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5651发布日期:2021-12-17 23:42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基础微振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


背景技术:

2.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中,现代测试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发展趋势,而测试系统的最前端是传感器,它是整个测试系统的灵魂,被世界各国列为尖端技术,特别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i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与可靠的科学技术基础,使传感器的发展日新月益,且数字化、多功能与智能化是现代传感器发展的重要特征。
3.面对周界入侵告警,以震动传感器为代表的传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逐渐难以适应逐渐复杂的周界环境,缺少对周界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并进行入侵告警,同时现有的告警装置缺少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可调节功能以及告警装置的可使用场景,降低了装置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6.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面对周界入侵告警,以震动传感器为代表的传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逐渐难以适应逐渐复杂的周界环境,缺少对周界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并进行入侵告警,同时现有的告警装置缺少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可调节功能,降低了告警装置的可使用场景以及装置的使用效率。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其包括,客户端,包括远程连接模块,对所述客户端提供远程信息传输;以及,
8.识别模块,对所述客户端传输实时工况信息,包括探测模块、震动传感器、音频传感器、警报模块、保安电源模块以及电流电压传感器;
9.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墙,设置于所述安装墙左侧的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左侧中心处的第一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腔的第一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一滑槽内腔一端的红外线传感器。
10.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部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顶部贯穿第一滑块并与第一滑块螺纹连接,且延伸至第一滑槽的外部。
11.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
机构还包括第二滑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板左侧的两端,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腔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二滑槽内腔的一端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一侧固定连接。
12.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动力框架、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顶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动力框架内腔的伺服电机,所述螺纹杆的顶部贯穿至动力框架的内腔,且与所述伺服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
13.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隔音棉、设置于所述动力框架内腔的四周。
14.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阻尼器、设置于所述伺服电机的两侧,以及设置于所述阻尼器表面的缓冲弹簧,所述阻尼器远离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与所述隔音棉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伺服电机的一侧和所述隔音棉的一侧固定连接。
15.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安装墙螺纹连接。
16.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音频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安装墙一端的的顶部,所述震动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音频传感器的顶部。
17.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警报模块,对所述探测模块发出的探测信息进行接收并发出警报信息。
18.作为本发明所述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电流电压传感器,对所述识别模块使用时的电流信息进行接收。
19.本发明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远程连接模块与客户端,使装置可以对远程终端进行信息传输,通过设置警报模块,从而根据探测模块使用时获取的传感信息发出报警,达到对周界入侵告警的效果,通过设置震动传感器与音频传感器,从而配合红外线传感器对装置使用的场景进行探测,进一步提高装置对周界环境的告警功能,通过设置保安电源模块,从而根据电流电压传感器使用时获取电流电压信息,对识别模块提供备用电源,保证识别模块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告警作业,避免因为停电导致的周界告警装置失效,通过设置安装墙,对连接板起到支撑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从而使红外线传感器可以跟随第一滑块沿着第一滑槽的内腔进行上下升降,达到对红外线传感器进行位移的效果,从而使装置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对红外线传感器的高度进行调整,增加了装置的可使用场景以及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从而解决了告警装置缺少对周界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并进行入侵告警,同时现有的告警装置缺少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可调节功能,降低了告警装置的可使用场景,降低了装置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
的附图。其中:
21.图1为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框架图。
22.图2为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探测模块工作原理框架结构图。
23.图3为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安装墙局部主视结构图。
24.图4为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图3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图。
25.图5为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的动力框架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29.实施例1
30.参照图1~4,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基础微振动控制感知告警系统包括客户端100,包括远程连接模块101,对客户端100提供远程信息传输;以及。
31.识别模块200,对客户端100传输实时工况信息,包括探测模块201、震动传感器201a、音频传感器201b、警报模块202、保安电源模块203以及电流电压传感器204。
32.调节机构300,包括安装墙301,设置于安装墙301左侧的连接板302,设置于连接板302左侧中心处的第一滑槽303,设置于第一滑槽303内腔的第一滑块304,设置于第一滑块304远离第一滑槽303内腔一端的红外线传感器201c。
33.具体的,调节机构300还包括螺纹杆305,螺纹杆305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一滑槽303的内腔活动连接,螺纹杆305的顶部贯穿第一滑块304并与第一滑块304螺纹连接,且延伸至第一滑槽303的外部,通过设置螺纹杆305使用转轴与第一滑槽303的内腔活动连接,使螺纹杆305可以在第一滑槽303的内腔旋转,通过设置螺纹杆305的一端贯穿第一滑块304并与第一滑块304的内腔螺纹连接,从而使得螺纹杆305在第一滑槽303内腔旋转时带动第一滑块304沿着第一滑槽303的内腔进行上下位移,继而带动红外线传感器201c沿着第一滑槽303的内腔进行上下升降。
34.优选的,调节机构300还包括第二滑槽306、设置于连接板302左侧的两端,以及设置于第二滑槽306内腔的第二滑块307,第二滑块307远离第二滑槽306内腔的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201c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滑槽306与第二滑块307,通过第二滑块307远离第二滑槽306内腔的一端与红外线传感器201c的一侧固定连接,使红外线传感器201c跟随第一滑块304沿着第一滑槽303的内腔上下升降的过程中,带动第二滑块307沿着第二滑槽306的内腔进行上下位移,从而增加红外线传感器201c上下升降时的稳定性。
35.较佳的,调节机构300还包括动力框架308、设置于连接板302的顶部,以及设置于
动力框架308内腔的伺服电机309,螺纹杆305的顶部贯穿至动力框架308的内腔,且与伺服电机309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动力框架308,对动力框架308内腔的装置进行保护,通过设置伺服电机309,且螺纹杆305的顶部与伺服电机30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而使伺服电机309可以带动螺纹杆305进行旋转,为第一滑槽303与红外线传感器201c的上下升降提供动力来源。
36.通过设置远程连接模块101与客户端100,使装置可以对远程终端进行信息传输,通过设置警报模块202,从而根据探测模块201使用时获取的传感信息发出报警,达到对周界入侵告警的效果,通过设置震动传感器201a与音频传感器201b,从而配合红外线传感器201c对装置使用的场景进行探测,进一步提高装置对周界环境的告警功能,通过设置保安电源模块203,从而根据电流电压传感器204使用时获取电流电压信息,对识别模块200提供备用电源,保证识别模块200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告警作业,避免因为停电导致的周界告警装置失效,通过设置安装墙301,对连接板302起到支撑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滑槽303与第一滑块304,从而使红外线传感器201c可以跟随第一滑块304沿着第一滑槽303的内腔进行上下升降,达到对红外线传感器201c进行位移的效果,从而使装置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对红外线传感器201c的高度进行调整,增加了装置的可使用场景以及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
37.实施例2
38.参照图1~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
39.具体的,调节机构300还包括隔音棉310、设置于动力框架308内腔的四周,通过设置隔音棉310,从而增加动力框架308的隔音效果,避免伺服电机309运行的过程中制造的声响被音频传感器201b接收,导致告警装置发出错误报警。
40.优选的,调节机构300还包括阻尼器311、设置于伺服电机309的两侧,以及设置于阻尼器311表面的缓冲弹簧312,阻尼器311远离伺服电机309的一端与隔音棉310的一侧固定连接,缓冲弹簧312的两端分别与伺服电机309的一侧和隔音棉310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阻尼器311与缓冲弹簧312,对伺服电机309进行缓冲减震,避免伺服电机309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震动导致装置发出错误报警。
41.较佳的,调节机构300还包括安装板313、设置于连接板302的两侧,连接板302通过螺栓与安装墙301螺纹连接,通过设置安装板313,增加连接板302与安装墙301之间的连接关系,避免连接板302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偏位,导致装置不能正常运行。
42.在使用时,启动伺服电机309,伺服电机309的输出轴带动螺纹杆305旋转,继而带动第一滑块304与红外线传感器201c沿着第一滑槽303的内腔进行上下位移,从而完成对红外线传感器201c高度的调节,在伺服电机309运行的过程中,伺服电机309产生的震动对两侧的阻尼器311与缓冲弹簧312进行挤压,同时阻尼器311与缓冲弹簧312产生的复位弹力对伺服电机309起到缓冲的效果,避免伺服电机309在运作的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运行装置的正常运行。
43.实施例3
44.参照图1~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前两个实施例。
45.具体的,音频传感器201b设置于安装板313远离安装墙301一端的的顶部,震动传感器201a设置于音频传感器201b的顶部,通过设置音频传感器201b与震动传感器201a,使
得震动传感器201a与音频传感器201b接近地面,便于震动传感器201a与音频传感器201b对使用环境进行探测。
46.优选的,警报模块202,对探测模块201发出的探测信息进行接收并发出警报信息,通过设置警报模块202对探测模块201发出的探测信息进行接收,从而达到在探测模块201探测到使用环境中的异常信息时,发出报警,起到告警的效果。
47.较佳的,电流电压传感器204,对识别模块200使用时的电流信息进行接收,通过设置电流电压传感器204对识别模块200使用时的电流信息进行接收,使装置发生停电时,保安电源模块203对识别模块200提供备用电源,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
48.在使用时,首先使用螺栓配合安装板313将装置螺纹连接于安装墙301的表面,接着启动装置,在震动传感器201a、音频传感器201b与红外线传感器201c的运作下,若装置的使用范围发生了震动、声音以及位移的情况下,配合识别模块200触发警报模块202,从而发出报警对装置的使用范围起到告警的效果,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若需要调节红外线传感器201c的高度,则启动伺服电机309,伺服电机309的输出轴带动螺纹杆305旋转,继而带动第一滑块304与红外线传感器201c沿着第一滑槽303的内腔进行上下位移,从而完成对红外线传感器201c高度的调节,在伺服电机309运行的过程中,伺服电机309产生的震动对两侧的阻尼器311与缓冲弹簧312进行挤压,同时阻尼器311与缓冲弹簧312产生的复位弹力对伺服电机309起到缓冲的效果,避免伺服电机309在运作的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运行装置的正常运行,同时在伺服电机309进行作业的过程中,隔音棉310对伺服电机309发出的声响进行吸收,避免伺服电机309发出的声响触发音频传感器201b,导致装置发出错误警报,降低了音频传感器201b的误报率,最后,若需要将告警装置转移至其他环境下使用,则反向旋转螺栓,解除安装板313与安装墙301之间的连接关系,再将装置放置于待使用环境下,再次使用螺栓通过安装板313将装置进行固定,从而解决了告警装置缺少对周界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并进行入侵告警,同时现有的告警装置缺少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可调节功能,降低了告警装置的可使用场景以及装置的使用效率的问题。
49.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