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574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开关,用于数码相机等的模式设定等,特别 是涉及通过使接触片与多个固定接点接触并旋转进行接点切换的旋 转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在开关架(开关座)上设置多个固定接点,将作为开关切 换的旋转操作旋钮(旋转板)可转动地安装在上述开关架上,在该旋 转操作旋钮上安装接触片(转子),使接触片与开关架的固定接点接 触,这样的旋转开关已经被人们所知晓。
这种旋转开关形成下述结构在旋转操作旋钮的外周以预定的间 距设置凹部,在该凹部设置板簧等棘轮机构。
如在日本特开2001—35309公报中,棘轮机构由板簧及滚珠构成
的旋转开关,这样的公开内容已经被人们所知晓。
根据图16和图17,对于在日本特开2001—35309公报中公开的
旋转开关说明如下
图16和图17中表示的旋转开关200由下述部件构成用绝缘体 形成的大致呈矩形的开关架20I;在该开关架201上设置的固定接点 202;可转动地安装在开关架201上的旋转操作旋钮203;安装在该 旋转操作旋钮203上且与固定接点202接触的接触片204 (参照图 17);夹在开关架201和旋转操作旋钮203之间的一对棘轮机构205 以及覆盖开关架201且把旋转操作旋钮203、接触片204及棘轮机构 205收容在开关架201内的箱206 (参照图17)。
固定接点202具有,设在中央的环状的中央接点202a和设在该 中央接点202a的外周的更外侧的圆周上的多个外周接点202b。
—对棘轮机构205设在上述开关架201的相对的两个边,对于旋 转操作旋钮203相互面对地设置。该棘轮机构205由下述部件构成 与旋转操作旋钮203接触的一边的滚珠211;设在开关架201的一边 的引导槽213中、且把一边的滚珠211向着旋转操作旋钮203挤压的 一边的板簧215;与旋转操作旋钮203接触的另一边的滚珠212以及 设在开关架201的另一边的引导槽214中,且把另一边的滚珠212向 着旋转操作旋钮203挤压的另一边的板簧216。
因此,现有的旋转开关200通过使接触片204接触在固定接点 202,旋转旋转操作旋钮203,使接触片204在固定接点202上滑动, 进行电路切换。此时,棘轮机构205产生适度的敲击(click)感。
但是,现有的旋转开关200由于一对棘轮机构205被设置在开关 架201的相对的两边,因此相应地,旋转开关200的外形增大了,阻 碍着旋转开关200的小型化。
而且,因为--对棘轮机构205由2个滚珠211、 212和一对板簧 215、 216构成,所以旋转开关200的构造变得复杂。
另外,为了使滚珠21K 212推压旋转操作旋钮203,构造上以 板簧215、 216的端部相对于引导槽213、 214保持间隙的状态,把长 的板簧215、 216插入引导槽213、 214中。因此,在引导槽213、 214 和板簧215、 216的端部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隙。从而,旋转操作旋 转操作旋钮203时,在引导槽213、 214中,板簧215、 216呈现跳跃 现象,得不到感觉(feeling)良好的敲击感。

发明内容
因此,我们希望得到能够实现开关构造的简单化,且能以低成本 实现开关的小型化的旋转开关,以及得到适度的敲击感,操作感优良
的旋转开关。而且,希望得到能够较多地设定切换的接点数的旋转开 关。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由下述部件构成的旋转开关。矩形的开关
架;固定接点被一体地设置在底面,在中央设有圆柱状的支承轴,由 绝缘体形成;圆板状的旋转操作旋钮,设有可旋转地嵌合在上述支承 轴上的筒部;接触片,被嵌合在上述旋转操作旋钮上且与上述固定接 点接触;环状的板簧,卡合在上述开关架上且给予上述旋转操作旋钮 以敲击感;盖,盖在上述开关架上,且按照上述接触片、上述旋转操 作旋钮及上述板簧这样的顺序将它们与上述支承轴成为同轴地一并 收容。
这样,在本发明中,旋转开关的装配是将接触片嵌合在旋转 操作旋钮上,按照接触片、旋转操作旋钮及板簧这样的顺序将它们一 并收容在开关架上后,将盖盖在开关架上。由于构成部件仅有固定接 点被一体设置的开关架、与固定接点接触的接触片、操作接触片的旋 转操作旋钮、给予该旋转操作旋钮以敲击感的板簧以及盖在开关架上 的盖5个部件,所以能够实现开关构造的简单化。
而且,由于是按照接触片、旋转操作旋钮及板簧这样的顺序将它 们与支承轴成为同轴地收容在开关架上的结构,所以例如与将板簧配 置在旋转操作旋钮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旋转开关的小型化。
上述旋转操作旋钮理想的结构是具有指向上述支承轴设置,安 装上述接触片的至少两个的凸部和进行上述接触片的定位的至少一 个的定位凸起。上述接触片理想的结构是具有在上述各凸部上嵌合 的嵌合部和嵌合在上述定位凸起上的至少一个的定位部。
在本发明的旋转开关中,把接触片的定位部重合在旋转操作旋钮 的定位凸起上,将接触片的嵌合部嵌合在旋转操作旋钮的凸部上。此 时,由于旋转操作旋钮的至少两个凸部指向支承轴设置,且把嵌合部 嵌合在该凸部上,所以,接触片的挠曲使嵌合部向进一步嵌合的方向
作用,在两个凸部及嵌合部的嵌合面,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吸 收接触片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的间隙,能够将接触片牢固地嵌合在旋 转操作旋钮上。因此,不需要实施将接触片紧固在旋转操作旋钮上等 的作业,能够实现装配工时的减少。而且,由于只是把凸部嵌合在嵌 合部,所以能够实现嵌合强度统一化。
上述接触片理想的结构是具有在上述开关架的上述支承轴周围 设置的公共接点和在该公共接点的直径外侧设置的切换接点。上述固 定接点理想的结构是具有在上述开关架的上述支承轴的周围与上述 公共接点接触的中央端子和设在该中央端子的外周且与上述切换点 接触的多个外周端子。
因而,能够提高开关的ON/OFF的角度精度,并可以有效地利用 开关架的底面的空间。结果,可以较多地设定切换的接点数。即,能 够实现多位置的旋转开关。
上述旋转操作旋钮理想的结构是在圆板状的上面外周周围拥有 多个凹部,以产生旋转操作时的敲击感。上述板簧理想的结构是具 有随着上述旋转操作旋钮转动、选择性地嵌入上述多个凹部的嵌合凸 部。从而,可以把板簧配置在旋转操作旋钮的上部。因此,可以使开 关架的外形减小,能够实现旋转开关的小型化。
上述开关架理想的结构是在正方形的开关架的相对的两个角上 分别具有卡合上述板簧的卡合部,上述板簧具有压入上述各卡合部的 压入片。即,由于在正方形的开关架的对角线上的两个角上设置板簧 的卡合部,所以,能够最长地设定卡合部之间的跨度,板簧以稳定的 状态被卡合在开关架上。而且,由于在板簧上设置了压入卡合部的压 入片,所以,可以防止板簧相对于开关架的间隙,能够给予旋转操作 旋钮以拟合良好敲击感。结果,可以实现操作感优良的旋转开关。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开关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剖开的剖面图;图4是将接触片安装在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旋钮的下面的仰视图;图5是沿图4的5—5线剖开的剖面图;图6是图1所示的接触片的平面图; 图7是上述接触片的侧面图;图8是图l所示的板簧的平面图;图9是上述板簧的正面图;图10是上述板簧的侧面图;图11是把板簧装配在图1所示的开关架上的平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剖开的剖面图;图13是在图1所示的开关架上设置的固定接点的平面图;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固定接点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固定接点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6是目前的旋转开关的平面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旋转开关的分解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旋转开关10由下述部件构成人致 正方形的开关架11;可旋转地安装在该开关架11上的旋转操作旋钮 12;装在该旋转操作旋钮12上的接触片13;卡合在开关架11上的 板簧14;覆盖开关架11的盖15。开关架11由下述部分构成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架主体21;在该
架主体21上设置的固定接点22;为了使接触片13滑动的固定接点 22的滑动部分露出来,在架主体21上设置的收容凹部23;在该收容 凹部23的大致中央设置的圆柱状的支承轴24;在架主体21相对的 两个角上设置的卡合部(压入槽)25、 25;与这两个卡合部25、 25 垂直相交且在架主体21的相对的两个角上设置的三角凸部26、 26; 在架主体21的两边的侧面,每边分别各设置两个的突起部27、 27。固定接点22是在开关架11的底面被一体地设置的部件,由设在 支承轴24的周围、且接触片13与其接触并滑动的中央端子29和设 在该中央端子29的外围,接触片13与其接触并滑动的多个外周端子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参照图11)构成。旋转开关10由于是可进行10个位置切换的开关,因此,中央端 子29在架主体21上设有1个,上述外周端子31 40在架主体21上 设有10个。收容凹部23是将接触片13、旋转操作旋钮12及板簧14以上述 的顺序并且与支承轴24同轴地收容的部分。支承轴24从架主体21的底面向上突出,可旋转地支承旋转操作 旋钮12。卡合部25压入板簧14且牢固地支承板簧14。突起部27是盖15卡合在开关架11上的部分,在架主体21的上 部形成架斜面41,在该斜面41的下部形成架台阶部42。该突起部 27通过盖15的安装时用斜坡面41引导盖15,在台阶部42卡合盖 15的一处,将盖15安装在架主体21上。旋转操作旋钮12由下述部分构成大致圆板状的基盘44;从该 基盘44的中心向上方突出,可做旋转操作的操作部45;从基盘44 的中心向下方延伸,可旋转地嵌合在支承轴24上的圆筒状的筒部46 (图3);设在基盘44的上面,减少与盖15的摩擦的滑动凸部47、 48;在基盘44的上面且设在外周附近,收容板簧14的凸台部49; 设置在该凸台部49上、与板簧14嵌合的多个凹部51;指向基盘44 的筒部46设置、板簧14的第1、第2凸部52、 53 (参照图4);设 在基盘44的下面,对接触片13进行定位的第1 第3定位突起54 56。操作部45是从俯视看呈大致D字状的突起,具有在前端使操作 旋钮(图中未示出)容易嵌合的锥部(taper) 57和在内部防止成形 时的收缩或变形的掏空部58。滑动凸部47、 48形成同心圆。如图4和图5所示,第1凸部52向着筒部46突出,由向基盘 44的下方倾斜形成的斜面61和在该斜面61的上部形成的台阶部62 构成。该凸部52在接触片13安装时用斜面61引导接触片13,通过 接触片13的一处卡合在台阶部62上,将接触片13安装到旋转操作 旋钮12上。第2凸部53与第凸部52是同样的形状。如图3和图4所示,开关架11的支承轴24插入筒部46。第1 和第2凸部52、 53朝向支承轴24突出。将连接第1凸部52的中心和支承轴24 (筒部46)的直线Al与 连接第2凸部53的中心和支承轴24 (筒部46)的直线A2形成的角 度作为B1时,角度B1被设定为大致90。。凸台部49在盖15和旋转操作旋钮12之间形成收容板簧14的空间。因为旋转开关10是可进行10个位置切换的开关,所以,多个凹 部51以筒部46 (支承轴24)为中心,按36。间隔均等地设置成10 个。在基盘44的下面设有3个第1 第3定位突起54 56。将角度 Bl的中心线作为Cl时,在中心线Cl上设置第1定位突起54;在与 该第1定位突起54同心的圆周上,并且在从第1定位突起54向左右 分别错开卯。的位置,设置第2和第3定位突起55、 56。 也可以省略第1定位突起54,只用第2和第3定位突起55、 56 做接触片13的定位。如图6和图7所示,接触片13是用板状的弹簧材料形成的呈大 致环状的部件。该接触片13由下述部分构成嵌合在旋转操作旋钮 12上的直径较大的半圆环状的基部66;从该基部66的两端连续地延 伸出来的直径较小的半圆环状的接点弹簧部67;形成在该接点弹簧 部67上,与固定接点22的多个外周端子31 40 (参照图11)选择 性地接触且滑动的切换接点68;从基部66的中间部分向环内延伸, 与固定接点22的中央端子29 (图1)选择性地接触且滑动的公共接 点69;朝向环状的中心形成,嵌合在旋转操作旋钮12的第1、第2 凸部52、 53 (图4)上的第l、第2嵌合部(嵌合孔)72、 73;设在 基部66上,分别卡合在旋转操作旋钮的第1 第3定位突起54 56 上的第1 第3定位部74 76。第1、第2嵌合部(嵌合孔)72、 73与第1、第2凸部52、 53 一样,直线Al和直线A2形成的角度Bl被设定为大致90°。第1 第3定位部74 76与第1 第3定位突起54 56 —样, 在中心线Cl上设置第1定位部74,在与该第1定位部74同心的圆 周上,并且在从第1定位部74向左右错开90。的位置,设置第2、第 3定位部75、 76。如前边说明的那样,在旋转操作旋钮12省略了第1定位突起54 的情况下,第1定位部74也可以省略。接点弹簧部67具有把半圆环分割成2条带子的圆弧状的切缝 (slit) 77。该接点弹簧部67通过用圆弧状的切缝77把切换接点68 分割成两部分,提高与外周端子31 40 (参照图11)接触的可靠性。公共接点69是两股叉子状的接点,基于和切换接点68同样的考 虑,具有两个接点部79、 79,以提高与固定接点22的中央端子29 接角虫的可靠性。第1及第2嵌合部72、 73是嵌合在图4所示的第1及第2凸部 52、 53上的嵌合孔,具有往第l及第2凸部52、 53上嵌合时的引导 面72a、 73a。第1 第3定位部74 76是嵌合在图4所示的第1 第3定位突 起54 56上的孔。第1和第2定位部74、 75是圆孔。第3定位部 76是沿连接第2和第3定位部75、 76的直线A3的长孔。在旋转开关10中,将接触片13的定位部74 76重合在旋转操 作旋钮12的定位凸起54 56上,将接触片13的嵌合部72、 73嵌合 在旋转操作旋钮的凸部52、 53上。此时,旋转操作旋钮12的两 个凸部52、 53朝着支承轴24突出,并且要将凸部52、 53嵌合在嵌 合部72、 73中。因而,接触片13的挠曲使嵌合部72、 73向更加嵌 合的方向作用,并且在这两个凸部52、 53及嵌合部72、 73的嵌合面 上,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由此,吸收接触片13相对于旋转操作旋 钮12的间隙,能够将接触片13牢固地嵌合在旋转操作旋钮12上。 因此,不需要将接触片13紧固在旋转操作旋钮12上,能够实现装配 工时的减少。而且,由于只是把凸部52、 53嵌合到嵌合部72、 73上, 所以能够实现装配强度的统一化。而且,在开关架11的支承轴24的周围配置接触片13的公共接 点69及固定接点22的中央端子29,切换接点68及外周端子31 40 位于这些公共接点69及中央端子29的外侧。因此,能够提高开关的 ON/OFF的角度精度,并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关架11的底面的空间。 该结果能够较多地设定切换的接点数。即,可以实现多位置的旋转开 关10。另外,由于在旋转操作旋钮12的上面外周部分形成板簧14选择 性地嵌入的多个凹部51,所以,能够把板簧14配置在旋转操作旋钮 12的上部。由此,可以使开关架11的外形减小。该结果能够实现旋 转开关10的小型化。
板簧14是卡合在开关架11上、给予旋转操作旋钮12以敲击感的部件。如图8 图12所示,板簧14是用板状的弹簧材料形成的部件。 它由以下部分构成半圆环状的两个弹簧部81、 8h延展片82、82, 从这些弹簧部81、 81的连接部分正对着向直径外侧延伸出来;压入 片83、 83,由这些延展片82、 82向开关架11 (图l)侧弯曲形成、 且压入开关架ll的卡合部25、 25;两个嵌合凸部84、 84,在与连接 这些压入片83、 83的直线垂直相交的位置、且分别设在两个弹簧部 81、 81上,选择性地嵌入旋转操作旋钮12的多个凹部51中嵌合。弹簧部81在压入片83附近形成向下弯曲的第1弯曲部85、 85, 在嵌合凸部84附近形成向上弯曲的第2弯曲部86、 86,与旋转操作 旋钮12的多个凹部51水平吻合。压入片83拥有在压入到开关架11的卡合部25时,为了能向 卡合部25引导向外稍微弯曲的引导部87和为了能够牢固地压入到卡 合部25向内收縮弯曲的内弯曲部88。引导部87具有,形成比内弯 曲部88的宽度宽,增强压入强度的凸缘部(压入部)89、 89。开关架11的卡合部25、 25具有空间Sl、 Sl,该空间Sl、 Sl使 压入片83、 83在图12所示的箭头E1方向能够自由的向压入片83、 83的外侧移动。压入片83、 83插入卡合部25、 25进行装配。从而, 板簧14的嵌合凸部84在从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旋钮12的一个凹部 51移到相邻的凹部51时,由于在箭头El方向允许板簧14移动,因 此,可以得到良好的敲击感。由于将凸缘部(压入部)89、 89设在压入片83的前端,所以, 压入片83、 83在图11所示的箭头Dl、 Dl方向被牢固地固定,但是, 由于不阻碍在图12所示的箭头El方向的移动,因此可以得到如上面 所述的良好的敲击感。如图11和图12所示,开关架11在大致正方形的相对的角上具
有卡合板簧14的卡合部25、 25。即,因为卡合部25、 25设在正方 形的对角线上,所以能够最长地设定该卡合部25、 25间的跨度。因 此,板簧14以稳定的状态被卡合在开关架11上。因为板簧14具有压入卡合部25、 25的压入片83、 83,所以能 够防止板簧14相对于开关架II的松动。因此,可以给予旋转操作旋 钮12以拟合良好敲击感。该结果能够实现操作感优良的旋转开关10。图1所示的盖15用金属板材制成。该盖15由下述的部分构成 从开关架11的上面覆盖的大致矩形的盖主体91;在该盖主体91的 中央形成,面对旋转操作旋钮12的操作旋钮的贯通部(孔)92;在 盖主体91的相对的两个角上形成,开关架11的三角凸部26、 26嵌 入的角缺失部93、 93;将盖主体91的四边向下方弯曲形成,覆盖在 开关架11的侧面的侧面部94、 94、 95、 95;从相对的两个侧面部94、 94各自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卡合在开关架11的突起部27、 27上 的卡合片96、 96。盖主体91利用开关架H将板簧14的延展片82、 82上下夹持, 进一步加强板簧14对开关架11的固定。由此,板簧14牢固地卡合 在开关架ll上。如图1所示,旋转开关IO通过把接触片13嵌合在旋转操作旋钮 12上,按照接触片13、旋转操作旋钮12及板簧14的顺序把它们一 并收容到开关架U中,然后把盖15盖在幵关架11上,进行装配。 由于构成部件仅有固定接点22被一体地设置的开关架11;与固定 接点22接触的接触片13;操作接触片13的旋转操作旋钮12;给予 该旋转操作旋钮12以敲击感的板簧14;盖在开关架11上的盖15五 个部件,所以能够实现开关构造的简单化。而且,因为旋转开关10是在开关架11上按照接触片13、旋转 操作旋钮12及板簧14这样的顺序将它们放入支承轴24的构造,所 以,例如与将板簧14配置在旋转操作旋钮12的侧面的情况相比,能 够实现旋转开关10的小型化。图13是图1所示的旋转开关的固定接点的平面图。 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因为旋转开关10是可做10个位置切换的开 关,所以如图13所示,固定接点22是在架主体21上设置1个中央 端子29,且在架主体21上设置10个外周端子31 40。艮卩,外周端 子31 40按36。的间隔均等地设在中央端子29的周围。在图13中, 斜线部分是与接触片13的公共接点69和切换接点68的接触、滑动 部分。图14表示图1所示的旋转开关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固定接点。 图14所示的固定接点100是可进行8个位置切换的旋转开关用的接点,包含与接触片13 (图1)的公共接点69接触的1个中央端子109和与接触片13的切换接点68接触的8个外周端子101 108。 8个外周端子101 108按45。的间隔均等地设在中央端子的周围。画斜线的部分是与接触片13的公共接点69和切换接点68的接触、滑动部分。图15表示旋转开关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固定接点。图15所示的固定接点IIO是可进行12个位置切换的旋转开关用的接点,包含与接触片13 (图1)的公共接点69接触的1个中央端子129和与接触片13的切换接点68接触的12个外周端子111 122。12个外周端子111 22按30。的间隔均等地设在中央端子129 的周围。画斜线的部分是与接触片13的公共接点69和切换接点68 的接触、滑动部分。12个位置的外周端子111 122通过在图14所示的8个位置的 外周端子101 108中、外周端子102、 104、 106、 108上分别追加加 工图15所示的切槽F1 F4而制造。即,通过共用8个位置的固定接 点100用的模具和12个位置的固定接点110用的模具, 一边降低固
定接点100、 110的模具费, 一边可以实现切换接点数不同的旋转幵关。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在旋转操作旋钮12上形成2 个凸部52、 53的例子。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安装接触片的凸部也 可以是3个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开关,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部件构成矩形的开关架(11),在其底面固定接点(22)被一体地设置,在其中央设置圆柱状的支承轴(24),用绝缘体形成;圆板状的旋转操作旋钮(12),设有可旋转地嵌合在所述支承轴上的筒部(46);接触片(13),被嵌合在所述旋转操作旋钮上且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环状的板簧(14),卡合在所述开关架上,给予所述旋转操作旋钮以敲击感;盖(15),盖在所述开关架上,将所述接触片、所述旋转操作旋钮及所述板簧按照该顺序相对于所述支承轴成为同轴地一并收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操作旋钮(12)具有指向所述支承轴(24)设置且安装所述接触片(13)的至少两个凸部(52、 53)、和对所述接触片进 行定位的至少一个定位凸起(54、 55、 56);所述接触片具有与所述各凸部(52、 53)嵌合的嵌合部(72、 73)、和与所述定位凸起嵌合的至少一个定位部(74、 75、 76)。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片(13)具有在所述开关架的所述支承轴(24)的周围设置的公共接点(69)、和在该公共接点的直径外侧设置的切换接 点(68);所述固定接点(22)具有在所述开关架的所述支承轴(24)的 周围与所述公共接点(69)接触的中央端子(29)、和设在该中央端 子的外围且与所述切换接点接触的多个外周端子(31~40)。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操作旋钮(12)在圆板状的上面外周附近具有多个凹部 (51),以产生旋转操作时的敲击感;所述板簧(14)具有随着所述旋转操作旋钮的旋转,选择性的 嵌入到所述多个凹部的嵌合凸部(84、 8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架(11)在正方形的开关架的相对的两个角分别具有卡 合所述板簧(14)的卡合部(25、 25);所述板簧(14)具有压入到所述各卡合部(25、 25)的压入片(83、8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盖(15)盖在拥有固定接点(22)的开关架(11)上的旋转开关(10)。将与上述固定接点接触的接触片(13)嵌合在旋转操作旋钮(12)上,按照接触片、旋转操作旋钮及板簧(14)这样的顺序将它们一并收容在开关架上后,再将盖(15)盖在开关架(11)上,装配旋转开关。以开关架、接触片、旋转操作旋钮、板簧及盖五个部件为构成部件。本发明能够实现开关构造的简单化,且能以低成本实现开关的小型化的旋转开关,以及得到适度的敲击感,操作感优良的旋转开关。
文档编号H01H19/10GK101211706SQ200710161829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山本均 申请人:神明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