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423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由光碟、光碟盒及光碟读写设备同时组成,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能实现将装有光碟的光碟盒一同放入光碟读写设备使用,使用时,光碟读写设备能将装入光碟盒的光碟与光碟盒分离后读写光碟,这里所指的读写是指读取、写入、读取和写入的统称。
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光碟盒目的是实现可以在非外力支配下,将光碟自始至终固定在盒体里对光碟的透光面实施遮蔽保护。使用时,装有光碟的光碟盒能在受力后允许与光碟实施完全分离。
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光碟读写设备目的是实现将装入光碟盒的光碟送入光碟读写设备实施读写,光碟读写设备包括机械系统和电路系统。光碟读写设备的机械系统主要目的是实现将装有光碟的光碟盒在读写光碟之前,完成光碟盒将其光碟释放并完全分离,机械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系统、释放系统、分离系统、寻碟系统等,释放系统包括顶动系统和主动释放系统,分离系统包括顶动系统和移出分离系统,寻碟系统包括完全寻碟系统和等待寻碟系统。使用时,固定系统卡住其光碟盒使其在光碟读写设备中得到固定或卡住光碟辅助将其光碟盒与光碟移出分离,释放系统将其光碟从光碟盒中释放并允许分离,分离系统将光碟与光碟盒完全分离并允许光头寻碟,寻碟系统将光头送入光碟数据道区域读写光碟。
当然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也可以兼容读写裸露光碟。
而本实用新型尤其是涉及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光碟盒。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号为03252940.6和200420061413.2设计了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和光碟读写设备,使用时由于其光碟盒的卡碟体的数量主要表现必须与光碟读写设备的主动释放系统的带动体的数量相等,并相对应才能保证光碟盒成功释放光碟或卡紧光碟,为此光碟盒和光碟读写设备的制造复杂并给使用带来不便,同时其他技术也不够完整和成熟,阻碍了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光碟盒释放或装入光碟不需要先对各个定碟体施力,直接对露出光碟盒的顶碟孔的光碟非数据道区域的光碟部分施力,光碟就能主动挤动所有定碟体并实现挤出或挤入光碟盒,放入与其配套的光碟读写设备使用时,光碟读写设备不需要对光碟盒的定碟体分别设计相应的释放装置就能实现光碟盒释放光碟或卡紧光碟,当然光碟盒还易于在光碟读写设备处于倾斜或垂直状态下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提供的光碟盒,包括盒体,盒体上设有顶碟孔、定碟体、边缘体,在非外力支配下,光碟的透光面可以自始至终被定碟体固定在盒体里实施遮蔽保护。
由于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光碟与其光碟盒释放和分离基本上是由同一动作同步完成的,所以其光碟读写设备的释放系统和分离系统可以由支持本动作的顶动系统同时构成并同时实现光碟与其光碟盒释放和分离。
与上述光碟盒相配套使用的光碟读写设备包括机械系统和电路系统,机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各系统。进出仓系统由仓外带入进出仓系统构成,包括光碟托架和与光碟托架相连的动力机构。固定系统包括固定体和与固定体相连的动力机构。释放系统与分离系统同时由顶动系统构成,顶动系统包括顶碟体和与顶碟体相连的动力机构。进出仓系统、固定系统,顶动系统的动力供给都由光碟旋转电机相连的动力机构同时提供。寻碟系统由完全寻碟系统构成,包括光头、寻碟托架和与寻碟托架相连的动力机构,本实施例中光碟读写设备的光头由现有与之裸露光碟配套使用的光碟读写设备的光头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光碟读写设备的固定系统可以对光碟盒的边缘或边缘体体部分实施固定,所以能易于在光碟读写设备处于倾斜或垂直状态下正常使用,并能实现释放系统与分离系统同时由顶动系统将其光碟从光碟盒中同时释放、分离,释放、分离时能保证光碟盒不会跟随窜动,顶动系统的顶碟体所对光碟施力的区域为光碟中心孔周围的非数据道区域,所以不会损害光碟的数据,光碟盒装入或释放光碟只需要对光碟施力就可实现,为此取出和放入光碟更为方便,最后光碟盒以及与其配套的光碟读写设备的制造和改进都将更为简单,同时体积也都将更为轻巧。


图1是光碟片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4个活动定碟体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2(b)是图2(a)已经装有图1光碟片的外观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具有1个环型定碟体且装有光碟片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具有4个定碟体且设有信号窗和装有光碟片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4个与盒体固定相连定碟体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4(b)是图4(a)已经装有图1光碟片的外观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2个定碟体的光碟盒实施例且装有光碟片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5(b)是图5(a)已经装有图1光碟片的外观示意图。
图6是图1的Y向A--A剖视图。
图7是图5(a)的I向B--B剖视图。
图8是图7装入或取出图6时的示意图。
图9是图5(b)的I向B--B剖视图。
图10(a)是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b)是图5(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的I向以B--B为中心线过定碟体和顶碟孔的中间段剖视图。
图10(c)图5(a)的F向E--E剖视图。
图10(d)图5(b)的F向D--D剖视图。
图11(a)图3(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的G向C--C剖视图。
图11(b)图3(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的G向以C--C为中心线过定碟体和顶碟孔的中间段剖视图。
图12是图3(a)的G向C--C剖视图。
图13是图11(b)的R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0(b)的Q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0(b)Q部中定碟体为弧形状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0(b)Q部中定碟体为片形状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0(b)Q部中定碟体通过套轴与套孔套接后与盒体活动相连的构造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定碟体释放光碟片时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定碟体与盒体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J向视图。
图21是图2(a)的S部放大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定碟体释放光碟片时的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定碟体与盒体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24是图21中定碟体的单独放大示意图。
图25是图24的K向H--H剖视图。
图26是图24中定碟体与盒体固定相连的示意图。
图27是图2(a)的T部放大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定碟体释放光碟片时的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定碟体与盒体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定碟体的单独放大示意图。
图31是图30的M向视图。
图32是图30的L向视图。
图33是图29中盒体滑槽的第二种构造示意图。
图34是图29中盒体滑槽的第三种构造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定碟体卡住光碟边槽的实施例剖视图组。
图35(a)是图1中的光碟片设有边槽的Y向A--A剖视图。
图35(b)是图5(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定碟体高度较低的I向B--B剖视图。
图35(c)是图5(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定碟体高度较低的I向以B--B为中心线过定碟体和顶碟孔的中间段剖视图。
图35(d)是图35(b)装有图35(a)的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定碟体有粘性材质构成的实施例剖视图组。
图36(a)是图1的Y向A--A剖视图。
图36(b)是图5(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定碟体有粘性材质构成的I向B--B剖视图。
图36(c)是图5(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定碟体有粘性材质构成的I向以B--B为中心线过定碟体和顶碟孔的中间段剖视图。
图36(d)是图36(b)装有图36(a)的示意图。
图37是图4的剖视图组。
图37(a)是图4(a)的Z向F--F剖视图。
图37(b)是图4(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Z向以F--F为中心线过定碟体和顶碟孔的中间段剖视图。
图37(c)是图37(a)正在装入图6的示意图。
图37(d)是图4(b)的Z向F--F剖视图。
图37(e)是37(b)的U部放大示意图。
图37(f)是37(c)的V部放大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定碟体有弹性体构成且卡碟时能形成一卡子状的实施例剖视图组。
图38(a)是图4(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定碟体有弹性体构成的Z向F--F剖视图。
图38(b)是图4(a)中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定碟体有弹性体构成的Z向以F--F为中心线过定碟体和顶碟孔的中间段剖视图。
图38(c)是图38(a)装有图6的示意图。
图38(b)是37(d)的W部放大示意图。
图38(c)是37(e)的X部放大示意图。
图39是与本实用新型光碟盒配套使用的光碟读写设备的光碟托架出仓时的外观示意图。
图40是将图5放入图39中光碟托架的示意图。
图41是图40中光碟托架进仓后的示意图。
图42是图40中光碟托架的N向视图。
图43是图41中光碟托架的O向视图。
图44是图40中光碟读写设备的N向视图。
图45是图41中光碟读写设备的O向视图。
图46是图45中光碟读写设备实现光碟盒释放并分离光碟的内部原理示意图。
图47是图46中光碟读写设备实现光碟盒与光碟大距离分离后光头读写光碟的内部原理示意图。
图48是光碟读写设备将光碟装入本实用新型光碟盒的内部原理示意图组。
图48(a)是光碟读写设备将光碟装入本实用新型光碟盒时的内部原理示意图。
图48(b)是图41的P向视图。
图49是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工作原理全局示意图。
图49(a)是光碟读取设备的机械系统示意图。
图49(b)是光碟读取设备机械系统的进出仓系统示意图。
图49(c)是光碟读取设备机械系统的固定系统示意图。
图49(d)是光碟读取设备机械系统的释放系统示意图。
图49(e)是光碟读取设备机械系统的分离系统示意图。
图49(f)是光碟读取设备机械系统的寻碟系统示意图。
图49(h)是光碟读取设备电路系统的电源系统示意图。
图49(i)是光碟读取设备电路系统的现有常用电路系统示意图。
图49(j)是光碟读取设备电路系统的信号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49(k)是光碟读取设备电路系统的信号控制系统的集成电路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49(l)是光碟读取设备电路系统的信号控制系统的电子开关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中1.盒体,2.光碟片,3.顶碟孔,4.软薄垫,5.定碟体,6.边缘体,7.中心圆孔,8.非数据道区域,9.弹簧体,10.固定体,11.光碟托架,12.顶碟体,13滑出槽,14.套孔,15.套轴,16.盖片,17.限位体,18.棱形标记,19.光碟托架孔,20.滑槽,21.盖槽片,22.光碟边槽,23.套轴片,24.感应头,25.光碟读写设备,26.光碟片托床,27.光碟读写设备底架,28.光头,29.寻碟托架,30.光碟旋转电机,31.光碟旋转电机相连的动力机构,32.受磁扣环,33.装碟体,34.装碟体相连的动力机构,35.电路系统,36.弹性体,37.粘性材质,38.寻碟托架相连的动力机构。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6、35(a)、36(a)、47所示的是未受到光碟盒保护的光碟片(2),此时光碟片(2)为裸碟。
图2、3、4、5、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b)、35(c)、35(d)、36(b)、36(c)、36(d)、37、38、40、41、42、43、45、46、47、48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光碟盒包括盒体(1),盒体(1)上设有顶碟孔(3)、定碟体(5)、边缘体(6)。
其中顶碟孔(3)设置在盒体(1)的中部,大小小于或等于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周围的非数据道区域(8),为此光碟片(2)的数据区道完全得到盒体(1)的遮蔽保护,顶碟孔(3)的大小还大于光碟读写设备(25)的顶碟体(12),为此顶碟体(12)能穿过盒体(1)的顶碟孔(3),顶碟孔(3)的大小还大于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为此光碟读写设备(25)的顶碟体(12)能穿过盒体(1)的顶碟孔(3)后并能接触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周围的非数据道区域(8)区域,顶起光碟片(2)而不损坏光碟片(2)的数据道区域。
其中在顶碟孔(3)到盒体(1)边缘区域方向的盒体(1)上设有定碟体(5),定碟体(5)一端可以呈斜面状,也可以呈片形状或弧形状,为此光碟片(2)的边缘无论是否倒角,盒体(1)都可以更容易的完成释放和装入光碟片(2),定碟体(5)主要呈弹性构造,定碟体(5)可以向盒体(1)外或盒体(1)内发生往复弹动,当光碟片(2)在外力支配下挤出或装入盒体(1)时,定碟体(5)将被光碟片(2)挤动发生弹动允许光碟片(2)挤出或进入盒体(1),当光碟片(2)完全脱离或放入盒体(1)后,定碟体(5)则能依靠弹动自动复原原位或卡紧光碟片(2),定碟体(5)到顶碟孔(3)的中心距离还应该大于光碟片(2)的半径,为此光碟片(2)可以存放于定碟体(5)到顶碟孔(3)之间的盒体(1)区域里,定碟体(5)与盒体(1)相连主要形成1卡子或夹子结构,盒体(1)两边都过定碟体(5)的剖面则呈一卡槽状,同时定碟体(5)将其光碟片(2)卡在或夹在盒体(1)与定碟体(5)所形成的卡槽中,在非外力支配下定碟体(5)自始至终将其存放于定碟体(5)与盒体(1)所形成卡槽里的光碟片(2)实施固定,为此光碟片(2)在盒体(1)中不会窜动不会因摩擦受到损坏以及不会从盒体(1)中脱落。
其中在盒体(1)的外边缘区域设有边缘体(6),为此光碟读写设备(25)在在固定盒体(1)时固定体(10)可以对边缘体(6)实施卡紧,边缘体(6)与顶碟孔(3)的中心距离应大于定碟体(5)与顶碟孔(3)的中心距离,为此光碟读写设备(25)在固定盒体(1)时固定体(10)可以卡住盒体(1)最外边缘的边缘体(6),而不会导致定碟体(5)释放光碟片(2)失败,边缘体(6)的厚度可以尽量大于存放光碟片(2)的盒体(1)区域的厚度,为此盒体(1)才能在追求做的更薄的同时,由其边缘体(6)成为盒体(1)的受力构架,保证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轻易变形损坏。
其中图2(a)、4(a)、5(a)、7、10(a)、10(b)、10(c)、11(a)、11(b)、35(b)、35(c)、36(b)、36(c)、37(a)、37(b)、38(a)、38(b)、4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光碟盒未装有光碟片(2)。
其中图2(b)、3(a)、3(b)、4(b)、5(b)、9、10(d)、12、35(d)、36(d)、37(d)、38(c)、40、41、42、43、45、48(b)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光碟盒装有光碟片(2),光碟片(2)的透光面被定碟体(5)固定在盒体(1)中,光碟片(2)的透光面受到盒体(1)的遮蔽保护。
其中图8、37(c)、46、48(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光碟盒正在装入或释放光碟片(2)。
其中图3、4、7、8、9、10、11、12、13、14、15、16、26、35(b)、35(c)、35(d)、36(b)、36(c)、36(d)、37、38、42、43、44、45、46、47、48所示是定碟体(5)与盒体(1)固定相连的构造示意图。图11、12、13所示定碟体(5)一端还可以设有凹槽并放入弹性体(36),如海绵或橡胶等,这样能辅助定碟体(5)更好的获得弹动,定碟体(5)呈弧形状。图26所示定碟体(5)也可以通过标有棱形标记(18)一端与盒体(1)固定相连,定碟体(5)通过自身的材质弹性获得弹动。图35所示定碟体(5)也可直接卡在光碟片(2)设有的边槽(22)中而固定光碟片(2)。图36所示定碟体(5)可以具有粘性材质(37)构成,卡碟时可以将光碟片(2)粘住。图37所示边缘体(6)的厚度可以与定碟体(5)的高度保持一致,定碟体(5)呈片形状。图38所示定碟体(5)可以是大块弹性体(36)构成,卡碟时弹性体(36)抵住光碟片(2)的边缘部分自动形成一卡子结构。
其中图17、18、19、20、21、22、23、24、25是定碟体(5)通过套孔(14)与套轴(15)套接后与盒体(1)活动相连并能与盒体(1)转动的构造示意图。图17、18、19、20所示定碟体(5)设有套轴(15),由套轴(15)与盒体(1)设有的套孔(14)套接相连构成1夹子,定碟体(5)可以沿套孔(14)转动,同时定碟体(5)可以与弹簧体(9)相附着,弹簧体(9)可以与盒体(1)相附着发生弹动,定碟体(5)其一边实施倒角一边为直角,从而限定定碟体(5)不会过多转入存放光碟片(2)的盒体(1)区域。图21、22、23、24、25所示定碟体(5)设有套孔(14),由套孔(14)与盒体(1)设有的套轴(15)套接构成,在套轴(15)上设有盖片(16)保证定碟体(5)不会与盒体(1)脱落,在盒体(1)上设有限位体(17),限定定碟体(5)不会过多滑入存放光碟片(2)的盒体(1)区域。
其中图27、28、29、30、31、32、33、34是定碟体(5)通过滑槽(20)与盒体(1)活动相连并能与盒体(1)滑动的构造示意图。图27、28、29、30、31、32所示定碟体(5)设有滑槽(20)卡住盒体(1)构成,定碟体(5)可以沿滑槽(20)滑动,同时定碟体(5)可以与弹簧体(9)相附着,弹性体(9)可以与盒体(1)相附着发生弹动,在盒体(1)上设有限位体(17),限定定碟体(5)不会过多滑入存放光碟片(2)的盒体(1)区域。图33所示盒体(1)设有的滑槽(20)呈半封闭凹槽形状,图34所示盒体(1)设有的滑槽(20)由凹槽上盖有1盖槽片(21)构成,定碟体(5)则嵌入盒体(1)设有的滑槽(20)构成。
图39所示的是与本实用新型光碟盒配套使用的光碟读写设备(25)的光碟托架(11),光碟托架(11)包括光碟托架孔(19)和光碟片托床(26),裸露的光碟可以放入光碟片托床(26)后进仓读写。其中固定系统包括固定体(10),套轴片(23)与光碟托架(11)形成一滑出槽(13),固定体(10)嵌入滑出槽(13)并能滑动,固定体(10)的一头露出光碟托架(11)形成感应头(24),固定体(10)可通过设有的弹簧发生弹动并能保持光碟托架(11)在仓外时固定体(10)可以自动形成感应头(24),感应头(24)的长度应在被光碟读写设备底架(27)撞入光碟托架(11)后,固定体(10)到光碟托架孔(19)的中心距离能大于光碟片(2)的半径为宜,这样裸露的光碟片(2)也可以放入光碟托架(11)的光碟片托床(26)进仓读写,而不会被固定体(10)卡住。
为了便于理解,图42、43、44、45、46、47、48中所示的光碟片(2)与盒体(1)为剖视图,并与图5盒体(1)的I向B--B剖视图保持一致。
图42所示的是图40的N向视图,图40、42所示的是将图5(b)中装有光碟片(2)的盒体(1)放入图39中的光碟托架(11)。
图45、43所示的是图41的O向视图,图48(b)是图41的P向视图,图41、43、45、48(b)所示的是图40中的光碟托架(11)进仓后,感应头(24)被光碟读写设备底架(27)撞动,同时带动固定体(10)卡紧盒体(1)的边缘体(6),使得盒体(1)在光碟托架(11)上得到固定,固定系统完成盒体(1)的固定。
图44是图40中光碟读写设备(25)的N向视图,也是本实用新型与之配套的光碟读写设备(25)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光碟读写设备(25)包括电路系统(35)和机械系统,机械系统包括进出仓系统、固定系统、释放系统、分离系统、寻碟系统。进出仓系统由仓外带入进出仓系统构成,包括光碟托架(11)和与光碟托架相连的动力机构。固定系统包括固定体(10)和与固定体相连的动力机构。释放系统和分离系统同时由顶动系统构成,顶动系统包括顶碟体(12)和与顶碟体相连的动力机构。进出仓系统、固定系统、顶动系统的动力供给都由光碟旋转电机相连的动力机构(31)同时提供。寻碟系统由完全寻碟系统构成,包括光头(28)、寻碟托架(29)和与寻碟托架相连的动力机构动(38),本实施例中光碟读写设备的光头(28)由现有与之裸露光碟配套使用的光碟读写设备的光头构成。
图46、47所示的是图41中光碟读写设备(25)的顶动系统的顶碟体(12)由光碟读写设备(25)底部向上运动,穿过光碟托架(11)的光碟托架孔(19)和光碟托架(11)上的盒体(1)的顶碟孔(3),将光碟片(2)从盒体(1)中顶出分离,并与受磁扣环(32)相吸,光碟旋转电机(30)旋转光碟片(2),完全寻碟系统由寻碟托架相连的动力机构(38)提供动力,通过寻碟托架(29)将光头(28)完全由盒体(1)外送入光蝶片(2)数据道区域读写光碟片(2)。
图48(a)所示的是图44中的光碟读写设备(25)的机械系统也可以设有装盒系统,装盒系统包括装碟体(33)和与装碟体相连的动力机构(34),装碟体(33)通过设有的套孔(14)与装碟体相连的动力机构(34)设有的套轴(15)套接相连,装碟体(33)并能由装碟体相连的动力机构(34)提供动力转动。转动的装碟体(33)正在将读写完后由顶碟体(12)带回盒体(1)的光碟片(2)压入盒体(1)。
图48(b)所示的是图48(a)中的光碟片(2)已经压入盒体(1),装碟体(33)已经回位到光碟读写设备(25)的上部,此时光碟读写设备(25)可以将盒体(1)实施出仓。
图49所示的是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工作原理的全局示意图,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包括光碟片(2)、光碟盒(1)、光碟读写设备(25),光碟读写设备(25)包括机械系统25(a)和电路系统(35),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电源系统35(h)与现有常用电路系统35(i)属于现有常规技术,光碟读写设备(25)的集成电路控制系统35(k)包括需要针对光碟读写设备(25)的各具体机械系统25(a)的工作实施有顺序的信号控制而专门具体开发。当然光碟读写设备(25)的各具体机械系统25(a)的动力结构都可以为独立的电动力机构,其工作时实施有顺序的信号控制也可以全部直接由电子开关控制系统35(1)直接结合使用,以便在未开发出集成电路控制系统35(k)时,也能立即实现对光碟读写设备(25)的机械系统25(a)具有完整连惯工作的构造实施制造,如现有直接读取裸碟的光碟读取设备的进仓开关以及曲目选择开关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实用新型的盒体(1)呈圆盘形。
如图5所示,盒体(1)的中部设有1个圆形顶碟孔(3)。如图46、47所示,顶碟孔(3)大于碟读写设备(25)的顶碟体(12),顶碟体(12)能穿过盒体(1)的顶碟孔(3)。如图5(b)、8、9、10(d)、42、43、45、46、48所示,顶碟孔(3)大于所保护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如图46、47所示,顶碟体(12)穿过顶碟孔(3)后并能接触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周围的非数据道区域(8)区域,顶起光碟片(2)正常旋转。如图5(b)、8、9、10(d)、42、43、45、46、48所示,顶碟孔(3)还小于或等于所保护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周围的非数据道区域(8),光碟片(2)的数据区道完全得到盒体(1)的遮蔽保护。
如图5所示,在顶碟孔(3)到盒体(1)边缘区域方向的盒体(1)上设有2个定碟体(5)。如图5(b)、9、10(d)、40、41、42、43、45、48(b)所示,定碟体(5)到顶碟孔(3)的中心距离大于光碟片(2)的半径,光碟片(2)与盒体(1)呈贴紧方式存放于定碟体(5)到顶碟孔(3)之间的盒体(1)区域里。如图7、8、9、10(a)、10(b)、14、42、43、44、45、46、47、48所示,定碟体(5)的一端呈斜面状,如图8、46、48(a)所示,光碟片(2)非常易于装入或取出盒体(1)。如图7、8、9、10、14、42、43、44、45、46、47、48所示,定碟体(5)直接与盒体(1)固定相连,如图8、46、48(a)所示,定碟体(5)通过自身的材质弹性呈弹性构造,定碟体(5)在盒体(1)装入或取出光碟片(2)时,可以向盒体(1)外发生往复弹动,如图46所示,当光碟片(2)被顶碟体(12)挤出盒体(1)时,定碟体(5)将被光碟片(2)挤动发生弹动并允许光碟片(2)挤出盒体(1),如图47所示当光碟片(2)完全脱离盒体(1)后,定碟体(5)则能依靠弹动自动复原原位。如图7、8、9、10(a)、10(b)、14、42、43、44、45、46、47、48所示,定碟体(5)与盒体(1)相连构成1卡子,盒体(1)两边都过定碟体(5)的剖面呈一卡槽状,如图9、42、43、48(b)所示,光碟片(2)存放在定碟体(5)与盒体(1)所形成的卡槽里并被卡住。
当然如图10(a)所示,还可以在盒体(1)上设置软薄垫(4)加强防摩擦效果。
最后如图5、7、8、9、10、14、42、43、44、45、46、47、48所示,在盒体(1)的外边缘区域设有1个圈形边缘体(6)。如图7、8、9、10、14、42、43、44、45、46、47、48所示,边缘体(6)的厚度大于存放光碟片(2)的盒体(1)区域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轻易变形损坏。如图41、43、、45、46、47、48所示,光碟读写设备(25)在固定盒体(1)时固定体(10)可以卡住盒体(1)最外边缘的边缘体(6),而不会导致定碟体(5)释放光碟片(2)失败。
本实用新型光碟盒可以装有光碟片(2)后直接放入光碟读写设备(25)使用,如图40、41、42、43、44、45、46、47、48所示。
由于光碟的规格大小具有多样性,如MD、DVD、LD等,所以在制造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方案,还可做出多种不同的实施方案。
例如如图3(b)所示,盒体(1)和边缘体(6)也可以呈其他几何形状,盒体(1)也可以增设信号拾取窗。
例如如图3(a)所示,定碟体(5)的个数可以是1个圈型,如图2、3(b)、4所示光碟盒的定碟体(5)的个数可以是4个。
权利要求1.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光碟盒包括盒体(1),盒体(1)可以通过定碟体(5)将光碟片(2)固定在盒体(1)里对光碟片(2)的透光面实施遮蔽保护,使用时对光碟片(2)施力可以实现分离或装入,其特征是包括盒体(1),盒体(1)设有顶碟孔(3),盒体(1)设有定碟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顶碟孔(3)应大于盒体(1)所保护光碟片(2)的中心圆孔(7)和光碟读写设备(25)的顶碟体(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顶碟孔(3)到盒体(1)边缘区域方向的盒体(1)上设有定碟体(5),盒体(1)两边都过定碟体(5)的剖面呈一卡槽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3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定碟体(5)一端呈斜面状,也可以呈片形状或弧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3、4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定碟体(5)与盒体(1)可以呈一卡子或夹子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3、4、5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定碟体(5)或盒体(1)可以设有滑槽(2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3、4、5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定碟体(5)可以设有套孔(14)或套轴(1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3、4、5、6、7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定碟体(5)可以有弹性体(36)或粘性材质(37)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3、4、5、6、7、8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定碟体(5)的个数可以为1个或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3、4、5、6、7、8、9所述的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特征是顶碟孔(3)到盒体(1)的外边缘区域可以设有边缘体(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的一种光碟盒,其光碟盒设有顶碟孔、定碟体、边缘体,在非外力支配下,光碟的透光面可以自始至终被定碟体固定在盒体里实施遮蔽保护。光碟盒释放或装入光碟不需要先对各个定碟体施力,直接对露出光碟盒的顶碟孔的光碟非数据道区域的光碟部分施力,光碟就能主动挤动所有定碟体并实现挤出或挤入光碟盒。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由光碟、光碟盒及与其配套使用的光碟读写设备组成,分离式光碟无磨损技术系统能实现将具有光碟盒的光碟一同放入光碟读写设备使用,光碟读写设备能自行将其光碟与光碟盒完全分离后读写光碟。
文档编号G11B7/00GK2775798SQ20052003303
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6日
发明者王诚实 申请人:王诚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