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控制电路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6995发布日期:2019-01-25 17:0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控制电路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控制电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和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是波长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由于红外光具有方向性,发射器必须对准接收器,并且中间不能有阻挡物,具有易控制、不受电磁干扰的特点,通常应用在电视遥控器、遥控开关等领域。

然而,现有的红外控制电路由于信号强度弱、操作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极大的限制了红外光在控制领域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控制电路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红外控制电路由于信号强度弱、操作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极大的限制了红外光在控制领域的应用范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控制电路,与控制信号源连接,所述红外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以及第一红外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信号源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共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以及电源端共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共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红外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红外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接地端共接。

可选的,所述红外控制电路还包括:

用于对控制信号源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单元;

所述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第七电阻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滤波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滤波单元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红外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以及所述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

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一三极管以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三极管以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所述NPN型三极管的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一三极管以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红外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红外二极管;

所述第二红外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红外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红外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红外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红外控制装置,所述红外控制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红外控制电路以及控制信号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控制电路,与控制信号源连接,使从控制信号源输入的控制信号通过第一电阻后依次经过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三极管对控制信号进行控制,以驱动第一红外二极管进行工作,实现了红外控制电路的简化,并增强了对后端第一红外二极管的驱动能力,解决了现有的红外控制电路由于信号强度弱、操作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极大的限制了红外光在控制领域的应用范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一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二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三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四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一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红外控制电路,与控制信号源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红外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容C1以及第一红外二极管D1。具体的,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控制信号源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三极管Q1的控制端共接,第一三极管Q1的电流输入端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电源端共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控制端共接,第二三极管Q2的电流输入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电源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电流输出端与第一红外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红外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第一三极管Q1的电流输出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以及接地端共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红外二极管D1为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由红外辐射效率高的砷化镓材料制成PN结,在红外控制电路输入驱动电流后激发发射红外光。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二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红外控制电路还包括:用于对控制信号源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单元10。具体的,滤波单元10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滤波单元10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参见图2,滤波单元10包括:第七电阻R7以及第二电容C2。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作为滤波单元10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作为滤波单元10的第二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三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红外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电源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三极管Q1以及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型三极管;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第一三极管Q1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控制端,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第一三极管Q1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电流输入端,NPN型三极管的的发射极为第一三极管Q1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电流输出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第四种红外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红外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红外二极管D2。第二红外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红外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二红外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一红外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红外二极管D1与第二红外二极管D2并联,形成双管红外发射电路,可以提高红外光的发射功率,增加红外发射的作用距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红外控制装置,红外控制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红外控制电路以及包括控制信号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控制电路,与控制信号源连接,使从控制信号源输入的控制信号通过第一电阻后依次经过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三极管对控制信号进行控制,以驱动第一红外二极管进行工作,实现了红外控制电路的简化,并增强了对后端第一红外二极管的驱动能力,解决了现有的红外控制电路由于信号强度弱、操作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极大的限制了红外光在控制领域的应用范围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