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滑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5901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向滑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各种电子器件的输入操作,通过操作杆的滑动操作进行画面显示内容的滚动操作(scroll操作)等的多向滑动开关(slideswitch)。
背景技术
参照图10~图16对特开2001-307599号公报所公开的现有的滑动开关进行说明。
图10是现有例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图11是分解立体图,图12是机盒(case)的俯视图。图13是说明第一滑动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图14是说明第二滑动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在由树脂形成的箱形机盒1上,沿四边形内底面的侧壁配置有四个固定接点(以下简称为接点)2A~2D和四个密封块(glandpattern)。如图10、图11所示,在机盒1的内部,与对向的侧壁平行地重叠收容有可沿X轴方向、Y轴方向导向滑动的第一滑动部件(以下称为滑动部件)3和第二滑动部件(以下称为滑动部件)4。另外,盖5覆盖上面开口部。在滑动部件3的上面设有从盖5的插通孔5A向上突出的操作杆(以下称为杆)6,并且,下面安装有由弹性金属薄板形成的可动接点(以下称为接点)7。滑动部件4的中央设有与杆6松动配合的贯通孔4A。
如图11、图13所示,滑动部件3上面的一对第一配合部(以下称为配合部)3A,和与其同样长度设置在滑动部件4下面的一对第一导向部(以下称为导向部)4B相配合。如图11、图14所示,滑动部件4上面的一对第二配合部(以下、配合部)4C,和与其同样长度设置在盖5下面的一对第二导向部(以下、导向部)5B相配合。该构成引导滑动部件3和滑动部件4分别沿X轴方向、Y轴方向滑动。
并且,在导向部4B的两端部附近和导向部5B的两端部附近,配置各一对的第一复位弹簧(以下称为弹簧)8和第二复位弹簧(以下称为弹簧)9。对向配置各一对弹簧,且其螺旋部8A、9A分别定位在各一对的凸部4D、5C处。在非操作状态,弹簧8的臂8B与导向部4B及配合部3A的两端部弹性接触。另一方面,弹簧9的臂9B与导向部5B及配合部4C的两端部弹性接触。该构成使配合部3A和配合部4C、即滑动部件3和滑动部件4停止在中立位置。
接点7安装于滑动部件3的下面。如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在非操作状态,接点7的四个弹性脚7A~7D的前端部分别与接点2A~2D和四个密封块2E之间的机盒1内底面弹性接触。
再有,配置在机盒1内底面中央的按压开关部10,通过按压贯通杆6中央部配置的按压棒11,使拱形(dome形)的可动接点12弹性变形而动作。
对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现有的多向滑动开关,首先对从图13所示的非操作状态向右方按压杆6沿X轴方向滑动操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配合部3A的一端按压对应的右侧弹簧8的臂8B,使线圈8A弹性变形,同时使滑动部件3沿X轴方向移动。随之,图12所示的接点7的弹性脚7A的前端部与接点2A接触,且弹性脚7B的前端部与密封块2E接触,其信号从机盒1外周的端子向外部传送。
然后,若除去施加在杆6上的按压力,则配合部3A即滑动部件3被弹簧的弹性恢复力按压回到原来图13的状态。
下面,对在图14所示非操作状态,向后方按压杆6,沿Y轴方向滑动操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配合部4C使对应的后侧弹簧9弹性变形,同时使滑动部件4沿Y轴方向移动。随之,接点7的弹性脚7C的前端部与接点2C相接触,弹性脚7D的前端部与密封块2E相接触。
但是,上述现有的多向滑动开关,由于构成部件数量多、安装费工夫,故成本高。并且,重叠设置滑动部件3和滑动部件4,因此高度尺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多向滑动开关具有机盒、可动接点和驱动体。其机盒在从底面外周直立的侧壁的内侧面或者其附近的底面设有固定接点。其可动接点配置在机盒内,被限制向机盒中央侧移动,一端与固定接点接触。其驱动体可移动地收容于盒内。并且,在非操作状态,可动接点施力给驱动体,使驱动体位于机盒的中央位置。且通过滑动操作驱动体,驱动体按压可动接点而与固定接点接触。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去除盖后的多向滑动开关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多向滑动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机盒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滑动操作时的去除盖后的俯视图。
图6是按压操作图1的多向滑动开关时的正面剖视图。
图7是图5的多向滑动开关的去除盖和驱动体后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现有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多向滑动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作为图10的多向滑动开关的主要部分的机盒的俯视图。
图13是说明图10的多向滑动开关的第一滑动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0的多向滑动开关的第二滑动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15是说明向X轴方向滑动操作图10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操作杆时的俯视图。
图16是说明向Y轴方向滑动操作图10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操作杆时的俯视图。
具体的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对于同样结构的部件赋予相同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向滑动开关的去除盖后的俯视图,图2是正面剖视图,图3是分解立体图,图4是机盒的俯视图。
如图3、图4所示,箱形机盒21,设有从四边形底面21A的外围四边直立的四个侧壁22A~22D。机盒21如果是绝缘性材料,则可以是陶瓷等,不过,为了廉价地构成复杂的内部形状,最好用树脂形成。在侧壁22A~22D的内侧面上,在相对于底面21A的中心呈点对称位置以露出状态配置平板状的固定接点(以下、接点)23A~23D。与各接点23A~23D导通的端子24A~24D从各侧壁22A~22D的外周突出。
另外,在底面21A上,在通过接点23A与接点23B之间、及接点23C与接点23D之间的一方的对角线上,突出有俯视为梯形的支撑部25、26。在支撑部25、26的与角部21B、21C对向一侧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连接接点(以上、接点)27、28。与接点27、28分别导通的端子27A、28A分别从侧壁22A、22C的外周突出。
该接点23A~23D和接点27、28,端子24A~24D、27A、28A和后述的可动接点34、35构成滑动开关。
另一方面,在围绕机盒底面21A中央部的圆形壁部21D内,设有由中心接点29和夹持该中心接点29的一对侧部接点30组成的按压开关部用的固定接点。与各个接点29、30导通的端子29A、30A分别从侧壁22B、22D的外周突出。如图2所示,相对该按压开关部用固定接点29、30,配置有将弹性金属薄板弯曲成碗状的拱形可动接点(以下称为接点)31。接点31外周下端部搭接在侧部接点30上,顶部下面与中心接点29空开规定间隔而对向配置。如此构成按压开关部。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机盒底面21A的其他角部设有导向部32、33。在导向部32、33上,呈十字形设置与对向的壁部22A、22C、壁部22B、22D分别平行的凹槽。再有,导向部32、33的结构不局限于如上所述在机盒底面21A形成十字形凹槽的方式。还可以在壁部22A、22B、22C、22D上设置凸部,至少构成上述十字形的外侧即可。
如图3所示,可动接点(以下称为接点)34、35,将规定宽度的弹性金属薄板形成大致M字形状。虽然弯曲形成接点34、35是简便的方法,但是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形成。如图1所示,M字形中心部34H的连接脚部34A,压入固定支撑部25的接点27和角部21B之间,并与接点27导通。同样,连接脚部35A,被压入固定支撑部26的接点28和角部21C之间,并与接点28导通。即中心部34H、35H具有作为接点34、35的固定部的功能。基于此构成,支撑部25、26分别限制接点34、35向机盒21的中央侧移动。
接点34的M字形两端的弹性脚34B、34C的前端部34D、34E,与各固定接点空开规定间隔,弹性接触在机盒21的侧壁22A、22B上的接点23A、23B附近。
另外,连结接点34的中心部34H和弹性脚34B、34C根部的两个弹性臂34F、34G的各自的中间部,与位于支撑部25对称位置的角部25A、25B弹性接触。弹性臂34F、34G被定位支撑在以连结机盒21的角部21B和21C的对角线成对称的位置。同样,连结接点35的中心部35H与两个弹性脚35B、35C的根部的两个弹性臂35F、35G的各自的中间部与位于支撑部26对称位置的角部26A、26B弹性接触。并且弹性臂35F、35G被定位支撑在以机盒底面21A的中心成对称的位置。基于此构成,由一个可动接点34形成两个开关。
如图1虚线所示,驱动体36,在长板状的主体部36A两端的以中心成对称的凸出部下面,分别设有柱状部37A、37B。驱动体36也与机盒21同样由陶瓷或树脂形成。柱状部37A、37B位于机盒底面21A的十字形导向部32、33的中心部。由此,柱状部37A、37B能够仅以规定量沿着机盒21的对向的壁部22A、22C和壁部22B、22D平行的方向直线移动。再有,设置于驱动体36上的柱状部37A、37B具有作为驱动体36的限制部的功能。
在主体部36A下面突出的方形部38的四个侧面对接部(以下称为对接部)38A~38D,分别与接点34、35的各弹性臂34F、34G、35F、35G的前端的各弹性脚的连结部附近相对接。基于此构成,方形部38被保持中立位置地收容于机盒21内。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主体部36A的上面中央,一体设有操作杆(以下称为杆)39。杆39堵住机盒21的上面开口部地从与机盒21结合的盖40的中央的孔40A向外方、即远离机盒21的内底面的方向突出。据此,容易操作驱动体36。
再有,在杆39中心的贯通孔39A中,配置有可以上下运动的驱动按压开关用的按压棒41,其下端凸部41A对接于按压开关部的接点31的顶部上面。在按压棒41的下端,设有大径的凸缘部41B,在凸缘部41B下面设有下端凸部41A。
如上述构成本实施例的多向滑动开关,接下来,对其动作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对滑动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所示的非操作状态,弹性脚34B、34C、35B、35C的任意前端部34D、34E、35D、35E都处于与接点23A~23D不接触的OFF状态。
如图5箭头所示,若从该状态向杆39施加力、向右方向滑动操作,则驱动体36整体向右方向移动。此时,驱动体36的柱状部37A、37B被导向在导向部32、33内的右侧凹槽位置。另外,驱动体36的对接部38C从接点35的弹性臂35F上脱离。而且,对接部38B、38D分别与接点34的弹性臂34G和弹性脚34C的连结部附近、及接点35的弹性臂35G和弹性脚35C的连结部附近相对接地向右移动。
并且,对接部38A向右方向按压对接的接点34的弹性臂34F的前端。被按压的弹性臂34F以作为其根部的固定部的连接脚部34A的部分为支点回动,其中间部从机盒21的支撑部25的角部25A上脱离。另外,通过弹性脚34B的根部向机盒21的侧壁22A靠近,使其前端部34D在侧壁22A的内侧面上弹性接触滑动而与接点23A接触。由此,接点27与接点23A之间,即端子27A与端子24A之间通过接点34导通,将其信号向外部传送。如此,由中心部34H、弹性脚34B、34C和弹性臂34F、34G构成接点34,将中心部34H固定在机盒内底面的一方对角线上,从而可以进行这样的动作。
此时,接点34的弹性臂34G与机盒21的支撑部25的角部25B弹性接触而不移动。同样,接点35的弹性臂35F、35G,分别与机盒21的支撑部26的角部26A、26B弹性接触而不移动。如此构成支撑部25、26,从而防止接点的误动作。
然后,若去除施加于杆39的力,则依靠接点34的弹性恢复力,弹性臂34F在对接部38A处向机盒21的中心方向按压驱动体36。从而,柱状部37A、37B一边被导向部32、33引导,一边恢复到原来的图1的非操作状态。即恢复到再次由接点34、35从外周的四周向中央侧施力给驱动体36的稳定的中立状态。并且,接点34的弹性脚34B的前端部34D从接点23A上脱离。该动作基于在可动接点34上设置弹性臂34F、在驱动体36上设置对接部38A而实现。
同样,在图1所示的非操作状态,通过向左方向按压杆39,而使接点28与接点23C之间导通。另外,通过向后或向前方向按压杆39,而分别导通接点27与接点23B之间、接点28与接点23D之间。即,可与机盒21的底面21A平行地按压杆39而沿着与侧壁22A~22D平行的四方向中任意方向对其进行滑动操作。于是,驱动体36整体沿导向部直线移动,与移动方向对应的驱动体36的对接部,按压对接的可动接点的弹性臂的连结部附近。由此,弹性脚的前端部沿弹性接触的机盒侧壁的内侧面上滑动而与对应的固定接点接触,获得规定信号。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导向部32、32限制作为驱动体36的限制部的结构简单的柱状部37A、37B移动。基于此构成,限制滑动操作方向仅为左右前后四方向。即限制部以简单结构限制操作时的驱动体36的移动方向,仅沿被限制部所予设的滑动操作方向操作驱动体3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向部32、33由凹槽构成,也限制驱动体36的额外移动。另外,该多向滑动开关,设有沿该操作方向的任意方向操作时均能获得规定信号的接点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的多向滑动操作开关因为构成部件数少所以安装容易,高度尺寸变低。尤其,因为大致呈M字形状构成可动接点,且从里面支撑弹性臂彼此间,使其位于相对于机盒底面21的对角线的对称位置,而构成两个开关,所以部件数变少。而且,由于相对于机盒21A中心对称地配置两个大致M字形状的可动接点,故以简单结构实现四方向的开关。
再有,在以上说明中,呈大致M字形状折曲加工弹性金属薄板构成可动接点34、35。并且,以通过作为固定部的M字形中心部34H、35H的中心线为对称,一体形成弹性臂34F、34G与弹性脚34B、34C,及一体形成弹性臂35F、35G与弹性脚35B、35C。基于此,各接点23A~23D分别成为电性独立的开关。再有,代替该构成,也可以在M字形中心部分割成两半,将分割的部分分别固定于机盒21的角部21B、21C。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具有四边形底面形状的机盒上设置具有十字形凹槽的导向部,驱动体可以沿与机盒边平行的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移动。不过,机盒底面的形状或驱动体的移动方向并未局限于此。五边形、六边形、圆形都可以。例如将机盒底面制成六边形,驱动体可以沿与各边平行的六个方向移动的构成也可以。此时,可动接点如前所述呈大致M字形的分割形状,或大致M字形状与大致M字的分割形状混合使用。
再有,机盒底面形状最好是正多边形。从而,能够构成相同大小的可动接点,部件能够共用化。机盒底面是多边形时,可动接点的中心部固定于机盒底面的任意点与各角部的连结线上。因此,在机盒底面形状是正多边形时,通过固定于其多边形中心与各角部的连结线上,而配置可动接点的间隔均等,能够容易安装相同形状的可动接点。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在向杆39施加横向按压力进行滑动操作时,接点34的前端部34D、34E沿着靠近中心部34H的方向在侧壁22A、22B的内侧面上弹性接触滑动。另外,接点35的前端部35D、35E沿着靠近中心部35H的方向在侧壁22C、22D的内侧面上弹性接触滑动。但是,也可以改变各弹性脚34B、34C、35B、35C的朝向,使沿着远离M字形中心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滑动开关在非操作状态处于OFF状态,而通过滑动操作,使规定的端子问实现导通。但是,也可以在非操作状态处于导通状态,而通过滑动操作,使规定的端子间成为OFF状态。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接点23A~23D被配置在从机盒21底面21A的外周四边直立的侧壁22A~22D的内侧面上。但是,也可以是在侧壁22A~22D附近的底面21A上设置接点23A~23D,接点34、35的弹性脚34B、34C、35B、35C的前端与接点23A~23D接触的结构。
其次,关于按压开关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非操作状态,按压开关部处于OFF状态。即图4所示端子29A与端子30A之间不导通。
如图6箭头所示,进行按压操作从该状态向配置在杆39中心的按压棒41施加向下的力。于是,按压棒41的下端凸部41A按压接点31的顶部使其弹性变形,并使顶部下面与中心接点29接触。
由此,中心接点29与侧部接点30之间、即图4端子29A与端子30A之间,通过接点31导通,向外部传送其信号。
然后,若去除施加在按压棒41上的力,则按压棒41被接点31的弹性恢复力压回上方,复位到原来的图2的状态。即接点31的顶部下面脱离中心接点29。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滑动操作杆39所获得的信号之外,还可由下压按压棒获得其他信号。再有,按压开关部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仅由滑动开关部构成多向滑动开关。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将导向部32、33设置在机盒底面21A的角部,但是在不设置按压开关部时,也可以设置在机盒底面21A的中央。这时,在主体部36A的下面中央设置限制部。
此外,该按压开关部只是在驱动体处于非操作状态的位置情况下进行动作,下面,关于其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按压棒41的下端部设有大径的凸缘部41B,在其中心突出形成有下端凸部。如图2所示,凸缘部41B位于圆形壁部21D上端的上方位置,该圆形壁部21D围绕按压开关部设在机盒21的底面21A上。更详细地说,该凸缘部41B只能以比按压开关部的操作行程小的尺寸位于上方。另外,凸缘部41B的外径与圆形壁部21D的内周径的间隙小于滑动操作时杆39、即小于按压棒41的移动量。
若滑动操作杆39,则按压棒41与杆39一起横向移动。从而,如图7双点划线所示,若滑动操作杆39,则凸缘部41B的一部分与圆形壁部21D的上端重叠。在该状态,按压棒41仅能够在凸缘部41B与圆形壁部21D的高度差部分内向下方移动。即在滑动操作杆39的状态下,按压开关部不动作。因而,在滑动操作时难引起按压开关部的误动作。
再有,凸缘部41B也具有使按压棒41不能从杆39的贯通孔脱出的作用。
(实施例2)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是在实施例1的构成中安装手捏部42的状态。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
在杆39的前端部上覆盖操作用的手捏部42,按纽43可以独立上下运动地插入其中心的贯通孔42A内。手捏部42的下端形成大径部42B,其外周下端与覆盖机盒21上面开口的盖40孔40A外方平面部相对接。
如此构成手捏部42,从而,在给手捏部42施加横向的按压力进行滑动操作时,不易发生由于驱动体36倾斜而卡住等问题,能够顺利地进行操作。另外,堵住盖40孔40A,既美化外观又提高防尘性。再有,按压操作按纽43能够使按压开关部动作。
(实施例3)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多向滑动开关的正面剖视图,改变实施例1中驱动体的构成。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
操作杆(以下简称为杆)45可以独立上下运动地配合在驱动体44的中央孔44A中,其下端凸部45A与按压开关部的拱形可动接点31的顶部上面相对接。并且,包覆在杆45的前端部的手捏部46,在其下面与盖40之间设有大于按压开关部的动作行程的间隙。即杆45兼作按压棒,可以独立上下运动地配合在驱动体44的主体部上。
基于如此构成,向手捏部46施加横方向的力进行滑动操作,能够使滑动开关动作。另外,向手捏部46施加向下的力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使滑动开关动作。如此,杆45、手捏部46形状简单,构成部件数目少。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在滑动操作操作杆使收容于机盒内的驱动体向规定方向移动时,随着该驱动体的移动,由驱动体按压规定的可动接点并使之弹性接触移动,而与固定接点接触或脱离。在该构成中能够获得构成部件数目少、容易安装、同时高度尺寸小的多向滑动开关。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底面,从上述内底面外周直立的侧壁,以及设置在上述侧壁的内侧面和上述侧壁附近的上述底面中至少任一处上的固定接点的机盒,被限制向上述机盒的中央侧移动、且一端可与上述固定接点相接触地配置在上述机盒内的可动接点,和可移动地收容在上述机盒内、且在非操作状态下通过上述可动接点施力而位于上述机盒中央的驱动体,通过上述驱动体的滑动操作,而上述可动接点被上述驱动体按压,与上述固定接点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体具有沿远离内底面的方向突出的操作杆、及配置有上述操作杆、可移动地收容在上述机盒内的主体部。
3.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体具有限制部,并且上述机盒具有导向部,在滑动操作上述驱动体时,由上述导向部引导上述限制部而限制其方向。
4.如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部还限制上述驱动体在规定量内移动。
5.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接点由弹性金属薄板形成,具有固定在上述机盒内底面上的点与上述机盒内底面角部的连结线上的固定部,前端、与上述机盒内底面的上述角部相接的上述侧壁的内侧面弹性接触的弹性脚,以及连结上述固定部与上述弹性脚的根部的弹性臂。
6.如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至少还具有1个与上述可动接点相同的另一可动接点,呈M字形一体同时构成2个上述可动接点,从内侧对其进行支撑,使上述弹性臂彼此间位于相对于上述机盒内底面上的点与上述机盒内底面角部的上述连结线成线对称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项6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将呈上述M字形一体构成的上述可动接点配置在相对于上述机盒内底面上的上述点成对称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体具有在非操作状态,对接在连结上述弹性臂与上述弹性脚的上述可动接点的部分、使上述驱动体处于上述机盒中央位置的对接部。
9.如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对接部沿上述驱动体移动方向按压相对接的上述可动接点的上述弹性臂与上述弹性脚连结的上述可动接点的部分,使上述弹性脚的前端在与之弹性接触的上述侧壁的内侧面上滑动,而使上述可动接点与上述固定接点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盒内底面中央进一步具有按压开关部和、贯通上述驱动体并可以上下移动地设置的按压棒。
11.如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覆盖上述机盒的上面开口部的盖、从设在上述盖中央的孔中突出并滑动操作上述驱动体的操作杆和安装在上述操作杆上的手捏部,上述手捏部的外周下端部与上述盖的孔的外面相对接,并且可从设在上述手捏部中央的贯通孔下压上述按压棒。
12.如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滑动操作上述驱动体的操作杆,上述操作杆兼作上述按压棒,可以独立上下运动地配合在上述驱动体中。
13.如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多向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盒在上述底面的中央具有围绕上述按压开关部的壁部,上述按压棒,在非操作状态位于上述壁部的上端向上规定尺寸的位置,其下端具有凸缘,且该凸缘与上述壁部的内周之间,具有比滑动操作时的上述驱动体的移动量小的尺寸的间隙。
全文摘要
一种多向滑动开关,在滑动操作操作杆、使收容在四边形机盒内的驱动体向规定方向移动时,随着该驱动体的移动,由驱动体按压可动接点的弹性脚内对应于移动方向的部分。并且,使对应于移动方向的可动接点沿机盒的侧壁内侧面弹性接触滑动,而使之与对应的固定接点接触。这种多向滑动开关,通过此构成,能够部件数目少、容易安装、并且高度尺寸小。
文档编号H01H1/40GK1503292SQ200310116189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0日
发明者西村健司, 山本保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