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6031发布日期:2019-08-17 01:36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安防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报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报警规模的不断扩大,报警管控平台用户尤其是报警中心需要更快获得用户端报警终端的各类事件实时状态,同时能够对前端报警终端进行远程设备管理。

对于一键式报警器而言,近20年一直都在沿用电话线进行报警信息的传送,这种通讯方式导致信息传输速度很慢,报警信息从报警终端到报警中心需要将近20秒,并且无法在报警管控中心对报警终端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另外随着电话线网以及电话交换机的升级改造,传统基于dtmf音频发送报警信息方式,经常导致报警中心接受不到报警信号。

一直以来,最头疼就是报警终端产生误报的问题,在安防行业中产生误报警的原因很多,如元器件的损坏和生产工艺不良,选择的设备、安装的方式、角度、位置不当也会导致误报,例如设备的安装靠近震源(飞机场、铁路旁);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流动、宠物等;还有人为的因素,主要有用户操作不当、不小心触发报警器等,这些都使整个安防系统的误报率居高不下。现有阶段要求不允许有漏报情况发生,那么产生误报就不可避免,有相关数据显示产生的报警信息95%以上是误报警。

对目前大多数报警系统来说,一键式报警器的报警响应时间都要求在10s以内,即报警人员触发按键报警,报警管控平台收到报警信息的时间不能超过10s;市场上应用最广的一键式报警器是基于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由于网络延时、堵塞等情况时常发送,大多数报警响应时长都要超过10s;由于一键式报警器是报警系统中的核心报警终端设备,单个小系统下,安装数量少、还便于设备查找、维护。然而,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单个或多个报警区域都会汇集到一个报警管控平台上,这就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设备调试、维护,且终端设备过多,终端又不带显示功能,运维人员极大的精力都用于设备的查找工作上,给维护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其次,目前一键式报警器在市场应用时,用户除了支付设备本身费用之外,每年还要支付网络使用费用,无形中影响了报警系统的正常使用;市场上大多数一键式报警器都采用单一的供电方式,一般有交流220v供电或直接采用电源适配器直流供电。然而,一键式报警器的安装环境复杂多变,单一的供电方式,在考量布线成本、用电安全、停电等实际问题时,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支持多户联防设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响应报警并提高报警准确率。

本发明的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包括报警中继器、报警管控平台、报警主机、报警语音播报显示模块、车载报警终端、一键式报警终端、移动报警终端和接警终端;所述报警管控平台与报警主机通过tcp/ip或gprs连接,所述报警语音播报显示模块和一键式报警终端分别与报警主机通过双链路连接,所述接警终端和车载报警终端分别与报警主机通过gprs或lora无线连接,所述报警中继器与一键式报警终端和移动报警终端通过lora无线通讯分别连接。

所述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还包括配置参数接口,所述配置参数接口通过app或者串口软件配置工具与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有线连接,所述配置参数接口包括标准的rs232串行接口和基于ch340驱动的usb接口;通过发送相关参数对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进行相关参数配置,也可以通过报警管控平台和报警主机自动进行参数配置。

一键式报警终端和车载报警终端可根据配置参数对链路进行自动检测,同时通过其配备的显示器进行通信链路的连接状态进行显示,显示的信息包括报警主机信息、网路状态、电量信息和报警信息。

所述双链路包括rs485和lora连接。

所述一键式报警终端采用双电源模块供电。

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还包括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与接警终端无线连接,用于在产生报警信息时向接警终端发送报警信息产生地的位置信息。

所述移动报警终端包括腕表、手机和app其中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基于lora无线通讯可建立长距离通信链路,实现低成本远距离传输,可供选择的交流直流电源模式,可满足特殊场合的应用需求,可实时显示报警信息,并实现多户联防状态,以短时间响应报警信息保证报警实时性,还可进行在线监测管理和断电持续报警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参数配置接口原理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应用拓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包括报警中继器、报警管控平台、报警主机、报警语音播报显示模块、车载报警终端、一键式报警终端、移动报警终端和接警终端;所述报警管控平台与报警主机通过tcp/ip或gprs连接,所述报警语音播报显示模块和一键式报警终端分别与报警主机通过双链路连接,所述接警终端和车载报警终端分别与报警主机通过gprs或lora无线连接,所述报警中继器与一键式报警终端和移动报警终端通过lora无线通讯分别连接。

所述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还包括配置参数接口,所述配置参数接口通过app或者串口软件配置工具与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有线连接,所述配置参数接口包括标准的rs232串行接口和基于ch340驱动的usb接口;通过发送相关参数对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进行相关参数配置,也可以通过报警管控平台和报警主机自动进行参数配置。

本实施例中,报警时间设置为90s持续报警,并可通过现场情况,再次触发报警可以终止报警。报警中继器提供网络支持及多户联防之间的通讯,配置参数接口用以连接终端设备,并配置终端设备的相关参数信息。报警管控平台用于对整个系统进行管控,起核心控制作用。用户可通过车子啊报警终端、一键式报警终端和移动报警终端实现报警,报警信息经链路发送至报警主机,由报警主机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接警终端,其中,通过报警语音播报显示模块对报警信息进行语音播报以及报警信息的显示。

报警管控平台对报警主机进行监控管理,并根据报警主机所传输的参数信息向报警主机发送控制命令,通过车载报警终端、一键式报警终端和移动报警终端可实现同步报警联动,并通过报警语音播报显示模块公布报警信息,当报警发生时,若通过车载报警终端、一键式报警终端和移动报警终端均可同步接收到报警信息,实现了报警信息的及时传输,当人处在不同位置时均可保证能够接收到报警信息,并及时赶往现场进行处理。

配置参数接口完成设备编号、通讯地址、信道号、目标地址、目标信道号、联防功能码等参数,并根据应答判断是否配置成功,调试时,也可通过发送参数读取命令,读取当前设备存储的设备参数。配置两个接口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终端设备对接口的要求,较大程度实现本设备的应用范围。

一键式报警终端和车载报警终端可根据配置参数对链路进行自动检测,同时通过其配备的显示器进行通信链路的连接状态进行显示,显示的信息包括报警主机信息、网路状态、电量信息和报警信息。

所述双链路包括rs485和lora连接。

所述一键式报警终端采用双电源模块供电。

双电源模块具备直流和交流两种输出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例如监狱等,既要满足报警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人身安全。具体的,一种是直接接交流220v,报警器内部有ac-dc模块,另一种,是直接接直流12v,内部设有电源稳压和过压保护电路。

一键式报警器控制系统还包括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与接警终端无线连接,用于在产生报警信息时向接警终端发送报警信息产生地的位置信息。

所述移动报警终端包括腕表、手机和app其中一种。

所述移动报警终端为腕表、手机和app其中一种,但不局限于腕表、手机和app。

只要在上述终端中触发报警,即可通过终端将报警信息以无线通讯的方式发送给联防设备。或者在app中设置一虚拟按键,只要在app的虚拟按键上触发,然后通过无线通讯进行信息及时传输即可报警。特别说明,当采用移动式腕表作为移动报警终端时,需采用低功耗设计,使得腕表的待机时间不小于36小时。

报警人员在报警终端触发报警,系统根据参数中的联防功能码判断是否存在多户联防,如果存在联防状态,则给其他联防终端发送报警命令,同时给报警主机发送报警信息,其他联防状态的终端则可接收到报警信息,并显示相同的报警信息,且包含第一个报警信息来源设备的设备编号。若非联防状态,则只发送报警信息给报警主机。

因此,本发明可以实现两种组网方式,一种是通过报警终端直接连接报警主机再连接到报警管控平台,另一种是在复杂环境下,报警终端可以通过报警中继器连接到报警主机,然后再连接到报警管控平台,这样可以让其在复杂情况下进行多级组网,保证报警信号能够及时快速稳定的传送到报警管控平台实现报警。并且,可以通过报警管控平台进行报警事件信息的存储和报警信息的追溯。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器系统可应用于433mhz公共频段。

因433mhz频段在国内是免费的,可配置32个信道,可实现在同信道和不同信道下设备之间的组网,且组网方式灵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并可降低通讯成本。

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系统可保障多地同时报警,且能够将报警信息进行可靠传输,最小响应时间小于3s。

作为拓展的,还可以在本系统之上接外围设备链路的检测系统和管理系统,用于对外围设备的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全面监测外围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