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921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尤其涉及一种表示可写入状态之拨动构件不易损坏之光记录媒体保护匣。
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利用光学原理来储存和记录信息的媒体已相当普遍,如CD、VCD、DVD等。这些光学信息记录媒体(以下称为光记录媒体)具有许多好处,例如轻薄短小,方便携带,保存时间长,可储存大量信息等。
一种读写光记录媒体的方式,是将光记录媒体置入一保护匣中,再将保护匣送入光记录媒体读写机器,以读取光记录媒体上的信息。这种类似于传统软盘的读写方式,其优点除了可保护光记录媒体的表面不易刮伤之外,还可以在保护匣上设定光记录媒体是否受到写保护。若在保护匣上设定其中的光记录媒体为写保护状态,则光记录媒体读写机器就不能对该光记录媒体进行写入动作,如此可避免因疏乎而对储存有重要信息的光记录媒体进行写入动作,导致重要信息被覆盖而损失。
图5为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之示意图,包括一外壳21,于外壳21之侧边上形成有一第一开口221,以供置入光记录媒体,且于垂直该第一开口221的侧边形成一第三开口223;一卡合构件24,其卡合于外壳21的第一开口221内,以把光记录媒体限定于外壳21中;以及两第二开口222。
卡合构件24具有V形部26和一拨动构件27。拨动构件27的一端一体连设于卡合构件24,另一端具有一定位突出部271。图6A和图6B为卡合构件24中V形部26与拨动构件27的部分放大图,参照图6A和6B,由于从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的连接处到定位突出部271顶端的直线距离,比从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的连接处到V形部26顶端的直线距离长,因此定位突出部271顶端的位置,会如图6A所示,停留在V形部26的上侧,或如图6B所示,停留在V形部26的下侧。当拨动定位突出部271时,由于拨动构件27的形状为略呈L形,因此可以稍稍产生弹性变形,使定位突出部271可以经过V形部26的顶端,而在图6A和图6B所示的位置间互相切换。如此,可以由拨动构件27上定位突出部271位置的切换,来表示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的光记录媒体是否为处于写入保护的状态。
外壳21上第二开口222的位置,即为对应定位突出部271的位置,以供卡合构件24卡合于外壳21中时拨动定位突出部271之用。
卡合构件24还形成一扣件28,其具有一突出部281,用以扣住外壳21侧边的第三开口223,以把卡合构件24固定于外壳21中。图7A和图7B为卡合构件24中扣件28的部分放大图。参照图7A和7B,若欲取出该卡合构件24,则须从外壳21的侧边外侧向内将该突出部281推离第三开口223,并稍稍向下挪移,才能使卡合构件24自外壳21取出,进而取出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的光记录媒体。
上述设计的缺点在于,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的连接处容易因拨动时的折弯而断裂。由于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为一体成型,而拨动构件27在写保护和非写保护状态下是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的连接处必须较窄以方便弯折变形。但正因为如此,造成该连接处承受多次的弯折之后容易断裂,使得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损坏,并失去在保护匣上设定光记录媒体是否受到写保护的功能。
上述设计的另一缺点为,V形部26的顶端与定位突出部271的顶端均为尖角,在多次拨动之后,很容易因为互相磨擦而钝化。若钝化的情况严重,则从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的连接处到定位突出部271顶端的距离,有可能很接近从拨动构件27与卡合构件24的连接处到V形部26顶端的距离,导致定位突出部271和V形部26之间的定位效果不佳,而失去在保护匣上设定光记录媒体是否受到写保护的功能。
上述设计的另一缺点在于,扣件28的操作不易,导致卡合构件24的取出不便。由于在取出卡合构件24时,除了要将扣件28的突出部281向内推之外,还要稍稍将卡合构件24向侧边方向挪动,才能将卡合构件24取出,否则突出部281将重新弹回第三开口223。然而,在此设计中,欲将卡合构件24向侧边方向挪动相当不便。这连带造成光记录媒体不易从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取出,或将光记录媒体装入光记录媒体保护匣。
针对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其切换是否为写保护状态的拨动构件不会因经常拨动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其光记录媒体的装入和取出更为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包括一外壳、一卡合构件、以及至少一拨动构件。外壳的一侧边上形成有一第一开口以供置入光记录媒体,且于垂直该第一开口的侧边内侧形成有凹槽。卡合构件则卡合于外壳的第一开口,以把光记录媒体限制于外壳中。卡合构件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扣接部与至少一个V形部,各V形部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各拨动构件的一端为一第二扣接部,其扣接于卡合构件之第一扣接部,并使拨动构件相对于第一扣接部转动,另一端为一定位部,其实质上定位于V形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一。
卡合构件还形成一扣件,其具有一突出部,用于扣住外壳侧边内侧之凹槽,以把卡合构件固定于外壳中,以及一环形部,利用拨动环形部可使该突出部脱离该凹槽,以自外壳中取出该卡合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于拨动构件可相对于卡合构件转动,因此不会有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自卡合构件上断裂的情况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于该拨动构件的定位部可为圆弧形,因此不会有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因拨动构件的钝化而导致失去定位功能的情况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于可同时向内及向侧边方向拨动扣件上的环形部,因此更容易取出卡合构件,即光记录媒体的装入和取出更为方便。


图1为一俯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与光记录媒体的组合状态;图2A为一俯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卡合构件;图2B为一立体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第一扣接部;图2C为一俯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拨动构件;图3A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表示写保护状态时的位置;图3B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表示非写保护状态时的位置;图4A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扣件扣住凹槽时的位置;图4B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扣件脱离凹槽时的位置;图5为一俯视图,显示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与光记录媒体的组合状态;图6A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表示写保护状态时的位置;图6B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表示非写保护状态时的位置;图7A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扣件扣住凹槽时的位置;图7B为一部分放大图,显示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扣件脱离凹槽时的位置。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示,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
图1为一示意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包括;一外壳11,于外壳11的侧边上形成有一第一开口121,以供置入光记录媒体,且于垂直该第一开口121的侧边内侧形成有凹槽13;一卡合构件14,其卡合于外壳11的第一开口121,以把光记录媒体限制于外壳11中;两第二开口122;以及一第三开口123。
图2A为一俯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卡合构件14,其具有两第一扣接部15与两V形部16。图2B则为第一扣接部15的部分立体图。第一扣接部15大致上可分为两部分,与卡合构件14连接的部分直径较小,且为圆柱形,其余部分的直径则稍大。在第一扣接部15的直径方向上具有一沟槽151,沟槽151两侧部分可以向沟槽151的方向倾斜,使直径稍微缩小。各V形部16则在相对于其顶点161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162与一第二侧163。
图2C为一俯视图,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的拨动构件17,其一端为一第二扣接部171,另一端则为一定位部172。第二扣接部171为一圆环形,其内径实质上相当于第一扣接部15直径较小处圆柱部之直径。当第二扣接部171扣接于第一扣接部15时,首先,第二扣接部171接触到第一扣接部15直径较大的部分,使沟槽151两侧的部分向沟槽151挤压,因而缩小了直径,使第二扣接部171得以通过,而套接于第一扣接部15直径较小的部位。接着,当第二扣接部171通过后,第一扣接部15直径较大的部分回复原状,其直径较第二扣接部171的内径大,使第二扣接部171可套接于第一扣接部15直径较小的部位而不会脱落,同时使第二扣接部171可相对于第一扣接部15转动。如此,可使整个拨动构件17相对于第一扣接部15转动。
图3A和3B为卡合构件14中,V形部16与拨动构件17的部分放大图,参照图3A和3B,由于从拨动构件17的第二接合部171中心到定位部172的最远距离,比从拨动构件17的第二接合部171中心到V形部16之顶点161的距离长,因此定位部172的位置,会如图3A所示,停留在V形部16的第一侧162附近,或如图3B所示,停留在V形部16的第二侧163附近。由于拨动构件17的迂回形状,可以略微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当拨动定位部172时,定位部172可以经过V形部16的顶点161,而在图3A和图3B所示的位置间互相切换。如此,可以由拨动构件17上定位部172的位置,来切换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的光记录媒体是否为处于写保护的状态。
外壳11上第二开口122所对应的位置,即为拨动构件17上定位部172的位置。如此,通过穿过第二开口122可拨动定位部172,使其停留于V形部16的第一侧162或第二侧163。
由于拨动构件17上的第二扣接部171可以相对卡合构件14上的第一扣接部15转动,因此不存在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17与卡合构件14的连接处容易因拨动时的折弯而断裂的问题。此外,由于拨动构件17上的定位部可为圆弧形,而不具备有尖角,且V形部16的顶点161部位也可以设计为圆弧形,而不会影响定位功能,所以也不存在传统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尖角因为互相磨擦而钝化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大幅增加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拨动构件17的寿命。
卡合构件14还形成一扣件18,其具有一突出部181,用以扣住该外壳11侧边内侧的该凹槽13,以把卡合构件14固定于外壳11中,以及一环形部182,用以将突出部181拨离凹槽13。图4A和图4B为卡合构件14中扣件18的部分放大图,参照图4A和图4B,欲取出卡合构件14,可藉由移动环形部182,将突出部181推离凹槽13,并向下挪移使卡合构件14自外壳11退出,进而取出光记录媒体保护匣中的光记录媒体。
外壳11上第三沟槽123所对应的位置,即为环形部182的位置,且其形状略呈弧形,如此,利用穿过第三开口123来拨动环形部182,可使突出部181先稍向内移动之后,再同时向内和向下移动,最后向下移动使卡合构件14自外壳11中退出。通过这种设计,取出卡合构件14比传统设计简便。
以上所述均应为举例性,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未脱离下述权利要求范围的构思而进行的等效修饰与更改,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包括一外壳,于一侧边上形成有一第一开口以供置入光记录媒体,且于垂直该第一开口的侧边内侧形成凹槽;以及一卡合构件,其卡合于外壳的第一开口,以把光记录媒体限制于外壳中,其特征在于卡合构件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扣接部与至少一个V形部,各V形部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以及光记录媒体保护匣还包含至少一个拨动构件,各拨动构件的一端为一第二扣接部,其扣接于第一扣接部,并使拨动构件相对于第一扣接部转动,另一端为一定位部,其实质上定位于V形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对应定位部的位置还形成有一第二开口,通过穿过该第二开口拨动定位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其特征在于,该卡合构件还形成一扣件,该扣件具有一突出部,用于扣住外壳侧边内侧的凹槽,以把卡合构件固定于外壳中,以及一环形部,利用拨动该环形部使突出部脱离凹槽,以从外壳中取出卡合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对应环形部的位置还形成有一第三开口,通过穿过第三开口拨动该环形部,使突出部脱离凹槽,以从外壳中取出卡合构件。
专利摘要一种光记录媒体保护匣,包括外壳、卡合构件、以及至少一个拨动扣件。外壳的一侧边上形成有第一开口以供置入光记录媒体,在垂直第一开口的侧边内侧形成有凹槽。卡合构件卡合于第一开口以将光记录媒体限制于外壳中,其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扣接部与至少一个V形部,V形部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拨动构件的一端为第二扣接部,其扣接于第一扣接部,并使拨动构件相对于第一扣接部转动,另一端为定位部,定位于V形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一。
文档编号G11B23/03GK2390259SQ9924349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12日
发明者吴俊翰, 林焕章 申请人:铼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