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30935发布日期:2021-04-20 13:4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高空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2.高空作业时候,如何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是首要问题。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具有安全扣的保险绳佩戴在相关作业人员身上以保障自身安全。工作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对于天气状况只能通过在工作前对天气状况进行预估,但是往往很多时候遇到突发天气情况时,工作人员难以及时预知并进行避险,从而危及到作业者的人身安全,易为作业员工以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内设有传感器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以及雾霾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模块、报警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微控制器,所述传感器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以接收传感器模块测得的附近状态信息,所述报警模块用于根据单片机发出的信号发出报警语音提醒工作人员,所述电源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以为整体装置提供电力。
7.进一步地,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语音模块,所述语音模块通过串口与控制模块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锂电池、电源芯片以及usb接口,所述锂电池通过电源芯片与控制模块相连,所述usb接口用于为锂电池充电,所述usb接口设置在装置外壳上。
9.进一步地,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用于将传感器模块测得的附近状态信息上传至远程智能终端。
10.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外壳上设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用于将装置外壳夹持固定在工作人员的衣服上。
11.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包括设置在装置外壳的一侧面上的夹子。
1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3.本发明能有效监测工作人员在高空工作时,当前作业环境的状态信息,若当前作业环境状态信息高于某值,则控制模块发出指令控制报警模块发出报警语音提醒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及时撤离,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14.图1为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的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1、装置外壳;2、夹持件。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8.实施例
19.如图1所示,一种高空安全监测预警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装置外壳1内设有传感器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以及雾霾传感器,传感器模块、报警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20.具体地,控制模块包括微控制器,传感器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以接收传感器模块测得的附近状态信息,报警模块用于根据单片机发出的信号发出报警语音提醒工作人员,电源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以为整体装置提供电力。
21.报警模块包括语音模块,语音模块通过串口与控制模块连接,语音模块可以预先录制提示语音,当触发报警模块的时候,便启动语音模块以发出语音提示,提醒工作人员紧急回避;电源模块包括锂电池、电源芯片以及usb接口,锂电池通过电源芯片与控制模块相连,usb接口用于为锂电池充电,usb接口设置在装置外壳1上,从而便于为装置充电;还包括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用于将传感器模块测得的附近状态信息上传至远程智能终端,从而还能远程监控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情况。
22.装置外壳1上设有夹持件2,夹持件2用于将装置外壳1夹持固定在工作人员的衣服上,夹持件2包括设置在装置外壳1的一侧面上的夹子。在携带该装置进行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夹子将装置夹持在工作人员的衣服上,从而能够时刻监测工作人员周围的工作环境情况。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