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信号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0889发布日期:2020-03-31 17:04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信号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信号灯,特别涉及一种交通信号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道路交通里程逐年增长,交通事故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交通安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主题,保障人民交通安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交通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公共交通设施的应用,而交通信号灯就是一个普及率很高的公共交通设施。现有的交通信号灯一般由支撑柱、灯箱组成,其中,支撑柱的底部与地面连接,支撑柱的顶部与灯箱连接,灯箱负责提供灯光信号以指挥交通。在实际应用中,灯箱直接暴露在露天情况下,当外界温度较高时,如夏天,灯箱的温度上升很快,若不能及时降温,将会损坏灯箱,干扰其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性优异的交通信号灯系统。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为:一种交通信号灯系统,包括支撑柱和灯箱,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与地面连接,支撑柱的顶部与灯箱连接,灯箱负责提供灯光信号以指挥交通,所述灯箱包括前箱体和后箱体,所述前箱体和后箱体的前侧面相对密闭形成信号灯腔,所述信号灯腔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信号灯,所述信号灯腔内位于信号灯的发光方向前方设有灯罩;

所述后箱体的后侧面上开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有多组的散热通槽组,所述散热通槽组由多个位于同一排位置的散热通槽构成,所述散热通槽的横街面呈半圆弧状,所述散热通槽沿后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的散热通槽组之间的散热通槽错位排布;所述散热腔内位于散热通槽组的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散热腔内位于散热通槽组的另一侧设有出气口;

所述前箱体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均是沿着前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后箱体的后侧面上设有后连接杆,所述后连接杆沿着后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后连接杆的一端共同连接形成棱形支撑连接架,棱形支撑连接架用于与支撑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后箱体的后侧面为弧形面,即所述散热腔整体呈弧形腔结构。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如上所述设计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前箱体和后箱体的前侧面之间构成了密闭的信号灯空间,有效达到防水效果;同时,后箱体的后侧面呈散热腔状,散热腔内设有散热通槽,散热腔内相邻散热通槽组之间的散热通槽错位排布,即所述散热腔内的散热通槽结构整体构成了交织的传热网,灯箱的热量具有相互交错的传热路径,具有多层次散热路径,传热散热效果优异;同时,散热通槽、散热腔的弧形面结构,使其具有最大的换热接触面积,有效的提升了各层级、各交错散热通槽、散热腔的热交换效率,散热效果优异;同时,灯箱通过棱形支撑连接架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棱形具有结构稳定的特点,有效的提升了灯箱和支撑柱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棱形具有平衡稳定性,能够有效的提升灯箱的抗风性;因此,所述交通信号灯系统具有优异的散热系统,具有优异的散热效果,还兼具了优异的抗风系统,具有优异的抗风性能,结构稳定,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灯箱的右侧面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灯箱的俯视面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揭示的是,一种交通信号灯系统,包括支撑柱1和灯箱2,所述支撑柱1的底部与地面连接,支撑柱1的顶部与灯箱2连接,灯箱2负责提供灯光信号以指挥交通,所述灯箱2包括前箱体21和后箱体22,所述前箱体21和后箱体22的前侧面相对密闭形成信号灯腔,所述信号灯腔内设有控制电路板23,所述控制电路板23上设有信号灯,所述信号灯腔内位于信号灯的发光方向前方设有灯罩24;

所述后箱体22的后侧面上开设有散热腔,散热腔整体呈弧形腔结构,所述散热腔内设有多组的散热通槽组,所述散热通槽组由多个位于同一排位置的散热通槽25构成,所述散热通槽25的横街面呈半圆弧状,所述散热通槽25沿后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的散热通槽组之间的散热通槽25错位排布;所述散热腔内位于散热通槽组的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散热腔内位于散热通槽组的另一侧设有出气口;

所述前箱体21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上连接杆31和下连接杆32,上连接杆31、下连接杆32均是沿着前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后箱体22的后侧面上设有后连接杆33,所述后连接杆33沿着后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上连接杆31、下连接杆32、后连接杆33的一端共同连接形成棱形支撑连接架3,棱形支撑连接架3用于与支撑柱1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设计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具有优异的散热系统,具有优异的散热效果,还兼具了优异的抗风性能,结构稳定,实用性强。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