在第一滑轨13上运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15对车内前座后座的人员进行检测,防止有些人员因为昏倒不能被即使发现,gsm模块29自动进行电话报警,通过定位追踪器33能够提供位置,有效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