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662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插入插头插入孔的插头作电气连接的插口,更详细地说,涉及备有与插头的套筒电极作弹性接触的套筒端子的插口。
背景技术
传统的插口100与插头的套筒电极201的连接如图7、图8所示,使已安装于插口匣101的套筒端子102的弹簧片104进入插头插入孔103内,与插入插头插入孔103内的插头的套筒电极201作弹性接触。
套筒端子102如图7所示,是将弹性金属板弯折成断面ㄇ字状,在其水平板部102a的后方边缘一体地单边支撑向斜下方延伸的弹簧片104。此套筒端子102从插口匣101的窗孔105压入后安装于插口匣101,安装后的弹簧片104的自由端向插头插入孔103内伸出,能与插入的插头的套筒电极201的平面侧作弹性接触。
插头的套筒电极201具有接地电极的作用,故通过在端电极202、环电极203周围予以绝缘并配置成同轴状,使与电缆的固有阻抗匹配,以提升流经端电极202、环电极203的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
对与这样的插头作电气连接的插口,为实现阻抗匹配,希望将与套筒电极201接触的套筒端子102作为包住插头周围的圆筒状接地端子,上述的插口100是以切削加工另外制造金属圆筒状套筒106,安装于插口匣101的圆筒状套筒101a内。
安装于圆筒状套筒101a内的金属圆筒状套筒106如图8所示,是以一体的接触片107压接于套筒端子102而与套筒端子102作电气连接,一旦插头插入插口100,就作为包覆套筒电极201周围的接地端子发挥作用。
然而,上述传统的插口100除了套筒端子102外还必须另外制造金属圆筒状套筒106,不但增加零件数目,而且为了与套筒端子102连接,其构造复杂,使插口100的制造成本上升。
虽然可以向金属圆筒状套筒106拉出与接地图案连接的脚部,以将金属圆筒状套筒106本身当作套筒端子102,但因是圆筒,不能与插头的套筒电极201弹性接触,插头中立时会发生接触不良。
在上述的插口100中,除金属圆筒状套筒106以外,用套筒端子102的弹簧片104与套筒电极201弹性接触,但弹性接触位置仅有一处,故接触的可靠性不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不另设金属圆筒套筒、包覆套筒电极的周围、进而将套筒端子与套筒电极可靠地进行电气连接的插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插口备有内部具有插头插入孔的绝缘性插口匣;安装于插口匣、与插入插头插入孔的插头的套筒电极作弹性接触的套筒端子,其特征在于,在套筒端子上设有以套装方式安装于插口匣的安装板,及由安装板单边支撑的一对弯曲弹簧片,将一对弯曲弹簧片的内面互为相对作成筒状后形成套筒接触筒部,将此套筒接触筒部从穿设于插口匣的窗孔插通插头插入孔内,并使筒状的中心轴与插头插入孔的中心轴大致同轴,将插入插头插入孔的插头插通套筒接触筒部,使套筒电极与套筒端子弹性接触。
由于一对弯曲弹簧片形成筒状的套筒接触筒部,且配设成与插头插入孔中心轴大致同轴的状态,故包围在插入插头插入孔的插头的周围。由于该一对弯曲弹簧片由安装板单边支撑,且与套筒电极弹性接触,故套筒端子作为与套筒电极连接且包围其周围的接地端子发挥作用。
技术方案2的插口的特征为,安装板通过其水平板部及由水平板部两侧分别垂设的侧板部而形成包覆长方体插口匣的平面及侧面的ㄇ字形断面,并以水平板部为基端向着两侧的侧板部分别向内切割折起,形成一对弯曲弹簧片,将弯曲弹簧片插通穿设于插口匣的平面的窗孔,同时使突设在插口匣侧面的卡止突起与切割折起弯曲弹簧片后形成的侧板部的切口处,以将套筒端子安装于插口匣。
由于是利用切割折起弯曲弹簧片后形成的切口将套筒端子安装于插口匣,故可节省在套筒端子配设安装用卡合部的工序。
技术方案3的插口的特征为,套筒接触筒部为断面圆弧状的一对弯曲弹簧片的内面相对而成的圆筒状,使突设于弯曲弹簧片内面的接触突部与套筒电极弹性接触。
由于接触突部是以点接触与套筒电极接触,故其间不易夹入尘埃等绝缘物,不易发生接触不良。
技术方案4的插口的特征为,在一对弯曲弹簧片的自由端附近的内面分别突设接触突部,并从水平板部突设插通窗孔而进入插头插入孔的固定接触突部,用一对接触突部和固定接触突部夹持套筒电极。
用固定接触突部和可动的一对接触突部所形成的面形成与插头插入孔正交的面,在固定接触突部和一对接触突部共三处可靠地夹持插入插头插入孔的插头。由于是在套筒端子的独立的3点上与套筒电极弹性接触,故可获得更可靠的接触。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一的插口1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插口1的侧视图。
图3是插口1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a)是套筒端子3的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7是传统插口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传统插口100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一。图1是实施形态一的插口1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侧视图,图3为俯视图,图4为图2的A-A线剖视图,图5为图3的B-B线剖视图,图6的(a)、(b)、(c)分别为套筒端子3的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插口1是将套筒端子3、片状端子4、环状端子5互为绝缘地安装于插口匣2后构成。
插口匣2用PBT、尼龙等合成树脂组成的绝缘材料做成,包括大致长方体状的匣本体21及在其前面(图中左方)一体突设的圆筒状套筒22。
如图5所示,供插头200插入的插头插入孔23沿前后方向(图中左右方向)贯通匣本体21和圆筒状套筒22,在匣本体21的后方,在面向插头插入孔23的内壁面的上下,凹设有触头收容槽24、25,供环状端子5及片状端子4分别从后方压入并收容。
又,在匣本体21的前方,沿其平面和两侧面连续地形成定位槽27,以将断面ㄇ字状的套筒端子3沿匣本体21的外周面定位于圆筒套筒22的后方附近。
在凹设有定位槽27的匣本体21的平面上,穿设有连通插头插入孔23的窗孔26,又在两侧面的中央位置,突设有与后述的套筒端子3的切口31卡止、防止套筒端子3脱落的卡止突起28、28。
套筒端子3是用冲压机将导电性板材冲压、折弯后形成,如图1及图6所示,一体地设有由水平板部32a及垂设于其两侧的侧板部32b组成的断面ㄇ字状安装板32,以及单边支撑于水平板部32a的一对弯曲弹簧片33、33。
一对弯曲弹簧片33、33是分别以水平板部32a为基端向着两侧的侧板部32b切割出ㄇ字状并向内折起形成的,用一对弯曲弹簧片33、33弯曲成断面圆弧状,形成圆筒状的套筒接触筒部34。圆筒状套筒接触筒部34的内径略小于插头200的套筒电极201的外径,形成包覆套筒电极201外周面而予以夹持的大小。
又,在弯曲弹簧片33、33的自由端附近的内侧锻造形成可动接触突部35、35,在水平板部32a中央的下侧锻造形成固定接触突部36,即,上述可动接触突部35、35和固定接触突部36都向套筒接触筒部34的中心轴方向突出。
切割折起弯曲弹簧片33、33后形成的侧板部32b的切口31如前所述,作为供卡止突起28卡止的卡止孔发挥作用。又,两侧板部32b、32b各自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垂直地弯折成与匣本体21底面平行,成为套筒脚部37、37。
一对脚部37、37如图6(b)所示,于平面上设置在套筒端子3的对角位置,因此,当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配置相同形状的插口1时,各自的套筒端子互不干扰,能以窄间距配置。
片状端子4如图1所示,是将导电性板材以冲压机冲压形成,中央切割折起向斜上方倾斜的矩形片,在其前端形成片状接触部41。又,在后方弯折形成与匣本体21的底面平行的曲柄状片状端子脚部42。
又,环状端子5也同样是将导电性板材用冲压机冲压形成,由垂直弯折成倒L字状的基部54、与基部前方连设且前端向下反折成U字状的环接触部51、及从基部垂设且水平弯折成与匣本体21的底面平行的环状端子脚部52所构成。
不过,在插口1具备通过插头的插入拔出来变换的插口1的开关电路时,要依其数目以同样的结构将复数的接触端子安装于匣本体21。
插口1的组装是将上述套筒端子3、片状端子4、环状端子5依下述方法安装于插口匣2,它们的安装顺序可任意。
套筒端子3是一边将接触筒部34插通匣本体21的窗孔26,一边从上方将安装板32的侧板部32b沿定位槽27向下滑推。一旦侧板部32b越过匣本体21两侧面的卡止突起28、28并使卡止突起28、28嵌入切口31,安装板32即被卡住而不能向上拔出,而且被定位槽27限制了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无松动地安装于匣本体21。安装了安装板32后,套筒接触筒部34如图4、图5所示,进入插头插入孔23内与插入的插头200的套筒电极201接触的位置,并以其圆筒状的中心轴与插头插入孔23的中心轴大致同轴的姿势定位。
将片状端子4两侧从匣本体21的后方沿接触收容槽25压入,并将突出于两侧的卡止爪43、43卡止于槽25的内壁面,将片状端子4固定防止脱落。
一旦片状端子4固定于匣本体21,片状端子4的片状接触部41即处于插头插入孔23内与插入的插头200的片状电极202接触的位置。
又,环状端子5如图5所示,是将两侧沿接触收容槽24从匣本体21后方压入,将在基部54的上端切割折起的卡止片53卡止于匣本体21的防脱孔29,以固定于接触收容槽24内防止脱落。
一旦环状端子5固定于匣本体21,环接触部51即处于插头插入孔23内与插入的插头200的环状电极203接触的位置。
已将各端子3、4、5安装于插口匣2的插口1,其一对套筒端子脚部37、37、片状端子脚部42、环状端子脚部52与匣本体21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当将插口1实际安装于未图示的印刷电路板上时,分别电焊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互相对向的接地图案、第1信号图案、第2信号图案。
将插头200插入如此构成的插口1的插头插入孔23时,插头200的前端插通套筒接触筒部34,且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在完全插入插头插入孔23内后,套筒电极201与套筒接触筒部34、环状电极203与环状接触部51、片状电极202与片状接触部41分别作弹性接触并作电气连接。
此时,套筒端子3因套筒端子脚部37与接地图案连接,故保持于接地电位的套筒接触筒部34包覆插头200周围,作为包覆套筒电极201周围的接地端子发挥作用。
又,圆筒状的套筒电极201被固定接触突部36及可沿套筒接触筒部34的中心方向移动的一对接触突部35、35所夹持,故即使插头200摇摆,接触突部35、35也会追随,始终以3点与套筒端子3接触,故不会发生连接不良。
本实施形态是配合长方体的插口匣2而将安装板32做成断面ㄇ字状,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安装于插口匣2的形状即可。
又,筒状的套筒接触筒部34只要是不与片状端子4、环状端子5接触的形状,也可做成有间隔地包围插入的插头200的环电极203、片状电极202的周围,采用这样的形状,流经片状端子4、环状端子5的高频信号不致外漏,还可更有效地防止外部噪声的侵入。
又,筒状的套筒接触筒部34只要至少能包围在套筒电极201的周围,不一定限于圆筒形状。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的发明不必另设金属圆筒状套筒即可将套筒电极周围包覆,故可遮断外部噪声,容易获得阻抗匹配,以简单构造即可作成高频信号传输特性优异的插口。
又,套筒接触筒部并非完全的筒体,而是由一对弯曲弹簧片所构成,故能使套筒端子以弹性接触可靠地与套筒电极作电气连接。
又,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利用切割折起一对弯曲弹簧片后形成的切口来将套筒端子安装于插口匣,故可节省在套筒端子上配设安装用卡合部的工序。
又,技术方案3的发明因套筒接触筒部为圆筒状,故可同轴状地紧密包覆于圆筒状套筒电极的外周面。又因以点接触,故其间不易夹入尘埃等绝缘物,成为接触可靠性较高的接触。
又,技术方案4的发明因用固定接触突部和一对接触突部共3处来夹持插入插头插入孔的插头,故可用套筒接触筒部可靠地包覆其周围。又因是以套筒端子的独立的3点与套筒电极弹性接触,故可获得更可靠的接触。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口,备有内部具有插头插入孔(23)的绝缘性插口匣(2);安装于插口匣(2)、与插入插头插入孔(23)内的插头(200)的套筒电极(201)作弹性接触的套筒端子(3),其特征在于,在套筒端子(3)上设有以套装方式安装于插口匣(2)的安装板(32),及由安装板(32)单边支撑的一对弯曲弹簧片(33),将一对弯曲弹簧片(33)的内面互为相对做成筒状后形成套筒接触筒部(34),将此套筒接触筒部(34)从穿设于插口匣(2)的窗孔(26)插通插头插入孔(23)内,并使筒状的中心轴与插头插入孔(23)的中心轴大致同轴,将插入插头插入孔(23)的插头(200)插通套筒接触筒部(34),使套筒电极(201)与套筒端子(3)弹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口,其特征在于,安装板(32)通过其水平板部(32a)及由水平板部(32a)两侧分别垂设的侧板部(32b)而形成包覆长方体插口匣(2)的平面和侧面的ㄇ字形断面,并以水平板部(32a)为基端向着两侧的侧板部(32b)分别向内切割折起,形成一对弯曲弹簧片(33),将弯曲弹簧片(33)插通穿设于插口匣(2)的平面的窗孔(26),同时使突设在插口匣(2)侧面的卡止突起(28)与切割折起弯曲弹簧片(33)后形成的侧板部(32b)的切口(31)处,以将套筒端子(3)安装于插口匣(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口,其特征在于,套筒接触筒部(34)为断面圆弧状的一对弯曲弹簧片(33)的内面相对而成的圆筒状,使突设于弯曲弹簧片(33)内面的接触突部(35)与套筒电极(201)弹性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口,其特征在于,在一对弯曲弹簧片(33)的自由端附近的内面分别突设接触突部(35),并从水平板部(32a)突设插通窗孔(26)而进入插头插入孔(23)的固定接触突部(36),用一对接触突部(35)和固定接触突部(36)夹持套筒电极(201)。
全文摘要
一种插口,在套筒端子(3)上配设以套装方式安装于插口匣(2)的安装板(32),及由安装板(32)单边支撑的一对弯曲弹簧片(33),将一对弯曲弹簧片(33)的内面互为相对形成的筒状的套筒接触筒部(34)被配设成筒状的中心轴与插头插入孔(23)的中心轴大致同轴,将插入插头插入孔(23)的插头(200)插通套筒接触筒部(34),使套筒电极(201)与套筒端子(3)弹性接触。本发明不需另设金属圆筒套筒即可将套筒电极(201)的周围包覆,可使套筒端子(3)与套筒电极(201)可靠地电气连接。
文档编号H01R103/00GK1351395SQ0113585
公开日2002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30日
发明者铃木洋, 野崎文雄 申请人:Sm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