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17465发布日期:2023-02-01 03:05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数据预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在体征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预警又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的预警算法一般是对某一时刻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某个值在某一个阈值范围内则触发预警的产生。
4.传统方法中存在以下缺陷:
5.1、数据来源较为单一,不支持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警;
6.2、预警规则简单,主要判断值是否满足某个区间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案如下:
9.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0.任务管理步骤:配置体征指标数据的更新周期,指标数据的数据来源,同时配置数据规则;
11.预警管理步骤:对指标数据进行的数据分析,设置预警等级,用户根据不同预警等级设置不同预警规则。
12.优选地,所述任务管理步骤包括:
13.1)配置指标数据的数据源;
14.2)从所述数据源中获取指标数据;
15.3)根据指标数据匹配数据规则,包括同比值规则、环比值规则、相对值规则以及标杆值规则;
16.4)从不同的数据规则中匹配规则形成指标数据对象。
17.优选地,所述同比值规则:同比去年同期、同比前年同期,计算出来的结果;
18.环比值规则:较上一次数据、较昨日同一时间、较上周同一时间、较上月同一时间,计算出来的结果;
19.相对值规则:相对固定值、相对近24小时均值、相对近7天均值、相对近1个月均值、相对近12个月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
20.标杆值规则:标杆为指标项数据的目标,通过设置标杆,获取指标数据距离标杆的差距。标杆正向和负向的定义,正向代表指标数值正向数值越大越好,负向代表指标数值负
的越多越好。
21.优选地,所述预警管理步骤包括:
22.1)获取指标数据对象;
23.2)根据所述指标数据对象匹配预警规则,包括同比值规则、环比值规则、相对值规则以及标杆值规则;
24.3)判断匹配预警规则是否在区间范围内,若不成立则结束,若成立,则进入下一步;
25.4)判断匹配预警规则是否满足累计或连续,若不满足则结束,若满足则生成预警。
26.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27.任务管理模块:配置体征指标数据的更新周期,指标数据的数据来源,同时配置数据规则;
28.预警管理模块:对指标数据进行的数据分析,设置预警等级,预警等级用户根据不同预警等级选择不同预警规则。
29.优选地,所述任务管理模块包括:
30.1)配置指标数据的数据源;
31.2)从所述数据源中获取指标数据;
32.3)根据指标数据匹配数据规则,包括同比值规则、环比值规则、相对值规则以及标杆值规则;
33.4)从不同的数据规则中匹配规则形成指标数据对象。
34.优选地,所述同比值规则:同比去年同期、同比前年同期,计算出来的结果;
35.环比值规则:较上一次数据、较昨日同一时间、较上周同一时间、较上月同一时间,计算出来的结果;
36.相对值规则:相对固定值、相对近24小时均值、相对近7天均值、相对近1个月均值、相对近12个月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
37.标杆值规则:标杆为指标项数据的目标,通过设置标杆,获取指标数据距离标杆的差距。标杆正向和负向的定义,正向代表指标数值正向数值越大越好,负向代表指标数值负的越多越好。
38.优选地,所述预警管理模块包括:
39.1)获取指标数据对象;
40.2)根据所述指标数据对象匹配预警规则,包括同比值规则、环比值规则、相对值规则以及标杆值规则;
41.3)判断匹配预警规则是否在区间范围内,若不成立则结束,若成立,则进入下一步;
42.4)判断匹配预警规则是否满足累计或连续,若不满足则结束,若满足则生成预警。
43.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44.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45.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46.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47.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4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49.1、本发明采用并行处理技术,有效提高指标数据的预警分析;
50.2、本发明支持多数据源接入,预警规则的灵活化配置管理,提供多维度的预警算法,帮助城市管理者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51.3、可视化界面配置规则,简化规则生成的操作步骤,便于管理者配置查看。
附图说明
5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53.图1为任务管理处理流程图;
54.图2为预警管理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
57.参照图1所示,任务管理步骤:配置体征指标数据的更新周期,指标数据的数据来源,支持多种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
58.同时可配置数据的同比值规则、环比值规则、相对值规则、标杆值规则。具体规则如下:
59.1)同比值规则:同比去年同期、同比前年同期,计算出来的结果。
60.2)环比值规则:较上一次数据、较昨日同一时间、较上周同一时间、较上月同一时间,计算出来的结果。
61.3)相对值规则:相对固定值、相对近24小时均值、相对近7天均值、相对近1个月均值、相对近12个月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
62.4)标杆值规则:标杆为指标项数据的目标,通过设置标杆,获取指标数据距离标杆的差距。标杆正向和负向的定义,正向代表指标数值正向数值越大越好,负向代表指标数值负的越多越好。
63.具体地,该任务管理步骤包括:
64.1)配置指标数据的数据源,支持mysql、oracle等主流数据库;
65.2)从所述数据源中获取指标数据,支持简单的一些取平均值,最大值等计算,支持自定义sql;
66.3)根据指标数据匹配数据规则,包括同比值规则、环比值规则、相对值规则以及标杆值规则;
67.4)从不同的数据规则中匹配规则形成指标数据对象。
68.预警管理步骤:对指标数据执行完任务后进行的数据分析,支持预警等级设置,预警等级用户可自定义,不同预警等级之间,预警规则可以不同,预警规则包括:同比预警规则、环比预警规则、相对值预警规则以及阈值预警规则。
69.具体地,该预警管理步骤包括:
70.1)获取指标数据对象;
71.2)根据指标数据对象匹配该指标的预警规则,包括同比预警规则、环比预警规则、相对预警规则和阈值预警规则。
72.3)匹配到预警规则,判断指标的值是否在规则区间范围内,若不成立则结束,若成立,则进入下一步;
73.4)判断匹配预警规则是否满足累计或连续,若不满足则结束,若满足则生成预警。
74.具体地:某指标a设置了阈值预警规则,预警区间范围为20-30;累计3次则生成预警。指标配置的任务运行后,生成指标数据对象,从指标数据对象中获取指标值,如果该值在预警区间范围内,规则成立,查询缓存中的指标预警计数值,如果存在,则加 1,不存在则设置指标预警计数值,初始为1。继续匹配累计或者连续规则,如果为累计规则,下次运行时,如果指标值不在预警区间范围类,指标预警计数值不变,如果为连续规则,则清空指标预警计数值。直到满足累计或者连续规则后,生成预警。
75.其余预警规则同理,同比预警规则取的是指标数据对象中的同比值,环比预警规则取的是指标数据对象中的环比值,相对值预警规则取的是指标数据对象中的相对值。
7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理解为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所述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执行所述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的步骤流程予以实现。
77.实施举例:鉴于目前“一网统管”的地位,城市体征也是城市“一网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体征体系的构建中,本方法可为城市管理者及时发现城市潜在运行风险,进行数字化呈现和精准映射,助推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7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城市体征预警配置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提供多维度的预警配置;快速匹配预警规则,高效产生预警事件;在海量数据、历史数据中进行分析挖掘产生预警。
79.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及其各个装置、模块、单元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及其各个装置、模块、单元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及嵌入式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所以,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及其各项装置、模块、单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模块、单元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也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模块、单元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80.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