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6392发布日期:2023-03-22 05:5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的传统防静电有线手环是由导电松紧带、活动按扣、弹簧pu线、保护电阻及插头或鳄鱼夹组成的。原理是通过腕带及接地线将人体的静电导到大地。使用时腕带与皮肤接触,并确保手环接地线的插口(也就是香蕉头插头或是鳄鱼夹)接入大地铜导线上,是一种用于释放人体所存留的静电以起到保护电子芯片作用的小型设备。
3.但是,现有技术的弹簧pu线采用活动按扣连接手腕带以及香蕉头插头(或鳄鱼夹)连接手腕带,连接不牢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由于工作人员无察觉下,手臂活动幅度过快或突然动作,导致活动按扣或是香蕉头插头(或鳄鱼夹)脱开,使得人体皮肤无法真正接入大地铜地线上,不能实时监控静电线接触是否良好,导致人体静电直接释放在操作的产品上,造成电子元件绝缘层被静电击穿损伤,造成产品报废或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静电装置不能实时监控静电线接触是否良好,导致人体静电直接释放在操作的产品上,造成电子元件绝缘层被静电击穿损伤,造成产品报废或质量下降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包括:人体感应电路、检测电路和报警电路;
6.所述人体感应电路包括红外传感电路、前置放大电路、第一电压比较电路、基准电压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红外传感电路与所述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基准电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电路和所述基准电压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连接;所述人体感应电路用于检测人体是否进入感应区域;
7.所述检测电路包括静电线插座、分压取样电路、第二电压比较电路、第三电压比较电路、第四电压比较电路和开关电路;所述静电线插座连接静电手环,所述分压取样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静电线插座连接,所述分压取样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三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连接;所述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人体是否正确佩戴好静电手环;
8.所述报警电路用于根据所述人体感应电路和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进行报警提示。
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及装置,该电路包括:人体感应电路、检测电路和报警电路;人体感应电路包括红外传感电路、前置放大电路、第一电压比较电路、基准电压电路和驱动电路,用于检测人体是否进入感应区域;检测电路包括静电线插座、分压取样电路、第二电压比较电路、第三电压比较电路、第四电压比较电路和开关电路,通过静电线插座连接静电手环,用于检测人体是否正确佩戴好静电手环;报警电路用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报警提示。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操作人员进入检测范围内后提示其配戴好静电手环,且实时监测操作人员的静电手环佩戴情况及接地插口的接地情况,遇异常状况会立刻自动警报。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16.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17.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 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任意一电阻或电容,电阻或者电容如果在电路图中水平设置,则从左至右依次为电阻或电容的第一端和电阻或电容的第二端;电阻或者电容
如果在电路图中垂直于水平方向设置,则从上至下依次为电阻或电容的第一端和电阻或电容的第二端。
19.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的电路图。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包括:人体感应电路100、检测电路200和报警电路300;所述人体感应电路100包括红外传感电路11、前置放大电路12、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基准电压电路14和驱动电路15;所述红外传感电路11与所述前置放大电路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前置放大电路12的输出端和所述基准电压电路14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连接,所述驱动电路15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电路13和所述基准电压电路14连接,所述驱动电路15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300连接;所述人体感应电路100用于检测人体是否进入感应区域。
21.所述检测电路200包括静电线插座21、分压取样电路22、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和开关电路26;所述静电线插座21连接静电手环,所述分压取样电路22的输入端与所述静电线插座21连接,所述分压取样电路2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2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26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300连接;所述检测电路200用于检测所述人体是否正确佩戴好静电手环。
22.所述报警电路300用于根据所述人体感应电路100和所述检测电路200的检测结果进行报警提示。
2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有操作人员进入到本实施例提供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对应的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感应区域,即检测范围,则人体感应电路100会进行自动检测,并通过报警电路300发出报警提示以提醒操作人员要佩戴好静电手环。优选地,该电路还包括电源接口400,通过电源接口400与外部电源连接。其中,首先通过红外传感电路11感应操作人员是否进入到esd感应区域,然后通过前置放大电路12对红外传感电路11的输出脉冲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由基准电压电路14提供预设的基准电压值,再通过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对信号进行进一步滤波和放大,最后通过驱动电路15判断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的输出信号电平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的输出信号电平在预设范围内,则表示在esd感应区域内探测到人体,进而驱动报警电路300发出报警提示。
24.另外,当操作人员佩戴好静电手环后,由检测电路200实时监测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静电手环的佩戴情况及接地插口的接入大地情况,当有异常状况时通过报警电路300进行提醒。其中,通过静电线插座21连接静电手环,并由分压取样电路22模拟人体电阻阻值大小,进而通过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和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对人体电阻阻值大小的检测进行判断,从而实时侦测到操作人员是否正确佩戴好静电手环,并通过开关电路26和报警电路300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报警提示。
25.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红外传感电路11包括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第一电阻
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2;所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供电引脚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接地引脚接地,所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输出引脚与所述前置放大电路12连接。
2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红外传感电路11由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2组成。其中,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规格可为re200b,可调整红外线感应管的灵敏度在30~50 厘米,以及视角120度的范围内,且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输出脉冲信号幅值约为1.7mv,能够对人体进行快速感应。将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源正极线vcc连接,电源正极线vcc与外部电源连接,以提供5v供电电压,并将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供电引脚(即1号引脚),由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组成rc电源滤波电路,以对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输出引脚(即2号引脚),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接地引脚(即3号引脚),第二电阻r2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 的负载电阻,以提供偏置电压。
27.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放大电路12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所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输出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连接。
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u2的输出脉冲信号幅值约为1.7mv,为了能够更准确有效的判断出人体是否进入感应区域,设置前置放大电路12对红外传感电路11的输出脉冲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优选地,通过选取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1(未标注)的1脚、2脚和3脚分别作为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由第一运算放大器u1a构成带通滤波和第一级放大电路,第一级放大的增益为r5/r3,优选地,可设置第一级放大的增益约为100倍,因此可设置第三电阻r3的阻值为10kω,同时设置第五电阻r5的阻值为1mω。其中,第四电阻r4的阻值可为230kω,第六电阻r6的阻值可为100kω,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可为10nf,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可为10uf,第四电阻r4和第三电容c3组成信号滤波电路,第二电容c2和第五电阻r5组成上限截止频率为16hz的低通滤波器,再由第四电容c4和第六电阻r6耦合到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进行进一步滤波、放大。
29.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第六电容c6、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基准电压电路14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
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所述驱动电路15连接。
30.所述基准电压电路14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和第五电解电容c5;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电路15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5的正极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电路15连接,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5的负极和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接地。
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对前置放大电路12的输出进行进一步滤波、放大,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由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第六电容c6、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组成。优选地,通过选取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1的5脚、6脚和7脚分别作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第六电容c6的电容值可为10nf,第十一电阻r11可设置为可调电阻,第十二电阻r12的阻值可为960k,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进行第二次信号放大,其放大增益是(r11+r12)/r6,使得放大增益约为20倍。并且,由基准电压电路14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提供设定的基准电压值,由其中依次串联的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构成电压分压电路,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使得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值为(r9+r10)/(r7+r8+r9+r10)*vcc,并使基准电压值设定为2.5v,以保证信号放大在2.5v左右。例如,其中vcc为5v,可设置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的阻值依次为1mω、300kω、300kω和1mω。另外,第五电解电容c5为滤波电容,以滤除5v供电的杂波和纹波信号。
32.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15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所述报警电路300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接地。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电路15用于判断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的输出信号电平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以及用于驱动报警电路300发出报警提示。优选的,通过选取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1的8脚、9脚和10脚分别作为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选取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1的12脚、13脚和14脚分别作为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由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使得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为(r8+r9+r10)/(r7+r8+r9+r10)*vcc,且设置为3.1v。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使得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为r10/(r7+r8+r9+r10)*vcc,且设置为1.9v。并且,第三运算放大器u1c的同相输入端和第四运算放大器u1d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使得由第三运算放大器u1c和第四运
算放大器u1d及外围电阻构成双限比较器,当第二运算放大器u1b输出信号电平大于3.1v或者小于1.9v时,即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的输出信号电平在预设范围内,驱动电路15输出高电平,表示在esd感应区域内探测到人体,进而驱动报警电路300发出报警提示。
34.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分压取样电路22包括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和第七电容c7;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与所述静电线插座21、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和所述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分压取样电路22模拟人体电阻阻值,其中,第十七电阻r17并接第十八电阻r18的阻值为模拟人体电阻阻值,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八电阻r18的阻值均可设置为2mω,得到模拟人体电阻阻值1mω,从而通过分压获取约1.6v的电压值。其中,可通过公式(r17//r18/(r17//r18+r16))*(r15/(r14+r15)*vcc)计算出分压取样电路22的分压值,优选地,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八电阻r18的阻值可分别设置为10kω、15 kω、900 kω、2mω和2mω。静电线插座21包括有绳静电手环接口与大地的静电地线连接接口,用于连接静电手环,通过将静电线插座21与分压取样电路22的输入端,将分压取样电路22的输出端与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和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的输入端连接,使得分压取样电路22的输出电压作为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和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的输入电压,以通过对模拟人体电阻阻值大小的检测判断,实时侦测到操作人员是否正确佩戴好静电手环,若阻值偏大或偏小都会进行提醒,以使该电路真正做到防错防呆。
36.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包括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3;所述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接地。
37.所述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包括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4;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的反相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
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
38.所述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包括第七运算放大器u3b、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八电容c8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5;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运算放大器u3b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运算放大器u3b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运算放大器u3b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和所述开关电路26连接,所述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接地。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用于判断静电手环是否处于高阻抗状态,通过选取另一片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2(未标注)的1脚、2脚和3脚分别作为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并使第五运算放大器u3a的反相输入端pin2的电压为约2.36v,例如,可设置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和第二十二电阻r22的阻值分别为13kω、1.6kω和10kω。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用于判断静电手环是否处于低阻抗状态,通过选取另一片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2的8脚、9脚和10脚分别作为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的输出端、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并使第六运算放大器u3c的同相输入端pin10的电压约为0.97v,例如,可设置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和第二十六电阻r26的阻值分别为13kω、1.1kω和2kω。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用于判断静电手环是否处于正常状态,通过选取另一片lm324低功耗四通道运算放大器u2的5脚、6脚和7脚分别作为第七运算放大器u3b的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例如,可设置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和第三十二电阻r32的阻值分别为100kω、150kω、10kω和56kω,以使第七运算放大器u3b的同相输入端pin5的电压约为1.6v。第一发光二极管d3、第二发光二极管d4和第三发光二极管d5用于提示静电手环处于不同的状态,优选地,可分别设置为红色发光二极管、黄色发光二极管和绿色发光二极管。
40.具体实施时,当静电环阻抗接触不好(类似开路)时,第五运算放大器u3a输出高电平,第一发光二极管d3导通,即红色发光二极管点亮,表明静电手环处于高阻抗状态。另外,当静电环阻抗接触不好(类似短路)时,第六运算放大器u3c输出高电平,第二发光二极管d4导通,即黄色发光二极管点亮,表明静电手环处于低阻抗状态。当静电手环阻抗接触良好时,第七运算放大器u3b输出高电平,第三发光二极管d5导通,即绿色发光二极管点亮,表明静电手环处于正常状态。
41.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26包括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和第一npn型三极管q1;所述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运算
放大器u3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二端和所述报警电路300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二端接地。
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npn型三极管q1作为一个非门电路使用,当第一npn型三极管q1 的基极电压高于0.7v ,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其中,当静电手环阻抗接触不好时,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当静电手环阻抗接触良好时,使得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
43.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报警电路300包括与非门模块u4、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九电容c9、第二npn型三极管q2和蜂鸣器ls1;所述与非门模块u4的第一输入引脚b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与非门模块u4的第二输入引脚a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与非门模块u4的接地引脚接地,所述与非门模块u4的供电引脚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与非门模块u4的输出引脚y与所述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十八电阻r38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十八电阻r3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集电极与所述蜂鸣器ls1的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ls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线vcc连接。
44.在本实施例中,与非门模块u4的型号可采用sn74lv1g38,以组成与非门模块电路31,由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九电容c9、第二npn型三极管q2和蜂鸣器ls1组成蜂鸣器报警电路32。其中,与非门模块u4的第一输入引脚b与驱动电路15连接,当在esd感应区域内探测到人体时,驱动电路15输出高电平,即此时b为1,否则b为0。与非门模块u4的第二输入引脚a与开关电路26中的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当静电手环阻抗接触良好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即此时a为1,否则a为0。当a为1且b为1时,即当在esd感应区域内探测到人体(即操作人员未离开岗位区域)并且静电手环佩戴良好时,与非门模块u4的输出引脚y输出低电平,即y为0,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截止,蜂鸣器不会发出声音。当a为0或b为0时,即当在esd感应区域内没有探测到人体(即操作人员离开岗位区域)或者静电手环佩戴不好时,与非门模块u4的输出引脚y输出高电平时,即y为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使得蜂鸣器发出声音,以起到警示作用。
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包括:人体感应电路100、检测电路200和报警电路300;人体感应电路100包括红外传感电路11、前置放大电路12、第一电压比较电路13、基准电压电路14和驱动电路15,用于检测人体是否进入感应区域;检测电路200包括静电线插座21、分压取样电路22、第二电压比较电路23、第三电压比较电路24、第四电压比较电路25和开关电路26,通过静电线插座21连接静电手环,用于检测人体是否正确佩戴好静电手环;报警电路300用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报警提示。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操作人员进入检测范围内后提示其配戴好静电手环,且实时监测操作人员的静电
手环佩戴情况及接地插口的接地情况,遇异常状况会立刻自动警报。
4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如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
47.在本实施例中,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电路设置于壳体中,以保护电路,方便使用。该电路包括:人体感应电路100、检测电路200和报警电路300,当操作人员距离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有线静电盒装置30~50 厘米,及视角120度范围时,静电盒装置会发出警报,以提示操作人员要配戴好静电手环。另外,检测电路200通过模拟人体电阻进行比较运算,实时监测操作人员的静电手环的佩戴情况及接地插口的接入大地的情况,当遇异常状况时会立刻通过报警电路300自动报警提示。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