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角调整机构以及倾角调整方法

文档序号:6751699阅读:15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倾角调整机构以及倾角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光盘的信息记录或再现(生)等的盘装置,具体是涉及对该盘装置中的盘马达的旋转轴相对光拾取装置的光轴的角度进行微调的倾角调整机构以及倾角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在盘装置中,是把盘马达底座放置在机械底盘一侧的底座(以下称为机械底盘底座)上。把放置光拾取装置(pickup)的转盘以及旋转驱动该转盘的盘马达固定在该盘马达底座上。把盘马达以及转盘的各旋转轴设定为与盘马达底座正交。而且,把能够沿放置在上述转盘上的光盘的径向移动的光拾取装置配置在机械底盘底座上。为了进行光盘的信息记录或再现,必须要把光拾取装置的激光相对光盘调整为实质上是直角。为此,例如,如特开2000-99974号公报所公开的,在机械底盘底座与盘马达底座之间配置倾角调整机构,通过微调盘马达底座相对于机械底盘底座的安装角度,来微调盘马达的旋转轴对于配置在机械底盘底座的光拾取装置的光轴的角度。


图17是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在以往的盘装置中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的剖面图。图中,1是光盘,2是放置光盘1的转盘,3是旋转驱动转盘2的主轴马达(以下称为盘马达),3a是盘马达3的输出轴,4是机械底盘底座。在机械底盘底座4设有圆形的开口部4a,在该开口部4a的周边部形成3个螺钉孔(图17中仅示出螺钉孔4b及4c)。另外,将盘马达3固定在盘马达底座5的中心孔5a上,在该盘马达底座5的周边部形成3个螺钉孔(图17中仅示出螺钉孔5b及5c)。例如,通过拧入螺钉6b及6c,而把此盘马达底座5安装在机械底盘底座4的开口部4a的周边部。在螺钉6c的外周,在机械底盘底座4与盘马达底座5之间配置垫片7。此外,在螺钉6b的外周,在机械底盘底座4与盘马达底座5之间配置作为施力弹簧的压缩弹簧8。另外,螺钉6b与压缩弹簧8构成以往的倾角调整机构。
其次对动作予以说明。
通过拧入螺钉6c,由垫片7的厚度来设定螺钉6c一侧的盘马达底座5和机械底盘底座4的高度差。然后,通过拧入螺钉6b,抵抗压缩弹簧8的作用力来调整螺钉6b一侧的盘马达底座5和机械底盘底座4的高度差。这样,将盘马达3的输出轴3a与机械底盘底座4的角度θ在大致90°附近来微调。
但是,因为以往的倾角调整机构具有上述的构成,所以具有如下的问题。
一般,作为在倾角调整机构的施力弹簧,在调整行程范围内,希望作用力尽可能不变化,弹簧常数要小,而同时,在倾角调整之后,则要求具有保持倾角的大的保持力,以承受由于马达3引起的振动以及冲击力。因此,在如图17所示弹簧是用压缩弹簧构成的场合,首先为了保持调整后的倾角,而不得不使用作用力大的压缩弹簧。在这种情况下,调整作业很困难。而且,在使用满足该要求条件的压缩弹簧的场合,因为在高度调整(制品厚度)方向必须要有为了配置压缩弹簧的空间,所以,不能实现制品的薄形化。
相对与此,还有用板弹簧取代压缩弹簧来构成施力弹簧的倾角调整机构。这种情况,由于使用板弹簧而能够实现制品的薄形化,但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条件,其平面尺寸很大,机械整体的尺寸增大,而且,特别是在使用把多个板弹簧一体化的整体型板弹箦时,为了避开其它的物体,只能用弹簧力大的材料来构成细的弹簧片,所以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条件,这是存在的第1个问题。
另外,在组装盘马达底座等部件时,必须要抵抗具有满足上述要求条件的大的作用力(反力)的板弹簧而来定位部件,而且必须螺钉固定,其组装作业以及其后的调整作业很困难,这是存在的第2个问题。
而且,在倾角调整前,在把盘马达底座在机械底盘底座面内方向确定位置时,在把设在机械底盘底座上的圆筒状的基准部件与设在盘马达底座上的圆孔相配合来确定位置的场合,因为基准部件的外径与圆孔的内尺寸在部件公差内有偏差,所以两者间的间隙是变化的。这样就不能稳定地确定位置,特别是当盘马达底座的盘不稳定方向的位置偏移大时,则再现特性恶化,这是存在的第3个问题。
另外,在使用调整螺钉与板弹簧的倾角调整方法中,由于振动或温度变化等,经常调整后,螺钉会松动,调整会产生偏差。作为此对策,考虑了在调整后将螺钉粘接固定的方法,但是设想到在固定后当实施盘马达底座的部件更换的场合,则又不能完全粘接,这是存在的第4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第1目的是所得到的倾角调整机构不增大平面尺寸、是用满足要求条件的板弹簧与调整螺钉而构成。
第2目的是所得到的倾角调整机构是用在组装部件时所产生小的反力的板弹簧与调整螺钉而构成。
第3目的是所得到的倾角调整机构对于相对机械底盘底座高精度确定位置的盘马达底座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倾角调整。
第4目的是所得到的倾角调整方法是将盘马达底座固定在机械底盘底座,在倾角调整后,能够将盘马达底座从机械底盘底座拆卸。
本发明涉及的倾角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板弹簧和调整螺钉,上述板弹簧设置在盘装置的光拾取装置可滑动地保持的机械底盘底座上,在把固定盘马达的盘马达底座向离开机械底盘底座的方向对盘马达底座施加力,上述调整螺钉是对于该板弹簧抵抗其作用力而施加负荷;板弹簧是由一个金属板与从该金属板切开折起的多个弹簧片组成的一体型板弹簧,在该一体型板弹簧中,设有第1弹簧部与第2弹簧部,第1弹簧部具有将宽度窄的弹簧片向其弯曲方向弯折、而与盘马达底座接触的第1接触部,而第2弹簧部具有与机械底盘底座接触的第2接触部。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将宽度窄的弹簧片弯折,能够使得作为弹簧而作用的领域变宽,具有不增加平面尺寸、而能得到所需的大的保持力的效果。
而且,本发明涉及的倾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设置在把盘装置的光拾取装置可滑动地保持的机械底盘底座上并支撑固定盘马达的盘马达底座的一体型板弹簧,一边抵抗其作用力用螺钉施加负荷,一边对光拾取装置的光轴与盘马达的旋转轴的角度调整之后,在盘马达底座的孔部和立设在机械底盘底座的基准部件之间涂敷焊锡(solder),将盘马达底座与机械底盘底座固定。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两底座,防止位置偏移,能够提高对于保持倾角调整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加热去除焊锡,可以分离两底座,具有能够容易地实施盘马达底座更换等作业的效果。
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倾角调整机构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斜视图。
图3是从箭头S方向所视的图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向视图。
图4是从箭头Z方向所视的图1所示的倾角调整后的盘装置构成的向视图。
图5是从箭头Z(-)方向所视的图1所示的倾角调整后的盘装置构成的向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倾角调整机构,是表示调整弹簧刚开始拧入之后状态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继续拧入调整螺钉状态的侧面图。
图8是表示从图7所示的状态继续拧入调整螺钉状态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4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前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4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后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倾角调整机构以及盘装置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盘装置的盘马达底座构成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5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前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5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后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在以往的盘装置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的剖面图。
发明的实施形式以下说明该发明的一实施形式。
实施形式1.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斜视图,图3是从箭头S方向所视的图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向视图,图4是从箭头Z方向所视的图1所示的倾角调整后的盘装置构成的向视图,图5是从箭头Z(-)方向所视的图1所示的倾角调整后的盘装置构成的向视图。另外,图中的X、Y轴以及Z轴在各图中表示相同。
图中10是在盘装置的机械底盘底座。在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上,如图1以及图4所示,沿Y轴方向配置一对导向轴11和12。光拾取装置13自由滑动地被支撑在该导向轴11和12上。在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上,在两导向轴11和12的一端侧领域,在对应于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外边缘部的位置,分别配置有圆筒状的基准部件14、螺钉部件15和16。此外,在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上,在螺钉部件16的附近,设有与机械底盘底座10为一体的截面矩形的转动停止部17,该转动停止部17是用来阻止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旋转。
在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上,在上述基准部件14、螺钉部件15以及16的附近,固定用3点支撑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一体型板弹簧18。一体型板弹簧18,例如,如图2所示,是把3个弹簧片19、20以及21从一个金属板向后述的盘马达底座一侧斜着切起而形成的。在弹簧片19的顶端中央部设有与基准部件14避免相接触的凹部19a,并且设有在夹住该凹部19a的位置所形成的而且与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一面接触的一对接触部19b。在弹簧片20的顶端中央部设有与螺钉部件15避免相接触的凹部20a,并且设有在夹住该凹部19a的位置所形成的而且与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一面接触的一对接触部20b。弹簧片21比另外的弹簧片19和20细长,平面尺寸设定得小些,以避免和后述的转盘等其它物体接触。此外,弹箦片21向其弯曲方向(图1中的Z方向)弯折而形成截面为コ字形状,其大致是由第1弹簧部22、联络部23和第2弹簧部24构成,第1弹簧部22是从基面部18a向着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一面斜着延伸,联络部23是将该第1弹簧部22的上端大致直角折弯并向着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斜着延伸,第2弹簧部24是从该联络部23的下端弯曲部向着第1弹簧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第1弹簧部22的上端弯曲部分的外侧成为与后述的盘马达底座的一面相接触的第1接触部22a,而第2弹簧部24的下端部分的外侧成为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相接触的第2接触部24a。
这种构成的一体型板弹簧18,在其基面部18a由固定螺钉25及26而固定在机械底盘底座10的内面,如图1所示,在其上配设盘马达底座30。在盘马达底座30的既定位置设有放入机械底盘底座10的基准部件14上端的定位孔30a、放入螺钉部件15以及16上端的螺钉孔30b和30c、放入转动停止部17的上部的截面为矩形的开口的转动停止孔30d。在插入定位孔30a内的基准部件14的上部开有阴螺纹(未图示),在此安装固定螺钉31。此外,在插入螺钉孔30b和30c的螺钉部件15与16的上部分别开有阴螺纹(未图示),在此安装调整螺钉32和33。这里,通过将定位孔30a与基准部件14的配合来规定X-Y平面内的转动中心,同时通过转动停止孔30d与转动停止部17的配合来限制X-Y平面内的转动,这样来进行盘马达底座30相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X-Y平面内的定位。
在盘马达底座30的下部放置光盘(未图示),配置旋转驱动的转盘34,在盘马达底座30的中央部分配置具有轴承支撑转盘34的旋转轴35a的盘马达35。另外,如图5所示,在盘马达底座30的表面(下面)的一部分配置开关36,该开关36是用来检测光拾取装置13在盘径向的内周侧的位置。
其次对动作予以说明。
通过一体型板弹簧18而把盘马达底座30配置在机械底盘底座10上,在将固定螺钉31、调整螺钉32以及33在Z向稍稍拧入的状态下,盘马达底座30由于一体型板弹簧18的3个弹簧片19、20以及21的反力而总是向Z(-)方向作用力。在该状态下,可以根据各螺钉的拧入量来调整盘马达底座30相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在Z向的高度或倾斜。在该调整时,由基准部件14的上端面高度来规定盘马达底座30在Z向的高度基准。即,通过将固定螺钉31、其螺钉头31a拧入固定在与基准部件14的上端面相接触的位置,来确定固定螺钉31的高度位置,规定与螺钉头31a相接触的盘马达底座30的高度。
然后,通过使调整螺钉32以及33在Z(+)或Z(-)方向移动,来进行盘马达底座30的倾斜调整。即,通过使调整螺钉32在Z(+)或Z(-)方向移动、并通过固定螺钉31以及调整螺钉33来使盘马达底座30绕着高度规定的旋转轴转动,这样来进行绕X轴旋转的倾斜调整。此外,通过使调整螺钉33在Z(+)或Z(-)方向移动、并通过固定螺钉31以及调整螺钉33来使盘马达底座30绕着高度规定的旋转轴转动,这样来进行绕Y轴旋转的倾斜调整。
在这样的倾斜调整中,如图3所示,一体型板弹簧18中,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第1板弹簧部22的第1接触部22a与盘马达底座30的下面接触,对于调整螺钉33在Z(+)方向的拧入,而第1板弹簧部22在Z(-)方向的反力作用在盘马达底座30。同时,第2弹簧部24的第2接触部24a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接触,第2弹簧部在Z(+)方向的反力作用在机械底盘底座10。结果,因为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反力是第1板弹簧部22的反力与第2板弹簧部24的反力之和,与另外的弹簧片19以及20的各反力相等,能够使一体型板弹簧18的反力稳定,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盘马达底座30的高度以及倾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形式1。因为在构成倾角调整机构的一体型板弹簧18中,是把宽度窄的弹簧片21向其弯曲方向折弯为截面コ字形状,而设置构成了第1板弹簧部22以及第2板弹簧部24,所以,弹簧片21的平面尺寸不大,能够扩大作为弹簧所作用的领域,具有能够确保所需的大的保持力的效果。另外,在该实施形式1中,在一体型板弹簧18中,只是把弹簧片21的宽度设定得比另外的弹簧片19和20窄,但因为一体型板弹簧18的配置位置或是与其它物体的关系,也有的场合是把另外的弹簧片19或20的宽度设定得窄些,在这种情况下,与该实施形式1的弹簧片21相同,通过把另外的弹簧片19或20折弯成例如截面コ字形状,也可以确保所需的大的保持力。
实施形式2.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是表示调整螺钉刚开始拧入后的状态的侧面图,图7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继续拧入调整螺钉的状态的侧面图,图8表示从图7所示的状态继续拧入调整螺钉的状态的侧面图。另外,在根据该实施形式2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中,对于和实施形式1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相同的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该实施形式2的特征是在一体型板弹簧18中,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第2板弹簧部24的顶端部的第2接触部24a是在调整螺钉33拧入途中而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接触。
其次对动作予以说明。
在绕Y轴旋转的倾斜调整的开始阶段,如图6所示,在一体型板弹簧18中,仅是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第1板弹簧部22的第1接触部22a与盘马达底座30的下面接触,对于调整螺钉33在Z(+)方向的拧入,第1板弹簧部22在Z(-)方向的反力作用在盘马达底座30。此时,第2板弹簧部24的第2接触部24a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离开,机械底盘底座10不承受第2板弹簧24在Z(+)方向的反力。因此,在调整的开始阶段,因为弹簧片21对于调整螺钉33拧入的反力小,所以,能够容易地实施组装时的定位以及螺钉固定等作业。
然后,通过进一步拧入调整螺钉33,如图7和图8所示,弹簧片21的第2板弹簧部24的第2接触部24a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接触之后,使第2板弹簧部24也以联络部23的下端弯曲部23a为支点向Z(+)方向弯曲。这样,作用在盘马达底座30的弹簧片21的作用力,不仅由第1板弹簧部22所产生,而且,还增加了由第2板弹簧部24所产生的作用力。因此,与调整开始时的仅是第1板弹簧部22的弹簧力相比,能够利用向着Z(-)方向更大的弹簧力来保持盘马达底座30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高度以及倾斜。
另外,弹簧片21的第2板弹簧部24的第2接触部24a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开始接触时,为了使盘马达底座30位于到达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所定位置的任意位置,如果调整弹簧片21的各部位的尺寸,就可以使对接触前后的盘马达底座30的作用力产生大的变化。
如上所述,如果利用该实施形式2,因为其构成是在调整螺钉33的拧入途中,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第2板弹簧部24的顶端部的第2接触部24a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接触,所以在接触前弹簧反力小,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组装时的定位以及螺钉固定等作业,而且,因为在接触后弹簧反力增大,所以,具有的效果是能够以大的弹簧力来稳定地保持盘马达底座30相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高度以及倾斜。
实施形式3.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的侧面图。另外,在根据该实施形式3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中,对于和实施形式1及实施形式2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相同的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该实施形式3的特征是与在实施形式1以及实施形式2中将弹簧片21弯曲成截面为コ字形状的构成不同,是将弹簧片21弯曲成截面大致为Z字形状的构成。即,该实施形式3中的弹箦片21是将实施形式1以及实施形式2中的弹簧片21的第2板弹簧部24向着联络部23的下端弯曲部23a的返回方向弯折而构成的。图9中,40是第2板弹簧部24的下端弯折部,41是通过该下端弯折部40而与第2板弹簧部24连接的第3板弹簧部,41a是第3板弹簧部41的下端,是在调整螺钉33拧入途中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相接触的第2接触部。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形式3,将弹簧片弯曲构成截面大致为Z字形状,这实际上与将弹簧片21弯曲构成截面为コ字形状的实施形式2中的弹簧片21的情况相同,因为在接触前弹簧反力小,所以,能够容易地实施组装时的定位以及螺钉固定等作业,而且,因为在接触后弹簧反力增大,所以,具有的效果是能够以大的弹簧力保持盘马达底座30相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高度以及倾斜。
实施形式4.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4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前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4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后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倾角调整机构以及盘装置构成的概略平面图,图13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盘装置的盘马达底座构成的平面图。另外,在根据该实施形式4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中,对于与从实施形式1至3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相同的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该实施形式4的特征是如图13所示,在盘马达底座30设有定位孔50,该定位孔50具有以Y轴为对称轴、且有θ1=θ2的V字部分,在该定位孔50的附近设有截面为矩形的贯通孔51,而且,在一体型板弹簧18的弹簧片19设置能够插入上述贯通孔51的按压片52。按压片52是将弹簧片19的凹部19a的一部分向着与弯曲方向相反方向切开折起而形成的。
其次对动作予以说明。
通过把定位孔50的V字部分与圆筒状的基准部件14的外周侧面接触来规定X-Y平面内的转动中心,通过转动停止孔30d与转动停止部17的配合而限制的在X-Y平面内的转动,这样来进行盘马达底座30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在X-Y平面内的定位。此时,在基准部件14的外周侧面,在将盘马达底座30配置在相对机械底盘底座10的所定位置时,板弹簧部19的一对接触部19b与盘马达底座30的下面接触而在Z方向弯曲,这样,设置在板弹簧部19的按压片52在Y方向移动,在Y方向将定位孔51的侧面按压在基准部件14的外周侧面,这样而得到接触盘马达底座30的定位孔50的V字部分的作用力。
如上所述,如果利用该实施形式4,因为例如在弹簧片19设置按压片52来接触在圆筒状的基准部件14的接触定位孔50的V字部分,所以,具有的效果是即使基准部件14的外径尺寸在部件公差内变化,也能够在上述接触方向的垂直方向(图13所示的A尺寸)来高精度地实施盘马达底座30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定位。
在该实施形式4中,因为把按压片52和把盘马达底座30向Z(-)方向施加力的一体型板弹簧18一体化而构成,所以,具有不增加部件数目、能够避免成本上升的效果。
实施形式5.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5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前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5的倾角调整机构在调整后的构成以及具备该倾角调整机构的盘装置构成的分解斜视图,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剖面图。另外,在根据该实施形式4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中,对于与从实施形式1至4的倾角调整机构的构成部件相同的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该实施形式5的特征是在调整光拾取装置13的光轴(未图示)与盘马达35的旋转轴(未图示)的角度之后,用焊锡把盘马达底座30和机械底盘底座10固定而构成。即,在机械底盘底座10上立设圆筒状的导向部件60及61。另外,在盘马达底座30的定位孔30a以及螺钉孔30b的附近,设置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导向部件60相配合的贯通孔62,在螺钉孔30c附近的盘马达底座30的边缘设置与导向部件6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滑动接触的半圆形状的凹部63。在贯通孔62、凹部63以及转动停止孔30d的周边设置涂敷焊锡用的焊接部64、65以及66。另外,图中,67是涂敷在焊接部64上的焊锡部,68是涂敷在焊接部65上的焊锡部,69是固定转动停止孔30d与转动停止部17的焊锡部。
其次对动作予以说明。
盘马达底座30对于机械底盘底座10的倾角调整后,盖住导向部件60、61以及转动停止部17,用与此结合的形式在焊接(land)部64、65以及66涂敷焊锡,把盘马达底座30固定在导向部件60、61以及转动停止部17。
另外,当根据需要从机械底盘底座10拆卸盘马达底座30的场合,加热涂敷的焊锡,将此除去后,即可把调整螺钉32以及33、固定螺钉31卸下。重复这种作业,可以多次地进行盘马达底座30的固定、拆卸。
如上所述,如果利用该实施形式5,倾角调整后的盘马达底座的固定更牢固,具有的效果是能够防止位置偏移,提高对于倾角调整保持的可靠性。
在该实施形式5中,因为能够加热除去焊锡,所以与用粘接剂来固定的情况相比,具有的效果是还能够容易地实施盘马达底座的更换等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倾角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板弹簧和调整螺钉,上述板弹簧设置在把盘装置中的光拾取装置可滑动地保持的机械底盘底座上,在把固定盘马达的盘马达底座向离开前述机械底盘底座的方向对盘马达施加力,上述调整螺钉是对于该板弹簧抵抗其作用力而施加负荷;前述板弹簧是由一个金属板与从该金属板切开折起的多个弹簧片构成的一体型板弹簧,在该一体型板弹簧中,设有第1弹簧部与第2弹簧部,第1弹簧部具有将宽度窄的弹簧片向其弯曲方向弯折、而与前述盘马达底座接触的第1接触部,而第2弹簧部具有与前述机械底盘底座接触的第2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角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调整螺钉拧入途中,构成为宽度窄的弹簧片的第2弹簧部的第2接触部与机械底盘底座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角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盘马达底座具备具有V字部分的螺钉孔、和在该螺钉孔的前述V字部分附近形成的贯通孔,上述V字部分用来定位与立设在机械底盘底座上的基准部件的顶部相螺纹结合的固定螺钉;而且,在一体型板弹簧中,宽度宽的弹簧片具备按压片,向着与其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切开折起,而且插入前述盘马达底座的前述贯通孔内,并且在前述固定螺钉拧入时,把前述螺钉孔的V字部分压紧在前述基准部件。
4.一种倾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设置在把盘装置的光拾取装置可滑动地保持的机械底盘底座上并支撑固定盘马达的盘马达底座的一体型板弹簧,一边抵抗其作用力用螺钉施加负荷,一边对前述光拾取装置的光轴与前述盘马达的旋转轴的角度调整之后,在盘马达底座的孔部和立设在机械底盘底座的基准部件之间涂敷焊锡,将前述盘马达底座与机械底盘底座固定。
全文摘要
在一体型板弹簧(18)中,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第1板弹簧部(22)的第1接触部(22a)与盘马达底座(30)的下面接触,第1板弹簧部(22)的反力作用在盘马达底座(30)。同时,第2板弹簧部(24)的第2接触部(24a)与机械底盘底座(10)的上面接触,第2板弹簧(24)的反力作用在机械底盘底座(10)。宽度窄的弹簧片(21)的反力是第1板弹簧部(22)的反力与第2板弹簧部(24)的反力之和。
文档编号G11B19/20GK1469354SQ0314861
公开日2004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21日
发明者稻谷多圭士, 伊东成浩, 浩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