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道盲区车辆提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80822阅读:1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弯道盲区车辆提醒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山区弯道盲区内车辆信息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弯道盲区车辆提醒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国土辽阔,山地、丘陵地区面积大,尤其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地形特点最为显著,道路交通多见傍山弯道,此类弯道盲区区域大,道路远山侧多见山谷、河床等极端地形,道路相对较窄,危险系数极大,是交通事故的频发区,因此对于这类弯道的监控与提醒显得尤为重要。司机师傅驾车经过盲区弯道,基本上通过观察弯道凸面镜或鸣笛警示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这种方式局限性大,不能判断对方车辆的位置或速度,一旦一方鸣笛延缓,造成的错误判断极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人,我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2%,交通事故死亡占世界20%,侧方向撞击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根据国家公布的10大高危路段,有5处的交通事故主要类型为侧方向撞击。侧方向撞击的高发区便是盲区弯道路口处。
[0003]国内的道路车辆监控系统还不发达,主要监控手段分为四类:摄像机跟随成像、应变片压力检测、便携超声波测速和雷达跟踪。摄像机跟踪成像造价适中,但多用于视野开阔的平坦大路,用于检测超速的车辆,此技术优点在于可随时记录车辆信号,表现形式明了,可作为事故纠纷的凭证,在交通灯处、高速路口、直路等地点应用较为广泛。一些城市设置交通管理中心,对所有摄像机进行统一控制与监控。
[0004]应变片压力检测主要用于道路车速检测,一般安装于交通线路上,通过感应单位距离内,两个应变片承受压力的时间间隔,来确定车辆的速度。此检测装置灵敏度高,但造价昂贵,在生活中并不常见。雷达跟踪系统是根据雷达成像原理研发而成,有静态雷达和动态雷达之分,近些年还发展出了红外雷达装置。此系统可以显示出检测区域内的所有交通情况,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完备的监控方案,但是造价成本很高,不适用于民用交通,所以没有被广泛利用。便携超声波测速大量被交通警察使用,在路边对路上车辆的速度进行检测,工作原理常见通过检测移动物体对超声波的反射,判断车辆是否超速。此设备简单便携、操作方便,但局限性是测得信号需要人为处理,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
[0005]国外一些道路上安装了大量的监控摄像头,并接入网络系统,在交通指挥中心使用大量的显示器直接显示多个道路及弯道处摄像头所拍摄到的车辆信号,系统根据各个路面的情况调派人力资源,达到控制道路的目的。这种监控系统多依赖于网络传输和计算机的处理,发展方向主要是对系统的优化和对各种数据的处理方式的研究,然而对于弯道车辆的提醒并没有实现提前预告和提醒。国外现有的车辆监控系统,多安装在十字路口等交通枢纽处,主要工作是识别车辆信号,并且对车辆状态作出判断。这类监控系统分为随车组件和固定组件,推广难度大,同时处理系统复杂,必须借助计算机系统计算,造价昂贵,并不适用于远离市区的弯道交通。
[0006]综上所述,目前弯道交通问题明显,但没有一个适合民用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弯道交通方面存在很大隐患,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准确地检测到弯道盲区内车辆的情况并及时发送到弯道另一侧进行显示的弯道盲区车辆提醒系统。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弯道盲区车辆提醒系统,其包括一级检测机构、二级检测机构和执行机构;所述一级检测机构包括第一车辆检测传感器组、第一速度检测单元、第一译码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无线发射单元;所述二级检测机构包括第二车辆检测传感器组、第二速度检测单元、第二会车检测单元、第二译码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无线发射单元;所述执行机构包括显示单元、显示控制单元和无线接收单元;
[0009]所述第一车辆检测传感器组的输出端接所述第一译码单元的相应输入端;所述第一速度检测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译码单元的相应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速度检测单元的相应输出端;所述第一译码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第一无线发射单元的相应输入端;
[0010]所述第二车辆检测传感器组的输出端接所述第二译码单元的相应输入端;所述第二速度检测单元和第二会车检测单元的输入端分别接所述第二译码单元的相应输出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译码单元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第二速度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相应输入端;所述第二会车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第二无线发射单元的相应输入端;
[0011]所述第一无线发射单元和第二无线发射单元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单元的相应端口无线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单元的输出端经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接所述显示单元的相应输入端。
[0012]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U1 ;所述第一译码单元包括译码器U2 ;所述第一无线发射单元包括无线模块P1 ;所述第一车辆检测传感器组包括第一激光对射传感器SE1至第三激光对射传感器SE3 ;所述速度检测单元包括触发器U3、与门集成块U4、与门集成块U5、三极管Q1~Q5、电阻R3~R13和电容C4 ;
[0013]所述第一激光对射传感器SE1的接收端经所述电阻R7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所述译码器U2的1脚;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8接在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5V直流电源VCC之间;
[0014]所述第二激光对射传感器SE2的接收端经所述电阻R9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所述译码器U2的3脚;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0接在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5V直流电源VCC之间;
[0015]所述第三激光对射传感器SE3的接收端经所述电阻R11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所述译码器U2的5脚;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2接在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5V直流电源VCC之间;
[0016]所述单片机U1的16脚分别接所述译码器U2的16脚和与门集成块U5的12脚;所述单片机U1的15脚接所述译码器U2的4脚;所述单片机U1的27脚接所述译码器U2的7脚;所述单片机U1的26脚接所述译码器U2的9脚;所述单片机U1的25脚接所述译码器U2的11脚;所述单片机U1的24脚接所述触发器U3的5脚;所述单片机U1的23脚接所述触发器U3的9脚;所述单片机U1的19脚分别接所述译码器U2的8脚、与门集成块U4的2脚和与门集成块U5的1脚;
[0017]所述译码器U2的6脚分两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经所述电阻R5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另一条支路接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1脚;所述译码器U2的10脚接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5脚;所述译码器U2的12脚分两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经所述电阻R4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条支路接所述与门集成块U5的2脚;所述译码器U2的13脚分别接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9脚和与门集成块U5的9脚;所述译码器U2的14脚依次经所述电阻R13、电容C4后分别接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12脚和与门集成块U5的5脚;
[0018]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8脚接所述触发器U3的1脚;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3脚接4脚;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10脚接11脚;所述与门集成块U4的6脚接13脚;
[0019]所述与门集成块U5的8脚接所述触发器U3的13脚;所述与门集成块U5的3脚接4脚;所述与门集成块U5的10脚接11脚;所述与门集成块U5的6脚接13脚;
[0020]所述触发器U3的2脚接6脚;所述触发器U3的8脚接12脚;所述触发器U3的4脚、10脚和14脚分别接+5V直流电源VCC ;所述触发器U3的3脚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触发器U3的11脚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
[0021]所述电阻R3接在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5V直流电源VCC之间;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0022]所述电阻R6接在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5V直流电源VCC之间;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0023]所述无线模块P1的3脚接所述单片机U1的1脚;所述无线模块P1的5脚接所述单片机U1的2脚;所述无线模块P1的7脚接所述单片机U1的13脚;所述无线模块P1的4脚接所述单片机U1的8脚;所述无线模块P1的6脚接所述单片机U1的9脚;所述无线模块P1的8脚接所述单片机U1的12脚;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