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210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相对于安装在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上的主体可移动的前面板。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的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参考专利文献1)被安装在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的仪器面板中。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具有被安装于仪器面板中的主体和作为可移动部分的包括显示装置(诸如LCD显示装置和各种操作开关)的前面板。
主体中装有CD播放器、MD播放器或用于导航系统的DVD-ROM播放器。前面板用于将导航系统的地图信息或用以示出CD播放器或MD播放器的放音状态的信息显示在显示装置上。前面板装有将被操纵以执行导航系统、CD播放器或MD播放器的各种功能的接触型或推动型开关。
前述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被设在与操作者相对的主体的表面(在下文中称作前表面)处,所述表面具有用于通过其将CD、MD或DVD-ROM插入到主体中的插入开口,以减小用于安装主体所需的仪器面板的面积。并且在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前面板在覆盖前表面的位置与至少打开一部分前表面的位置之间可滑动。
在前述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CD、MD或DVD-ROM被插入到主体中以及从主体中被拔出以将前面板位于至少打开主体的前表面一部分的位置处。在将CD、MD或DVD-ROM插入到主体中之后,使得前面板移动到覆盖前表面的位置,并且操纵接触型开关或各种推动型开关以驱动CD播放器、MD播放器或DVD-ROM播放器。在LCD显示装置上显示用以示出这些播放器的放音状态的信息。
在前述普通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前面板在覆盖前表面的位置与至少打开一部分前表面的位置之间可滑动地移动。在普通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位于覆盖前表面的位置与至少打开一部分前表面的位置之间的橡胶构成的缓冲垫或盘簧的恒定推动力推动前面板或与前面板互锁的移动元件。从而,可防止普通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由于驱动中的汽车震动而导致的前面板震动,从而防止由于前面板的震动而产生噪音。
专利参考文献1是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开号平10-51712。
在普通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位于覆盖前表面的位置与至少打开一部分前表面的位置之间的橡胶构成的缓冲垫或盘簧的恒定推动力推动前面板或与前面板互锁的移动元件。往往要增加使得前面板移动所需的驱动源(例如马达)的驱动力。在表现为其前面板的底端部分从主体处突出并且前面板的顶端部分沿主体的前表面移动的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起动前面板使其从至少打开一部分前表面的位置朝向覆盖前表面的位置移动需要最大的驱动力。
因此,在普通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驱动源(例如马达)可能被增大并且可能增加成本。从而,安装于电子设备(例如前述汽车用立体音响系统)中的其他电子部件可能在尺寸上受限并且会增加电子设备的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将用于产生使得可移动部分相对于主体自由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源制造得小型化并且可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利用驱动动力源的驱动力相对于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用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上激励可移动部分的激励装置,以及用于改变激励装置的激励力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激励可移动部分的改变装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改变装置改变激励装置的激励力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激励可移动部分。从而,当驱动动力源上的载荷较大时可减小激励力。
当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如果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驱动动力源上的载荷更大时,改变装置可优选地使得激励装置的第一激励力小于在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时激励装置的第二激励力。改变装置最好可具有当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和第一位置之间时使激励装置以第一激励力激励可移动部分的第一区域、当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和第二位置之间时使激励装置以第二激励力激励可移动部分的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在过渡区域中在第一激励力和第二激励力之间改变激励装置的激励力。
改变装置最好可从第一激励力到第二激励力逐渐改变激励装置的激励力。改变装置最好可从第一激励力到第二激励力逐步改变激励装置的激励力。
改变装置可被设置在可移动的部分和主体中的一个中,而激励装置可被设置在可移动的部分和主体中的另一个中。改变装置可具有与改变装置接触的被激励元件和朝向改变装置激励被激励元件的激励元件。可移动部分最好是前面板或者移动臂。
激励装置可具有第一激励装置,所述第一激励装置包括安装在前面板处的辊和用于激励辊的第一激励元件。改变装置容纳辊以穿入其中,并且辊在第一位置处穿入其中的一部分的深度与辊在第二位置处穿入其中的一部分的深度可以是不同的。
激励装置可具有第二激励装置,第二激励装置包括以可转动地安装在主体处的转动元件和用于朝向移动臂激励转动元件的第二激励元件。改变装置可与转动元件接触,并且转动元件在第一位置处接触的一部分的高度与转动元件在第二位置处接触的一部分的高度可以是不同的。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征。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外观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其中一个操作和显示单元位于第三位置处;图3是图1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透视图,其中操作和显示单元位于第一位置处;图4是图3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5是图2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6是图1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7是图4中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VII区域的放大的局部剖面图;图8是放大的局部剖面图,其中示出了图7中的多功能电子设备中位于倾斜部分上的转动元件的另一端部;图9是图6中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IX区域的放大的局部剖面图;图10A是图1中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垂直壁的内部剖面图;图10B是沿着图10A中的A-B-C线得到的截面图;图11是沿着图4中的XI-XI线得到的截面图;图12是局部剖面图,其中示出了图11中的多功能电子设备中位于倾斜部分上的辊;图13是沿着图6中的XIII-XIII线得到的截面图;图14是图4中所示的移动臂的一个变型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5是图4中所示的移动臂的另一个变型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6是图10B中所示的引导沟槽的一个变型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7A是图10B中所示的引导沟槽的另一个变型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7B是沿着图17A中的D-D线得到的截面图;图18是图10B中所示的引导沟槽的再一个变型实施例的截面图;以及图19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推动(对应于激励)单元和滑动沟槽的一个变型实施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将参照图1-13对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进行描述。图1中所示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被安装在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的仪器面板中。如图1-3中所示,多功能电子设备1具有主体2、作为前面板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以及用于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相对于后面描述的前表面10a滑动的驱动机构4(图4-6中所示)。
主体2包括盒状壳体5、被容纳在壳体5中的底盘10(如图4-6所示)、作为在图2中近侧所示的壳体5前面的一个表面的前表面10a以及被容纳在壳体5中的诸如CD播放器6的再现装置。壳体5具有从前表面10a的所有边缘垂直延伸的成为一体的多个垂直壁10c。由多个垂直壁10c形成的空间容纳操作和显示单元3以在其中自由转动。
由金属板制成的底盘10。底盘10具有板状底框架11和从板状底框架1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垂直延伸的侧框架12。底框架11被设置在主体2的壳体5的底壁5a(图1-3中所示)上方。
根据该实施例,CD播放器6、MD播放器7和用于导航系统的DVD-ROM播放器8作为再现装置被容纳在壳体5中。用于接收无线电广播的未示出的FM/AM调谐器和用于接收电视发射的未示出的TV调谐器被容纳在壳体5中。通过推动后面所述的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中的按钮18来操作再现装置和调谐器。
前表面10a设有用于将MD插入到MD播放器7中的狭槽13a和用于将CD和DVD-ROM插入到CD播放器6和DVD-ROM播放器8中的插入开口13b、13c。
操作和显示单元3具有显示面板14,显示面板14包括用于显示图像信息的LCD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中,由DVD-ROM播放器8再现的地图信息和由TV调谐器接收的电视发射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面板14中。
顶端部分3a作为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一个端部被安装在壳体5上,即主体2,以沿着前表面10a自由滑动。底端部分3b作为其另一端被如此设置以从前表面10a自由突出和返回到前表面10a。
操作和显示单元3在其一个表面上具有多个按钮18。操作者可推动按钮18以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按钮18来驱动被接收在壳体5中的各个播放器6、7、8。
通过操作按钮18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在图3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1中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通过图2中所示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利用驱动机构4的动作使得辊26在后面描述的引导沟槽19中移动以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操作和显示单元3按照从第一位置通过第三位置到第二位置的顺序移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也可按照从第二位置通过第三位置到第一位置的顺序移动。此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底端部分3b从前表面10a突出并且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顶端部分3a沿着前表面10a滑动。
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处于第一位置处时,如图3中所示,设置在前表面10a处的所有狭槽13a和插入开口13b、13c被打开。处于第一位置处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打开前表面10a。处于第三位置处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打开插入开口13b、13c并且覆盖狭槽13a。
处于第三位置处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覆盖前表面10a的一部分。如图1中所示,处于第二位置处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覆盖狭槽13a和插入开口13b、13c。处于第二位置处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覆盖整个前表面10a。
当按钮18的选择钮(用于选择CD或者MS)或者OPEN钮被推动时,利用驱动机构4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滑动。换言之,当利用选择钮选择CD时,利用驱动机构4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滑动到第三位置。
当OPEN钮被推动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滑动到第一位置,其中设置在底盘10的前表面10a处的所有的插入开口(狭槽13a和插入开口13b、13c)被打开。在诸如CD或者MD的所需盘通过狭槽13a或者插入开口10b、10c插入或者弹出后,利用驱动机构4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自动地移动到第二位置(覆盖所有狭槽13a和插入开口13b和13c的位置),其中操作和显示单元3覆盖底盘10的前表面10a。
在所需的盘在第一位置或者使底盘10的前表面10a打开的第三位置被插入后,操作和显示单元3自动地移动到第二位置,其中前表面10a被覆盖。接着,当按钮18的PLAY按钮或者SEARCH按钮被操作时,执行播放盘或者搜索操作。
利用未示出的微机控制后面描述的驱动机构4的马达16的转动方向和转速来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滑动。微机确认插入盘和操作按钮18并且控制马达16的转动方向和转速以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滑动并且处于一个对应于操作的位置。
驱动机构4具有作为驱动动力源的移动臂15和马达16,如图4-6中所示。移动臂15的形状为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带状。移动臂15被底盘10支撑以使移动臂15的长度方向与前表面10a横交。移动臂15在其长度方向上被底盘10滑动支撑。接着,沿着垂直于前表面10a的方向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移动臂15。通过滑动使移动臂15中离操作和显示单元3较近的一个端部15a从前表面10a突出。
沿着底盘10的两个侧框架12的内壁设置两个移动臂15。每一个移动臂15在一个端部15a处设有一个孔。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底端部分3b的每一个侧壁上的销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孔中。因此,移动臂15转动地支撑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底端部分3b,并且与操作和显示单元3一起移动。
马达16使各个移动臂15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底盘10滑动。换言之,各个移动臂15通过设置在前表面10a的底部区域处的未示出的通孔相对于底盘10向内和向外移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驱动机构4中,利用马达16的驱动力使各个移动臂15相对于底盘10向内和向外移动。从而,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处的后面描述的辊26沿着引导沟槽19滑动。
当利用马达16的驱动力使各个移动臂15相对于底盘10向外移动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处于使其一个表面朝上的位置。这样,操作和显示单元3移动到第三位置或者第一位置以打开底盘10的前表面10a。当各个移动臂15相对于底盘10向内移动时,位于下方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移动到第二位置以覆盖底盘10的前表面10a,并且辊26位于引导沟槽19的顶端部分19b处。
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第一位置并且移动臂15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马达16的载荷达到最大值。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的马达16的载荷高于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的马达16的载荷。
利用马达16的驱动力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相对于主体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对应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移动部分。
多功能电子设备1具有作为改变装置的引导沟槽19、作为第一推动装置的第一推动单元20、作为改变装置的滑动沟槽21和作为第二推动装置的第二推动单元22。
引导沟槽19设置在垂直壁10c中的面向在第二位置处被接收在上述间隙中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两侧的内表面上。换言之,引导沟槽19被设置在主体2中。
引导沟槽19从垂直壁10c的内表面垂直延伸以形成凹部。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顶端部分3a两侧处的后面描述的辊26与引导沟槽19滑动接合。这样,辊26插入引导沟槽19中。如图4中所示,引导辊26在上述第一位置处位于底端部分(一个端部)19a中。如图6中所示,引导辊26在上述第二位置处位于顶端部分(另一个端部)19b中。如图5中所示,引导辊26在上述第三位置处位于中央部分19c中。
如图10A、10B中所示,凸起23设置在引导沟槽19中。凸起23设置在中央部分19c和顶端部分19a之间以垂直延伸。凸起23形成在引导沟槽19的底表面和当从两个表面突出时延续到底表面的一个内表面之间。
凸起23具有倾斜部分24和平部25。倾斜部分24设置在引导沟槽19的中央部分19c处。倾斜部分24从引导沟槽19的内表面突出的高度从底端部分19a朝向引导沟槽19的顶端部分19b是逐渐增大的。
延续到倾斜部分24的平部25设置在倾斜部分24和顶端部分19b之间。平部25从内表面突出的高度在引导沟槽19的长度方向上是不变的。穿入引导沟槽19中的辊26的后面描述的斜面28抵靠在倾斜部分24和平部25上,即凸起23。当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同时移动臂15移动预定距离A(如图7、8中所示)时,辊26的斜面28开始与倾斜部分24接触。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第三位置处时,辊26的斜面28抵靠在平部25上。
通过使斜面28抵靠在凸起23,利用后面描述的盘簧27推动的辊26克服盘簧27的推力朝向操作和显示单元3移动。换言之,当辊26抵靠在凸起23上时,盘簧27被压缩。从而,盘簧27推动辊26和凸起23,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推力增大。
引导沟槽19的平部25被设置在其中的第二区域R2a(在图10A、10B中所示)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二区域。引导沟槽19的倾斜部分24设置在其中的过渡区域R3a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过渡区域。过渡区域R3a被设置在后面描述的第一区域R1a和第二区域R2a之间。其中未设置引导沟槽19的凸起23的第一区域R1a(在图10A、10B中所示)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区域。这样,引导沟槽19具有区域R1a、R2a和R3a。
具有上述凸起23的引导沟槽19在第二区域R2a处的深度D2小于引导沟槽19在第一区域R1a处的深度D1,如图10B中所示。换言之,引导沟槽19在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辊26插入其中的第一区域R1a处的深度D1,与引导沟槽19在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辊26插入其中的第二区域R2a处的深度D2是不同的。第一区域R1a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部分,第二区域R2a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二部分。
第一推动单元20安装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上。如图11-13中所示,第一推动单元20包括作为被推动的元件的辊26和作为推动元件的盘簧27。圆柱形的辊26以可围绕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顶端部分3a的两侧面上。辊26从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侧表面突出。辊26被支撑以从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端部部分3a自由地突出和返回到端部部分3a。
辊26以可围绕轴转动的方式与上述引导沟槽19接合以能够沿着引导沟槽10自由移动。辊26与引导沟槽19接触。如图11-13中所示,辊26在其外边缘周围具有斜面28。当移动臂15从第一位置移动预定距离A时,辊26的端面26a与引导沟槽19的底表面接触。当移动臂15在经过预定距离A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斜面(倒角)28与引导沟槽19的凸起23接触。
盘簧27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辊26之间以在从操作和显示单元3突出的方向推动(对应于本说明书中的激励)辊26。盘簧27将辊26推向引导沟槽19。这样,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由于将辊26推向引导沟槽19,即主体2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经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个区域。盘簧27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激励元件。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引导沟槽19和第一推动单元20,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辊26位于第一区域R1a中。辊26的端面26a抵靠在引导沟槽19的底表面上以使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一推力F1a推动引导沟槽19,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如图11中所示)。这样,在第一区域R1a中,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并且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一推力F1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
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辊26位于第二区域R2a中。辊26的斜面28抵靠在引导沟槽19中的凸起23的平部25上,从而使盘簧27被压缩。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二推力F2a推动引导沟槽19,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如图13中所示)。这样,在第二区域R2a中,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并且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二推力F2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
盘簧27在第二位置处比在第一位置处被压缩的程度大以使第一推力F1a小于第二推力F2a。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辊26的斜面28抵靠在凸起23的倾斜部分24上以使盘簧27被逐渐压缩。辊26位于过渡区域R3a中。这样,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从第一推力F1a逐渐变为第二推力F2a。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时,辊26的斜面28按顺序地与凸起23的平部25和倾斜部分24接触。因此,盘簧27逐渐复位。辊26位于过渡区域R3a中。这样,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从第二推力F2a逐渐变为第一推力F1a。
如上所述,引导沟槽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引导沟槽19使得第一推动单元20的第一推力F1a小于第一推动单元20的第二推力F2a,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
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在过渡区域R3a中,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从第一推力F1a逐渐变为第二推力F2a。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在过渡区域R3a中,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从第二推力F2a逐渐变为第一推力F1a。第一推动单元20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推动装置。
在图4-6中,滑动沟槽21设置在位于移动臂15中位于上侧的一个表面(下面称之为顶表面)上。滑动沟槽21作为移动部分被设置在移动臂15处。后面描述的转动元件32插入滑动沟槽21中。
滑动沟槽21从移动臂15的顶表面形成为中空的,以在移动臂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即沿着移动臂15的移动方向延伸。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处于第一位置时,转动元件32处于在滑动沟槽21的右端处的后端部分(一个端部)21a中,在图4中远离操作和显示单元3。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处于第二位置时,转动元件32处于在滑动沟槽21的左端处的前端部分(另一个端部)21b中,在图6中靠近操作和显示单元3。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处于第三位置时,转动元件32处于图5中的滑动沟槽21的中部21c。
滑动沟槽21具有第一平部29(如图7、8中所示)、第二平部30(如图8、9中所示)和倾斜部分31(如图7、8中所示)。第一平部29设置在移动臂15的后端部分(一个端部)。第二平部30设置在移动臂15的前端部分15a(另一个端部)。第二平部30从底盘10的底框架11的高度T2大于第一平部29从底框架11的高度T1。倾斜部分31设置在第一平部29和第二平部30之间,以连接第一平部29和第二平部30。倾斜部分31从底盘10的底框架11的高度从第一平部29到第二平部30是逐渐增大的。
转动元件32与滑动沟槽21接触。当移动臂15从第一位置移动预定距离A时,转动元件32与第一平部29接触。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的同时移动臂15移动通过预定距离A时,转动元件32开始接触倾斜部分31。当移动臂15位于第三位置处时,转动元件32与第二平部30接触。
当转动元件32与倾斜部分31和第二平部30接触时,由后面描述的盘簧33拉动的转动元件32克服盘簧33的拉力向上移动。从而,当转动元件32与倾斜部分31和第二平部30接触时,盘簧33伸展。因此,由于拉动转动元件32的盘簧33的拉力,即推动移动臂15的作用力增大。
在设置第一平部29的滑动沟槽21的第一区域R1b(如图7、8中所示)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区域。在设置第二平部30的滑动沟槽21的第二区域R2b(如图7-9中所示)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二区域。在设置倾斜部分31的滑动沟槽21的过渡区域R3b(如图7、8中所示)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过渡区域。过渡区域R3b设置在第一区域R1b和第二区域R2b之间。这样,滑动沟槽21具有区域R1b、R2b、R3b。
滑动沟槽设有第一平部29、第二平部30和倾斜部分31,以使从第二区域R2b中与转动元件32接触的第二平部30的底框架11的高度T2大于从第一区域R1b中与转动元件32接触的第一平部29的底框架11的高度T1。换言之,当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在第一区域R1b中与转动元件32接触的滑动沟槽21的高度T1与当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在第二区域R2b中与转动元件32接触的滑动沟槽21的高度T2是不同的。第一区域R1b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部分,第二区域R2b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二部分。
第二推动单元22安装在主体2中的底盘10的侧框架12上。如图4-6中所示,第二推动单元22具有作为被推动元件的转动元件32和作为推动元件的盘簧33。转动元件32成形为板状并且被侧框架12以可围绕其一个端部转动的方式支撑。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分插入滑动沟槽21中并且抵靠在滑动沟槽21上。
盘簧33的一端被安装在侧框架12上并且盘簧33的另一端被安装在转动元件32上。盘簧33使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推向滑动沟槽21,即移动臂15。这样,第二推动单元22推动移动臂15经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盘簧33对应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二推动元件。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滑动沟槽21和第二推动单元22,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抵靠在滑动沟槽21的第一平部29上。利用盘簧33的拉力将转动元件32推向滑动沟槽21,以使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一推力F1b推动滑动沟槽21,即移动臂15(在图4、7中所示)。这样,在第一区域R1b中,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一推力F1b推动移动臂15。
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抵靠在第二区域R2b中的滑动沟槽21上。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抵靠在第二平部30以使盘簧33伸展。从而,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二推力F2b推动滑动沟槽21,即移动臂15(在图6、9中所示)。这样,在第二区域R2b中,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二推力F2b推动移动臂15。
盘簧33在第一位置处比在第二位置处被伸展的程度大。因此,第一推力F1b小于第二推力F2b。
因此,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时,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按照顺序从抵靠在第一平部29上到抵靠在倾斜部分31上并且盘簧33逐渐伸展。(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位于过渡区域R3b中。)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从第一推力F1b逐渐变为第二推力F2b。
因此,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二位置移向第一位置时,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按照顺序从抵靠在第二平部30上到抵靠在倾斜部分31上并且盘簧33逐渐复位。(位于过渡区域R3b中的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与倾斜部分31接触。)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从第二推力F2b逐渐变为第一推力F1b。
这样,利用滑动沟槽21使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滑动沟槽21使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的第二推动单元22的第一推力F1b小于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的第二推动单元22的第二推力F2b。
因此,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时,过渡区域R3b使得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逐渐从第一推力F1b变为第二推力F2b。因此,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二位置移向第一位置时,过渡区域R3b使得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逐渐从第二推力F2b变为第一推力F1b。第二推动单元22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推动装置。
当MD、CD或者DVD-ROM被插入到上述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主体2中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图2中所示的第三位置或者图3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当CD或者DVD-ROM被插入到主体2中并且地图信息或者TV广播波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面板14上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图2中所示的第三位置。当播放MD、CD或者DVD-ROM时或者地图信息或者TV广播波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面板14上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图1中所示的第二位置或者图2中所示的第三位置。
在多功能电子设备1中,通过推动按钮18可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可处于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处。这样,在多功能电子设备1中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可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自由地改变角度。
通过推动按钮18可使位于多功能电子设备1中的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处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可被移动到第一位置。当MD被插入或者按钮18在第一位置被推动时,多功能电子设备1中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可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在第一位置处,如图4中所示,辊26位于第一区域R1a中的引导沟槽19的底端部分19a处,并且如图11中所示,通过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一推力F1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另外,如图4中所示,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位于滑动沟槽21的第一平部29上,并且如图7中所示,通过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一推力F1b推动移动臂15。
当驱动马达16以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时,移动臂15首先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移动臂15的一个端部15a插入到主体2的前表面10a中。根据该动作,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底端部分3b移向前表面10a,同时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顶端部分3a沿着前表面10a向上移动。
第一推动单元20以小于第二推力F2a的第一推力F1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而第二推动单元22以小于第二推力F2b的第一推力F1b推动移动臂15直至移动臂15移动预定距离A。这样,减小马达16上的载荷。当移动臂15移动预定距离A时,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到达滑动沟槽21的倾斜部分31上。换言之,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位于过渡区域R3b中。
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进一步移动时,如图8中所示,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被倾斜部分31向上推动。因此,盘簧33伸展以使用于推动移动臂15的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逐渐增大。
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时,辊26的斜面28在第三位置的近侧到达引导沟槽19中的凸起23的倾斜部分24上。这样,辊26位于过渡区域R3a中。
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继续移动时,斜面28抵靠在倾斜部分24上并且使辊26被推向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而,盘簧27被压缩并且用于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逐渐增大。
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第三位置时,辊26的斜面28抵靠凸起23的平部25并且辊26位于第二区域R2a中。盘簧27被压缩并且第一推动单元20以大于第一推力F1a的第二推力F2a推动辊26,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
当移动臂15,即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第三位置时,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抵靠在滑动沟槽21的第二平部30上并且转动元件26位于第二区域R2b中。因此,盘簧33进一步伸展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以大于第一推力F1b的第二推力F2b推动转动元件32,即移动臂15。
在第三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辊26在平部25上,即图13中所示的第二区域R2a中移动,而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在第二平部30上,即图9中所示的第二区域R2b中移动。第一推动单元20以大于第一推力F1a的第二推力F2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以大于第一推力F1b的第二推力F2b推动移动臂15。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防止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相对于主体2迅速移动。
这样,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以大于第一推力F1a、F1b的第二推力F2a、F2b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二位置。
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从第二位置通过第三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以第二推力F2a、F2b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接着,当辊26的斜面28抵靠在倾斜部分24上并且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抵靠在倾斜部分31上,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逐渐从第二推力F2a、F2b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
接着,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辊26位于第一区域R1a中,并且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抵靠在第一平部29并且位于第一区域R1b中。因此,盘簧27伸展并且盘簧33被压缩以使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被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以小于第二推力F2a、F2b的第一推力F1a、F1b被推动。这样,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位置。
利用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使得用于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通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的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变化。
根据该实施例,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因此,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可在马达16上的载荷通常较大的一个位置处被减小。因而,马达16上的最大载荷可被减小以能够防止马达变得更大和增加成本。并且可降低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成本。
由于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马达16上的载荷逐渐增大,因此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减小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低于在第二位置处的第二推力F2a、F2b的第一推力F1a、F1b。因此,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在马达16上的载荷通常较高的第一位置处的推力被减小,从而可使马达16上的最大载荷减小。因此,能够防止马达变得更大和增加成本。并且可降低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成本。
由于第二推力F2a、F2b大于第一推力F1a、F1b,因此可防止位置靠近第二位置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相对于主体2快速移动。
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具有用于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设定为第一推力F1a、F1b的第一区域R1a、R1b;用于将推力设定为第二推力F2a、F2b的第二区域R2a、R2b;以及在第一区域R1a、R1b和第二区域R2a、R2b之间的过渡区域R3a、R3b。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可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减小为第一推力F1a、F1b。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使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在第一推力F1a、F1b和第二推力F2a、F2b之间可靠地改变。
引导沟槽19设置在主体2处并且第一推动单元20安装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上。滑动沟槽21设置在移动臂15处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安装在主体2上。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具有与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接触的辊26和转动元件32,以及用于将辊26和转动元件32推向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的盘簧27、33。因此,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可利用通过盘簧27、33将辊26和转动元件32推向主体2和移动臂15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
第一推动单元20推动作为前面板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因此,可防止操作和显示单元3快速移动。第二推动单元22推动与操作和显示单元3一起移动的移动臂15。因此,可防止移动臂快速移动。
第一推动单元20具有辊26和用于推动辊26的盘簧27。辊26插入到引导沟槽19。这样,通过将辊26插入到引导沟槽26中并且利用盘簧27将辊26推向引导沟槽19,从而可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
辊26在第一位置处插入的第一区域R1a的深度D1和辊26在第二位置处插入的第二区域R2a的深度D2是不同的。因此,可确保第一推动单元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推力是不同的。
第二推动单元22具有转动元件32和用于将转动元件32推向滑动沟槽21的盘簧33。因此,通过转动元件32与滑动沟槽21接触并且利用盘簧33将转动元件32推向滑动沟槽21,可推动移动臂15。
转动元件32在第一位置处与滑动沟槽21接触的第一区域R1b的高度T1和转动元件32在第二位置处与滑动沟槽21接触的第二区域R2b的高度T2是不同的。因此,可确保第二推动单元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推力是不同的。
根据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从引导沟槽19的内表面突出的凸起23可使引导沟槽19的第一区域R1a的深度D1和第二区域R2a的深度D2不同。在本发明中,如图17A、17B中所示,通过改变在引导沟槽19的底表面上总深度,可使引导沟槽19的第一区域R1a的深度D1和第二区域R2a的深度D2不同。
根据该实施例,滑动沟槽21具有第一平部29、第二平部30和倾斜部分31。第二推动单元22在第一平部处利用第一推力F1b推动移动臂15并且在第二平部处利用第二推力F2b推动移动臂15。在本发明中,滑动沟槽21可形成整体上是倾斜的,以如图14中所示使其相对于底框架11的高度从后端部分21a到前端部分21b逐渐增大。因此,当第二推动单元22从图14中所示的由连续线表示的第一位置通过由长虚线短虚线表示的第三位置到由长虚线双短虚线表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时,推动移动臂15的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逐渐增大。
根据上述实施例,引导沟槽19的凸起23具有平部25和倾斜部分24。推动单元20在第一区域R1a中利用第一推力F1a和在第二区域R2a中利用第二推力F2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
在本发明中,引导沟槽19在整个底表面上是倾斜的以如图18中所示使其深度从底端部分19a到顶端部分19b逐渐减小。因此,当第一推动单元20从第一位置通过第三位置到第二位置移动时,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第一推动单元20的推力逐渐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移动辊26和转动元件32的另一端部。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从第一推力F1a、F1b到第二推力F2a、F2b或者从第二推力F2a、F2b到第一推力F1a、F1b逐渐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可靠地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这样,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在第一推力F1a、F1b和第二推力F2a、F2b之间可靠地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在本发明中,如图16中所示,台阶40可代替倾斜部分24被设置在凸起23的平部25的底端处。当第一推动单元20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一推力F1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并且当第一推动单元20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第一推动单元20利用第二推力F2a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
在本发明中,如图15中所示,台阶41可代替倾斜部分31被设置在滑动沟槽21的第一平部29和第二平部30之间。当第二推动单元22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一推力F1b推动移动臂15,并且当第二推动单元22的位置靠近第二位置时,第二推动单元22利用第二推力F2b推动移动臂15。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移动辊26和转动元件32经过台阶40、41。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从第一推力F1a、F1b到第二推力F2a、F2b或者从第二推力F2a、F2b到第一推力F1a、F1b逐步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靠近第一位置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可靠地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这样,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在第一推力F1a、F1b和第二推力F2a、F2b之间可靠地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根据上述实施例,引导沟槽19设置在主体2处并且第一推动单元20安装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上。滑动沟槽21设置在移动臂15处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安装在主体2上。在本发明中,引导沟槽19可被设置在主体2和操作和显示单元3中的一个上,而第一推动单元20可被设置在它们中的另一个上。滑动沟槽21可被设置在主体2和移动臂15中的一个上,而第二推动单元22可被设置在它们中的另一个上。
如图19中所示,滑动沟槽21可被设置在主体2的壳体5的底壁5a处并且第二推动单元22安装在移动臂15上。在图19中,第二推动单元22具有作为用于与滑动沟槽21接触的被推动元件的接触元件42和安装在移动臂15上用于将接触元件42推向滑动沟槽21的平弹簧43(对应于第二推动元件)。在图14-19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根据上述实施例,多个按钮18被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显示面板14处。在本发明中,触摸式开关(也被称为触摸面板)可用于显示面板14上。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提供下列多功能电子设备附录1一种多功能电子设备1,所述多功能电子设备1具有利用马达16的驱动力相对于主体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用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上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推动单元20、22,以及用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的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
附录2如附录1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所述马达16上的载荷大于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马达16上的载荷,并且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改变用于推动在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推动单元20、22的第一推力F1a、F1b,推动单元20、22的第一推力F1a、F1b小于用于推动在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推动单元20、22的第二推力F2a、F2b。
附录3如附录2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具有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推动单元20、22以第一推力F1a、F1b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第一区域R1a、R1b;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时推动单元20、22以第二推力F2a、F2b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第二区域R2a、R2b,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R1a、R1b和第二区域R2a、R2b之间的过渡区域R3a、R3b,在过渡区域R3a、R3b中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逐渐从第一推力F1a、F1b改变到第二推力F2a、F2b,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逐渐从第二推力F2a、F2b逐渐改变到第一推力F1a、F1b。
附录4如附录2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使所述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逐渐从第一推力F1a、F1b增大到第二推力F2a、F2b,并且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使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逐渐从第二推力F2a、F2b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
附录5如附录2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使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逐步从第一推力F1a、F1b增大到第二推力F2a、F2b,并且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使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逐步从第二推力F2a、F2b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
附录6如附录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接触的辊26和转动元件32以及朝向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推动辊26和转动元件32的盘簧27、33,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可被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和主体2中的一个中,而推动单元20、22可被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和主体2中的另一个中。
附录7如附录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顶端部分3a沿着所述主体2的前表面10a被可滑动地安装,其底端部分3b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2的前表面10a突出和自由地返回的方式被安装。
附录8如附录7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底端部分3b被移动臂15支撑,所述移动臂15以可在与所述主体2的前表面10a相交的方向被滑动地安装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2的前表面10a突出和自由地返回。
附录9如附录6或7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第一推动单元20具有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的顶端部分3a处转动安装的辊26和用于朝向操作和显示单元3向外推动辊26的盘簧27,引导沟槽19允许辊26穿入其中,并且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辊26穿入其中的第一区域R1a的深度D1与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位于第二位置处时辊26穿入其中的第二区域R2a的深度D2是不同的。
附录10如附录8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特征在于,推动移动臂15的第二推动单元22具有在主体2处被转动支撑的转动元件32和用于朝向移动臂15推动转动元件32的盘簧33,滑动沟槽21与转动元件32接触,并且当移动臂15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转动元件32接触的第一区域R1b的高度T1与当移动臂15位于第二位置处时转动元件32接触的第二区域R2b的高度T2是不同的。
根据如附录1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第一和第二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从而,第一和第二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在马达16上的载荷通常较大的位置处可被减小。因而,马达16上的最大载荷可被减小以能够防止马达变得更大和增加成本。并且可降低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成本。
根据如附录2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改变第一和第二推动单元20、22的第一推力F1a,F1b使其小于它们的第二推力F2a、F2b。因此,第一和第二推动单元20、22的推力在马达16上的载荷通常较大的第一位置处可被减小,因而,马达16上的最大载荷可被减小,以能够防止马达变得更大和增加成本。并且可降低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成本。
由于第二推力F2a、F2b大于第一推力F1a、F1b,因此能够防止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相对于主体2快速移动。
根据如附录3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具有用于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设定为第一推力F1a、F1b的第一区域R1a、R1b;用于将推力设定为第二推力F2a、F2b的第一区域R2a、R2b;以及在第一区域R1a、R1b和第二区域R2a、R2b之间的过渡区域R3a、R3b。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可靠地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减小为第一推力F1a、F1b。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使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在第一推力F1a、F1b和第二推力F2a、F2b之间可靠地改变。
根据如附录4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从第一推力F1a、F1b到第二推力F2a、F2b或者从第二推力F2a、F2b到第一推力F1a、F1b逐渐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可靠地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这样,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在第一推力F1a、F1b和第二推力F2a、F2b之间可靠地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根据如附录5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从第一推力F1a、F1b到第二推力F2a、F2b或者从第二推力F2a、F2b到第一推力F1a、F1b逐步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因此,当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的位置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可靠地将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减小到第一推力F1a、F1b。这样,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能够在第一推力F1a、F1b和第二推力F2a、F2b之间可靠地改变第一推动单元20和第二推动单元22的推力。
根据如附录6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可被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和主体2中的一个中,而推动单元20、22可被设置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和主体2中的另一个中。第一和第二推动单元20、22具有辊26和与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接触的转动元件32,以及用于将辊26和转动元件32推向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的盘簧27、33。
因此,第一和第二推动单元20、22通过直接将辊26和转动元件32推向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或者通过利用盘簧27、33将26和转动元件32推向主体2和移动臂15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
根据如附录7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操作和显示单元3作为可移动部分被推动。从而,防止操作和显示单元3快速移动。
根据如附录8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与操作和显示单元3一起移动的移动臂15作为可移动部分被推动。从而,可防止移动臂快速移动。
根据如附录9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第一推动单元20具有辊26和用于推动辊26的盘簧27。辊26穿入到引导沟槽19中。这样,通过将辊26插入到引导沟槽16中并且利用盘簧27将辊26推向引导沟槽19,可推动操作和显示单元3。
在第一位置处辊26穿入其中的第一区域R1a的深度D1与在第二位置处辊26穿入其中的第二区域R2a的深度D2不同。从而,可确保第一推动单元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推力不同。
根据如附录10所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第二推动单元22具有转动元件32和用于朝向滑动沟槽21推动转动元件32的盘簧33。因此,通过使转动元件32与滑动沟槽21接触并且利用盘簧33将转动元件32推向滑动沟槽21,可推动移动臂15。
在第一位置处转动元件32与滑动沟槽21接触的第一区域R1b的高度T1与在第二位置处转动元件32与滑动沟槽21接触的第二区域R2b的高度T2不同。从而,可确保第二推动单元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推力不同。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结合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的描述,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可在由后面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型。另外,申请号为No.2003-5917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在这里合并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利用驱动动力源的驱动力相对于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用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区域上激励可移动部分的激励装置,以及用于改变激励装置的激励力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激励可移动部分的改变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所述驱动动力源上的载荷大于在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驱动动力源上的载荷,并且所述改变装置改变用于激励在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的所述可移动部分的激励装置的第一激励力,激励装置的第一激励力小于用于激励在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的所述可移动部分的激励装置的第二激励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变装置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过渡区域,在第一区域中当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一位置之间时所述激励装置以第一激励力激励所述可移动部分,在第二区域中当可移动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与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激励装置以第二激励力激励所述可移动部分,过渡区域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在过渡区域中当所述可移动部分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激励装置的所述激励力逐渐从第一激励力改变为第二激励力,并且当所述可移动部分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激励装置的所述激励力逐渐从第二激励力改变为第一激励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移动部分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激励装置的激励力逐渐从第一激励力增大到第二激励力,并且当所述可移动部分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激励装置的激励力逐渐从第二激励力减小到第一激励力。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移动部分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激励装置的激励力逐步从第一激励力增大到第二激励力,并且当所述可移动部分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激励装置的激励力逐步从第二激励力减小到第一激励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改变装置接触的被激励元件和朝向所述改变装置激励所述激励元件的激励元件,其中改变装置可被设置在可移动的部分和主体中的一个中,而激励装置可被设置在可移动的部分和主体中的另一个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可移动部分是前面板,其一个端部沿着所述主体的一个表面可滑动地安装,其另一个端部以相对于所述主体的一个表面突出和自由地返回的方式安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的另一端部由移动臂支撑,所述移动臂以可沿着与所述主体的一个表面相交的方向滑动地安装,以相对于所述主体的一个表面突出和返回。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激励装置具有第一激励装置,所述第一激励装置包括转动地支撑在前面板的一个端部处的辊和用于朝向所述前面板的向外激励所述辊的第一激励元件,其中所述改变装置容纳穿过其中的辊,并且当所述前面板位于第一位置处时所述辊穿入其中的第一部分的深度与当所述前面板位于第二位置处时所述辊穿入其中的第二部分的深度是不同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激励装置具有用于激励所述移动臂的第二激励装置,第二激励装置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处的转动元件和用于朝向移动臂激励转动元件的第二激励元件,其中改变装置可与转动元件接触,并且当所述移动臂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转动元件接触的第一部分的高度与当所述移动臂位于第二位置处时转动元件接触的第二部分的高度是不同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作为一种可使其中用于产生驱动力以使可移动部分自由移动的驱动动力源小型化的电子设备,一种多功能电子设备(1)具有主体(2)、作为可移动部分的操作和显示单元(3)、驱动机构(4)、第一和第二激励单元、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驱动机构(4)具有作为可移动部分的移动臂(15)。第一和第二激励单元激励操作和显示单元(3)和移动臂(15)。引导沟槽(19)和滑动沟槽(2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第一和第二激励单元的激励力。
文档编号G11B33/02GK1527317SQ200410007778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5日
发明者中村康治, 佐佐木章浩, 清水章, 章浩 申请人:日本先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