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离床跌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5606发布日期:2019-05-31 20:4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离床跌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辅助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离床跌倒装置。



背景技术:

防跌倒已经成为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重点和难点。据文献报道,住院患者中跌倒的高危人群为活动部分受限及活动自如的患者。研究显示,凌晨1~9点之间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发时段,且集中在床旁。这是因为凌晨1~6点人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痉挛,血压下降,一旦作出下床动作就易造成全身血管供血不足引起晕阙、跌倒。王克敏等人对三级医院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相关因素分析中提到发生跌倒的地点:厕所占57.7%,床边占30.8%;可见跌倒地点多集中在厕所和床边。老年的住院患者是跌倒的高风险人群,而且老年人“不服老”、不愿意麻烦别人等思想普遍,且性格多固执,在护士反复劝说其夜间离床前务必告知陪护或者护士的情况下,仍会发生夜间独自离床如厕等行为,从而增加发生跌倒的风险。尤其是在夜间,值班人员少、需要巡视的高危跌倒患者多,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患者私自离床行为,使得夜间离床后跌倒的发生率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防离床跌倒装置,其可有效解决患者私自离床而又无法及时发现的难题。一旦高危跌倒患者准备离床并触发本装置,本装置即能准确、及时的响应并发出报警信息,从而避免患者在无人协助情况下发生离床跌倒情况,大大降低离床跌倒的发生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离床跌倒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固定于床体同侧处的报警组件以及与报警组件配套使用的定位组件,其中:

报警组件,包括报警盒以及用于将报警盒固定在床头一侧栏杆或护栏同侧栏杆上的固定部,水平向的贯穿报警盒而设置孔型截面为长方孔状的穿行孔,以穿行孔的内侧长边所在孔壁为内孔壁为外侧长边所在孔壁为外孔壁,穿行孔的内孔壁处凹设有安置槽,安置槽槽长方向铅垂设置,且安置槽贯穿报警盒的顶面,以供呼叫铃沿呼叫铃长度方向而由上而下的插入安置槽内;报警组件还包括四方片状的拉片,所述拉片的一端穿入穿行孔内并由穿行孔另一端穿出,且拉片的穿出端处固接定位销;拉片的相对固接定位销所在端的另一端构成触发端,该触发端的朝向呼叫铃的一侧板面处布置有可沿垂直拉片板面方向作往复弹性动作的弹片,以使得拉片被拽动,直至触发端进入穿行孔时,弹片能因穿行孔孔端挤压而压缩并因安置槽的存在而释放,从而依靠弹片的复位作用触发呼叫铃处呼叫按钮;穿行孔的外孔壁处凹设有安装孔且该安装孔贯穿报警盒前侧面,安装孔内安置有弹性按钮,以使得该弹性按钮可沿垂直拉片板面方向作往复弹性动作;拉片上贯穿设置通行孔,当按动弹性按钮时,弹性按钮可穿过该通行孔并触发呼叫铃处呼叫按钮;

定位组件,包括带有固定孔的固定块以及将固定块固定在护栏一侧栏杆或床头同侧栏杆处的固定部,所述固定孔构成供拉片处定位销插接和定位的插接孔。

优选的,所述报警组件还包括传感报警模组,所述传感报警模组包括用于发射信号的发射端、接收发射端信号的感应端以及声光报警端,所述发射端与感应端分别布置于穿行孔的内孔壁与外孔壁上,且由穿入穿行孔的拉片隔绝彼此,以使得当护栏下放而转动拉片时,感应端因拉片被抽出而能接收到发射端发出信号,从而触发声光报警端发出声光报警。

优选的,所述安置槽与传感报警模组沿拉片的拽出方向而依序布置于穿行孔处;当拉片置于穿行孔内时,拉片处通行孔与传感报警模组之间间距等于弹片与呼叫铃处呼叫按钮之间间距。

优选的,所述安装孔为圆孔,安装孔的孔壁处凹设有用于同轴的容纳压缩弹簧的环形沉槽,弹性按钮外形呈两端细而中段粗的三段式阶梯轴状,压缩弹簧的一端抵紧于弹性按钮的轴肩处,而另一端沿弹性按钮的轴长方向延伸并抵紧于环形沉槽的槽壁处,以使得弹性按钮下压后卸力时,弹性按钮可在压缩弹簧作用下自动复位。

优选的,所述弹片为弹性鼓片,弹片的端部固定于触发端的朝向呼叫铃的一侧板面处,弹片的圆拱形鼓面凸出于拉片板面处。

优选的,所述弹片包括外形呈长方板状的触发板,所述触发板的一端铰接于拉片触发端的朝向呼叫铃的一侧板面处,且触发板与拉片之间的夹角尖端指向报警盒所在方向;在触发板与拉片之间布置压缩式弹簧,以使得拉片被拽动时,触发板首先因穿行孔孔端挤压而下压,随后再因安置槽的存在而弹出并触发呼叫铃处呼叫按钮。

优选的,所述穿行孔铅垂向上并贯穿报警盒的顶面,从而使穿行孔形成开口朝上的方型槽构造。

优选的,所述拉片的穿出端与定位销之间通过固定带衔接彼此。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为魔术贴扎带或魔术贴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患者私自离床而又无法及时发现的难题;其通过与现有呼叫铃相结合,从而在不增加过多更新换代成本的前提下,能使得报警信息提示直接出现在护士站的呼叫板处,从而引起护士注意,并尽快排查,尤其适合深夜时护士人数较少且巡查周期较长的场合所使用。

由于呼叫铃是现有医院必备部件,且嵌入医院信息化运营内,并与护士站的呼叫板相联动,以便患者出现输液完毕、临时感觉不适等问题时,能通过呼叫铃而联系到护士及医生过来及时处理。正是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报警盒,一方面利用拉片及定位销而连接固定块,由于固定块与拉片分别固定在病床的同侧床头及护栏处,而现有病床设计也是必须从床头与护栏之间下床,否则必须下放护栏。这样,每次患者私自下床时,要不下放护栏而拽动拉片,要不直接碰触拉片而拽动拉片,从而使得拉片沿穿行孔滑动,并驱使弹片碰触呼叫铃的呼叫按钮而引发报警反应。而由于呼叫铃被置入安置槽内,因此日常需要单独使用呼叫铃时,则只需按动报警盒处的弹性按钮即可,此时报警按钮即可下行并穿过通行孔而压动呼叫按钮,无需单独取出呼叫铃。由于新增了定位销与套管,因此在平时无需进行离床监测时,可通过从套管处取下定位销,此时即使下放护栏也不会触发报警。本实用新型使用极为便捷,能有效避免患者在无人协助情况下发生离床跌倒情况,大大降低离床跌倒的发生率。

2)、本实用新型除了呼叫铃嵌入功能外,同时还具备了自身的声光报警效果。通过将传感报警模组嵌入报警盒内,在拉片正常置入穿行孔内时,拉片起到了隔绝传感端与感应端之间信号传递的功能。而当拉动拉片时,拉片沿穿行孔前行,一方面拉片处图片会触发呼叫铃的呼叫按钮,从而驱动护士前来观察情况;另一方面,拉片沿穿行孔的行进,最终会使得拉片脱出传感端与感应端,进而使得报警盒本身的声光报警端会产生声光报警,从而使得就近的护士第一时间发觉异常而来观看,从而提升了发现患者离床现象的效率。传感报警模组可直接使用现行的传感结构,甚至直接可购置市面上的红外传感报警器安装于本装置处即可,此处就不再赘述。

3)、拉片处通行孔与传感报警模组之间间距等于弹片与呼叫铃处呼叫按钮之间间距,其目的在于当拉片被拽动时,在弹片触发呼叫铃的呼叫按钮的同时,通行孔此时刚巧位于传感端与感应端之间,从而能因通行孔的存在而直接使得传感端与感应端之间无隔绝件,此时声光报警端即可报警,从而无需完全拉出拉片,其响应更为灵敏,反应更为迅捷。当护士从护士站赶来时,患者此时刚处于下放护栏的操作中或者尚未离床过远,因此可进一步的有效制止患者出现离床现象。

4)、对于弹性按钮而言,其目的在于需要时能够通过按压弹性按钮而触发呼叫铃的呼叫功能,并在患者手部离开弹性按钮后,弹性按钮能够自行复位,以便下次再用。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压缩弹簧配合三段式阶梯轴构造的弹性按钮结构,以实现上述功能。

5)、弹片的结构可为多种,或采用鼓片式结构,从而利用鼓片状弹片的弹缩性来实现沿穿行孔的弹性以及对呼叫铃处呼叫按钮的触发功能。或者采用长方板状的铰接式的触发板,从而同样起到上述效果。

6)、穿行孔形成开口朝上的方型槽构造,目的在于当拉片整体被拉出时,能够很方便的将拉片重新由上而下的卡入穿行孔内,即可继续使用。当然,实际操作时,如果穿行孔仍然为孔状结构,那么也只需将拉片的穿出端重新沿穿行孔内穿入亦可,具体视现场操作情形而定。

7)、拉片的穿出端与定位销之间通过固定带,且固定带优选为可调节式的伸缩带结构,以便于根据各病床的床头与护栏之间位置而酌情调整固定带长度。固定部为魔术贴扎带或魔术贴套管,从而起到相对床头和护栏栏杆的快速箍紧和固定效果,以提升其使用便捷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报警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为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实施例的拉片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呼叫铃 B-呼叫按钮

a-固定部

11-报警盒 11a-穿行孔 11b-安置槽 11c-安装孔

12-拉片 12a-通行孔 13-定位销

14-弹片 14a-触发板 14b-压缩式弹簧

15-弹性按钮 16-压缩弹簧 17-固定带

21-固定块 21a-固定孔

31-发射端 32-感应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体部分由报警组件与定位组件构成,并搭配现有医院的呼叫铃A及与呼叫铃A之间信息化衔接的呼叫板,从而形成自动化的离床监控体系。

具体而言,报警组件参照图1-2所示,其包括报警盒11,报警盒11顶面处凹设有凹槽状的穿行孔11a,并同时在穿行孔11a的内槽壁处凹设有方槽状的安置槽11b。同时,如图2所示的,在安置槽11b的右侧处的穿行孔11a两侧槽壁处分别凹设安装槽以便于安装传感报警模块的发射端31与感应端32。为实现正常状况下的对发射端31与感应端32的信号隔离功能,穿行孔11a内需穿设如图1-2所示的拉片12。拉片12一方面用于隔离发射端31与感应端32之间的信号传输;另一方面则通过拉片12左端处的弹片14,来实现当拉片12拽动时的对呼叫铃A处呼叫按钮B的联动触发功能。

对于弹片14而言,其优选的构造有图1-2及图4两种。在图1-2中,弹片14包括了长方板状的触发板14a,触发板14a的一端铰接于拉片12触发端的朝向呼叫铃A的一侧板面处。由于触发板14a与拉片12之间的夹角尖端指向报警盒11所在方向,因此,当拽动拉片12时,触发板14a的板面会斜向的平滑进入穿行孔11a孔端,并因穿行孔11a孔端孔径而挤压触发板14a,直至触发板14a克服压缩式弹簧14b的弹性力而使得压缩式弹簧14b压缩。再后,因安置槽11b的存在,触发板14a行进至安置槽11b槽腔时,会因压缩式弹簧14b的释力而弹出并触发呼叫铃A处呼叫按钮B。而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弹片14优选方案则参照图4所示,其实际上就是弹性鼓片,从而利用弹性鼓片的弹性力而起到压缩和弹出功能。

对于拉片12而言,其本身为长方薄板状,同时,在图4所示的拉片12左端布置上述弹片14,而图4所示的拉片12右端构成拉片12穿出端,且该穿出端处系着固定带17,并通过固定带17而固定定位销13。实际使用时,固定带17可借鉴传统的伸缩带结构,如目前的伸缩式背带等等,从而实现其带长方向的可调功能。而定位销13则用于与定位组件处的固定块21处固定孔21a相插接,从而实现两者的便捷式定位及插接目的。

报警组件与定位组件通过如图1及图3所示的魔术贴扎带或魔术贴套管来实现与床头及护栏的箍紧和固定,以便于实际操作。在无需本实用新型时,可直接通过魔术贴扎带或魔术贴套管的撕拉来取下本实用新型,清洗后以待别床使用或等待下次再用,其重复利用率搞,使用起来也显然极为便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