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成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328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态成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态成像装置、制造该装置的方法、以及包括该固态成像装置的摄像机(camera)。
背景技术
已知在固态成像装置例如电荷耦合装置(CCD)图像传感器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中,在用作光敏接收器(photoreceiver)的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中的晶体缺陷、以及光敏接收器与光敏接收器上的绝缘膜之间的每个界面处的界面态起到暗电流(dark current)的源的作用。为了抑制由于界面态而产生暗电流,有效地使用嵌入式(buried)光电二极管结构。嵌入式光电二极管包括用于抑制暗电流的n型半导体区和浅p型半导体区(空穴积累区),p型半导体区具有高杂质浓度并设置在n型半导体区的表面上,即设置在n型半导体区和绝缘膜之间的界面附近。制造嵌入式光电二极管的方法通常包括注入用作p型杂质的B离子或BF2离子;以及进行退火以在构成光电二极管的n型半导体区和绝缘膜之间的界面附近形成p型半导体区。
然而,在通过已知的离子注入形成嵌入式光电二极管的情况下,在高达700℃或更高的温度下的热处理对于杂质的激活是必要的。因此,在400℃或更低温度的低温工艺中,难以通过离子注入形成p型半导体区。此外,考虑到杂质扩散的抑制,通过离子注入和高温下长时段的激活退火来形成p型半导体区的方法是不期望的。
在CMOS图像传感器中,每个像素包括光电二极管和各种晶体管,诸如读取晶体管(read transistor)、复位晶体管(reset transistor)、以及放大晶体管(amplitying transistor)。用光电二极管光电转换的信号用晶体管处理。每个像素覆盖有包括多个金属引线(lead)子层的布线层。布线层覆盖有滤色器和芯片上透镜(on-chip lens),滤色器确定入射在光电二极管上的光的波长,芯片上透镜将光会聚在光电二极管上。
在CMOS图像传感器中,像素上的引线不利地阻挡光,从而降低灵敏度。当从引线反射的光入射在相邻像素上时,造成色混(color mixture)等。因此,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3-31785公开了一种背面照射固态成像装置,其光电转换从包括光电二极管和各种晶体管的硅衬底的背面入射的光,硅衬底具有通过抛光其背面而减小的厚度。如上所述,光电二极管包括用于抑制暗电流的浅p型半导体区(空穴积累区),该p型半导体区具有高杂质浓度。在背面照射固态成像装置中,空穴积累区设置在衬底的正面和背面的每个处。
然而,离子注入限制了具有高杂质浓度的浅p型半导体区的形成。因此,为了抑制暗电流,在p型半导体区中的杂质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加深了p型半导体区。深p型半导体区会降低转移栅极(transfer gate)的读取能力,因为光电二极管的pn结远离转移栅极。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至少界面态引起的暗电流的固态成像装置、制造该装置的方法、以及包括该固态成像装置的摄像机。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衬底,光入射在该第二表面侧;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的布线层;形成在该衬底中且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photodetector);设置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上且与该光电检测器相邻的转移栅极,该转移栅极传输在光电检测器中积累的信号电荷;以及设置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上且叠置在该光电检测器上的至少一个控制栅极,该控制栅极控制该第一表面附近该光电检测器的电势。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衬底,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的布线层,光入射在该第二表面侧,该方法包括步骤在该衬底中形成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形成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区域处且与该光电检测器相邻的转移栅极;以及形成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区域处且叠置在该光电检测器上的控制栅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摄像机包括固态成像装置,该固态成像装置具有衬底,该衬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光入射在该第二表面侧,以及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的布线层;将入射光引导到第二表面侧的光学系统;以及处理该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该衬底中且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设置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上且与该光电检测器相邻的转移栅极,该转移栅极传输在该光电检测器中积累的信号电荷;以及设置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上且叠置在该光电检测器上的控制栅极,该控制栅极控制该第一表面附近该光电检测器的电势。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该控制栅极可以控制该第一表面附近该光电检测器的电势,因此抑制暗电流的产生。此外,信号电荷积累在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中和光电检测器的第一表面附近,因此提高了转移栅极读取信号电荷的能力。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的透明导电膜;以及设置在光接收表面和透明导电膜之间的绝缘膜,该绝缘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的透明导电膜;以及设置在光接收表面和透明导电膜之间的层叠膜,该层叠膜包括至少两类子膜,其中与光接收表面接触的子膜是具有50nm或更小厚度的硅氧化物子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在形成于衬底中的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绝缘膜,该光电检测器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该绝缘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以及在该绝缘膜上形成透明导电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在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层叠绝缘膜,该光电检测器形成于衬底中,该层叠绝缘膜包括至少两类子膜且包括与该光接收表面接触的硅氧化物子膜,该硅氧化物子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以及在该层叠绝缘膜上形成透明导电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摄像机包括将入射光引导到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检测器的光学系统;以及处理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的透明导电膜,以及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的绝缘膜,该绝缘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摄像机包括将入射光引导到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检测器的光学系统;以及处理该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的透明导电膜,以及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的层叠膜,该层叠膜包括至少两类子膜,其中与光接收表面接触的子膜是具有50nm或更小厚度的硅氧化物子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该透明导电膜可以控制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的电势,从而抑制暗电流的产生。此外,因为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的绝缘膜的厚度设置为50nm或更小,绝缘膜和透明导电膜的组合形成抗反射膜。可替换地,在层叠绝缘膜的情况,与光接收表面接触的硅氧化物子膜的厚度设置为50nm或更小,绝缘膜和透明导电膜的组合形成抗反射膜。所得抗反射膜改善了光电检测器中的光吸收系数,从而提高灵敏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且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优选地,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是至少部分晶化的绝缘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摄像机包括将入射光引导到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检测器的光学系统;以及处理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设置在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且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膜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且具有负固定电荷,从而在光电检测器的表面上形成空穴积累状态,且抑制由于界面态引起的暗电流的产生。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示意框图;图2是像素部分的单位像素的示意电路图;图3是固态成像装置的示意剖面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的局部剖面图;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中的偏压示例的表;图6A和6B每个是剖面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制造工艺的示例;图7A和7B每个是剖面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制造工艺的示例;图8A-8C每个是剖面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制造工艺的另一示例;图9A-9C每个是剖面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制造工艺的另一示例;图10示出摄像机的示意构造;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的局部剖面图;图12是表,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中的偏压示例;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的局部剖面图;图1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的局部剖面图;图15是曲线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吸收系数通过模拟确定;图16是强度曲线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二极管中具有450nm波长的光的吸收系数;图17是强度曲线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二极管中具有550nm波长的光的吸收系数;图18是曲线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硅氧化物膜的厚度固定到20nm,透明导电膜(ITO膜)的厚度变化;图19是曲线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硅氧化物膜的厚度固定到160nm,ITO膜的厚度变化;图20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的局部剖面图;图21A-21D每个是工艺图(1),示出制造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图22E-22G每个是工艺图(2),示出制造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图23A-23D每个是工艺图(1),示出制造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
图24E-24G每个是工艺图(2),示出制造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图2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的局部剖面图;图26是曲线图,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包括铪氧化物膜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蓝和绿光电二极管中光的吸收系数;图27A和27B每个是有或没有热处理的铪氧化物膜的TEM照片;图28是曲线图,示出包括铪氧化物膜的MOS电容器的平带电压Vfb与热处理时间的相关性;图29是曲线图,示出包括铪氧化物膜的MOS电容器的平带电压Vfb与热处理温度的相关性;图30A-30C每个是工艺图(1),示出制造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图31D和31E每个是工艺图(2),示出制造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以及图32F和32G每个是工艺图(3),示出制造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示意框图。
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像素部分11和外围电路,像素部分11和外围电路设置在相同的半导体衬底上。在该实施例中,外围电路包括垂直选择电路12、取样保持相关双取样(S/H CDS)电路13、水平选择电路14、时序发生器(timing generator,TG)15、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16、A/D转换器电路17、以及数字放大器18。
像素部分11包括以矩阵排列的许多单位像素,如下所述。寻址线等沿像素的行延伸。信号线等沿像素的列延伸。
垂直选择电路12以一行接一行为基础连续选择像素。垂直选择电路12以一列接一列为基础读取像素信号,并且通过垂直信号线将像素信号发送到S/H CDS电路13。S/H CDS电路13进行从像素的列读取的像素信号的信号处理,诸如CDS。
水平选择电路14连续读取存储在S/H CDS电路13中的像素信号,然后将像素信号输出到AGC电路16。AGC电路16以预定增益放大从水平选择电路14输送的信号,然后将所得信号输出到A/D转换器电路17。
A/D转换器电路17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将信号输出到数字放大器18。数字放大器18适当地放大从A/D转换器电路17输送的数字信号,然后从焊盘(pad)(端子(terminal))输出信号。
垂直选择电路12、S/H CDS电路13、水平选择电路14、AGC电路16、A/D转换器电路17、以及数字放大器18的操作基于从时序发生器15输送的各种时序信号。
图2是像素部分11中的单位像素的示例的示意电路图。
单位像素包括例如作为光电换能器的光电二极管21。单位像素还包括四个晶体管,即转移晶体管22、放大晶体管23、寻址(address)晶体管24、以及复位(reset)晶体管25,作为每单个光电二极管21的有源元件。
光电二极管21将入射光光电转换成与光量对应的电荷(在该情况为电子)。转移晶体管22连接于光电二极管21和浮置扩散(FD)区之间。通过驱动线26将驱动信号发送给栅极(转移栅极)导致通过光电二极管21光电转换的电子传输到浮置扩散区。
浮置扩散区连接到放大晶体管23的栅极。放大晶体管23经过寻址晶体管24连接垂直信号线27,并且与设置在像素部分外的恒流源组合构成源跟随器(source follower)。寻址信号通过驱动线28发送到寻址晶体管24的栅极。当寻址晶体管24导通时,放大晶体管23放大浮置扩散区的电势,并且输出与该电势对应的电压到垂直信号线27。从每个像素输出的电压通过垂直信号线27发送到S/H CDS电路13。
复位晶体管25连接在电源Vdd和浮置扩散区之间。通过驱动线29将复位信号发送到复位晶体管25的栅极将浮置扩散区的电势复位到电源Vdd的电势。以行排列的像素的晶体管的这些操作同时进行,因为以行排列的转移晶体管22、寻址晶体管24、以及复位晶体管25的栅极是连接的。
图3是固态成像装置的像素部分和外围电路部分的示意剖面图。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从与布线层38位于的第一表面侧相反的第二表面侧接收光。
衬底30是例如n型硅衬底且对应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衬底。衬底30包括多个光电检测器31,其每个构成单位像素。每个光电检测器31对应于图2所示的光电二极管21。每个光电检测器31由衬底30中的pn结形成。衬底30通过以一方式减小硅晶片的厚度而形成,这样光入射在衬底背侧。衬底30的厚度取决于固态成像装置的类型。在固态成像装置用于可见光的情况,衬底30具有2-6μm的厚度。在固态成像装置用于近红外线的情况,衬底30具有6-10μm的厚度。
遮光膜33设置在衬底30的第二表面侧(背侧和光入射侧)和由硅氧化物构成的绝缘膜32上。遮光膜33具有位于每个光电检测器31上的开口33a。遮光膜33被覆盖以氮化硅构成的保护膜34。
保护膜34被覆盖以滤色器35,其仅透射具有预定波长的光。使入射光会聚在每个光电检测器31上的微透镜36设置在滤色器35上。
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侧形成各种晶体管。衬底30的像素部分包括图2所示的晶体管22-25(图3中未示出)。衬底30的外围电路部分包括p阱和n阱(未示出)。这些阱包括CMOS电路。
包括多个金属引线子层的布线层38设置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正面)上。支承衬底39设置在布线层38上,粘合层(未示出)设置在其间。设置支承衬底39以增加衬底30的强度。支承衬底39例如是硅衬底。
图4是衬底30的像素部分的局部剖面图。
在衬底30的每个光电检测器31中形成n型电荷积累区41(第一导电类型区域)。为了使存储电荷的部分靠近第一表面侧,优选地以一方式形成电荷积累区41从而杂质浓度随着更接近第一表面侧而增大。此外,为了有效地引进入射光,电荷积累区41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电荷积累区41的面积随着更接近第二表面侧而增大。
在衬底30中电荷积累区41被P阱42包围。在衬底30的第二表面侧和像素部分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浅P型空穴积累区43(第二导电类型区域)。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侧和每个光电检测器31上形成浅P型空穴积累区44(第二导电类型区域)。空穴积累区43和44分别形成在电荷积累区41的第一和第二表面侧,从而构成嵌入式光电二极管形成的每个光电检测器31。
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侧形成由硅氧化物构成的元件隔离绝缘膜40。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侧形成n型浮置扩散区45。在浮置扩散区45和电荷积累区41之间形成p型区46以将浮置扩散区45与电荷积累区41电分隔开。
转移晶体管22的转移栅极51形成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上,栅极绝缘膜(未示出)设置于其间。转移栅极51位于与光电检测器31相邻且形成在P型区46上面。转移栅极51例如由多晶硅构成。
控制栅极52形成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上,栅极绝缘膜(未示出)设置于其间。控制栅极52叠置在光电检测器31的整个表面上。控制栅极52例如由多晶硅构成。考虑到可加工性和电阻,优选控制栅极52具有与转移栅极51的厚度相当的厚度。光入射在第二表面侧且因此不被设置在光电检测器31的第一表面侧的绝缘膜32遮挡。
除了像素中的转移晶体管22之外,晶体管即图2所示的放大晶体管23、寻址晶体管24和复位晶体管25形成在形成于衬底30的第一表面侧的p阱42上。
下面参照图4和5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图5是表,示出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期间的偏压(bias)示例。
在电荷积累周期,光沿图中所示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入射,然后被光电检测器(光电二极管)31光电转换以产生响应于入射光的量的信号电荷。信号电荷在电荷积累区41中漂移且在空穴积累区44附近的电荷积累区41中积累。在电荷积累周期中向转移栅极51施加负电压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截止状态。向控制栅极52施加负电压导致空穴在衬底30的界面(第一表面)附近的积累,从而减小暗电流。
施加到控制栅极52的负电压响应于控制栅极52下面的杂质浓度和栅极氧化物膜的厚度而变化。例如,在通过0.25μm生成工艺形成具有1×1016/cm3的p型杂质浓度的空穴积累区44的情况,约-1V的电压的施加可以充分地抑制暗电流的产生。
在读操作中,向转移栅极51施加正电压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导通状态。在光电检测器31中积累的信号电荷转移到浮置扩散区45。正电压例如等于电源电压(3.3V或2.7V)。
在读操作中,与积累中相同的负电压(例如-1V)基本上施加给控制栅极52。可替换地,在读操作中,约+1V的正电压可施加给控制栅极52。在这种情况下,积累的信号电荷接近第一表面侧,从而提高转移栅极51的读能力。读出所需的时间周期远短于积累周期。因此,由于向控制栅极52施加正电压而引起的暗电流低。
浮置扩散区45的电势根据传输的信号电荷的量而变化。浮置扩散区45的电势通过放大晶体管23被放大。响应于该电势的电压输出到垂直信号线27(参见图2)。
在复位操作中,向复位晶体管25的栅极施加正电压使浮置扩散区45的电压复位到电源电压Vdd。在这种情况下,负电压施加给转移栅极51,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截止状态。此外,负电压施加给控制栅极52。
重复上述积累操作、读取操作和复位操作。
下面描述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在该实施例中,将描述同时形成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的示例性方法。
如图6A所示,通过浅槽隔离(STI)在衬底30上形成元件隔离绝缘膜40。然后,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型电荷积累区41、p阱42、p型空穴积累区44、以及p型区46。所述区域的形成顺序没有限制。
如图6B所示,通过热氧化在衬底30上形成由硅氧化物构成的栅极绝缘膜60。随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栅极绝缘膜60上形成由多晶硅构成的电极层50。由多晶硅构成的电极层具有100nm至300nm的厚度。杂质在膜形成期间被引入到多晶硅中。
如图7A所示,用抗蚀剂掩模蚀刻电极层50以形成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此时,同时形成其它晶体管的栅极(参见图2)。
如图7B所示,在整个表面上沉积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以用绝缘膜61填充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之间的间隙。
由此,形成了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形成栅极之后的工艺。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侧重复形成绝缘膜和引线以形成布线层38。然后,支承衬底39结合到布线层38。
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抛光衬底30的背侧以减小衬底30的厚度。进行离子注入以及然后的激活退火以在衬底30的第二表面上形成p型空穴积累区43(参见图4)。优选地,激活退火时的温度不超过温度上限,因为在形成布线层之后进行激活退火。为了满足要求,优选采用对布线层没有热影响的激光退火。
通过CVD在衬底30上形成由硅氧化物构成的绝缘膜32。遮光膜33形成且构图在绝缘膜32上。通过CVD在遮光膜33上形成由硅氮化物构成的保护膜34。然后,形成滤色器35和微透镜36。
因此,制成了根据该实施例的背侧照射型固态成像装置。
参照图8和9描述形成每个是单层的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的另一示例性方法。在图8和9中,省略衬底的结构。
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通过浅槽隔离(STI)在衬底30上形成元件隔离绝缘膜40。然后,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型电荷积累区41、p阱42、p型空穴积累区44和p型区46(参见图6A)。所述区域的形成顺序没有限制。
如图8A所示,通过热氧化在衬底30上形成由硅氧化物构成的栅极绝缘膜60。随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栅极绝缘膜60上形成由多晶硅构成的电极层50。由多晶硅构成的电极层具有100nm至300nm的厚度。在膜形成期间杂质被引入到多晶硅中。随后,通过CVD在电极层50上沉积硅氧化物膜62a和硅氮化物膜62b以形成包括硅氧化物膜62a和硅氮化物膜62b的硬掩模62。
如图8B所示,用光刻形成的抗蚀剂掩模构图硬掩模62以在硬掩模62中形成具有宽度W1的开口。宽度W1的最小值取决于光刻分辨率的限制。
如图8C所示,在硬掩模62中的开口的侧壁上形成侧壁绝缘膜63。通过在包括硬掩模62中的开口的内表面的整个表面上用CVD沉积硅氧化物膜且回蚀该硅氧化物膜来形成侧壁绝缘膜63。侧壁绝缘膜63的形成导致具有比取决于光刻分辨率限制的宽度W1更小的宽度W2的开口。
如图9A所示,用硬掩模62和侧壁绝缘膜63干蚀刻电极层50以形成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基本等于宽度W2。根据需要,间隙下的部分衬底30经历离子注入。
如图9B所示,在转移栅极51、控制栅极52、以及间隙的整个表面上通过CVD相继形成硅氧化物膜64a和硅氮化物膜64b以完成嵌入式绝缘膜64。
如图9C所示,形成在硬掩模62上的嵌入式绝缘膜64被回蚀从而仅留下形成在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之间的间隙中的嵌入式绝缘膜64。
随后的步骤与上面相同。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了形成每个是单层的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的方法,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形成控制栅极52之后,通过氧化在控制栅极52的表面上形成硅氧化物膜,然后可以形成转移栅极51。供选地,可以预先形成转移栅极51,通过氧化在转移栅极51的侧壁上形成硅氧化物膜之后,可以形成控制栅极52。当预先形成转移栅极51时,可以用转移栅极51作为用于离子注入的掩模来形成空穴积累区44。
图10是包括固态成像装置的摄像机的示意框图。
摄像机100包括上述固态成像装置101、光学系统102和信号处理电路10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机可以是包括固态成像装置101、光学系统102和信号处理电路103的摄像机模块。
光学系统102将来自目标的光(入射光)聚焦在固态成像装置101的成像区域上。入射光在固态成像装置101的光电检测器31中被转化成与入射光量对应的信号电荷。信号电荷在光电检测器31中积累预定时间周期。
信号处理电路103进行从固态成像装置101供给的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且输出图像信号。
下面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制造该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以及该摄像机的优点。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中,控制栅极52设置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上且叠置在光电检测器31上。向控制栅极52施加负电压导致空穴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附近积累,从而降低暗电流。
因此,即使当空穴积累区44具有低p型杂质浓度时,也能够抑制暗电流。因此,光电检测器31的pn结能够靠近第一表面侧,从而提高转移栅极51的读能力。能够读取的信号电荷的量能够增加,从而改善了动态范围。
在过去,为了抑制暗电流,会需要将空穴积累区44中的p型杂质浓度增加到约1×1018/cm3。在该实施例中,空穴积累区44中的p型杂质浓度可以减小到约1×1016/cm3。为了进一步降低空穴积累区44中的杂质浓度,可以增大施加到控制栅极52的负电压。
根据制造上述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能够制造包括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的固态成像装置。特别地,当同时形成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时,能够用较小增加的制造步骤数制造固态成像装置。
摄像机包括上述固态成像装置。因此,可以制造具有低暗电流和宽动态范围的摄像机。
第二实施例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30的像素部分的局部剖面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再重复多余的描述。
两个控制栅极,即第一控制栅极52-1和第二控制栅极52-2形成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上,栅极绝缘膜(未示出)设置在其间。第一控制栅极52-1位于转移栅极51和第二控制栅极52-2之间。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叠置在光电检测器31上。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例如由多晶硅构成。考虑到可加工性和电阻,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的每个优选具有与转移栅极51的厚度相当的厚度。光入射在第二表面侧且因此不被位于第一表面侧的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阻挡。此外,三个或更多控制栅极可位于光电检测器31上。
上述固态成像装置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如,转移栅极51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可以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同时形成。供选地,在形成第一控制栅极52-1之后,在第一控制栅极52-1的表面上通过氧化形成硅氧化物膜,然后转移栅极51和第二控制栅极52-2可以形成在第一控制栅极52-1的两侧。
下面将参照图11和12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图12是表,示出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期间偏压的示例。
在电荷积累周期,光沿图中所示箭头指示的方向入射,然后通过光电检测器(光电二极管)31被光电转换从而产生响应于入射光量的信号电荷。信号电荷在电荷积累区41中漂移且积累在空穴积累区44附近的电荷积累区41中。在电荷积累周期中向转移栅极51施加负电压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截止状态。向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施加负电压导致空穴在衬底30的界面(第一表面)附近的积累,从而减少暗电流。
施加给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的负电压响应于控制栅极52下面的杂质浓度和栅极氧化物膜的厚度而变化。例如,在通过0.25μm生成工艺形成具有1×1016/cm3的p型杂质浓度的空穴积累区44的情况下,施加约-1V的电压可以充分抑制暗电流的产生。信号电荷积累在空穴积累区44附近的电荷积累区41中。
在读操作(读1)中,正电压(例如约+1V)施加到第一控制栅极52-1上。因此,基于与CCD相同的原理,电荷积累区41中的信号电荷聚集在第一控制栅极52-1下方。
正电压施加到转移栅极51。负电压施加到第一控制栅极52-1(参见读2),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导通状态。聚集在第一控制栅极52-1下面的信号电荷传输到浮置扩散区45。施加到转移栅极51的正电压例如等于电源电压(3.3V或2.7V)。向第一控制栅极52-1施加负电压导致电场沿水平方向施加到衬底30,从而有效地将信号电荷传输到浮置扩散区45。
浮置扩散区45的电势根据传输的信号电荷的量而变化。浮置扩散区45的电势通过放大晶体管23被放大。响应于该电势的电压输出到垂直信号线27(参见图2)。
在复位操作中,向复位晶体管25的栅极施加正电压使浮置扩散区45的电压复位到电源电压Vdd。在该情况下,负电压施加到转移栅极51,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截止状态。此外,负电压施加到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
重复上述积累操作、读取操作和复位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在光电检测器31上形成多个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的顺序导通/截止导致产生沿水平方向的电场,从而有效地传输电荷。
在过去,从电荷的有效读出的立场,当在衬底30中水平产生电场时,会需要改变电荷积累区41中沿水平方向的杂质浓度。在该情况,在电荷积累区41的杂质浓度低的区域电势阱较浅,从而减小了积累的电荷量和动态范围。在该实施例中,不需要沿水平方向的浓度梯度;因此,没有观察到动态范围的减小。该实施例对于包括大像素的固态成像装置特别有效。
根据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能够制造包括转移栅极51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的固态成像装置。特别地,当同时形成转移栅极51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栅极52-1和52-2时,能够以较少增加的制造步骤数制造该固态成像装置。
摄像机包括上述固态成像装置。因此,可以制造具有低的暗电流和宽的动态范围的摄像机。
第三实施例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衬底30的像素部分的局部剖面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再重复多余的描述。
控制栅极52形成在衬底30的第一表面上,栅极绝缘膜(未示出)设置于其间。在该实施例中,控制栅极52部分交迭光电检测器31。空穴积累区44不形成在控制栅极52之下。即,形成接着转移栅极51的仅定位控制栅极52的区域和仅定位空穴积累区44的区域。供选地,空穴积累区44可形成在光电检测器31的整个表面上。此外,控制栅极52和空穴积累区44可以相反地布置。
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上述固态成像装置。例如,可以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同时形成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供选地,在形成控制栅极52之后,通过氧化在控制栅极52的表面上形成硅氧化物膜,然后可以形成转移栅极51。供选地,形成转移栅极51,且在通过氧化在转移栅极51的侧壁上形成硅氧化物膜之后,可以形成控制栅极52。可在形成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之前形成空穴积累区44。供选地,用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作为掩模,空穴积累区44可通过离子注入形成。
下面参照图13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操作。固态成像装置操作期间的偏压示例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参见图5)。
在电荷积累周期,光沿图中所示箭头指示的方向入射,且然后通过光电检测器(光电二极管)31被光电转换从而产生响应于入射光量的信号电荷。信号电荷在电荷积累区41中漂移且积累在电荷积累区41的第一表面侧。在电荷积累周期中向转移栅极51施加负电压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截止状态。负电压施加到控制栅极52。由于空穴积累区44和控制栅极52,空穴积累在光电检测器31的第一表面附近,从而减少暗电流。
在读操作中,向转移栅极51施加正电压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导通状态。积累在光电检测器31中的信号电荷传输到浮置扩散区45。正电压例如等于电源电压(3.3V或2.7V)。
在读操作中,与积累时相同的负电压(例如-1V)基本施加到控制栅极52。供选地,在读操作中,约+1V的正电压可施加到控制栅极52。在该情况下,信号电荷靠近第一表面侧,从而提高了转移栅极51的读能力。读取所需的时间周期远短于积累周期。因此,由于向控制栅极52施加正电压而引起的暗电流较低。
浮置扩散区45的电势根据传输的信号电荷量而变化。浮置扩散区45的电势通过放大晶体管23被放大。响应于该电势的电压输出到垂直信号线27(参见图2)。
在复位操作中,向复位晶体管25的栅极施加正电压使浮置扩散区45的电压复位到电源电压Vdd。在该情况下,负电压施加到转移栅极51,导致转移晶体管22的截止状态。此外,负电压施加到控制栅极52。
重复上述积累操作、读取操作和复位操作。
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即使当控制栅极52部分交迭光电检测器31,也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效果,即可以减小暗电流和提高读能力。此外,通过设置控制栅极52,可以仅在部分光电检测器31中形成空穴积累区44。
当空穴积累区44形成在仅部分光电检测器31中时,空穴积累区44可以用转移栅极51和控制栅极52作为掩模通过离子注入以自对准方式形成。可在光电检测器3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空穴积累区44。
摄像机包括上述固态成像装置。因此,可以制造具有低暗电流和宽动态范围的摄像机。
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可以制造具有低暗电流和改善的读能力的固态成像装置和摄像机。
第四实施例图1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像素部分的局部剖面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再重复多余的描述。
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在构成作为光电转换器的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上的透明导电膜74,即在第一导电类型的区域(n型电荷积累区)41的光接收表面上,单层绝缘膜71设置在其间。固态成像装置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使得负电压施加到透明导电膜74。透明导电膜74起到控制栅极的作用,其控制光接收表面的电势。透明导电膜74被覆盖以平坦化膜76,绝缘膜例如硅氧化物膜75设置在其间。平坦化膜76被覆盖以滤色器35。滤色器35被覆盖以芯片上微透镜36。透明导电膜74通过硅氧化物膜75连接到引线77(也起遮光膜的作用)。引线77从成像部分81(对应于像素部分11)延伸到外围电路部分82。
在这个实施例中,透明导电膜74下面的绝缘膜71的厚度d1,即该实施例中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设置在50nm或更小,从而具有透明导电膜74的该结构有利地在光电二极管中具有优良的光吸收系数。优选地,是绝缘膜71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设定在50nm或更小,适应于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优化透明导电膜74的厚度d2。绝缘膜71可以是氮氧化硅膜和硅氧化物膜。
在透明导电膜74是含有铟和锡的氧化物膜,即铟锡氧化物(ITO)膜的情况下,形成由透明导电膜(ITO膜)74和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构成的抗反射膜,因为透明导电膜(ITO膜)74具有约2.0的折射率,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具有约1.45的折射率。透明导电膜74可以是包含锌的氧化物膜即氧化锌膜以及ITO膜。
绝缘膜71的厚度d1可以是50nm或更小,在1.0nm至50nm的范围,优选30nm或更小,更优选地15nm至30nm。当优化硅氧化物膜(厚度d1)和ITO膜(厚度d2)时,绝缘膜71的较薄厚度d1改善了透射率,从而导致固态成像装置的更高灵敏度。超过50nm的厚度增大反射分量。小于1.0nm的厚度降低绝缘性能。
根据第四实施例,透明导电膜74形成在构成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上,具有单层结构的绝缘膜71设置于其间。向透明导电膜74施加负电压导致光电二极管表面上的空穴积累状态。换言之,空穴积累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从而抑制由于界面态导致的暗电流分量。此外,当折射率低于透明导电膜74的折射率的绝缘膜71的厚度d1设定在50nm或更小时,绝缘膜71设置在透明导电膜74之下,形成透明导电膜74和绝缘膜71构成的抗反射膜。因此,即使当设置透明导电膜74时,灵敏度不减小。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可以制造具有低暗电流和高灵敏度的固态成像装置。
以与嵌入式光电二极管相同的方式,通过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形成透明导电膜,绝缘膜设置于其间,且施加负电压到透明导电膜以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形成空穴积累态,可以抑制由于界面而导致的暗电流。然而,该结构中有缺点。透明导电膜的形成增加了堆叠在光电二极管上的层数,从而增大了从上面的层之间的界面反射的反射分量,或者增大了透明导电膜诸如ITO膜中较短波长的光的吸收。尽管能够降低暗电流,但由于这些光学缺点而会降低灵敏度。
相反,根据该实施例,透明导电膜74下面的单层绝缘膜71例如硅氧化物膜或氮氧化硅膜的厚度d1设定为50nm或更小,然后适应于厚度d1优化透明导电膜74的厚度d2,从而达到界面处暗电流的抑制和灵敏度的改善之间的平衡。
具体地,当透明导电膜74下面的绝缘膜71(在该实施例中为硅氧化物膜)的厚度设定在50nm或更小时,光电二极管中的光吸收系数的优势参照图15-19得到证实。
下面描述如图14所示的装置结构,包括在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上的透明导电膜(ITO膜)74。图15是曲线图,示出光电二极管中的光吸收系数,吸收系数通过用透明导电膜(ITO)74的厚度d2和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的厚度d1作为参数的模拟来确定。
在图15中,光电二极管的深度采用4μm。水平轴表示光电二极管中450nm光的吸收系数,蓝光的吸收系数。纵轴表示光电二极管中550nm光的吸收系数,绿光的吸收系数。两种吸收系数都绘出。图中图例所示的“Ox”意指是设置在透明导电膜(ITO膜)74下面的绝缘膜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相关于图中用曲线(细线)表示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ITO膜的厚度以10nm的步幅从0nm改变到100nm。图例中的术语“无ITO”的曲线意指硅氧化物膜的厚度单独从0nm改变到200nm而没有形成ITO膜的情况下的数据。
设置在透明导电膜(ITO膜)之上的上膜固定。设置在透明导电膜(ITO膜)74上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采用100nm厚度。平坦化膜76采用由包含硅(Si)、氧(O)和碳(C)的材料构成,具有1.5的折射率,且具有1μm的厚度。滤色器35采用由具有约1.6至1.7的折射率的材料构成。
图15示出适应于设置在透明导电膜(ITO膜)74之下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ITO膜的最优厚度d2的存在,以实现蓝光和绿光吸收系数之间的平衡。该曲线图证实即使在设定最佳ITO膜厚时,蓝光和绿光的最大吸收系数取决于设置在ITO膜下面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光电二极管中光的吸收系数优选存在于实线表示的框内(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每个的吸收系数的范围为约73%或更大)。更优选地,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每个是80%或更大。与具有硅氧化物膜而没有ITO膜的结构相比,在具有ITO膜的结构中,会要求设置在ITO膜下面的至少硅氧化物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d1以保持光电二极管中光吸收系数的优势。ITO膜优选具有30nm或更小的厚度从而包括ITO膜的结构与不包括ITO膜的结构相比在光电二极管中的光吸收系数方面具有优势。
图16和17每个是强度曲线图,示出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设置在ITO膜下面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和ITO膜的厚度d2改变。图16示出光电二极管中具有450nm波长的蓝光的吸收系数。图17示出光电二极管中具有550nm波长的绿光的吸收系数。图16和17显示,为了增加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设置在ITO膜下面的硅氧化物膜的较小的厚度d1是优选的。在图16和17中,白区域84和85是最佳区域。
此外,图18是曲线图,示出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设置在ITO膜下面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是20nm。图19是曲线图,示出光电二极管中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设置在ITO膜下面的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是160nm。当图19所示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是160nm时,ITO膜的厚度d2的蓝光峰值与厚度d2的绿光峰值不同。即,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没有良好地平衡。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当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小时,通过优化ITO膜的厚度d2实现蓝光和绿光的吸收系数之间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包括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摄像机可具有低的暗电流和改善的灵敏度。
在第四实施例中,单层结构的硅氧化物膜或氮氧化硅膜形成为透明导电膜74下面的绝缘膜71。可替换地,包括至少两类子膜的层叠膜可形成为绝缘膜。下面描述该情况的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图20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像素部分的局部剖面图。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固态成像装置是背面照射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再重复多余的描述。
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在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上的透明导电膜74,即在第一导电类型的区域(n型电荷积累区)41的光接收表面上,层叠的绝缘膜83设置在其间,光电检测器31构成作为光电转换器的光电二极管。在该实施例中,层叠的绝缘膜83具有两层结构,包括下绝缘子膜72(硅氧化物(SiO2)子膜)和上绝缘子膜73(氮化硅(SiN)子膜)。固态成像装置以负电压施加到透明导电膜74上的方式配置。透明导电膜74起控制栅极的作应,其控制光接收表面的电势。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膜)72形成得接触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透明导电膜74被覆盖以平坦化膜76,绝缘膜例如硅氧化物膜75设置在其间。平坦化膜76被覆盖以滤色器35。滤色器35被覆盖以芯片上微透镜36。透明导电膜74穿过硅氧化物膜75连接到引线77(也起遮光膜的作用)。引线77从成像部分81(对应于像素部分11)延伸到外围电路部分82。
在两绝缘子膜72和73中,上绝缘子膜73(氮化硅子膜)具有约2.0的折射率。透明导电膜74诸如ITO膜具有约2.0的折射率。因此,上绝缘子膜具有与透明导电膜基本相同的光学属性。因此,透明导电膜(ITO膜)74的厚度d2实际上被视为具有基本相同折射率的透明导电膜(ITO膜)74和上绝缘子膜(氮化硅子膜)73的总厚度。具有约2.0折射率的铪氧化物(HfO2)子膜可用作上绝缘子膜73来代替氮化硅子膜。
在该实施例中,透明导电膜74下面的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的厚度d1设定为50nm或更小,如第四实施例那样。优选地,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的厚度d1设定为50nm或更小,适应于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的厚度d1优化透明导电膜的有效厚度d2。氮氧化硅子膜可用作下绝缘子膜72来代替硅氧化物子膜。氧化锌膜也和ITO膜一样可用作透明导电膜74。
当上绝缘子膜73是铪氧化物(HfO2子膜)时,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的厚度d1可减小到约0.5nm。因此,厚度d1可以是50nm或更小,在1.0nm-50nm的范围,优选30nm或更小,更优选15nm-30nm。
当对于根据该实施例的包括层叠绝缘膜83的结构测量图15所示的数据时,ITO膜的厚度d2被有效地视为ITO膜74和由氮化硅或铪氧化物构成的上绝缘子膜73的总厚度。因此,在第五实施例中,也观察到与图15相同的趋势。
根据第五实施例,透明导电膜74形成在构成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上,层叠绝缘膜83设置在其间,层叠绝缘膜83包括由硅氧化物构成的下绝缘子膜72,如第四实施例那样。向透明导电膜74施加负电压导致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的空穴积累状态。换言之,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积累空穴,从而抑制由于界面态造成的暗电流分量。此外,在透明导电膜74下面的硅氧化物子膜的厚度d1设定在50nm或更小的情况下,即使当使用透明导电膜74时,也不会降低灵敏度。因此,可以制造具有低暗电流和高灵敏度的固态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包括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摄像机能够有低的暗电流和改善的灵敏度。
图21A-22G示出制造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的实施例。图21A-22G每个是示意剖面图,示出成像部分81和外围电路部分82。
如图21A所示,具有预定厚度的单层绝缘膜71和具有预定厚度的透明导电膜74层叠在衬底30的背面,衬底30包括在成像部分81中的具有光电二极管和布线层的像素以及在外围电路部分82中的预定外围电路,绝缘膜71和透明导电膜74设置在光电二极管和外围电路侧的整个表面上。绝缘膜71优选具有小的厚度。
在该实施例中,考虑到耐受电压和吸收系数,形成具有单层结构和15nm厚度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在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上形成具有50nm厚度的作为透明导电膜74的ITO膜。作为绝缘膜71的硅氧化物膜可通过例如用SiH4和O2作为源气体的等离子体增强CVD或用四乙氧基硅烷(TEOS)的等离子体增强CVD形成。作为透明导电膜74的ITO膜可用ITO靶通过溅射形成。在该情况下,会需要适应于下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1的厚度d1优化透明导电膜(ITO膜)74的厚度d2。如上所述,绝缘膜(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是15nm。因此,透明导电膜(ITO膜)74的厚度适应于厚度d1优化为50nm。当然,当硅氧化物膜的厚度d1改变时,ITO膜的厚度d2也适应于厚度d1而改变。
如图21B所示,选择性地蚀刻ITO膜74,从而在期望的部分上留下ITO膜74,即,仅在形成像素的成像部分81上。
如图21C所示,在透明导电膜(ITO膜)74和外围电路部分82侧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等离子体增强CVD形成具有约150nm厚度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
如图21D所示,在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中形成用于施加偏压给透明导电膜(ITO膜)74的引线的接触孔86。
如图22E所示,在包括接触孔86的整个表面上形成起遮光膜和引线作用的金属膜77a。金属膜77a可具有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可以是Al/TiN/Ti结构,最上层由Al构成。
如图22F所示,构图金属膜77a,以形成朝外围电路部分82延伸并且还起遮光膜作用的引线77。
如图22G所示,在整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平坦化膜76。在该实施例中,主要由硅(Si)、氧(O)和碳(C)组成的绝缘材料以这样的方式施加,即所得膜具有约1μm的厚度,然后所得膜被退火以形成平坦化膜76。在平坦化膜76上形成滤色器35。此外,在其上形成用于聚集光的芯片上微透镜36。从而,制造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目标固态成像装置。
图23A-24G示出制造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的实施例。图23A-24G每个是示意剖面图,示出成像部分81和外围电路部分82。
如图23A所示,在衬底30的背面层叠具有预定厚度的层叠绝缘膜83和具有预定厚度的透明导电膜74,衬底30包括在成像部分81中的具有光电二极管和布线层的像素以及在外围电路部分82中的预定外围电路,层叠绝缘层83和透明导电膜74设置在光电二极管和外围电路侧的整个表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形成具有约15nm厚度的硅氧化物子膜作为下绝缘子膜72。作为上绝缘子膜73的氮化硅子膜形成在其上以形成层叠绝缘膜83。此外,作为透明导电膜74的ITO膜形成在其上。作为下绝缘子膜72的硅氧化物子膜可通过例如用SiH4和O2作为源气体的等离子体增强CVD或用四乙氧基硅烷(TEOS)的等离子体增强CVD形成。作为上绝缘子膜73的氮化硅子膜可通过用SiH4和NH3或者用SiH4和N2作为气体源的等离子体增强CVD形成。作为透明导电膜74的ITO膜可通过用ITO靶的溅射形成。上绝缘子膜(氮化硅子膜)73和透明导电膜(ITO膜)74的总厚度d2会需要适应于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的厚度来优化。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优选具有小的厚度。在该情况下,下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具有约15nm的厚度。适应于下绝缘子膜72的厚度,上绝缘子膜(氮化硅子膜)73的厚度优化为约30nm,透明导电膜(ITO膜)优化为约20nm。当然,当绝缘子膜(硅氧化物子膜)72的厚度d1改变时,上绝缘子膜(氮化硅子膜)73和透明导电膜(ITO膜)的厚度也改变。
如图23B所示,选择性地蚀刻透明导电膜(ITO膜)74以在期望部分留下ITO膜74,即仅在形成像素的成像部分81上。
如图23C所示,在透明导电膜(ITO膜)74和外围电路部分82侧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等离子体增强CVD形成具有约150nm厚度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
如图23D所示,在绝缘膜(硅氧化物膜)75中形成用于施加偏压给透明导电膜(ITO膜)74的引线的接触孔86。
如图24E所示,在包括接触孔86的整个表面上形成起遮光膜和引线作用的金属膜77a。金属膜77a可具有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可以是Al/TiN/Ti结构,最上层由Al构成。
如图24F所示,构图金属膜77a以形成朝外围电路部分82延伸并且还起遮光膜作用的引线77。
如图24G所示,在整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平坦化膜76。在该实施例中,主要由硅(Si)、氧(O)和碳(C)构成的绝缘材料以这样的方式施加,即所得膜具有约1μm的厚度,然后所得膜被退火以形成平坦化膜76。在平坦化膜76上形成滤色器35。此外,用于聚集光的芯片上微透镜36形成在其上。从而,制造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目标固态成像装置。
根据制造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能够制造实现由于界面态而导致的暗电流与高灵敏度之间的良好平衡的背面照射CMOS固态成像装置。
在第六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图14和20的每个所示的固态成像装置还包括用于抑制暗电流的p型半导体区(空穴积累区),p型半导体区形成在构成光电二极管的n型半导体区的光接收表面上。嵌入式光电二极管的组合减小了施加给透明导电膜的负电压,且减小了在界面p型半导体区中的杂质浓度,从而获得如已知技术中那样抑制暗电流的效果。
此外,第四、第五、或第六实施例可以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组合。
在第四、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提供了背面照射型CMOS图像传感器。可替换地,可以提供正面照射型CMOS图像传感器。此外,还可以提供CCD图像传感器。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第五和第六实施例,可以制造实现低暗电流和改善的灵敏度之间的良好平衡的摄像机。
第六实施例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
图2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像素部分的局部剖面图。在该实施例中,固态成像装置也是背面照射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再重复多余的描述。
根据该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具有预定厚度d3和负固定电荷的膜,例如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92,该膜设置在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即衬底的第二表面侧)上,光电检测器31构成起光电转换器作用的光电二极管,换言之,该膜设置在第一导电类型区(n型电荷积累区)41的光接收表面上。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92是由选自铪、锆、铝、钽、钛、钇、镧系元素等的元素的氧化物构成的绝缘膜。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92在绝缘膜中具有至少部分结晶的区域。
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92可具有3nm-100nm的厚度。在小于3nm的厚度,该膜不易于结晶。从实际观点出发,厚度的上限可为约100nm。不需要更大的厚度。考虑到光学性能诸如透射率,数十纳米的厚度是较佳的。
在结晶的绝缘膜92和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之间的界面处形成具有预定厚度d3的绝缘膜93(在该实施例中为硅氧化物膜)。作为结晶的绝缘膜92的铪氧化物膜在预定温度经历结晶退火以在膜中产生负电荷。所得的结晶的绝缘膜92具有控制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的电势的电致控制功能。
结晶的绝缘膜92被覆盖以平坦化膜95,具有预定厚度的绝缘膜94诸如硅氧化物膜设置在其间。平坦化膜95被覆盖以滤色器35。滤色器35被覆盖以芯片上微透镜36。遮光膜97设置在与成像部分81(对应于像素部分11)相邻的外围电路部分82中在绝缘膜(硅氧化物)94上。
结晶的绝缘膜92例如铪氧化物膜具有约2.0的折射率。设置在结晶的绝缘膜92上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94具有约1.45的折射率。因此,形成结晶的绝缘膜(铪氧化物膜)92和绝缘膜(硅氧化物膜)94构成的抗反射膜。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在光电检测器31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例如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92,从而导致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的空穴积累状态。这可以抑制由于界面态造成的暗电流分量。此外,空穴积累状态可以产生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而没有已知的用于形成空穴积累层的离子注入或退火,或者尽管是低剂量,因此抑制了由于界面态导致的暗电流。此外,通过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例如结晶的绝缘膜92(例如铪氧化物膜)和结晶的绝缘膜92上的绝缘膜(硅氧化物膜)94构成抗反射膜,由此实现了低按电流和高灵敏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摄像机可具有低暗电流和改善的灵敏度。
下面进一步详细地描述该实施例。上述光电二极管,即具有设置在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域(n型电荷积累区)的表面侧的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区域(p型电荷积累区)的嵌入式光电二极管结构,通过在界面附近形成空穴积累区抑制了因为界面态而由载流子生成(carrier generation)导致的暗电流。当空穴积累状态不能通过离子注入形成时,表面附近的空穴积累状态不通过光电二极管中的杂质剖面分布(profile)(掺杂剂剖面分布)形成,而是通过光电二极管的上层中的固定电荷形成。与光电检测器接触的膜优选具有较低的界面态密度,因为暗电流被减小。即,需要形成具有低界面态密度和在膜中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
通过原子层沉积而沉积的铪氧化物适于作为形成具有低界面态密度和在膜中具有负固定电荷的膜的材料。
在低功耗LSI中,为了实现低漏电流,近来已经研究了每个具有数纳米厚度的铪氧化物膜。此外,已知铪氧化物的结晶增大了漏电流。通常,用于栅极绝缘膜且每个具有数纳米厚度的铪氧化物膜大约在500℃结晶。因此,为了提高耐热性,采用通过将Si引入到铪氧化物中来提高结晶温度的方法。然而,在铪氧化物膜不用于栅极绝缘膜,而是形成在图像传感器的光电二极管表面上的情况,漏电流特性不产生问题。
为了获得低反射膜结构,如图26所示,铪氧化物(HfO2)膜优选具有约50nm的厚度。图26是曲线图,示出光电二极管结构的吸收系数与厚度的相关性,光电二极管结构具有硅氧化物(SiO2)膜、铪氧化物(HfO2)膜、硅氧化物(SiO2)膜、以及滤色器,其顺序形成在光电二极管上,铪氧化物膜的厚度以10nm的步幅从10nm改变到100nm。纵轴表示绿光电二极管中光的吸收系数(%)。水平轴表示蓝光电二极管中光的吸收系数(%)。在约50nm厚度,蓝光电二极管中光的吸收系数是90%或更大,绿光电二极管中光的吸收系数是80%或更大。
如上所述,发现过去没有用于已知MOS-LSI的厚铪氧化物膜具有低结晶温度,在约300℃开始结晶。图27A和27B每个是有或没有在320℃热处理16小时的铪氧化物膜的TEM照片。图27A是没有热氧化处理的铪氧化物膜的TEM照片。图27B是热氧化处理之后的铪氧化物膜的TEM照片。在图27A和27B的每个中,硅氧化物膜202、铪氧化物膜203和用作保护膜的硅氧化物膜204顺序层叠在硅衬底201上。图27B显示,铪氧化物膜203在热处理之后完全结晶。在图27A所示的没有经历热处理的铪氧化物膜203中,结晶被限制在膜的局部区域。
图28示出在通过热处理结晶期间铪氧化物膜中固定电荷的属性。图29示出包括具有10nm厚的铪氧化物(HfO2)膜和硅氧化物(SiO2)膜的层叠膜的MOS电容器的C-V特性,层叠膜起栅极绝缘膜的作用。图28示出MOS电容器的平带电压Vfb的测量结果,热处理温度固定在320℃,热处理时间改变。图28显示,平带电压Vfb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而朝较高电压偏移。即,该结果表明在铪氧化物膜中负电荷量的增大。
类似地,图29示出MOS电容器的平带电压Vfb的属性,热处理时间固定在一小时,热处理温度改变。在该情况下,结果表明平带电压Vfb随着热处理温度增大而朝较高电压移动。即,该结果表明铪氧化物膜中负电荷量的增大。
使用具有例如50nm厚度的厚铪氧化物膜能够实现低反射结构,且能够降低结晶温度以增大绝缘膜中负电荷的量。因此,铪氧化物膜适于固态成像装置。如上所述,发现具有10nm或更大厚度的铪氧化物膜在400℃或更低温度的热处理导致结晶铪氧化物膜的形成。此外,发现随着热处理时间或热处理温度增加,即随着结晶进行,在铪氧化物膜中形成负电荷。对于用于MOS-LSI和栅极绝缘膜的已知应用,由于结晶引起的大量负电荷和漏电流增大是不利的特性。然而,在该实施例中,铪氧化物膜对于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空穴的积累是显著有效的。通过在400℃或更低温度下的低温工艺,铪氧化物膜的使用导致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空穴积累状态的形成,从而抑制暗电流。
在该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铪氧化物膜。可替换地,由选自锆、铝、钽、钛、钇、镧系元素等的元素的氧化物构成的绝缘膜也能够在膜中形成负固定电荷。在光接收表面上形成这些氧化物绝缘膜之一导致光电二极管表面上空穴积累状态的形成,从而抑制暗电流。
图30A-32G示出制造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的实施例。图30A-32G每个是示意剖面图,示出成像部分81和外围电路部分82。
多个像素以二维阵列形成在图30A所示的半导体衬底30的成像部分81中。逻辑电路等形成在外围电路部分82中。
如图30B所示,在成像部分81和外围电路部分82的整个表面上通过ALD形成铪氧化物膜92。铪氧化物膜92具有约2.0的折射率。因此,膜厚度的适当调整导致抗反射效果的获得。优选地,形成具有50nm-60nm厚度的铪氧化物膜92。此外,当通过ALD形成铪氧化物膜92时,在衬底30的表面即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与铪氧化物膜92之间的界面处形成具有约1nm厚度的硅氧化物膜93。
如图30C所示,铪氧化物膜92经历结晶退火以在铪氧化物膜中形成负固定电荷。
如图30D所示,硅氧化物膜94且然后遮光膜97形成在铪氧化物膜92上。通过形成硅氧化物膜94,铪氧化物膜92不直接接触遮光膜97,从而抑制了铪氧化物膜92和遮光膜97由于其接触而反应。此外,在蚀刻遮光膜97期间,硅氧化物膜94能够防止铪氧化物膜92的表面被蚀刻。遮光膜97优选由具有合意的遮光能力的钨(W)构成。
如图31E所示,遮光膜97被选择性去除,使得成像部分81被部分覆盖以遮光膜97,且使得外围电路部分82被完全覆盖以遮光膜97。处理过的遮光膜97在光电二极管中形成遮光区。图像的黑度级(black level)由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确定。此外,遮光膜97抑制了由于入射在外围电路部分82上的光造成的性能变化。
如图32F所示,形成平坦化膜95以平整由于遮光膜97造成的隆起。
如图32G所示,在平坦化膜95上在成像部分81侧形成滤色器35。此外,聚集光的芯片上微透镜36形成在其上。从而,制造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目标固态成像装置。
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的描述。
例如,在实施例中描述的值和材料用作示例。本发明不限于此。
此外,可以进行各种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和其他因素产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替换。
本发明包含与2006年3月17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6-048173相关的主题,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衬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光入射在该第二表面侧;布线层,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光电检测器,形成在该衬底中且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转移栅极,设置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上且邻近该光电检测器,该转移栅极传输积累在该光电检测器中的信号电荷;以及至少一个控制栅极,设置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上且叠置在该光电检测器上,该控制栅极控制该第一表面附近该光电检测器的电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其中该光电检测器包括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区,该第二区至少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或该第二表面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栅极包括多个控制栅极,且该多个控制栅极相关于单个光电检测器设置。
4.一种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衬底,布线层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光入射在该第二表面侧,该方法包括步骤在衬底中形成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形成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上的区域处且邻近该光电检测器的转移栅极;以及形成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上的区域处且叠置在该光电检测器上的控制栅极。
5.一种摄像机,包括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衬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光入射在该第二表面侧;以及布线层,设置在该第一表面侧;光学系统,将入射光引导向所述第二表面侧;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处理该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还包括光电检测器,设置在该衬底中且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转移栅极,设置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上且邻近该光电检测器,该转移栅极传输积累在该光电检测器中的信号电荷;以及控制栅极,设置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上且叠置在该光电检测器上,该控制栅极控制该第一表面附近该光电检测器的电势。
6.一种固态成像装置,包括透明导电膜,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以及绝缘膜,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该绝缘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其中该绝缘膜是硅氧化物膜或硅氮氧化物膜。
8.一种固态成像装置,包括透明导电膜,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以及层叠膜,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该层叠膜包括至少两类子膜,其中与该光接收表面接触的子膜是具有50nm或更小厚度的硅氧化物子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还包括衬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布线层,设置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侧;其中该衬底的该第二表面侧起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的作用,该固态成像装置是背面照射类型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还包括衬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布线层,设置在该衬底的该第一表面侧;其中该衬底的该第二表面侧起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的作用,该固态成像装置是背面照射类型的。
11.一种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在形成于衬底中的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绝缘膜,该光电检测器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该绝缘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以及在该绝缘膜上形成透明导电膜。
12.一种制造固态成像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在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层叠绝缘膜,该光电检测器形成于衬底中,该层叠绝缘膜包括至少两类子膜,包括与该光接收表面接触的硅氧化物子膜,该硅氧化物子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以及在该层叠绝缘膜上形成透明导电膜。
13.一种摄像机,包括光学系统,将入射光引导向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检测器;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处理该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透明导电膜,设置在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以及绝缘膜,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该绝缘膜具有50nm或更小的厚度。
14.一种摄像机,包括光学系统,将入射光引导向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检测器;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处理该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透明导电膜,设置在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方,以及层叠膜,设置在该光接收表面和该透明导电膜之间,该层叠膜包括至少两类子膜,其中与该光接收表面接触的子膜是具有50nm或更小厚度的硅氧化物子膜。
15.一种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膜,设置在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且具有负固定电荷。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其中具有负固定电荷的所述膜是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由选自铪、锆、铝、钽、钛、钇、镧系元素的元素的氧化物构成,且在该绝缘膜中具有至少部分结晶的区域。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结晶的绝缘膜具有3nm-100nm的厚度。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态成像装置,还包括衬底,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布线层,设置在该衬底的第一表面侧;其中该衬底的第二表面侧起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的作用,该固态成像装置是背面照射型的。
20.一种摄像机,包括光学系统,将入射光引导向固态成像装置的光电检测器;以及信号处理电路,处理该固态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其中该固态成像装置包括膜,设置在该光电检测器的光接收表面上且具有负固定电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态成像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衬底,光入射在第二表面侧;设置在第一表面侧的布线层;形成在衬底中且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区的光电检测器;设置在衬底的第一表面上且邻近光电检测器的转移栅极,转移栅极传输积累在光电检测器中的信号电荷;设置在衬底的第一表面且叠置在光电检测器上的至少一个控制栅极,控制栅极控制第一表面附近该光电检测器的电势。
文档编号H01L27/146GK101079967SQ200710128250
公开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4日
发明者丸山康, 山口哲司, 安藤崇志, 桧山晋, 大岸裕子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