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761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U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供一种U盘,包括存储模块与转动件。存储模块具有载体、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载体具有沟槽。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配置且位于载体的相对两侧而彼此背向。转动件具有驱动部,连接于沟槽。转动件以转轴转动,以使驱动部在沟槽内滑动并使载体沿第一轴移动。第一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移动行程异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移动行程。
【专利说明】U盘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U盘。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所制作的数字档案变得愈来愈大。传统的1.44MB软盘磁盘虽然携带方便,但其容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另外,传统磁盘结构式的硬盘虽可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但因其体积较大而造成使用者携带不方便。近年来,随着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接口的普及与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的降价,因此兼具容量大、相容性佳、方便携带的U盘(USB Flash Disk)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的电脑及存储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
[0003]U盘具备了容量大、随插即用、体积轻巧及方便携带的特性,因此U盘可取代软盘。由于U盘是将其存储元件通过连接其上的一连接件(例如USB插头或IEEE 1394插头)而与电脑主机及存储模块电性连接。
[0004]惟,因应电子装置的种类繁多,因此U盘需能适用于不同连接接口,也因此U盘通常会具有两个以上的连接接口结构。但,对于使用者而言,若具有多个连接接口的U盘若未能予以适当地进行结构设计,将容易在使用上产生连接接口彼此相互干涉的情形,其反而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U盘,其具有移动行程不同的设计而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0006]本实用新型的U盘,包括存储模块以及转动件。存储模块具有载体、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载体具有沟槽。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配置,且位于载体的相对两侧而彼此背向。转动件具有驱动部,且驱动部连接于沟槽。转动件沿转轴转动,以使驱动部在沟槽内滑动并使载体沿第一轴移动,其中第一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移动行程异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移动行程。
[000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沟槽沿第二轴延伸,且第一轴异于该第二轴。沟槽具有反曲(deflect1n)部,且反曲部朝向第一轴弯折。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轴垂直于第二轴。转轴坐落于第一轴上,且转轴正交于由第一轴与第二轴所形成的平面。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沟槽还具有位于第二轴上且彼此相对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反曲部连接在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反曲部沿第一轴而相对于第一段或第二段存在距离(dl)。驱动部相对于转轴存在半径(R)。当驱动部使载体移动时,第一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第一移动行程为(R-dl),而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第二移动行程为(R+dl)。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U盘还包括外壳,外壳具有位于第一轴上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存储模块沿第一轴可移动地配置于外壳内。转动件可转动地组装于外壳。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对应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当驱动部位于第一段或第二段时,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位于外壳内。当驱动部从第一段或第二段移至反曲部时,第一连接接口以第一移动行程移动而经由第一开口伸出于外壳,或第二连接接口以第二移动行程移动而经由第二开口伸出于外壳。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坐落于外壳的偏心位置,以使转轴相对于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转动件相对于第二开口的距离。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转动件还具有盘体与转臂。盘体沿转轴枢接于外壳。驱动部从盘体朝向载体延伸至沟槽。转臂连接盘体而位于外壳的外部。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臂呈U形,其具有两侧部与连接两侧部之间的基部,其中一侧部连接盘体,而另一侧部枢接于外壳。当第一连接接口经由第一开口而伸出于外壳时,基部位于第二开口处。当第二连接接口经由第二开口而伸出于外壳时,基部位于第一开口处。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反曲部朝向第一连接接口处弯折,且第一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尺寸小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的尺寸。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轴将载体分隔为相对的两侧,且沟槽位于其中一侧,沟槽倾斜于第一轴。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沟槽相对于第一轴呈镜像对称设置。
[00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范例实施例中,上述的存储模块还具有一存储元件,配置于该载体内,且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配置在存储元件的相对两侧。
[0019]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件的驱动部滑动地耦接于存储模块的沟槽中,以使转动件的旋转运动造成存储模块的直线来回运动。再者,存储模块上的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在随着载体移动时具有不同的移动行程,因此能让使用者顺利地在不同连接接口之间进行切换,而有效避免不同尺寸的连接接口因彼此干涉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U盘能在前述结构特征下以不同连接接口予以使用而提高其适用范围。
[0020]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与图2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本实用新型U盘的立体图;
[0022]图3与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本实用新型U盘的爆炸图;
[0023]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存储模块的示意图;
[0024]图6示出图1的U盘的部分构件的示意图;
[0025]图7与图9分别示出图1的U盘于其他状态的示意图;
[0026]图8与图10分别示出U盘的部分构件的示意图;
[0027]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U盘中部分构件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U 盘;
[0030]100:存储模块;
[0031]110:第一连接接口;
[0032]120:第二连接接口;
[0033]130、430:载体;
[0034]132、432:沟槽;
[0035]140:存储元件;
[0036]200:转动件;
[0037]210:盘体;
[0038]212:第一^^孔;
[0039]214:第二卡孔;
[0040]220:转臂;
[0041]221:第一^^扣部;
[0042]222、224:侧部;
[0043]223:肋部;
[0044]225:第二卡扣部;
[0045]226:基部;
[0046]230:驱动部;
[0047]300:外壳;
[0048]310:上壳;
[0049]312:开口;
[0050]314、316、324、326:缺口;
[0051]320:下壳;
[0052]322:轨道;
[0053]328:开口;
[0054]A1:第一开口;
[0055]A2:第二开口;
[0056]C1:转轴;
[0057]dl:距离;
[0058]E1:第一段;
[0059]E2:第二段;
[0060]E3:反曲部;
[0061]L1:第一轴;
[0062]L2:第二轴;
[0063]R: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64]图1与图2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本实用新型U盘的立体图。图3与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本实用新型U盘的爆炸图。在此同时提供立体坐标系以利于相关构件的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4,在本范例实施例中,U盘10包括存储模块100、转动件200以及外壳300。存储模块100可移动地配置于外壳300内,且存储模块100包括载体130、第一连接接口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以及存储元件140,载体130具有沟槽132,第一连接接口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沿第一轴LI配置于载体130且位于沟槽132的相对两侧而彼此背向。在此,第一轴LI是平行于Y轴。
[0065]对应地,转动件200包括盘体210、转臂220与驱动部230 (示出于图4),其中盘体210可转动地配置在外壳300内,转臂220位于外壳300的外部且连接至盘体210,而驱动部230例如是凸柱,其从盘体210朝向载体130延伸至沟槽132,以使驱动部230能滑动地连接于沟槽132。据此,当转动件200以转轴Cl (平行于Z轴)相对于外壳300进行转动时,通过驱动部230与沟槽132之间的耦接关系,便能将转动件200沿转轴Cl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存储模块100沿第一轴LI的直线运动,因而达到随着旋转方向的改变而使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随着载体130沿第一轴LI移动的效果。
[0066]详细而言,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存储模块的示意图,在此将载体130以虚线示出以能清楚辨识其内的存储元件140。请同时参考图3至图5,在本范例实施例中,存储元件140配置于载体130内,且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配置在存储元件140的相对两侧。进一步地说,存储元件140例如是系统封装(system in package,简称SIP),即在封装体中包含单一芯片或多个芯片,且可再加上被动元件、电容、电阻、连接接口、天线…等任一元件以上所形成的封装。第二连接接口 120是由配置在存储元件140上且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es bus,简称USB)规范的多个端子以及载体130的局部所共同形成,而第一连接接口 110例如是配置于存储元件140且符合微通用串行总线(micix)universal series bus,简称Micro-USB)规范的多个端子。据此,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沿Y轴的尺寸彼此不同。
[0067]另需提及的是,上述彼此背向的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能随着载体130而沿Y轴移动,而其中所述「背向」意指用以插接第一连接接口 110的方向(即正Y轴方向)与用以插接第二连接接口 120的方向(负Y轴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惟,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限制连接接口的种类,任何具有多个不同连接接口的连接接口均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存储模块100。
[0068]请再参考图3与图4,本范例实施例的外壳300包括上壳310与下壳320,其中下壳320具有沿Z轴不同高度的阶梯状结构,而能以此形成让载体130在外壳300内部沿第一轴LI滑动的轨道322。上壳310具有沿第一轴LI配置的缺口 314、316,而下壳320具有沿第一轴LI配置缺口 324、326,在上壳310与下壳320组装后,存储模块100得以被滑动地夹持其中,而缺口 316、326形成第一开口 Al (标示于图2),缺口 314、324形成第二开口 A2,且第一开口 Al对应于第一连接接口 110,第二开口 A2对应于第二连接接口 120。在此并未限制开口的尺寸,其能因应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而予以适当地改变,也即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Al的尺寸会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开口 A2的尺寸。
[0069]再者,转动件200的盘体210沿转轴Cl可转动地配置在上壳310与存储模块100之间,盘体210具有一对第 ^孔212与位于第 ^孔212之间的第二卡孔214,其中第一卡孔212为贯孔而第二卡孔214为盲孔。转臂220呈U形,其具有两侧部222、224与连接其中的基部226,其中侧部224连接于盘体210,而侧部222枢接于下壳320。进一步地说,转臂220还具有位于侧部224内表面的第一^^扣部221与肋部223,且第一^^扣部221穿过上壳310的开口 312后对应地卡扣于第一^^孔212,而使肋部223能伸入第二卡孔214中。另一方面,转臂220还具有位于侧部222的内表面的第二卡扣部225,其穿过下壳320的开口 328而可转动地卡扣于开口 328的侧缘(如图3所示)。据此,转臂220便能将外壳300可转动地夹持在其侧部222、224之间,而让使用者通过驱使转臂220相对于外壳300沿转轴C1转动而使外壳300内的盘体210同步地转动,以达到让盘体210上的驱动部230通过沟槽132而移动存储模块100的效果。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盘体与转臂可为同一元件,也即盘体与转臂能被设计成为一体的结构。
[0070]图6示出图1的U盘中部分构件的示意图。在此为了清楚辨识存储模块100与转动件200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以俯视视角而示出出图1U盘的部分构件。请先参考图5与图6,在本范例实施例中,沟槽132实质上是沿第二轴L2(平行于X轴)延伸,且沟槽132被区分为第一段E1、第二段E2与连接在第一段E1与第二段E2之间的反曲部E3,其中反曲部E3朝向第一轴L1弯折(即第一段E1与第二段E2能被视为坐落于第二轴L2上),且如图5所示,反曲部E3实质上是朝第一连接接口 110处弯折。换句话说,沟槽132中的第一段E1、第二段E2是沿第二轴L2延伸,而反曲部E3呈现从第二轴L2朝向第一轴L1上的第一连接接口 110弯折的状态。
[0071]如图6所示,转动件200的转轴C1实质上是坐落于第一轴L1上,且此时的转轴C1能被视为同时坐落于第一轴L1与第二轴L2上,而沟槽132相对于第一轴L1是呈镜像对称设置。再者,驱动部230相对于转轴C1存在半径R,而反曲部E3相对于第一段E1或第二段E2存在距离dl。据此,当转动件200以转轴C1转动时,便能以其驱动部230与沟槽132的搭配而驱动载体130沿第一轴L1移动,且此时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分别沿第一轴L1的移动行程便能以半径R与距离dl而进一步地被定义。
[0072]详细而言,图7与图9分别示出图1的U盘于其他状态的示意图。图8与图10分别示出U盘的部分构件的示意图,以对应图7与图9所示的状态,且为便于辨识,后续所述第一开口 A1与第二开口 A2请对照图1与图2所示。请同时参考图1(或图2)、图6至图10,在本范例实施例中,当盘体210旋转而使其上的驱动部230从沟槽132的第一段E1移动至反曲部E3时,即驱动部230从图6所示位于第二轴L2上的位置朝向第一连接接口 110移动至图10所示位于第一轴L1上的位置时,驱动部230会通过在沟槽132中移动而推动载体130朝向正Y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连接接口 110穿过第一开口 A1而突出于外壳300,此时第一连接接口 110实质上沿第一轴L1的第一移动行程为(R-dl)。接着,此时的驱动部230若再沿原路径移回第一段E1,或继续从反曲部E3移至第二段E2时,便能进一步地驱动载体130朝向负Y轴方向移动并复位,也即让第一连接接口 110沿第一轴L1以前述第一移动行程(R-dl)移回外壳300内。
[0073]另外,当处于图6状态的盘体210旋转但方向相反于上述时,也即当驱动部230是朝向第二连接接口 120移动至图8所示的位置时,则驱动部230同样会从沟槽132的第一段E1移至反曲部E3,但却造成与上述相反效果,即驱动部230会推动载体130沿负Y轴方向移动,而使第二连接接口 120穿过第二开口 A2而突出于外壳300,且此时第二连接接口120沿第一轴L1的第二移动行程为(R+dl),如图8所示出的状态。类似地,当处于图8状态的驱动部230以原路径移回第一段E1或继续从反曲部E3移至第二段E2时,则第二连接接口 120便能因载体130的再次复位而沿第一轴L1以第二移动行程(R+dl)缩回外壳300内。
[0074]简而言之,本范例实施例的驱动部230朝向第一连接接口 110所在的方位移动,使载体130朝正Y轴方向移动以让U盘10伸出第一连接接口 110。相反地,当驱动部230远离第一连接接口 110所在方位时,则会驱使第一连接接口 110缩回外壳300。对应地,当驱动部230朝向第二连接接口 120所在的方位移动时,便能使载体130朝负Y轴方向移动以让U盘10伸出第二连接接口 120,反之则使第二连接接口 120缩回外壳300。
[0075]如前述,由于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分别沿第一轴LI的尺寸是相异的,且进一步地说,由图6明显能可知第一连接接口 110沿第一轴LI的尺寸是小于第二连接接口 120沿第一轴LI的尺寸,因此对于存储模块100的结构设计需予以进一步地设计,以让U盘10的各连接接口能以与其对应的移动行程而伸出或没入于外壳300,进而让使用者能顺利地切换不同的连接接口。在本范例实施例中,作为转动件200中盘体210的转轴Cl,其实质上是坐落于外壳300的偏心位置,在此所述偏心位置是指偏离于外壳300的形状中心而言,以使转动件200相对于第一开口 Al的距离小于转动件200相对于第二开口A2的距离。同时,如上述使沟槽132的反曲部E3是朝向第一连接接口 110的方向弯折,因而据以让第一连接接口 110的第一移动行程(R-dl)能符合其沿Y轴的尺寸(也即让第一连接接口 110能完整地伸出外壳300),对应地,第二连接接口 120也因此使第二移动行程(R+dl)能对应其沿Y轴的尺寸(也即让第二连接接口 120能完整地伸出外壳300)。据此,使用者便能转动盘体210而让第一连接接口 110或第二连接接口 120从外壳300内被移出而不会产生彼此相互干扰的情形。
[0076]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制沟槽132在载体130上的配置,请先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第一轴LI将载体130分隔为相对两侧,而沟槽是相对于第一轴呈镜像配置。
[0077]此外,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U盘中部分构件的示意图。请参考图U,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轴LI将载体430分隔为相对两侧,而本实施例的沟槽432是位于其中一侧,且倾斜于第一轴LI (也同时倾斜于第二轴L2)。也即其路径长度是前述实施例沟槽132的一半。据此,当盘体210旋转而使驱动部230通过沟槽432驱动载体430时,载体430是沿第一轴LI进行移动,也即本实施例的沟槽432提供驱动部230限位的效果,而让盘体210以转轴Cl进行角度范围180度的来回转动。举例来说,如图11所示的状态,此时沟槽432具有分别邻近第一轴LI与第二轴L2的相对两端,其中当驱动部230由图11所示状态朝第一连接接口 110所在方位移动,且移动至沟槽432邻近第一轴LI的一端时,则第一连接接口 110会被推出外壳300 ;相对地,当驱动部230由图11所示状态朝第二连接接口 120所在方位移动,而移动至邻近第一轴LI的另一端时,则第二连接接口 120会被推出外壳。由此得知,本实施例同样能造成第一连接接口 110与第二连接接口 120可被切换地伸缩于外壳300的效果。
[0078]从上述实施例能得知,本实用新型的沟槽是位于第一轴LI的至少其中一侧时即能达到所需效果。
[0079]另,如图7与图9所示,使用者能通过施力于转臂220而带动外壳300内的盘体210相对于外壳300以转轴Cl转动。据此,当第一连接接口 110经由第一开口 Al而伸出于外壳300时,转臂220的基部226是位于第二开口 A2处,而当第二连接接口 120经由第二开口 A2而伸出于外壳300时,转臂220的基部226则会旋转至第一开口 Al处。如此一来,使用者便能通过握持转臂220而不受干扰地使用第一连接接口 110或第二连接接口 120。
[0080]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转动件的驱动部滑动地耦接于载体的沟槽中,以使转动件的旋转运动造成载体的直线运动。再者,存储模块上的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沿第一轴配置于载体并随着载体移动时具有不同的移动行程,因此能让使用者顺利地在不同连接接口之间进行切换,进一步地说,沟槽沿第二轴延伸,且具有朝向第一轴(即第一连接接口)弯折的反曲部,因此与转动件的半径配合之下,便能使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存在彼此不同的移动行程,以因应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彼此相异的尺寸。据此,通过结构特征的搭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便能在避免彼此干涉的状态下,让使用者能够方便地使用U盘。
[008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U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存储模块,具有一载体、一第一连接接口与一第二连接接口,其中该载体具有一沟槽,该第一连接接口与该第二连接接口沿一第一轴配置,且位于该载体的相对两侧而彼此背向; 一转动件,具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连接于该沟槽,该转动件沿一转轴转动,以使该驱动部在该沟槽内滑动并使该载体沿该第一轴移动,其中该第一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的移动行程异于该第二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的移动行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沟槽沿一第二轴延伸,该第一轴异于该第二轴,且该沟槽具有一反曲部,该反曲部朝向该第一轴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垂直于该第二轴,该转轴坐落于该第一轴上,且该转轴正交于由该第一轴与该第二轴所形成的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沟槽还具有位于该第二轴上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段与一第二段,该反曲部连接在该第一段与该第二段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反曲部沿该第一轴而相对于该第一段或该第二段存在一距离(dl),该驱动部相对于该转轴存在一半径(R),当该驱动部使该载体移动时,该第一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的一第一移动行程为(R-dl),而该第二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的一第二移动行程为(R+d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外壳,具有位于该第一轴上的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该存储模块沿该第一轴可移动地配置于该外壳内,该转动件可转动地组装于该外壳,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第一连接接口与该第二连接接口,当该驱动部位于该第一段或该第二段时,该第一连接接口与该第二连接接口位于该外壳内,当该驱动部从该第一段或该第二段移至该反曲部时,该第一连接接口以该第一移动行程移动,而经由该第一开口伸出于该外壳,或该第二连接接口以该第二移动行程移动,而经由该第二开口伸出于该外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转轴坐落于该外壳的偏心位置,以使该转轴相对于该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该转轴相对于该第二开口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转动件还具有一盘体与一转臂,该盘体沿该转轴枢接于该外壳,该驱动部从该盘体朝向该载体延伸至该沟槽,该转臂连接该盘体而位于该外壳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转臂呈U形,其具有两侧部与连接两侧部之间的一基部,其中一侧部连接该盘体,而另一侧部枢接于该外壳,当该第一连接接口经由该第一开口而伸出于该外壳时,该基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处,当该第二连接接口经由该第二开口而伸出于该外壳时,该基部位于该第一开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反曲部朝向该第一连接接口处弯折,且该第一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的尺寸小于该第二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轴将该载体分隔为相对的两侧,该沟槽位于其中一侧,且该沟槽倾斜于该第一轴。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沟槽相对于该第一轴呈镜像对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该存储模块还具有一存储元件,配置于该载体内,且该第一连接接口与该第二连接接口沿该第一轴配置在该存储元件的相对两侧。
【文档编号】G11C7/10GK204087795SQ201420408559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林为鸿 申请人:群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